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飞正传

剧情片中国香港1990

主演:张国荣,张曼玉,刘嘉玲,刘德华,张学友,潘迪华,梁朝伟

导演:王家卫

 剧照

阿飞正传 剧照 NO.1阿飞正传 剧照 NO.2阿飞正传 剧照 NO.3阿飞正传 剧照 NO.4阿飞正传 剧照 NO.5阿飞正传 剧照 NO.6阿飞正传 剧照 NO.13阿飞正传 剧照 NO.14阿飞正传 剧照 NO.15阿飞正传 剧照 NO.16阿飞正传 剧照 NO.17阿飞正传 剧照 NO.18阿飞正传 剧照 NO.19阿飞正传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25 00:02

详细剧情

1960年代的香港,因生母在阿飞旭仔(张国荣)长大成人过程中的缺失,他把自己优雅地比喻为“无根鸟”,对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个女人都表现得放荡不羁,售票员苏丽珍(张曼玉)和舞女咪咪(刘嘉玲)先后令他感受过温暖,可是她们也只能当当小情人。为摆脱沉重和无力感,旭仔抛下一切去南洋找寻生母。  暗恋过苏丽珍且目睹过她与旭仔情感一路变化的,曾是小巡警今在跑船的超仔(刘德华)在菲律宾又遇到旭仔,是缘分也是宿命,他参与、见证了阿飞命运被改写的过程。

 长篇影评

 1 ) 厌倦的力量

愚人节。张国荣。四年之前,这个人跟世界开了个真实的玩笑。
四年之后,风继续吹。那纵身一跃让他更添迷人与传奇了呢。

我曾以为那是一种极致的厌倦。真正的对一切的厌倦,令人瓦解。
所以它是迷人无比的。你看看,《阿飞正传》里那个人的样子。

仅从《阿飞正传》来说,我觉得在张国荣身上有某些不仅仅是颓废的东西。
因为拒绝和世界讲和,因而充满了厌倦的力量。真正敢于厌倦一切的人不多。
那些疑似厌倦,其实不过是装腔作势,叶公好龙,斤斤计较。

大清早收到秦惑凌晨2点多发的短信,说:默哀两分钟,为我们一起喜欢的张国荣。
我没有默哀。我承认这个人只是风一样偶尔吹起,默哀,太隆重了。
不悲伤,也不遗憾。不亲近,也不遥远。他在那里,大家都会去那里。

当我开始用心去体会这个人的声音和音容笑貌的时候,这个人已经死了。
那时候,就要毕业的夏天,在那个亏本经营的书吧里。
我们听《沉默是金》,听《共同度过》,听《风继续吹》,听《为你钟情》。

后来,身边人日渐稀少的时候,我听《夜半歌声》。
至于《左右手》,我和秦惑在字固路131号的时候,经常听。

纪念这个事,跟死人没什么关系,跟活着的人却紧密相关。
算是纪念。我都不敢说我是他的粉丝。人都死了,多轻薄啊。

回头说厌倦。

在《那些忧伤的年轻人》中,许知远写过一篇《高贵的厌倦》。
这个狂热的引经据典爱好者开篇提到了《红与黑》,提到了失恋的家庭教师于连:

“忧愁的态度不能算是优雅;你需要的是一种厌倦的神情。若是你发愁,那是因为你有欠缺,在某些事情上失败了。这是表现自己的低下。反过来如果仅是厌倦,低下的却是徒然讨你欢心的那个人了。”在《红与黑》国,柯哈莎夫王子这样教导失恋的家庭教师于连。……

“我曾经坚信厌倦充满着穿透人心的力量,是一种贵族式的情绪。因为,只有你有能力睥睨一切时,你才具有厌倦的能力。所以,拜伦比于连更早地打动过我。这个旷世奇才在《唐璜》中,让自己以怎样的一种厌倦形象出现的。年轻的我,曾经为他如此轻易双如此众多的征服女人,而心潮澎湃。是厌倦使拜伦获得了这样的能力。”

“然而,不管是于连还是拜伦,他们却似乎没有通过这种征服获得幸福。于连迅速厌倦了贵小姐;而拜伦拥有过无数女人,却从来没有真正的爱情,他似乎必须通过不断地给予肉体以刺激,才能勉强说服自己生存下去。比起拜伦,于连与卢梭仅仅是浅层的厌倦者,他们只是用冷酷来掩藏自己的怯懦,用厌倦来隐瞒自己的欲望……而拜伦的深层厌倦,则似乎只有通过死亡来治疗,因为这个天才根本无法容忍自己仅仅作为一个人而存在。”

在完成了对天才们的叙述之后,许知远在后面写到了他自己:

“对于厌倦的迷恋在我22岁那年,达到了顶峰。我幻想自己从宿舍楼上,笔直地跃起,并以美妙的姿势在空中划一道圆满的弧线,因为死亡可能比仅仅作为一个学生活着更惊心动魄。这种想法,在两年后的今天成为了遥远的回忆。我不知该为自己悲哀还是庆幸。我想说服自己,那是两青春虚幻症的典型代表,对于自己无法拥有的品质,具有无限的憧憬,或者更直接地说,那叫幼稚;但我同时又无法避免地责备自己,我已经失去了追求更高峰的生活品质的愿望,我越来越容易对生活表现得满足,我的精神正在变得平庸,只有平庸的人才容易满足现状……或许这种内心的争执,意味着我依然在成长,依然厌倦着。”

其实,轻松一跃的人不是没有,但是请上帝宽恕他们在半空中的后悔吧。
难保你也曾像我一样,站在高处,有一种向下的冲动。
但那只是下意识,恰恰说明我们是如此害怕。我们都是胆小鬼。

 2 ) 似是故人来

     后来回想的时候才发觉,其实我看《阿飞正传》的次数并没有我以为的多。我以为我曾经一次又一次的去看这部片子,熟悉到一直到和我的回忆混淆不清。
    那么是应该写一写的吧。做电子书的时候搜集了这么多关于《阿飞正传》的影评来看,一篇一篇的看过去,只是无动于衷。我已经忘了,或者从来就不知道《阿飞正传》有多么好。又是如何一个好法。让我怎么说呢?旭仔是个怎样的人,而无脚鸟的故事背后有多少宿命的伏线?真的真的,我说不出来。如果有那么多的曲折才可以看见最末处那一点点的启示,我情愿放弃探险的精神——生命中有多少的得过且过?
    像旭仔那样放弃至生命一无所有。或者何宝荣也是这样的人。但旭仔那么年轻,生命本该新鲜的有着芬芳青草的味道,但偏偏不,那么早、那么年青就开始在脸上堆积一脸无所谓的表情。王家卫说《阿飞正传》是他小时候对事物的看法,可以怎么有这样早熟的记忆?生命一开始就糜烂至此,新鲜的身体有着腐尸的气息。
    片子里流动着绿色。绿色真是一种最讽刺的颜色,绿油油的向阳植物,有着生命的力量。但阴暗角落里的苔藓也是绿色,并且绿的更深,尸斑也是隐隐的绿色。从出生到死亡,绿,一个好讽刺的故事,绿色是最疯狂的颜色。
    小时候掐死一只毛毛虫,染了一手绿色的血液。有很多有一搭没一搭的联想,关于绿、关于阿飞正传。
    闭上眼睛都是光影的碎片。手抚过他的脸时,他轻轻衔住那手指,既无心,又无限温柔。暗示想要和他结婚,但是却触及了他不可碰的那根神经,言语与言语之间,有长久的静默,那静默里,是对别人无法解释、对自己也同样无法解释,最哀伤最沉痛的地方。雨夜他的脸扬着,望向没有焦点的远方,他的脸熠熠生辉,那一刻他决心出发去给自己一个交待,脸上的光明和宿命的黑暗交错,徒然触痛人心里最柔软的地方。他大步离开,决心要给那个遗弃他的人一个最无谓最坚强的背影,无脚鸟收拢翅膀,向地俯冲,坠落的姿势却是如此坚定有力,义无返顾。
    我以为我看了很多很多遍的《阿飞正传》,但其实不。我以为我可以对他永远保持缄口,但其实不。
    为什么一定要说呢?这样一部和自己的青春混淆不清的片子,可能有一种人,因为太早明白生命的希望从来都无,于是一开始就开始随波逐流,青春像从来就未有过,但又最顽固,永远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我以为对青春放手的姿势可以很轻松,既然青春的美德从未曾拥有,只是徒留一个长长但虚弱的尾巴,但又或许正是从来没有拥有过青春,所以更加变本加厉的贪恋——看见林夕写《青春残酷物语》,我笑得没心没肺,嘲笑多大的人了,还青春忧郁综合症啊?我一直笑,以为这样就听不见哭声。
    幸好有很多东西可以代替我们哭。比如这样一部电影,如果我们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已盲,看不见路旁的路标指向何处。但是我们可以至少在别人的故事里看到,无论多么曲折的道路,那路标只有一个,明晃晃的指向幻灭。
    曾经很喜欢幻灭这个词。像砸碎了一个万花筒,以为可以明白那个美丽世界到底何在,却发现只是一个骗局。希望的毁灭有一种头晕目眩的美丽,面对着一地的彩色碎玻璃。
    第一只万花筒破碎的那天,并不知道以后还有一只接一只更多的万花筒要砸碎,我们以为自己没有那么笨的。
    一直到砸碎最后一直万花筒才甘休。旭仔捧着一支最美丽的万花筒,那么美好,让人又多生了几分希望。旭仔以为自己是在给自己一个机会,他捧着那支万花筒,还是决心要看一看,如果这次他看到了真实的美丽,或许他就能找到一个理由全心全意的拥抱世界。
    可能飞翔和坠地都是同样需要理由的事情——这样我们可以把责任推开,这样我们就可以假装不是自己的意志,只不过是,恰恰如此、只有如此,于是不得不发生。
    那一刻旭仔是这样想的吧。他的母亲终于肯告诉他关于自己的身世,却又要加上这样的话:“你以前做人,总拿这个做借口。你以后不可以再用这个借口了。你想飞啊?好吧,你飞呀。你要飞就飞得远一点。你不要有一天让我晓得,你一直在骗你自己。”他听着,身体微微晃动,目光游移着,不敢直视他母亲的眼睛。待他母亲话说毕走开,他才慢慢转过头来,眼神里有张荒和无所适从——那一刻旭仔几乎要承认,如果生命有很多缺陷,那必然是我们自己的错,是我们总有太多软弱和太多借口。
    那必然是我们的错。世界和我们都要扮演无辜。我也几乎要承认,世界上从来没有悲哀,只不过会有人爱上悲哀的感觉。
    但被亲生母亲遗弃是不是自己的错呢?最后一只万花筒砸碎的时候,旭仔总会明白,生命力的失望,无所谓更多,也无所谓更少。
    最后的失望犹如瓜熟蒂落。最后的失望不是说此后一切满意,它的意思不过是,再也没有事情值得让人感觉失望。
    心之微痛,也不会更多,不会更少。
    而微痛在体内传播的速度也不会更快,缓慢的,以难以察觉的速度,从内到外,侵蚀一个人,刚好是一生的时间。
    他的哀伤别人并不明白,或许他自己也不明白,以为是其他。
    他再次对别人说起无脚鸟的故事,换来的只是嘲笑,而他在嘲笑面前,也只能无能为力——我怎么可以对你说,生命的种种失望和哀伤,沉在最底部,缓慢的蔓延,乃至侵蚀我的一生?我怎么可以对你诉说,在我与广阔明亮的世界中,隔着玻璃罩,如果你看不见,我又怎能叫你相信,此刻我多么缺氧。
    握紧拳头,指甲越刺越深入。但松开手,什么都没有。何不松开手呢?
    以放弃的姿态获得,不再失望的快乐。
    在火车上看着曙光渐渐照亮世界,那段好长的独白,最喜欢那句:“啊。天开始光了。”长长的一声感叹,似乎那刻无限明了,但又似全然无心。通透可能是什么都知道,也可能是本来就什么都不存在。我也不知道旭仔这一生有没有去想过自己的哀伤,何以他不肯给自己退路,不肯给自己丝毫的关怀。
    松手的那么彻底,生命也可以不要。突降的死亡,没有道理可言说。以前我写小说,也会如此暴力,让小说里的人物一个接一个的死去。作者对自己的人物通常有一种畸形的残忍,可以在作品里透支自己对死亡的恐惧和向往,那个时候我们都很年轻——再后来,王家卫的故事里人物再无此毫无来由的死亡,或许是对于生命,开始有了悲悯。也或许是在死亡之外,明白了更多人即使背负着生命的哀伤,也仍然努力活着,唯有这样生命的常态,使得更多沉痛郁结在胸,说不出道不明,渐渐幻化成另一个自己,而放弃和握紧都成了无谓的姿势,唯有懂得,自己给自己取暖的意义。
    第一次认识旭仔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五年。五年里,我并没有经常的看到他,但有很多很多时候,他在凛冽的清晨或者在漆黑的夜里浮出来,站在那里,一个我一直看得见却无法到达的地方。
     
 

 3 ) 《阿飞正传》关于飞的寓言……

“你知不知道有一种鸟没有脚的?他的一生只能在天上飞来飞去。一辈子只能落地一次,那就是他死的时候。”

《阿飞正传》是王家卫执导的第二部影片,却是我看的第一部王家卫的影片,如果我记的没有错,那应该是在刚上高中的时候,那个时候《阿飞正传》看的我一头雾水,但印象却无比深刻,或许正是因为它让我一头雾水,或许是我天生就喜欢这种味道,或许是我那个时候就觉得自己好似一只没有脚的鸟,我不知道会在哪一刻落地。

这些年来这部片子我也不知翻看过几次,但每一次却还是能隐隐的找到那曾经的早已被埋藏的动容。这种动容你无法用言语去解释,就像十年之后的王家卫依旧在向我们讲述着苏丽珍的故事,时过境迁,但迷茫却依旧在,只不过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迷茫之事罢了。

《阿飞正传》从头到尾都弥漫着一股暗淡的忧伤,湿漉的街头,昏黄的路灯,灰暗的楼梯,怀旧的时钟,还有那游离般的眼神,一切都在不经意间把那股怀旧式的浓郁悲情渲染开来。放荡不羁的阿飞却隐藏着无法抚平的哀伤,仿佛一切的悲剧早已注定,这就是那只没有脚的鸟,这就是《阿飞正传》。当张国荣那忧伤不羁的面容被定格在车厢一角,我想阿飞才真的开始明白,正如电影结尾的那段话:“以前我以为有一种鸟一开始飞就会飞到死亡的那一天才落地。其实它什么地方也没去过,那鸟一开始就已经死了。我曾经说过不到最后一刻我也不会知道最喜欢的女人是谁,不知道她现在在干什么呢?天开始亮了,今天的天气看上去不错,不知道今天的日落会是怎么样的呢?”人是会变得,正如我现在更容易理解电影结尾的这段话。

当你以为这一切都已结束的时候,却发现这一切哪有个完阿,太阳依旧升起,落下。梁朝伟在矮的无法直起身的小屋子里上演了《阿飞正传》里另一个精彩片断,据说这是王家卫打算拍《阿飞正传2》,可惜的是我们没有看到,也许《花样年华》就是《阿飞正传2》的另一种演绎,但无论如何,梁朝伟那短短几分钟没有对白的出演,绝对堪称经典。

从电影的艺术贡献角度来看,阿飞,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全新的视野,MTV式的镜头语言,奇特的镜头轨迹,非常规的构图比例,浓重又灰暗的色彩,后现代式对白方式,这些都深深的影响了香港电影,也成就了王家卫独有的电影风格,更为可贵的是王家卫可以一直如此坚持。我不知道是否可以这样定义经典:用平实的手法讲述不平实的事,或者,用不平实的手法讲述平实的事。至少我可以说,很多经典都是如此,一切太过常见就无法成为经典,但一切太过不常见也不能成为经典,重要的是恰到好处。

从对都市的预言和对情感的演绎来看,阿飞也在讲述一个拒绝与被拒绝的故事,故事中我们能看到几个很典型的形象,执着者,拒绝者,来迟者,寻找者……很多都市中的人都是如此,有时候我们是阿飞,有时候我们却是露露,或者苏丽珍。

可以说电影阿飞中没有一个人物是虚设的、无用的,每一个人物都代表着一种情感,并且导演可以把每一个人物的情感都处理的恰到好处,换句话说,张弛有度,该夸张的就尽情演绎,该含蓄的可能只有那么几个短短的镜头,一两句看起来可有可无的对白,但却让那份隐忍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如此说可能还不大清楚,我们一一说起。

阿飞。阿飞这个词应该算是舶来品,原文是Fly,即苍蝇,寓指那些浪荡不羁的不良青年。记得郑智化还有一首歌叫“阿飞和他的女人”,也是在描写这种人。电影阿飞里还有另一层意思,没有脚的鸟,只能一生无休止的飞,却不清楚为什么飞,飞到哪里。阿飞这个角色应该算是王氏影片中塑造的经典角色,王氏电影永远没有所谓对与错,所谓正与邪,所谓好与坏的对立。阿飞的魅力在于他永远都不会世俗,他的骨子里有一股让女人着迷的神秘、不羁、忧郁。但阿飞却给自己找了一个借口——为了寻找他所谓的“亲生母亲”,或者这寓意着他飞翔的尽头,或者这寓意着其它的什么,这也是王氏电影的魅力所在,他永远不会告诉你答案,不会告诉你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不像很多电影一定要有个“深刻”的结尾。套用李安的那句话“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阿飞。”那是什么?也许那是人性与生俱来的困惑,那是我们的对于生活的遐想,理想,梦想,或者是不切实际的非分之想,或者是冠冕堂皇的自欺欺人,或者这一切根本就是虚无缥缈的游离状,但毕竟这是我们自己的灵魂,我们独有的,不需要效仿,也无法效仿。

苏丽珍。苏丽珍是一个典型东方女性,她含蓄,柔和,果决,却也柔弱,胆怯,并且这一切都看起来很淡,让你觉得冷冷的。苏丽珍为我们展示了东方女性对于爱的最基本理解,爱情,婚姻,家庭,背叛。然而她遇到了阿飞,阿飞的拒绝方式是几近残忍的,决绝的,这是他近似病态的忧郁所造成的,这也使得故事更有看头。我不敢说阿飞爱苏丽珍,但我敢说阿飞绝对不会不爱苏丽珍。那么苏丽珍呢,相信答案不言而喻,至少那四月十六号下午三点前的一分钟他们都记住了,并且这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苏丽珍的典型一直延续到《花样年华》,一个传统女性对于平淡生活的无奈,对于欣然爱情的向往,和对于背叛的困惑,依旧在她的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就是苏丽珍,一个关于生活的成功者,和一个关于爱情的失败者。有时候我们会对自己说“凑合”,或者那是一种适应与习惯,然而面对一些欢欣,是否有足够的勇气与胆量呢?或者我们即便有了足够的勇气与胆量结果又会如何呢?未来就是这么充满未知才变得有趣。

露露(又叫咪咪)。露露是另一种女性的代表,这种女性我不知道是否可以用勇敢来形容,至少她很坚持,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努力的去做,有时候那会让你会觉得有点“下贱”,但那是她的理想,就像阿飞一样。面对自己想要的,她懂得去争夺与拼抢,并且可以抛开一切,这就是露露。值得一说的是,一直到2046,露露依旧在寻找着她的阿飞,这种坚持不知道有几个人可以做到,我又想起那句话,坚持不一定是胜利,但不坚持一定不会胜利。在露露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影子,那就是执著,关于执著我觉得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阿甘,那是一种很单纯的执著,一股子与世无争感,幸运的是阿甘是幸福的,然而露露呢,我不知道。

警察(水手)。刘德华饰演的警察这个角色好似东邪西毒里面的黄药师,他纠结在阿飞与苏丽珍之间,好似一个懂得安稳生活的男人,又好似一个观众。他将一切看在眼里,却不愿那么轻易的点破,一直到最后他才把观众们心理的话说出来:“听过,没有脚的那种嘛。你这些话哄哄女孩子可以。你像鸟吗?你哪一点像鸟?你不过是我在唐人街捡回来的酒鬼而已。像鸟!你会飞的话就不会呆在这里了。飞呀!有本事你飞给我看看?”警察只不过是你生活中的陌生人,或许你们曾经见过,你的脑海中对他还留有一点惨象,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一天,是否有人会对你说,你哪一点像鸟?

阿飞的生母与养母。一个富家夫人,一个交际花。生母对阿飞的爱在影片中并无一丝渲染,但仅凭电影最后生母的眼神,就早已把养母对阿飞的爱转嫁到生母身上,她的过去到底发生过什么?其实我们无需知晓。电影中对于生母只有那么简单的两个镜头,和阿飞的一段独白:“我终于来到亲生母亲的家了,但是她不肯见我,佣人说她已经不住这里了。当我离开这房子的时候,我知道身后有一双眼睛盯着我,但我是一定不会回头的。我只不过想见见她,看看她的样子,既然她不给我机会,我也一定不会给她机会。”关于阿飞的养母我不知道是否可以把她定义成一个有着“恋子情节”的女人,但她的表现却让我多少有着这样的感受。她一直希望把阿飞留在自己身边,她希望保护他,这其中多少有些占有的成分。阿飞的生母与养母都是一种把爱转换为恨的过程,或者可以说是一种报复,是这种爱与恨把阿飞推倒空中,给了阿飞飞的理由或者借口。

无名。张学友饰演的这个角色没有名字,没有职业,却有着短促无私的爱和深厚的友情。也许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个最不怎么起眼的主要角色里,我们看到了对于爱的最为深刻的理解,也许那就是放手,也许那就是相爱不如相知,也许那就是相望于江湖。

妓女。妓女是阿飞中零星出现的人物,却和阿飞形成十分鲜明的对比,妓女寓意着所谓的肉欲,而阿飞则是执著追求的灵魂,于是我们便看到了阿飞与妓女上演的是灵与肉的撕缠。这在整部影片中也只是简短的闪念。

其实,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导演在讲述一个关于飞的寓言故事,而这个寓言到底想要说什么呢?相信没有人给的出最为准确的答案,包括王家卫本人,正所谓,人之不同,各如其面,这就是我们的世界,这就是电影,这就是每个人面对“自我”的困境。梦想,追逐,借口,飞翔,折翼,也许每个人都像阿飞一样,一直到最后也不知道,那只鸟到底是没有脚,还是一开始就已经死了。

 4 ) 「王家衛」與「阿飛正傳」

我第一套認真看的王家衛電影是年多前購入dvd的《花樣年華》。自此以後就對王家衛的戲夢六零年代情有獨鍾。在這一年的時間中,我用借的、買的各種途徑看回王家衛的所有作品。依次是《墮落天使》、《東邪西毒》、《阿飛正傳》、《2046》、《旺角卡門》、《春光乍洩》、《愛神.手》,最後是《重慶森林》。

 

當中最深刻印象的是六零年代三部曲。而其中作為首部曲,同時是真正展現了王家衛全部風格的《阿飛正傳》就是我由始至終的至愛。最近再次重看了這套當年票房仆直的最佳電影。經過了更多套王家衛作品的洗禮和累積了更深厚一些的觀影經驗以後,彷彿這次重看就帶來了一番有別過往的全新體驗。

 

對於立志當一個編劇,對一支電影中編劇部份特別看重的我,何以會對情節根本不值一哂的多套王家衛作品依依不捨,多次重看也不覺悶藝或詬病其過份賣弄表演樣式的手法呢?這是我一直不解的疑問。

 

過往,我只單單認為王家衛是一個把玩氣氛或情調出神入化的人,也視這種令人揮之不去的氣氛凝造為我鍾愛王家衛電影的唯一原因。可是有人曾說過,王家衛要是沒了身兼美指與剪接的張叔平和攝指杜可風便甚麼也不是了。這種說法當然有一點以偏概全,然而對於認為王家衛只有氣氛凝造一道板斧的我著實不太能舉出有力的論點反駁此一說法,因為所謂電影氣氛的確很大程度是來自服裝、場景和道具的美術指導、電影的運鏡調度和剪輯節奏三者。

 

然而今次重看《阿飛正傳》終於讓我靈機一觸到王家衛的另一項特質。說穿了其實也不是甚麼新穎的看法,不過是我一直都忽略了的王家衛對於電影人物的塑造功力。我們只要閉眼一想,對於王家衛的電影,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絕不會是甚麼特別的情節,卻是電影中的不同角色。或許我們會對戲中的人物有不同的偏好,可就是不能否認,王家衛電影中就算是一些只有驚鴻一瞥份兒的角色也叫我們深刻難忘,最好例子要算是於阿飛正傳片末出現,沒有一句對白的周慕雲(?)。以筆者的短淺戲齡和認知,暫時未能分析出王家衛究竟對角色施放了怎麼樣的魔法而令其充滿難以言喻的魅力,我只能指出王家衛凝造出的抽離戲夢氛圍對於表現一眾如斯戲劇性的人物是別具意義的。普羅電影大都以高度像真的人性化角色面對戲劇性情節來創作電影,從而使觀眾投射自身到角色中與之一同面對難題。然而王家衛卻反其道而行,以失真但深具魅力的偶像化人物設入細碎簡單的故事來創作。這種深具顛覆性的設置所吸引觀眾的地方自然不是讓觀眾投入到角色,卻是反過來讓戲中的人物牽著觀眾甚至吸引觀眾模彷戲中人物的思想及行為。

 

這樣我們便明白何以王家衛的電影總帶給演員們許多的獎項、何以王家衛電影中角色的服裝成為流行指標;甚至我突然明白何以王家衛電影中的獨白或對白縱編寫得不得別精警卻就是讓人感到別具意義,原因簡單得不能再簡單,就是因為這些話是出自這些「偶像」的口(這裡說的「偶像」不是指影星,卻是戲中的人物。換句話說,所謂「偶像」不是梁朝偉卻是周慕雲)。歸根究底,王家衛透過電影偶像化了人物,使角色具有讓人崇拜的魅力,而作為粉絲的影迷自然不得不非理性地走在他們的腳步之後了。

 

我終於真正明白王家衛在張叔平與杜可風以外的看家本領,也終於切實了解到何以其電影這般耐看,不過就是作為粉絲的我可再次慢慢細味「偶像」的「被演繹」和其深具魅力的戲劇化世界觀。這別具「偶像」魅力的人物原來比再豐富緊湊的情節更能讓人再三回味。

 5 ) 若无遇无伤,可否不过年华虚设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喜欢看香港的旧电影,常常在深夜,看那些有小雪花闪的屏幕,听那些用粤语慢慢讲过的对白。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只写电影里面的故事,男人女人,爱恨生死。不刻意选择片子,也不着意牵挂读者,看过写过,便渐渐淡忘了自己的故事。

阿飞正传。太过有名的片子。所有的噱头都已听过,关于无脚鸟,关于四月十六日的下午三时,关于最后的梁朝伟的长镜头。故事推进,似乎只是在等待了它们一一出现。可是,电影毕竟并非所有这些细节的拼盘,声色光影讲述的是一个并非笔墨可以描绘的世界。

男人。
张国荣真是风华绝代。
似乎从一初始就错过了他最风靡的年代,而等了几乎二十年后,才开始慢慢欣赏。他的面容是引人的,常常无情,却又有孩子般的无辜。正是这样的神气让女人们奋不顾身地自愿来投,也让人无论发生什么都不忍苛责了他。
而刘德华,则是中规中矩的好看,放在任何一个年代都没人否认了这是个帅哥。
他正是每天早上中环站地铁一开门涌出的人群中的一员,黑色西装整齐,勤勉肯干,一步步向上。
那么张呢,也许是兰桂坊那些闪了妖媚灯光的酒吧中的一间,琥珀般液体流转,音乐响起,无问明天。
港人大多如刘德华,坚韧着,相信努力打拼,小康富足才是正路。无论是九十年代初的动荡,是回归前后的迷茫,是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都是咬咬牙即可挺的过去的。付出总会有回报,生活总无神话。
可是,他们又这样爱了张国荣。四月的金光大道的纪念墙上,写满了思念的语句。那一夜,无论是明珠台还是翡翠,转到哪里都是他的面孔,他的歌声,他的影像。看他九几年的复出演唱会,缀了金色的衣服闪烁耀目,举手投足,才明白了什么叫做天皇巨星。他的成功,他的沉寂,他的复出,他的陨落,以及他无暇的面容。都是一个传说,附带纪录了一代人的记忆,以及最初那些狂妄的,华美的,遥远的梦想。
每日看了时钟的女孩,若无这一劫,一遇,一伤,是否也是华年虚设。

女人。
两个女人,她们唯一的联系就是被同一个男人抛弃过。
若都是输家,还有什么好争呢。其实,从爱上了那个男人的初始,就已经是败了,却还要强撑了一口气,想证明了什么。
张曼玉与刘嘉玲,从那时侯起,就那样的不同。安静的楼下女孩,和吵闹的歌舞女郎。十几年后,她的安静升级成了内敛的高贵气质,而她的艳俗修炼成了雍容的大家气概,仿佛是羽化新生。只有岁月有此伟力,等过了无数年月之后,我是否也能被雕着成期待的模样,想起今日一切,都不过一笑而过,不再计较不再迷惑。
只是,如今的她们,是否却怀念了当年的年少无知。

借口。
养母扔给张国荣文件,说好,现在我告诉你你的生母。这不过是你这些年来自甘堕落的借口,现在,我看你再来用什么借口。
其实人们都是靠了借口在生存,比如说我在恋爱,我失恋了,我以前受过打击所以不再相信,我以前失望过所以不在期望,因为我爱的人不相同爱我所以我这样难过迷茫。这些借口的屏障掩盖了脆弱和不堪,说借口出口的人也许并非不清楚这不过是条逃遁生活的小路,却依旧选择让自己好过些,正如同生活撒一个娇。
可是,我们在等待谁来批准,谁来原谅,谁来宽恕呢。所有逃避的事物不会自行消失,所有绕行的决定不能真的不面对,大多时候,我们只不过暂时掩耳盗铃。若心如明镜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徒然无望,什么两败俱伤,还是去选了吧。借口口的功用永远都只是掩盖,而非解决。
承担,是否才是成年人该做。

离开。
若不死,阿飞下一个会爱上谁。
是谁有关系么。他真的爱么,否则,又何谈爱谁更多。
可是,他却也是记得的。
其实每个女孩,都有可能成为那最后一个,离开放弃往往只是一念之差。只是一不小心就放了手,然后就无从追回了。
没有谁真的离不开谁,张曼玉冷冷对刘嘉玲说,你看,现在哭的是你,我早就好了。
原来再深的伤痕也有愈合的那一天。而从绝望中重生,是否才可以变得强,变得什么都不怕。

《绝望主妇》第二季的最后一级,旁白平静地说,如果可以,我该不该告诉他们之后发生的事情,那些将至的悲伤与背叛。
若可以,我们又有没有胆量听这样的告诫呢?
也许年轻岁月的这些苦乐纠缠,都是记忆中的永恒存留。
而向往了飞翔的阿飞,就这样如愿地留在了这个任性的时代。

故事结束,问问自己,关于自己的故事,也真的不记得了。看梁朝伟优雅缓慢地穿衣,收拾东西。慢慢期待了新的,将来的故事。

 6 ) 《阿飞正传》的飞翔寓言

生身母亲:彼岸,藉口,还是象征?

 
哲学上有一个“被抛”的概念:人甫出世,便被赶出一个充满爱与关怀的乐园。——本来么,投生到这个世界已经不是自己的意愿,阿飞的“被抛”,却还比常人更多一层背叛:被生身母亲遗弃。失乐园里的世界尚未成型,就已经经历了一次至情的背叛;人生旅途一开始,爱和意义即被视为失落物。当他被裹在襁褓里交给一个漠不相关的女人,一切生命继承的讯号通通中断,从此他成了一个无根的人。无根的阿飞就像一只没有脚的鸟,背负着莫名的失落,开始他追寻爱与意义的飞翔。——影片《阿飞正传》正是这样一个有关飞翔的寓言。

“阿飞”这个词,是美国的舶来品,原文是“fly”,即苍蝇,专指街头浪荡不羁的不良青年。因为“fly”的另一个意思是“飞”,所以中国人就渐渐地把此类青年称做“阿飞”。

而在《阿飞正传》里,这个“阿飞”还有一层双关意义:他把自己比作一只没有脚的鸟,终其一生无休无止地飞着。目的地不明。

谁也不知道他为什么要飞,也许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从表面上看,他仿佛只是在探寻生母的下落,一直执拗地孜孜以求,好像那是生命存在的唯一目的。那么这个“生身母亲”,和阿飞终其一生无休无止的飞翔究竟有什么关系?她究竟是一个彼岸,一个藉口,还是一个象征?

 

1.彼岸。


精神上无依无靠,又不能认同他养母的生活方式,幼年的阿飞也许不是没有想过,把自己的世界一分为二——属于养母的一方象征着黑暗、混乱、腐化与浑浊;属于生母的一方则代表着光明、秩序、高尚和清洁。他向往这个生母的国度,把它当作精神的彼岸。

——正因为此,有人便用“俄底浦斯情结”来解释阿飞的寻母。但是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原欲”并不能够解释一切。阿飞对于感情的体验太深刻了:被生母遗弃、耳濡目染养母的交际花生涯,见惯了金钱与感情的交易,他早就远离了那个对感情抱有天真幻想的时期。他对感情持有的“悲观思维”已经造成了“浪漫爱的否定”——世界上没有一种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即便是那个远在异国的生身母亲也不可能会是例外。

在阿飞的爱的世界里,根本没有一个“彼岸”。他对生母的孜孜以求,也不是什么“俄底浦斯情结”。

相反地,他的养母对于他倒是有一些和“俄底浦斯情结”相对的“恋子情结”。她对他的爱,早已超过了对待人子的范畴。起初她收养他,不过是为了生活的安定,每个月能有50块美金的稳定收入;后来她渐渐把他幻想作自己情欲的对象,她生命中仅有的半个男人。她把他捏在自己的手心里,不肯轻易放开。

阿飞渴望的是爱,是被母亲遗忘了的爱。但是这两个女人,都是不合乎理想的——她们都只是女人,不是母亲。一个为了自己大家闺秀的名节和利益抛弃他,一个只把他当作宣泄情欲的对象,她们都只惦记着自己女人的身份而忘了该怎样去爱自己的儿子。除了出生时模糊的一眼,生母从未正面出现在阿飞面前;就连那个口口声声说爱他舍不得他的养母,到头来也为了自己那一个牢靠殷实的晚年而决定放弃这个幻想中的情人,跟着老迈但富有的男人去了美国。——生命中的至爱亲情,就在这样简单的儿子与利益的较量中双双落败。

事实一再地证实,阿飞对于感情的悲观并不是空穴来风。仔细想想,这两个背叛了儿子的可恨的母亲,其实也不过是两个可怜的女人。

当恨意渐渐褪去,那永恒的爱的失落,却依然在阿飞心头,止不住地一昧侵袭着。他开始尝试用其他女人的爱,填补这心灵的空虚。

也许所有的女人在爱的时候,都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广泛的母爱,但是阿飞从来没有在她们面前表现出孩子气的一面。恰恰相反,他自私、冷酷、始终让她们臣服于自己,最后又以充满父权意识的一句“逢场作戏”将她们一一否定了去,仅仅保持着一种“有性无爱”的恋情。

他并不是没有感情,只是因为屡受创伤,失去了爱的能力,既无法相信有所谓的爱的彼岸,也没有余力让爱他的女人获得幸福。从他孤寂的眼神里我们可以读出三个字:没有爱。

 

2.藉口。


既然对生身母亲的不懈追寻并不是为了完美的爱的彼岸,那么这一切会不会只是阿飞的一个藉口?

内心深处,他根本看不起他养母的生活:糜烂、沉沦;她的那座豪华寓所,充斥着晦暗壅塞的空气,住久了直感觉沉下去,沉到阴湿的渊潭……他搬了出去一个人住。但是少不更事的十余年,无数个日夜不知不觉的浸淫,他早已在不经意间沾染了那里的气息。他以为出走之后自己可以飞翔,像一只没有脚的鸟,日夜兼程,飞向远方——其实这只鸟早已折断了翅膀,除了养母大宅的后花园,他哪里也飞不出去。

他是一个软弱无力的理想主义者,一直自命不凡、聛睨尘世,怀有一个不知是什么的远大理想。与此同时,他的自卑和浮华又使他深深地明白,梦不过是梦,现实还要继续,而他,根本没有改变自己现状的能力。以他的天性,甚至也不能按着社会约定俗成的人生规范去做一个普通的工人或者职员。——到处都是空虚,什么都抓不住,为了证实自己的存在,他只能屈就那个曾经被自己看不起的世界:选择用声色犬马饮食男女充实自己醉生梦死的生活。

浮华使他无法真正去追求理想,自卑又使他倍感孤独,他于是为自己制造了一个幻想,幻想在遥远的地方有一个真正属于他的国土、一个爱他的生身母亲。他用这个幻想安慰自己的孤独、掩饰自己的自卑,为纵情声色提供一个藉口。

此时,“生身母亲”成为一个藉口,阿飞借着这个藉口实现他的“人格疏离”。——不错他现在是放荡不羁,没有前途,没有希望,是阿飞,但是总有一天他是真正要飞的,飞离这个醉生梦死的世界,飞到属于他自己的那片国土,清洁,高尚,到那里开始一个全新的有条有理的生活。——其实生身母亲是不是名门望族的千金小姐,他也不是那么在乎。他根本不想找这个母亲,他只是想以名门子弟、外国华侨的身份与自己现存的这个世界疏离,赋予自己一个“存而不在”的境况,借以摆脱内在的不安,使心灵的喧腾平复下来,也使道德上的欠咎减到最低。

凭着这个假想的无瑕的母亲,阿飞达成了他对自己身处的那个浊世的一种否认,一种拒绝。

 

3.象征。


如果阿飞能够一直耽溺于及时行乐的人生,我们也许可以就此下结论,说他的“口口声声寻母”、“迟迟不见行动”背后,不过只是把“生身母亲”当作混迹浊世的一个藉口。所谓飞翔,也只是他编出来的一个莫须有的故事,除了自欺欺人之外别无意义。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每当激情过后,他独自一人仰卧在床上,总会下意识地想起那个无脚鸟的故事:

“听人家说这世界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它只可以一直这么飞啊飞,飞累了就在风里睡觉……这种鸟一世只可以落地一次,那次就是它死的时候。”

——永不停止的追寻。在一边自我堕落一边自我拯救的旅程里,虽然找不到爱,他却一直没有放弃过对自我意义的渴望与追寻。

他曾经借助声色男女来证实自己的存在,但是渐渐地他发现,这些东西只能让自己生活得更不真实。在这种主体性被物化的生存状态下,他开始感觉到一丝“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无所事事,没有能力去爱别人,得到的爱又不是心头所想;有的只是浮华与轻薄,虚飘飘地不着地,整个人仿佛只是exist(存在),却不知道怎样才是live(生活)。

骨子里始终洁身自爱不能自弃的阿飞,越来越觉得,所有的饮馔声色、啼笑忧欢,到头来还是一场空。色相越是纷繁眩目,他的心就越空;一想起心底里的某些东西,即便身处活泼的欢宴,也立即感到无边的寂寥,兴味索然。不,不,他要的根本不是这些。

远方的生身母亲,不是什么彼岸,也不只是一个藉口,她更是一个象征,象征了阿飞真正想要的东西:他的自我,他的灵魂,他存在的意义。母亲的腹胎,是他的自我和灵魂的始源地,所以这个“生身母亲”的意象,自然而然地在他的下意识里成为“自我”和“灵魂”的象征。

也许在其他人看来,所谓的自我、灵魂,相比于权、势、财、利、情,是最可有可无的东西,但是这个在别人看来是没有价值的东西,对阿飞来说却具有无比重大的价值。他的这份自爱,并不是水仙子式的自伤自怜,而是想自我证明,为自己的存在追问一个意义。

但是意义究竟是什么呢?

在他的四周,不乏一些扎扎实实生活着的人。或是有着稳定职业的男人(警察、海员),或是盼着结婚的女人(苏丽珍);就连爬落水管上下楼、形似窃贼的朋友和当舞女的露露,也都对爱情深信不疑。而他呢?既不可能去做一个平凡的职员,又无心为扎实的人生(爱情、婚姻)经营。

他身边的另外一群人,则是一些社会边缘人物,例如频繁出现的妓女。或在香港,或在菲律宾;或矜持,或俗艳。她们是肉欲的象征,而阿飞最执着的东西,却是他自己的灵魂。——在阿飞和妓女的厮缠中,我们可以见到灵与肉的含蓄映衬。他根本就不是一个世俗的人,一切的权欲、物欲、利欲,通通跟他扯不上关系。即便在没钱的时候也还是把钱看得很淡(在只身去菲律宾前途未卜之时把唯一的财产:一部汽车,送给朋友)。同时因为信不过感情,连情欲也是淡淡的可有可无。

“人之不同,各如其面。”在人群参差错落的对照之下,益发显出他的不实际。

终于,意义失落。

“自我”的难题,日日逼近,而他,根本找不到“意义”。他的自我,他的灵魂,他的意义,和那个遥远的生身母亲一样,只是一个美好而空泛的理想。

走不了非凡之路的理想主义者,于是在人生面前感到了自己的平凡和无奈。阿飞背负着沉重的灵魂,等待着从天上降下来的改变,等待那永远不会到来的脱胎换骨的一天。

他心里早已知道是无路可走,迟迟不肯承认,不肯面对现实,是始终执拗着不愿舍弃对“自我”的追寻,哪怕希望渺茫。

时间一长,所谓的自我追寻不但未能逾越身体的迟滞,反而成为禁锢。那些无法自抑的渴望,在无数不眠的夜晚积蓄成愁,无处排遣,就只好向内转,加压在自虐上。——不能容许自己完全不作为,就以自虐的作为填补了等待的空虚。

这自虐的结果,呈现在阿飞身上,便是病态的阴郁。心与身体的不和谐,使他陷入晦暗不明的壅塞的忧伤,常常感到莫名的怅惘,永远没有纯粹的快乐。这不能哭、不能忘的磨人的愁绪,正如《诗经》中的《柏舟》一篇:

“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他一直以为自己可以飞翔,其实他的翅膀早已经折断了。

“以前我以为有一种鸟从一开始飞就可以飞到死的一天才落地,其实他什么地方都没有去过,这只鸟从一开始就已经死了。”

——临死前,他终于肯承认。这样断然地否定了自己的全部,多少有几分悲怆,虽然事实正是如此。

企图掌握自己命运和命运不可把握之间的悖论,在生命结束的一刻,再次凸显。

既然对自我的追寻注定了会是永远的未完成,那么就只有靠死亡,让生命消失,让这伴随生命而来的“自我”随之消解。心灵的喧腾不安在这一刻复归淡定,从此再不需要为“自我”的难题挣扎。

 

4.爱与自我的追寻之旅

 
“听人家说这世界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它只可以一直这么飞啊飞,飞累了就在风里睡觉……这种鸟一世只可以落地一次,那次就是它死的时候。”

——开始的时候,谁也不知道那只鸟为什么会在那里,它为什么要飞。一度我们以为他是在寻找他的生身母亲,寻找一个彼岸世界;后来我们又以为那不过是他编造的一个,能使自己安心混迹浊世的藉口。现在我们终于知道,他从落地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要不断追寻那一份失落了的爱与自我。而“生身母亲”,不过只是一个象征的符码。

“以前我以为有一种鸟从一开始飞就可以飞到死的一天才落地,其实他什么地方都没有去过,这只鸟从一开始就已经死了。”

——他想一生飞翔在这个爱与自我的追寻之旅,可惜他不但是无脚的鸟、无根的人,他的羽翼也早已折断了。对于一个毕生旨在飞翔的人来说,这折翼的人生,可不是“一生下来就已经死了”!那爱与自我的失落,也终于成了生命中永远的遗憾。



借着这个飞翔的寓言,《阿飞正传》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

曲终人散,它始终也没有给出对“自我意义”问题的答复。也许它只是想向我们展示一种“永恒的人性困境”,而不愿对具体的人事妄加褒贬。这“不下定论”的姿态,拒绝了斩钉截铁的答复,与此同时,另一个更为意味深长的启示逐渐浮出水面——我想,每个人的价值取向,是无从对他人解释清楚的。也许是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也许眼高手低没有能力实现;也许只是自欺欺人的堂皇藉口;或者根本只是迷恋虚无——但是每个人独特的灵魂,都应该得到尊重——尤其是他自己的尊重。

 短评

他最终还是没能飞起来;她最终还是忘却了;他最终还是没能接到电话;她最终还是割舍不断;他最终还是卖掉了车;她最终还是去了美国;他最终还是踏上了2046;他们 最终 还是……

6分钟前
  • 科林
  • 还行

杜琪峰曾说,王家卫实际上只拍了这一部电影:后来影片中的人物都能在其中找到原型,而主题永远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疏离与亲近,拒绝与接纳,追求与失落,忘却与铭记,逃离故土与寻找自由。

7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王家卫确立风格之作,或者说他拍的始终是同一部电影。难以长久的爱情、对自我身份的求索及都市人的困惑疏离。部分镜头极易联想起[重庆森林][花样年华]。大量运用镜像的修辞策略和开放式构图,氤氲于光影中的迷离气格,文艺台词。| 无脚鸟致敬戈达尔[法外之徒] | 1960.4.16.15:00前的1分钟。(8.0/10)

10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这一秒属于你和我。

11分钟前
  • missfaye
  • 推荐

“我听别人说这世界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它只能够一直的飞呀飞呀,飞累了就在风里面睡觉,这种鸟一辈子只能下地一次,那一次就是它死的时候。” “以前我以为有一种鸟从一开始飞就可以飞到死的一天才落地,其实他什么地方都没有去过,这只鸟从一开始就已经死了。”

13分钟前
  • Ridden
  • 力荐

电影院里的音响很刺耳,那时候这帮演员都很年轻,王家卫后来只拍了一部电影,都是技巧更加娴熟的这部电影。

1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结尾梁朝伟是作者还是又一个阿飞呢

22分钟前
  • 原来是西门大嫂
  • 推荐

我只想知道最后在小阁楼里露脸的梁朝伟代表着什么

27分钟前
  • 樹一
  • 推荐

这座城市的雨水真是绵长啊,显得所有情意都变得稀薄。

31分钟前
  • 泥人。
  • 力荐

物是人非,你是否还记得那一秒,你到底最爱哪一个。刘德华在张国荣面前暗淡无光。

36分钟前
  • 安蓝·怪伯爵𓆝𓆟𓆜
  • 推荐

像旭仔这种男人大概没有女人会不爱吧 每一个都以为自己能够改变他 其实都是做梦

37分钟前
  • 小师妹
  • 力荐

他清楚南洋寻不回母亲,她晓得再没有一分钟的初心,他明白舍弃全部家当也取代不了那个位置,她知道即使离开也不会挽留,他悉知彳亍多久都等不到回音。这世间来来往往的痴男怨女,分明看得清情爱里的真心假意,却偏要做那扑火的飞蛾、下凡的神鸟。在爱火里燃烧一次,在宿命的土地上落脚,死无葬身之地。

39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愣头青假装小资青年

43分钟前
  • nadja
  • 还行

阿飞爱苏丽珍吗?亦或是爱梁凤英吗?不,都不是,他最爱的只有他自己。他就是那只无脚鸟,终其一生都在飞翔,苏与梁不过是人生旅程中一个短暂的停靠点,停靠之后,继续前行,直到孤独死去的最后一刻。

47分钟前
  • 张苑希
  • 推荐

虽然看不太懂,但片中张国荣实在太让人着迷了~~

52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梁朝伟在阿飞正传中的登场令人匪夷所思.这也使得王家卫超越了一般的闷骚.(180630影院国语)

54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总有一些人以为自己是鸟。

58分钟前
  • 掀桌超人|2U4U
  • 力荐

你 风华绝代

1小时前
  • 陌聆
  • 推荐

张:世界上有一种鸟的故事,你听过没有?刘:听过啊,没有脚嘛,都是拿来哄女人和骗小孩的…

1小时前
  • 影志
  • 还行

【上海电影节展映】胶片版。资料馆王家卫展的缺憾终于在上海补完。风格很张国荣,很杜可风,也很王家卫。把一个渣男的故事拍得如此动人好看,也是厉害。几个斯坦尼康长镜头以及梁朝伟镜头非常出色,大银幕看简直晕眩迷人。台词金句频出,流传于世,至今听来都动人心弦

1小时前
  • 汪金卫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