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马克思

剧情片法国2018

主演:奥古斯特·迪尔,史特凡·柯纳斯克,薇姬·克里普斯,奥利维埃·古尔梅

导演:哈乌·佩克

 剧照

青年马克思 剧照 NO.1青年马克思 剧照 NO.2青年马克思 剧照 NO.3青年马克思 剧照 NO.4青年马克思 剧照 NO.5青年马克思 剧照 NO.6青年马克思 剧照 NO.13青年马克思 剧照 NO.14青年马克思 剧照 NO.15青年马克思 剧照 NO.16青年马克思 剧照 NO.17青年马克思 剧照 NO.18青年马克思 剧照 NO.19青年马克思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3 04:02

详细剧情

1843年,君主专制下的欧洲饥荒肆虐、经济萧条,处处危机四伏。英国的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秩序,创造出新的无产阶级。秉持博爱共产理念,工人组织陆续成立。两名德国青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将颠覆这些组织的乌托邦思想,改造他们的斗争及全世界的未来。\r马克思自大学毕业后,凭着犀利文笔与非凡思路迅速跃升《莱茵报》总编。然而因撰文抨击普鲁士王国被迫停刊,随后带妻子迁居巴黎。创办《德法年鉴》期间,马克思结识了家境富裕的恩格斯。恩格斯在英国曼彻斯特经营纺织工厂,拥有卓越手腕与经济知识。他的出现,于金钱、于学识,都大大支持了马克思的思想实践。尔后,两人受托起草「正义者同盟」规章,一同完成了经典政治文献《共产党宣言》。一位困苦拮据仍不改其志,一位含着金汤匙又满怀抱负。时代青年的聚首,即将让全世界风云变色!

 长篇影评

 1 ) 单位组织观摩后要求写一份观后感

(然后我就写了这篇交了上去)

《青年马克思》电影看完之后,我努力想把一些对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马克思主义、对于电影本身乃至对现实的反思感想变成文字梳理出来。电影带来的诸多的思绪中,我最强烈的感受是:“真正的共产主义应该是一种人道主义。“从电影中马克思对拾柴者所受迫害的心悸、恩格斯对纺织女工所受遭遇的忿忿可以看出,他们并非一开始就是明确地砸烂这个旧世界,而是出于朴实的正义感和人道主义责任感,走上了革命之路。然而,这里必然有一处结合历史的反思:为什么二十世纪中有那么多共产主义社会实验造成人道的沦丧、为什么苏联以及东欧的社会主义政权纷纷走向崩溃?我的反思是:一方面,是生产力尚未达到能实现共产主义生产关系之条件;另一方面,从人的角度来说,“当一项事业——哪怕是很高尚的事业——要求众多的参与者长久地放弃自己的个人利益,甚至要以普遍牺牲那些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基本的需求与欲望为代价时,它就必然要走到其初衷的反面,必然导致虚伪与欺骗。悲剧还在于一旦虚伪与欺骗成为维系一个社会的主要手段,我们再也不能对它抱有任何的希望,期待这项事业能引领我们走向它曾经许诺的光明未来。”但辩证地看,马克思主义依然是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想想没有马克思,我们都不会有双休日),马克思主义的终极关怀——共产主义、所有人的自由和解放、平等理想——却对后世的一些人们及其活动一直有着一定的影响,即便是那些反对变质了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抗争运动,一定程度上也受了马克思主义精髓思想的影响。

可惜电影人物塑造苍白,缺乏张力和转折。青年马克思的困苦和恩格斯面对自己的阶级和理想的矛盾,都也只是一笔带过。作为左派电影不算成功。电影比较加分的地方在于对恩格斯学术力的肯定。相信很多的观众在观看本片之前都只觉得恩格斯是马克思的好友和赞助人,却对恩格斯本人的能力缺乏了解。想想恩格斯24岁就写就《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吾辈青年相较之真是要汗颜了。这里,不禁想到,我们青年一代真是太缺少作为无产阶级的自觉了,总觉得自己生活水平不错就觉得自己已经迈入小资产阶级乃至中产阶级的行列。实际上一点生产资料也不掌握的我们无非仍是无处不在的资本主义剥削的对象罢了。还是回到毛主席那句话:“丢掉幻想,准备战斗”,是应该拿起《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学习的时候了。

(最后组织嫌我这篇不够正面,不予采用)

 2 ) 我们科教频道见。

这电影拍的……还真是和建国大业水平差不多啊……东德政治宣传片style,上个世纪的陈旧话语和富有活力的人物塑造让片子矛盾扭曲而怪胎。

关键还很腐,真的很腐,在这两人身上腐,我倒OK,但一定很多人难以接受。

片子到最后朗读了宣言。宣言是说的当时最为反叛的观念,但你会感觉到,古希腊的戏剧,古罗马的雄辩和荣誉,乌托邦的梦与挣扎,始终在每一个单词里复生:这篇宣言的核心,是无限古典的。

一如既往,我们不相信永恒的同时,我们始终在守护某种永恒。

全片我的三大笑点:

1. 燕妮早上醒来发现马克思不在床边 起来推开隔壁门 发现马恩二人穿着睡衣躺在地上

然后燕妮贴心的退出房间把门关上了。

2. 马第一次去伦敦 恩带着情妇迎接 介绍说这我夫人 马一脸震惊“你有老婆”?

3. 燕妮吐槽,你们那个组织,叫什么正义者同盟,justice league,太蠢了!

最后,感谢这个影院,150人厅包括我就2个人买了票,还是愿意放完,这个行为非常的理想主义了。

 3 ) 创造幽灵的伟人

马克思,一个改变全球亿万人命运的伟人,注定将记入史册,永垂不朽!看看《共产主义宣言》就知道他的伟大:

1.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旧欧洲的一切势力,……都为驱除这个幽灵而结成了神圣同盟。

2.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3.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4.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4 ) 1843-1848 短暂的青年时代与科学理论的建立

这部电影我以为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首先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各自经历与相互友谊的建立:借恩格斯的周遭反映出当时工人的悲惨处境;通过马克思的生活、社交——《莱茵报》、《德法年鉴》、蒲鲁东和燕妮,一是将思想家马克思人格立体化,一是显出当时社会主义运动背后理论的空虚。

接着马克思恩格斯相遇后的情节,彰示了理论的破与立。一是反对蒲鲁东与魏特琳,一是建立以分析生产关系为首的一套社会理论。同时主要人物的性格在此更加丰富化。

最后一部分可以算是二人扛起左圈大旗。讲了马恩参加正义者同盟,于1847年伦敦会议上将之正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与起早《共产党宣言》的事迹,以《共产党宣言》作结。情节中恩格斯让马克思认识到了若不通过宣言这种简单的读本将思想传播到工人群众中去,写再多的哲学也是徒劳的。

大部分人应该不会否认,拍一部卡尔·马克思的传记片是尤为困难的。究竟该侧重人物的何种方面、如何表达其思想理论、当时左圈中各种人物的形象如何塑造,这都是会令编剧和导演感到棘手的问题。于是这部电影也仅仅选了马克思的一段青年时期——从《莱茵报》被查封的1843年到共产党宣言出版的1848年。尽管如此,电影中还是牵涉到了许多人物与派别,不能留出篇幅专门解释,因此这部电影对观众的理论基础是有一定要求的。若观赏前对青年黑格尔派、蒲鲁东主义、威廉·魏特琳、正义者同盟和后来的巴枯宁主义能有一定了解的话,看得会相对轻松一些。

一个朋友在QQ空间以一句话概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道:“以生产关系为首的社会关系生长于物质生产之上”,这部电影恰恰鲜明体现了这一论述。马克思在电影中多次提到要解释现象背后的原因,就是要解释生产关系的不断变动。在我所划分的第二部分里,恩格斯带着马克思去见一位雇佣童工的资本家,资本家能用供求关系、市场效率解释自己为什么雇童工,为什么付不了高薪,马克思随后用这只是当前社会下生产关系反驳之,但当然资本家是听不进去的,那个时代这样的理论也还尚未为大众所知。这是琼·罗宾逊提出不完全竞争市场之前的古典经济学之殇,亚当·斯密企图通过人类道德情操弥补之,马克思则通过分析生产关系变动的理论透析残酷的资本主义社会背后的本质。马克思与资本家的对话,形象地表现了当时古典经济学理论的缺憾、马克思由生产关系的变化之切入角度的新颖、马克思理论与未来的「正统」经济学演进轨道的注定不同。

电影情节有致,按时间展开历史但显然并不流水账,因而是非常可观的。美中不足的是,同时期的社会主义理论家们的形象在电影中大多透过一场场演说给脸谱化了,但考虑到时间限制与传主是马克思,透过几句演讲像观众展示一个人的大致思想主张也无可厚非了。

电影在语言上应当是比较考据的。知识分子公开讨论时用法语,马恩私下聊友情用德语,书信中多法语,马克思与燕妮讲法语(日耳曼地区方言内部差异过大?燕妮贵族缘故?)跟英国的工人们用英语……听到影院里坐我后面的一位台湾观众说,他们的德语用词跟今天有很多不一样,想必电影是顾及日耳曼各邦间方言差异的。

谢幕过程中,用《Like a Rolling Stone》的背景音乐配上当代诸多游行、抗议、华尔街的画面,似乎是在告诉我们非正义非公平的世界依旧存在,剥削的方式在有的地方改变了,有的地方没改变,资本主义也已经进化出了新的面貌……

 5 ) (观后感)拯救世界的人-《青年马克思》

在你们都去看《后来的我们》时,第一周我看了《幕后玩家》(确实这部剧本是真残),第二周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时候我选择了《青年马克思》,由于我历史政治很不好,所以没法说什么特别nb的评论性内容。 首先这部电影的主题很明确,不是表达工人运动,而是阐述《共产党宣言》的创作过程,所以最后并没有工人运动的宏大场面,只是用了旁白来代替。看的时候就感觉那个年代的友谊是真好建立,如果电影表述的没错的话 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是在互相吹捧+下了一晚上的国际象棋和喝啤酒抽雪茄中建立了最浓厚的情谊,也许是真的志同道合(ps:恩格斯是这部电影里的颜值担当,清流的帅)如果没有他,马克思也许早就放弃了。还有恩格斯和马克思背后的两个女人,马克思的妻子也是一个思想家,她也想获得真正的自由,所以放弃了自己富裕的资本主义家庭而选择马克思。恩格斯的妻子就是一个无产阶级的女性,电影中她和马克思妻子谈了一段话,她说她不生孩子的原因就是,恩格斯的钱是资产阶级的“脏钱”。要想自由 就必须先贫穷。我觉得这是一个稍微偏激的想法,过于激烈。再来说说那个时代,所有底层人民他们只有每天没日没夜的幻想和听那些所谓阵奋人的演讲,他们演讲分为两派,一个是宣扬天下皆为兄弟,要用善意去征服世界,另一个是通过制度的改革。他们是发现了问题,但他们的思想没有实质,一切都像是天上飘的一样,没有人愿意去打响第一枪,更重要的是他们推翻后能干嘛,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刚领去带动他们,推翻之后也许就是一种混乱。但是马克思他看透了本质 而且在他被驱逐出法国和没有工作养活家庭的时候坚持创下《共产党宣言》,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力量,那不是为了自己的幸福,而是为了全人类的幸福啊!当恩格斯在演讲的时候把正义联盟会改为共产主义联盟是,真的是燃炸了! 电影台词也是贼严谨,感觉这回翻译真的是下了不少的功夫。 最后:我看的时候全场真的就十个人,平均年龄不算我都是四十岁以上的,很少有能看完全程的人,坐在我前面的人真是玩了一个小时四十五分钟手机,真是搞不懂她来干嘛,又侮辱马克思,更侮辱电影。 (可怕 居然查不到电影台词。) 写的不好,但是都是真情实感

 6 ) 纪念电影?背其道而行之!

4.

每天都在课本里看到的两个大胡子在屏幕上活动了起来难免会感到神奇。可是新鲜感劲一过留下的只能是苍白无力的流水账了。如果十分满分,我给电影四分。

接下来仅仅是个人对电影的观后感,并非对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

首先先说一下优点,第一,电影的服化道方面还原的比较真实,不会让人出戏。第二,看到电影的导演和编剧都是拍历史政治题材的,所以对小细节方面比较用心。第二,把马克思从伟人形象拉回到现实,看到了他生活的窘迫,理想的坚定,实现了人物立体化。

然后说一下缺点方面,作为一部历史传记题材的电影,历史背景介绍的非常的模糊!对于没有历史知识储备的人非常不友好,当时的历史大背景到底是啥样的?仅仅是电影开篇和结尾蜻蜓点水了一下,剩下的大部分时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是缺席的,只有一些青年黑格尔学派、蒲鲁东主义、威廉维特林与科学社会主义之间的嘴炮。完全没有说服力也完全得不到观众的共情。

其次是电影说白了就是讲了当时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缺乏理论支撑,以及马恩坚持不屑成功参加共产主义者同盟和发表《共产主义宣言》的故事。然而电影并没有讲什么有用的故事,而是用两个小时的时间去渲染这种状况。不断的说那些当时社会主义领导者多么愚蠢,马恩受尽折磨但依然坚持己见。所以电影缺失了最重要的东西——科学社会主义到底是这么诞生的。

最后总结一下缺点,第一是电影架空了背景对观众很不友好。第二是电影像流水账重点在当时学术环境的矛盾,不在于科学社会主义怎么诞生的。

讽刺的是马克思曾说过:“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但是电影不仅丝毫没有着重的讲阶级斗争,而且完全架空了阶级斗争。所以看似在纪念马克思,实则背其道而行之!

 短评

这就是个低配版的《建党伟业》啊!虽然从剧本、镜头到表演都是一股电视剧味道,倒是没有回避阶级斗争,最后落脚到“马克思改变了我们的制度”,相当温和。

8分钟前
  • 风间隼
  • 还行

之前还跟人讨论过这部电影,我说这个题材未必拍出来就难看,得看怎么拍。看了20分钟我发现,“未必”二字可以去掉了。

11分钟前
  • 个别人
  • 较差

不管如何,那个时代需要马克思这样的人为奴隶般生活的工人发出愤怒的呐喊,至于之后所发生的意想不到的情况,则不是马克思的责任了。

12分钟前
  • 苍穹问道
  • 推荐

名人传记的流水账系列,这种题材并不是每位导演都可以驾驭的,多一颗星纯粹是给导演编剧们的勇气。两星。

16分钟前
  • 梁颂华
  • 较差

这个叙事过于正统,即使在马哲课上用作教学片大概也不会违和。。。

19分钟前
  • 历史理性
  • 推荐

为了大银幕观摩八月君(毕竟机会不多),即便导演是海地前文化部长,即便制片是法国极左,我还是不信邪地捏着鼻子去看了……残酷的现实说明啃男神不能过分盲目。不知道最后剪上柏林墙布拉格之类想表达什么,贵主义以自打脸为荣?衷心希望那些结尾会看到哭的人,流下的是悲从中来而非热血沸腾的泪水。

22分钟前
  • El Guaje
  • 较差

欧洲的噩梦

23分钟前
  • 木·子鱼
  • 还行

乏善可陈。

26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还行

“他们联手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有这种想法的人,大概不把工业革命时期的无产阶级看成人吧。

27分钟前
  • 小僧
  • 推荐

蒲鲁东:“您可不要像马丁路德一样,毁了天主教,又搞出一个一样让人受不了的新宗教。”马克思:“我烦透了小册子和宣言,现在只想写书”。。。

32分钟前
  • 无鬼斋
  • 还行

编导努力取悦当代观众,既想要通俗,又想要以压倒性的正面光芒将其塑造成圣人。人无完人,没能体现出马克思的独特性,只有崇敬没有反思。电影的对白也填得太满,有时会觉得乏味,更缺乏戏剧冲突,在历史上显得戏谑。

33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较差

如果要评选最难拍摄的人物传记片,马克思的名字一定名列前茅,能切入的角度太多,除去资本论和宣言那些贡献,还有其与恩格斯之间的友谊,与燕妮之间的爱情等等。尽管本片只是截取生涯的一小段,但完成度仍然不太好,活生生拍成了陈旧老套的年代戏。对于学者来讲本片太过浅显,对于观众来说又太过寡淡。

34分钟前
  • 柯里昂
  • 较差

我知道大噶都港很难看。但就是想看下August Diehl。很久没遇到1个厅就我1个人这事儿了,当然就放心睡着了。假马克思,这怎么当亲年人的导师啦!还白瞎了八月

38分钟前
  • 木牌
  • 很差

画面漂亮,演员也不错,可是好无聊。流水线式的叙事,苍白的人物塑造。最关键的还是,对恩马二人完全没能祛魅化地看待。思想上也像念书般重复共产主义宣言的内容。想起那句话:当代的马克思主义者,最应该做的是反思马克思而不是崇拜他。崇拜毁掉了马克思。

39分钟前
  • 死咗
  • 还行

毫无新意,但能看下去,恩格斯那眼神总希望他和老马干一发

40分钟前
  • 一灯
  • 还行

宣言伟业

41分钟前
  • 于小师
  • 还行

1.反复拉了好几遍马克思与恩格斯相遇的晚上那几场戏包括前前后后,无论怎么看都是爱情拍法?亡命鸳鸯、酒后谈爱即视感?还有那个突然强吻也完全看不懂?2.群戏水准不低、制作工整,怎么瞅都是处理题材问题拉低分了。3.导演拍黑人题材和纪录片都是高水准,想不通为什么这个会如此温吞?

42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恩格斯完美诠释脑残粉的最高境界:不仅给偶像送钱,还要和偶像一起写书。

44分钟前
  • murmur
  • 还行

凑合,德国邻居睡着了,。。。

49分钟前
  • [已注销]
  • 还行

人类说到底就是一群自我物化,享乐拜金的动物罢了。打扰它们的思想者只是某些珍稀的异类。

50分钟前
  • 阿冉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