冰血长津湖

剧情片华语2011

主演:颜品

导演:颜品

播放地址

 剧照

冰血长津湖 剧照 NO.1冰血长津湖 剧照 NO.2冰血长津湖 剧照 NO.3冰血长津湖 剧照 NO.4冰血长津湖 剧照 NO.5冰血长津湖 剧照 NO.6冰血长津湖 剧照 NO.13冰血长津湖 剧照 NO.14冰血长津湖 剧照 NO.15冰血长津湖 剧照 NO.16冰血长津湖 剧照 NO.17冰血长津湖 剧照 NO.18冰血长津湖 剧照 NO.19冰血长津湖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30 12:02

详细剧情

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纪录片,长津湖之战为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的东部战线,是朝鲜战争中最惨烈的一次战役。当时,志愿军九兵团以16万优势兵力在朝鲜东北部的长津湖地区成功分割包围了美军陆战1师和步兵第7师一部共约3万人。但由于严寒、补给不足、火力差距和美军空中优势等原因,志愿军未能达成全歼陆战1师战役目的,并付出了伤亡6万余人的惨重代价。陆战1师的惊险生还也使美国军政高层信心大增,最终确立了继续将朝鲜战争持续下去的决心。

 长篇影评

 1 ) 从电影《长津湖》而来

商业大片《长津湖》,一通轰隆隆狂轰滥炸,耳朵都震晕了。

特意翻到纪录片来看看。

致敬志愿军 。

致敬英雄。

长津湖的真实战斗过程,是北朝鲜发动统一战争,被联合国军收拾了,一路丢盔卸甲,几乎退到鸭绿江了。

那么,南北朝鲜怎么就打起来了呢?

原来朝鲜半岛,原是大清王朝的附属国。被日本欺负,就向大清王朝求援。

大清派兵帮助朝鲜,就有了后来的甲午海战。

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到1945年日本战败,苏联支持的北方政权,和美国支持的南方政权,分别割据朝鲜南北。

到1950年,双方摩擦不断,都跃跃欲试,想文成武德,一统江湖。

就有了朝鲜半岛的南北战争。

后来北朝鲜求援中国和苏联老大哥。

老大哥说自己不方便出面,但可以出钱出力。

中国思虑再三,还是决定出兵帮助北朝鲜。

1950年底,联合国军试图饮马鸭绿江,结束这场战争。中国志愿军九兵团,从福建一路北上,跨过鸭绿江,埋伏在长津湖一带,四面包抄,试图围歼美国陆战一师。

美国北极熊团被全歼,其他部队也损失惨重,仓皇撤退。

这就是《长津湖》战役过程脉络。

九兵团15万人,行军极速,装备极差,在零下35度的北朝鲜,非战斗减员3万多人。战斗减员1.4万多人。

美陆战一师【约3万兵力】负隅顽抗,伤亡惨重,突围逃离长津湖。

虽然我们胜利了,但付出代价很惨,很重。

科技兴国,科技强军,才能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2 ) 舍身赴死的勇气

在B站突然看到的,

话说看了半天,以为自己没有开弹幕,点开一看才发现就是没有弹幕,好像看的人也很少,关于战略战术就不多说了,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残酷的战斗让人心生寒意,一下子感觉自己离战争其实太远太远了,如果我是一名战士,与志愿军兄弟一起在那片土地上战斗,那样的心境是难以忍受的,纪录片中还健在的老战士,回忆里全是热血,眼里的豪迈光辉还在闪耀。有一个镜头让人动容,在阻击美军撤退的行动中,一个连队没有开一枪,师长暴怒的赶到现场,结果整个连队全部冻死在阻击阵地,那一刻,我的心在颤抖,老师长大哭,政委本想劝,话没说出口,也哭了,哭的是这么一群的战士,在他们眼里这里全是自己的孩子。

如果有一天能走向战场,我希望我有他们这样的勇气,那种舍身赴死的勇气。

 3 )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罢了。”

若不是借着党支部推荐观影机会看了长津湖纪录片,我永远都不会知道,为了打赢开国第一战,志愿军竟付出了这么惨痛的代价。

零下三十多度的气温,美军在装备、供给上有绝对的优势,而志愿军衣服单薄,食物不足,装备落后(还是小米加步枪),敌我双方的差距是太大了,志愿军真的是靠着意志力在打仗。

在观看过程中,有三个场景令我泪目。

1、炸桥:敢死队执行任务前已经两天没有吃东西了

美军最后撤离需要经过一座桥,志愿军的任务就是要把这座桥炸了不让美军撤退。双方就在炸桥修桥之间拉锯。 在一次美军工兵修好桥之后,团长蒋青云组了一支敢死队去炸桥。当天晚上,敢死队的士兵跟团长说:团长,我们不怕死,但是我们两天都没吃东西了,我们想吃点东西再去,你就给我们发两个土豆行了。 团长说,不是我不给你们,我实在是找不来吃的了。 最后,这支敢死队连饭都没吃就上路了,并成功地彻底炸掉了桥。

故事的最后:志愿军彻底炸掉桥之后,美军连夜设计桥梁,并在日本生产出来后,第二天空投桥梁,最后还是撤退了。

2、伏击:全连冻死,成为”冰雕连“ 美军撤退时,志愿军有一个连被安排字在路上伏击,命令是一定要全力阻止美军撤退,结果当美军经过时伏击部队根本就没有开枪。师长很生气,气冲冲地跑到伏击地,发现全连保持射击姿势,全部冻死,师长泣不成声。 当时美军看到志愿军冻死在山头都纷纷脱帽敬礼。

3、美军回忆:他们像超人一样

看完央视拍的《冰雪长津湖》后,紧接着我又看了美国拍的《长津湖》,想看看在美国人的视角下,长津湖是怎样的存在。 美军这边的战士回忆,大多是说气候恶劣,根本开不了枪,大脑都被冻住了,根本思考不了。 他们评价志愿军时说:“他们像超人一样,不怕冷,不怕死。他们一般分好几波进攻,但是只有第一波有枪,第一波倒下后,第二波会跑到倒下的士兵旁边用他们的枪。”

 4 ) 《冰血长津湖》观后感

梗概: 詹大南回忆彭德怀和麦克阿瑟各自领导和对战的长津湖战役,我们用小米加步枪,吃着冻土豆,战胜了世界一流的美国军队。后来美国用上了水门桥,可是我们还是依然胜利了,没有做他们的俘虏,生还的每一个战士,仍然牢记牺牲的战友们。 感悟: ①如果有必胜的决心和信念,就不会怕任何人,就一定会胜利,无论你的设施和条件有多差对方有多好,这叫做信念决定一切,有时候适当的唯心主义还是有其用处的。 ②冻成了冰雕。“大家觉得,一个世界一流的美国军队,也不过如此。”这说明时间和坚持可以战胜一切!可以做成一切不可能的事。 ③是纪录片类型,很真实,是一些士兵对这场战争的回忆。

 5 ) 1950 他们正年轻

注:这篇文字是我在这几天看了若干部电影(剧情片+记录片)以及相关的文字资料之后的总结,并不拘泥于某一部具体的作品。

以下正文:

战争的胜负并不以伤亡人数、缴获物资、占领土地为决定依据,虽然这些很重要——所谓胜利,就是达成自身的政治目的,同时阻止对手达成其目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我现在可以理解了为什么在我成长的年代,没有对长津湖战役进行过任何宣传(或者说,没有宣传到军迷之外人尽皆知的程度),大家耳熟能详的一直都是上甘岭战役。

哪怕,这一战是来自地表最强的九兵团与美军王牌“美利坚之剑”陆一师之间的对决,并让美军经历了历史上最惨烈的一次大败退;

哪怕,这一战被美海军认为是其史上最骄傲的时刻,可以比肩敦刻尔克大撤退;

哪怕,此战役对志愿军来说是一场大捷,虽然付出了巨大伤亡,且有美国军队突围,但志愿军成功地将联合国军驱逐出朝鲜的东北地区,所以此战役及在西线的胜利,是中国军队对西方国家军队在主要战役的第1次胜利,扭转了朝鲜战争的大局。

因为,志愿军认为如果能消灭陆战一师,就能在华盛顿造成巨大恐惧和疑虑,从而使战争迅速结束。

因为,志愿军的目标不仅是痛击陆战一师,或让他们有损失,而是全歼他们。

从这个角度来看,军事上成功的打赢了,但是政治上并没有成功,并且因为陆一师逃的生天,使得美国人相信他们仍有一战之力。

然而,长津湖之战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并不是无足轻重的战斗,事实上,在西方世界里,是朝鲜战争中最重要的战斗。长津湖之战是美国历史的重大事件,它帮助确定冷战和以后美国外交政策的进程,从而使战争迅速结束。在该战的2周时间内,美国确认“要承担自由世界的领导责任,我们必须要有武装部队在利益受到威胁的地方贯彻意愿”,在国务院,在国防部,美国在讨论让美国永远成为世界警察,“那里共产主义出现引起麻烦,我们必须准备攻击它”。杜鲁门总统说:“我们必须尽快强大,即使它意味放弃冰箱电视这样的东西”。1950年12月的危机,说服了美国人民,他们必须花更多的钱,并做出更多的牺牲,因为在韩国变热的冷战在其它地方也可能变热。做为结果,美国历史产生根本改变,构建国家安全状态、国外建立军事基地,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型常备军队,所有这一切都发生在1950年12月。

最后,如果在过去的70年没有宣传这场战役(哪怕有着当初身在长津湖现场的前国防部长,军委副主席迟浩田上将的支持,国内也只有一部2011年出的纪录片《冰雪长津湖》),那为什么我们今天会把这样一场战斗搬上大荧幕? 这样一个问题的答案,又要回到本文开始的地方开始思考,从70年前回到现在的中美关系来想一想。毕竟,战争做为人类所有社会活动中最复杂的顶级模式,从来都是为了政治在服务。

撇掉政治上的得失考量,长津湖之战在军事上也是可圈可点:

* 战略上成功,因为志愿军在总体的兵力部署相近(陆军志愿军15万对联合国军10万)的情况下,在局部形成了优势的敌我力量对比(某些地方甚至达到了10:1);

* 战术上失败,因为9兵团同时在多个地区展开战斗,没有同时进攻下碣隅里,以及众所周知的88师延误战机,没有能够全歼美军陆一师;

我个人觉得,这是最好的关于在恶劣局面下设定战略和执行的案例,仔细品味这场战役的种种细节,回味无穷。

不相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

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他们相信未来,我们才拥有现在!

几个细节:

* 一直到1951年秋季攻势之后,李奇微意识到,“没有谁会相信凭我们手中的这点儿有限的兵力,能够赢得什么全面胜利”。于是,停战谈判在1951年10月25日重新恢复,地点改在了板门店。此后,1952年10月,在范弗里特不能夺得上甘岭后,美军没有能力再发动过营以上规模的的进攻,因美军已意识到最后仍要靠谈判才能结束战争。

* 历史悠久的美第7师第31团组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曾参加对苏俄的干涉作战而获得“北极熊团”的绰号,团旗上就有北极熊的图样,称得上是陆军中战斗力较强的部队。该团蓝色的团旗被志愿军班长张积庆缴获当包袱皮,后来成了北京军事博物馆的展品。这是朝鲜战争中,志愿军唯一一次成建制地全歼美军一个团的光辉战例

* 在古土里的水门桥是架在长津湖引水管道上的悬空单车道桥梁,桥下是万丈深渊,水门桥一旦被炸,撤往咸兴的美军可谓上天无路,入地无门。20军曾经于12月1日、4日两次炸掉了这座桥,可每次都被美军工兵修好了。志愿军干脆把桥基也炸掉了。但出乎志愿军意料,美国空军居然从日本调来8套每套重达1.1吨的车辙桥组件空投到美军阵地,然后在悬崖上仅用两天不到的时间就架设了一座载重50吨、可以通过撤退部队所有车辆的桥梁。美国强大的国力优势和训练有素的部队反应能力在这次撤退中得以充分展现。

* 中国人民志愿军无所畏惧的牺牲精神和钢铁意志让敌军都深感敬佩,首次与中国军队交锋即被打伤的第57炮兵营营长雷·恩布利中校就曾这样过当时的战斗场景:“中国兵人数这样多,如此顽强反复进攻的事我从未见过。他们冒着严寒和陆战队的炮火源源而来,其视死如归的精神令陆战队员们肃然起敬!……我从未见过像这样的战斗。我曾经在二战中,遇到过德军在阿登的最后一次大反攻,但也不似长津湖之战这样激烈,那情景真是不堪回首。”

* 第一支部队入朝时只有5发子弹,后面入朝的部队有了80发子弹;后期入朝的部队有了护目镜等等。可以看到,这不是一场简单的战斗,而是一场全民战争。

* 在地理方面,朝鲜半岛有着极为险恶的地形,山地、低谷、河川交错在这片狭长的国土上,把山脉的皱褶展开可以覆盖整个地球,是世界上最不适宜大兵团作战的地区之一。

* 1996年,曾参加此次战役的中国国防部长迟浩田访问美国时,对美国海军陆战队司令查尔斯·克鲁拉克(其父维克多·克鲁拉克长津湖战役中任陆战1师参谋长)说:“如果有现在的武器装备,那你父亲就当了俘虏了。”

* 这场战役极大地暴露了志愿军后勤弱,缺乏在严寒地区的作战经验的特点,冻伤减员达兵团总数32.1%。在战场上甚至有部分阻击阵地中的志愿兵士兵全员冻死的事例。长津湖战役,第九兵团三个连队,奉命坚守死鹰岭,为了避免引起美军注意,他们在零下30多度的雪地里,趴了一晚上。第二天战斗打响后,指挥部发现这三个连队竟然没有开火,于是赶紧派人去打探,一打探才知道,他们都被冻死了。一个叫宋阿毛的士兵,写下了一封绝笔信:“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 然而,长津湖的严寒是意料之外的50年一遇的大雪,并且是从27号开始下的。

* 朝鲜战场上一共就是2位特级英雄:杨根思,新中国第一位特等功臣、特级战斗英雄,在坚守长津湖畔1071.1高地东南侧小高岭战斗中,率领三排打退美军八次进攻,在最后只剩下他一人时,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年仅28岁。另一位就是众所周知的黄继光了(大家去看《1950 他们正年轻》,里面有他的战友的回忆)。

* 杨根思部队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位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命名,也是我军第一支以英雄名字命名的连队。并且,黄继光同志牺牲后,从他的饭包里发现三本连环画,第一本就是《杨根思》。可见,虽然长津湖战役不是整个朝鲜战争期间志愿军战果最辉煌的骄傲,而且也不是国内宣传的重点,但在抗美援朝时期,长津湖的历史地位是得到明确的。

* 197653,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烈士,主要在1950年10月25日到1951年6月10日期间的五次战役中产生;可兹对比的是,解放战争从46年6月到50年6月,4年时间一共牺牲了26万人。不要忘记了,志愿军是经历过解放战争战火淬炼的精锐之师,而在长津湖战役之后,九兵团基本上被打残了,被迫退出战斗序列进行休整到第五次战役再重新入朝进行战斗。由此可见,抗美援朝的残酷。

* 也正由于主力部队是在解放战争中同国民党美械师的战斗中成长起来的,所以在抗美援朝初期有着对美军战斗力的误判,简单的把美械师等同于美军,造成了很多战术上的问题。

* 几方的记录放在一起对比着看,特别有意义,看看彼此强调什么又回避什么。

最后是对《长津湖》的短评:

刚看完《长津湖》,还不错。很多细节不符史实,也没有拍出那些动人心魄来。同时,场面很大,但没有我和我的父辈里的《诗》打动人。不过做为主旋律影片来说大方向不错,对于大众来说足够了。王树增是电影的顾问,所以细节的不符应该都是导演组知道的,但是从主旋律影片表达的角度来看被忽略了。

同时,我觉得《长津湖》最好的地方是正面回答了,我们为什么要打这一场战的问题。不是打的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那段,而是做战前动员那段。保家卫国,捍卫自己的幸福生活!

 6 ) 。

一个个中国志愿军,还只有20多岁的孩子,根据上级的指令,在朝鲜的大雪里坚守阵地,大多数的人都冻死了,死前还是准备射击的姿势。 有的为了让战友把打完子弹的枪带回队,让战友先撤退,自己一个人抱着炸药包,和敌人同归于尽。 在大雪里,后勤被切断,连吃一个土豆都是奢望,队伍也没有乱,哪怕被冻死,也一直坚守在阵地上,这钢铁般的意志真的尊敬,是这样的军人才在各种条件完全不如美军的情况下,战胜了他们。 宏观上的战术包围到微观上的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感到了战争的残酷,先辈们的伟大! 感谢那些先辈们的付出才让中国迅速强大,感谢国家的保护,我一定要做一个对社会、国家有价值的人,要帮助国家变得更加强大,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力量! 志愿军老战士刘伯清回忆说:“冷到什么程度呀,讲了你都不敢信,一些战士的耳朵被冻得硬邦邦的,一碰整个就掉了,一点都没的知觉喽!” 士兵们翻山越岭,跋涉在一个个连名字都透露着寒气的雪山上,脚被冻烂了,不能停,战友滑下去,不能救。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没有棉鞋棉衣,只能从被子里撕出棉花做成耳套,把玉米的玉米须扯下来放到胶鞋里保暖。 为了隐蔽,志愿军在零下40度的夜晚行军,埋伏时,许多士兵长时间成进攻匍匐状,便再也没能站起来。 一个连的士兵被冻僵,但他们的枪口依旧朝着进攻的方向,战斗打响之际,神志不清的他们拖着冻烂的双腿冲锋。 有时候,在炮火连天中,大多数士兵应声倒下,他们不是被流弹击中,而是没能扛过严寒的天气。 纵然如此,依旧没有一名士兵退缩,只要冲锋号响起,英雄们就会用尽全身力气扣动扳机。

 短评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我们拥有的现在,是无数中华好男儿用生命守护的。

7分钟前
  • 我会永远相信
  • 力荐

向最可爱的人致敬。

9分钟前
  • 一瓶鹤顶红
  • 力荐

这部片可以说是平铺直叙,没有用太过煽情的语言,但却看的眼泪直流😭😭或许到这一刻我才真正明白什么是精神的力量,或者说是什么样的信仰支撑着我们这个国家一步步向前。

14分钟前
  • 酸奶饺子
  • 力荐

2019.5.19央六路过。希望这样的题材越来越好

16分钟前
  • 老司机
  • 力荐

战斗减员14000多人,冻伤减员30732人。六十年过去了,记忆覆盖了尘封的碧血,岁月吹散了硝烟,志愿军第9兵团将士,冒着冰雪和严寒,在荒山野岭中,与世界上军事实力最强大的部队,与美军最精锐的陆战第1师、步兵第7师惨烈厮杀,用热血和生命捍卫了中国军人的尊严,在长津湖冰天雪地里战斗过的每一个人,他们都是当之无愧的英雄。(2020.4.22)

21分钟前
  • 他的年少她的海
  • 力荐

片子拍的挺好的。然后,这某些短评看着辣眼,不能骂它我挺遗憾的

24分钟前
  • ExplorerZi
  • 力荐

原来长津湖冰雕连有两个!一个是58师师长发现的,一个是南撤的美军第一师发现的!北极熊团旗蒸馒头,永远的神!“我们同日本、国民党、伪军、汉奸都较量过,但真正向我们跪下缴枪的还就只有美国”,哈哈哈哈哈,志愿军最可爱的人!铭记特级功臣杨根思!

25分钟前
  • 夜神月的猫
  • 力荐

从它2013年获奖到现在六年了,我从未见过此片公映,从未在网络上找到资源,为什么?为什么到关键时刻了,才想起来放这部片子鼓舞人心,早干嘛去了?

28分钟前
  • 韦耳朵
  • 力荐

配樂居然用好萊塢電影的OST....................

33分钟前
  • 先进磁力棒
  • 推荐

CCTV6。感谢无数义无反顾的先烈让中华民族能够挺直腰杆,从精神上站立起来!向抗美援朝的战士们致敬!中国有信心有能力应对任何挑战,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

38分钟前
  • 下雨不愁
  • 力荐

痛心疾首,冻伤冻死30000余人,当时入朝前负责冬装的人应该按军法枪毙。

41分钟前
  • 张博
  • 力荐

三野的王牌vs美帝海军陆战队主力

45分钟前
  • 血腥白菜
  • 推荐

要不是因为贸易战,可能永远不会坐下来看到这部纪录片。影像素材用了大量电影片段,作为一部纪录片还需精进。作为抗战老兵后代,为了那些浴血奋战的国之脊梁打五星。

50分钟前
  • 鲜虾鱼板饼
  • 力荐

为什么大陆不拍一部电影?

53分钟前
  • apollo
  • 力荐

纪录片中的很多内容都曾听过相近或一致的讲述。特别是非战斗减员的问题,只比亲历者所述的更惨,未见粉饰掩盖。姥爷当时是27军干部科科长,即使始终跟着军部参战,脚指甲也都冻掉了。后半生提到这场战役会骄傲地讲团灭了北极熊团,但绝口不提伤亡数据。他认为这是组织干部必须的素质。而姥姥说当年姥爷记性极好,前方战报xx连长指导员牺牲了,他都能迅速从脑子里筛出整个军里符合条件的干部名单,火线任命由xx顶上。姥姥当时是27军后勤部队,在运输过程中遭遇翻车,司机死了,姥姥掉进雪坑里幸存。他俩本来说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了就结婚,后来部队拉到东南沿海,就说解放了台湾就结婚。结果拉到了朝鲜,想想就在这儿结了吧。二次战役后大姨出生,取名凯旋。#老王家家族故事讲完了就想起立鼓掌#

56分钟前
  • 力荐

虽然纪录片的手法略显粗糙,而且夹杂着《星球大战》中黑武士出场的背景音乐的,但毕竟敢于直面了那段惨烈的历史。

1小时前
  • 太空人
  • 力荐

“不相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杨根思

1小时前
  • 数星星的孩子
  • 力荐

与美国拍摄的《Experience》对比最大的弱势就是缺少战场的真实镜头,本片的历史展示大多还用的老电影和老照片,实在是不够生动。但是老兵的采访很有看头,官兵皆有发言,看法不同碰撞出了不同的火花。志愿军用意志逼退了“圣诞攻势”是那么勇敢又无奈……期待电影版《长津湖》,千万别搞成《我的战争》/《金刚川》那个熊样。

1小时前
  • 小鹿
  • 推荐

补课把中美两国分别拍的长津湖纪录片看了。虽然视角不同,但对战斗进程的叙述比较一致,美版承认美军打了败仗(PBS出品的The Battle of Chosin)。比较两个纪录片,我们的片子叙事清晰,强调的是战略战术这些军事层面的宏旨;美版着眼于战争中的人,受访老兵谈及对敌军战士、对俘虏、对朝鲜平民的同情,对残酷战争造成的人性扭曲的反思,这是我们所忽视的层面。比如志愿军冻伤的真实惨状,我们的片子里只有志愿军老兵的口头回忆,美版除了美国老兵的回忆,还提供了从俘虏身上拍摄的照片和影像,令人震撼。

1小时前
  • 私享史
  • 推荐

金鸡奖最佳纪录片,终于在昨天看到了。潜台词就是:当年我们装备那么差,都不怕美帝,现在我们害怕什么?

1小时前
  • 竹傲风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