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乐之城

爱情片美国2016

主演:瑞恩·高斯林,艾玛·斯通,约翰·传奇,罗丝玛丽·德薇特

导演:达米恩·查泽雷

 剧照

爱乐之城 剧照 NO.1爱乐之城 剧照 NO.2爱乐之城 剧照 NO.3爱乐之城 剧照 NO.4爱乐之城 剧照 NO.5爱乐之城 剧照 NO.6爱乐之城 剧照 NO.13爱乐之城 剧照 NO.14爱乐之城 剧照 NO.15爱乐之城 剧照 NO.16爱乐之城 剧照 NO.17爱乐之城 剧照 NO.18爱乐之城 剧照 NO.19爱乐之城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1 16:05

详细剧情

米娅(艾玛·斯通 Emma Stone 饰)渴望成为一名演员,但至今她仍旧只是片场咖啡厅里的一名平凡的咖啡师,尽管不停的参加着大大小小的试镜,但米娅收获的只有失败。某日,在一场派对之中,米娅邂逅了名为塞巴斯汀(瑞恩·高斯林 Ryan Gosling 饰)的男子,起初两人之间产生了小小的矛盾,但很快,米娅便被塞巴斯汀身上闪耀的才华以及他对爵士乐的纯粹追求所吸引,最终两人走到了一起。 在塞巴斯汀的鼓励下,米娅辞掉了咖啡厅的工作,专心为自己写起了剧本,与此同时,塞巴斯汀为了获得一份稳定的收入,加入了一支流行爵士乐队,开始演奏自己并不喜欢的现代爵士乐,没想到一炮而红。随着时间的推移,努力追求梦想的两人,彼此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远,在理想和感情之间,他们必须做出选择。

 长篇影评

 1 ) 知道《爱乐之城》这89个梗,你就能了解大半个歌舞片史

歌舞片已经不像它们在上世纪30至60年代那样普遍了,虽然每隔一两年我们还是能看到几部,但这些屈指可数的歌舞片大都在原地踏步,已无法恢复鼎盛时期的天真与烂漫。此番《爱乐之城》能够脱颖而出,正是由于它返璞归真地采用好莱坞传统歌舞片的形式及法国导演雅克·德米(Jacques Demy)歌舞片的技法,去讲述一场通俗化的爱情故事。从服装、歌曲到编舞都在创造一种怀旧的基调,使人怀念旧时的歌舞片。不过它依然现代感十足,以免疏远当代观众。对于歌舞片的探索精神也延伸至故事层面,就像《艺术家》(The Artist,2011)的默片形式,《爱乐之城》是用歌舞片的子类型(包括:传统的米高梅歌舞片、华纳歌舞片、大爵士及当代的乐队片、演唱会电影)在各段落相映成趣,有传承,又能带出类型演变,拥有历史底蕴的积淀。它们同时又能服务于爱情主题,做到内外兼修。

导演达米安·沙泽勒深深知道如何保有过去的风格,还要朝前看。男主角塞巴正是这样一种怀念过去好时光的乐迷,与当代那些杰出的音乐家相比,他陷入了一个尴尬处境——沉迷于对传统爵士之中,无法自拔。片中组建乐队的塞巴同学(约翰·传奇 饰)对他说的那番话一语道破:“我知道,这不一样(指当代乐队),但你说你要拯救爵士,如果没人听,还怎么拯救? 因为你这样的人,所以爵士才在消亡。你在灯塔咖啡屋对着90岁的老人表演,孩子们在哪里?年轻人在哪里?你执迷于肯尼·克拉克和塞隆尼斯·蒙克,这些人是革新者,如果你固守传统,怎么能成革新者?你抱着过去不放,但爵士讲的是未来。”这是话中有话,影片也在借爵士乐去诉说歌舞片的未来。当代歌舞片不该默守陈规,应当在维系传统的同时去革新,使人呼吸新鲜空气,带来希望与荣耀,才能拥有闪烁、活泼的生命力,这才是它们曾经深受欢迎的原因。

相较于其他类型,歌舞片可能是最喜欢谈情说爱的,不同的是角色们都是能歌善舞的好手。歌舞片也最仰仗公式化的创作套路,因此常被批评“幼稚可笑”。这种看法,显然错失了用歌舞展现故事的魅力。歌舞片难就难在控制故事与歌舞(音乐)的均衡,《爱乐之城》成功把歌舞融入故事,推动故事,替代对白。不过在当今,能唱会跳又会演的明星几乎为零,高司令和石头姐都是非职业舞蹈演员,所以只能表演简单的舞蹈动作。好在导演懂得用画面扬长避短,效果看起来仍然非常好了。尽管不少技巧在前作《公园长椅上的盖伊和玛德琳》和《爆裂鼓手》中也见过,但此番效果和语境已然不同。当然,洛杉矶的城市载体也很突出。

剧作上,用四季比喻爱情、事业的不同阶段,探讨个人对它们的妥协与坚持,以及它们的无法两全。两人其实是用爱情为彼此的事业(梦想)树立了信心。用悲剧收场,避免了传统歌舞片对于大团圆爱情的天真描绘,那只存在于童话中。最后幻想的大团圆结局是一面镜子,从现实抽离又关照着现实。用歌舞表现幻想、造梦是歌舞片惯用伎俩,可以弥补遗憾,道出梦想与现实的落差,加深音乐的治愈能量。

自古歌舞片就喜欢幻想奇景,因为多数时候,它们都是角色内心世界的外化。说到底,歌舞片的柔情梦幻与现实世界是格格不入的,这也是为什么歌舞片在60年代后期由街头巷尾走向高山草原,由矿场学校走向歌楼舞厅,部部大场面的自然主义歌舞片应运而生之后,逐渐走向下坡路。因为触及真实,便会把它原来的浪漫本性毁灭殆尽。所以现在我们在很多动画片中,并不觉得它们突兀的原因,如《冰雪奇缘》《海洋奇缘》《了不起的菲丽西》等。

我们都知道,《艺术家》并不能为默片带来复兴,《爱乐之城》当然也无法对歌舞片带来革命,它有的一种情怀。简单、纯粹,每个节拍(场)、每个鼓点(幕)都能敲中听者(观众)的心。让人进入一个美妙世界,忘却现实的种种,我想这就足够了。

当然,《爱乐之城》更是一场精心为歌舞片爱好者设计的迷影电影,编导还把自己对于爵士乐的一点小趣味也藏在其中,玩的不亦乐乎。影片在模仿前人的姿态时,还能延续其精神,迷影、复古又革新。下面回到我的常规套路中来,展开说一下藏在片中的陈年老梗。我已经在脑(掉)洞(影)联(袋)想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了,然而(不止本片)很多都得到了导演本人的承认。

ps:我给桃姐的时候是82个梗,晚上梦游时又补充了7个,剩下一个留着你们补充吧,最好给我强有力的论证。

1.

《爱乐之城》中的“西尼玛斯科普”
《圣袍千秋》中的“西尼玛斯科普”

首先,《爱乐之城》采用了古老的西尼玛斯科普式宽银幕立体声电影(Cinemascope),这是20世纪福斯于1953年推出的银幕系统,银幕比例是2.55:1,电影《圣袍千秋》(The Robe)由此成为第一部宽银幕电影,后来各大公司对于宽银幕的竞争激烈(此处省略一万字),使得《谍报飞龙2》(In Like Flint,1967)成为最后一部西尼玛斯科普影片。算起来,《爱乐之城》还是时隔50年之后的回归。

“舞王”弗雷德·阿斯泰尔最后一部米高梅歌舞片《玻璃丝袜》(Silk Stockings,1957)有一首歌就调侃过:“这个时代想让观众进电影院光有明星已经不够了,还要有Technicolor、Cinemascope和立体声。”

《爱乐之城》用的是超35毫米胶片,配合潘纳维新 (Panavision)两倍压缩比变形镜头(左右略裁)仿2.55:1画幅。所以我们在片头看到的是“Presented in Cinemascope”而不是“A Cinemascope production”。开头的黑白+4:3“顶峰娱乐”的厂标结束后,画幅慢慢拓展成色彩斑斓的西尼玛斯科普式宽银幕,已传达了它的复古定位(国内院线版在“顶峰娱乐”之后还加入了香港某公司的厂标,实际上破坏了黑白4:3的过渡)。

2.~3.

《纽约,纽约》

影片纵向比较的参照对象是《艺术家》,理由上文已说明;横向比较是马丁·斯科塞斯的歌舞片《纽约,纽约》(New York, New York,1977),那部片男女主角的身份是爵士乐手和歌手,同《爱乐之城》中爵士钢琴家、演员相似,同样围绕他们的爱恨交缠与人生困惑展开。其实,无论是百老汇音乐剧还是好莱坞歌舞片,都喜欢让主角在爱与工作中找寻幸福,两个目标交织在一起更是驱动剧情的动力。两部影片的共性还有很多,稍后再续。

4.~9.

《爱乐之城》
《柳媚花娇》
《名扬四海》

开篇那场一镜到底的洛杉矶交通阻塞,据导演本人证实,是从戈达尔的《周末》(Weekend,1967)、费里尼的《八部半》(8½,1963)片头和乔·舒马赫的《城市英雄》(Falling Down,1993)片头找寻的灵感。

但是人们纷纷下车起舞歌唱,是在呼应雅克·德米歌舞片《柳媚花娇》(Les Demoiselles de Rochefort,1967)的开场部分,让歌舞场面具有临场感。这场戏也与德米的另一部歌舞片《瑟堡的雨伞》(Les parapluies de Cherbourg,1964)一样,所有对白都是唱出来的,好像他们生来就用歌声表达一样。仔细看能发现,这场戏的歌曲应该均为幕后配唱,这也是遵循《瑟堡的雨伞》的特点,演员不会唱歌,由幕后配唱。整场戏一镜到底(由三个镜头后期拼接而成)调度酣畅淋漓,充满活力。雅克·德米歌舞片就是将场景置于实景中,轻快、时尚、朝气蓬勃。当然,包括如嘉年华般的街舞、体操的融合,包括人们在车顶起舞,是借鉴了艾伦·帕克的歌舞片《名扬四海》(Fame,1980)

《公园长椅上的盖伊和玛德琳》

导演一直都是雅克·德米的死忠,在其处女作《公园长椅上的盖伊和玛德琳》开场,就能看到《瑟堡的雨伞》的印记。

《爱乐之城》

顺便说,米娅挡住了塞巴的去路,结下一个小小的梁子是典型的好莱坞神经喜剧(Screwball comedy)的开场套路,引出冤家男女的相遇方式。不少歌舞片也喜欢采取这种出场,比如《我爱马文》(I Love Melvin,1953)等。

10.

英格丽·褒曼是贯穿米娅灵魂的人物,米娅的卧室床边挂有一幅巨大的英格丽·褒曼海报,后被撤下。在导演2013年完成的原始剧本中,其实有更多关于褒曼的故事:

① 米娅公寓的海报对应结尾结婚之后新家的海报(正片中新家并未再出现);

② 米娅和塞巴聊天时有详细讲过《美人计》中被褒曼表演打动的细节(正片只提到了她的姑妈小时候带她去看过很多老电影,其中包括《卡萨布兰卡》和《美人计》);

③ 褒曼在DOS的第一次试镜,米娅给这个试镜做了旁白。

④ 播放《美人计》那段经典吻戏时,米娅念褒曼的台词与银幕上的男主角加里·格兰特互动。结尾米娅还说了一句:“Here I am crying for a dead actress I never even knew. That’s L.A.”

尽管正片中已经看不出褒曼这条线,但涉及她的点还是散落于各处。

11.

《爱乐之城》
《卡萨布兰卡》

除去《纽约,纽约》,另一大致敬影片是《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1942),这是导演有意为之的。它虽不是歌舞片,主轴却有共通之处。对白约有两次提到《卡萨布兰卡》,

当米娅向塞巴介绍华纳片场时,指着咖啡馆外的窗户说那儿曾是褒曼和鲍嘉拍《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1942)的场景。仔细看,还能看到窗下一家名为“Parapluies”的店铺(法文“雨伞”的意思),这里一定是导演有意为之,因为这又是一处小小的对《瑟堡的雨伞》的致敬,《瑟》片名也有“Parapluies”的单词,女主角家也是经营一家伞店。

《爱乐之城》
《卡萨布兰卡》

《爱乐之城》最后20分钟充满深深的惆怅与遗憾,已经成家的米娅和丈夫偶然走进塞巴开的爵士俱乐部,他们各自实现了梦想,却与他们的爱情失之交臂。当两人的目光交织在一起,正是《卡萨布兰卡》情节的再现。“全世界有这么多城市,城市里有这么多酒吧(俱乐部),可她却偏偏来到了我这儿。”《卡萨布兰卡》中是里克夜总会,里克不得不对他的命运做出一次抉择;《爱乐之城》是塞巴爵士俱乐部,也通过臆想的方式做出了命运的另一版结局,它从现实抽离却又关照着现实,是一面镜子,映出梦想与爱情、现实与童话的落差。

12.

《瑟堡的雨伞》

最后一幕的错过与遗憾,也令人想起《瑟堡的雨伞》的凄美结局——多年后,已嫁做人妇的女主角在加油站见到同样已婚的男主角,但他们只能相视以对,默默离开。

13.

《爱乐之城》
《无因的反叛》中的葛瑞菲斯天文馆

塞巴和米娅的约会电影是《无因的反叛》(Rebel Without a Cause),后来米娅提议去葛瑞菲斯天文馆,不只因为可以在馆内看到“繁星”(呼应主题曲〈繁星之城〉),更因为那是《无因的反叛》高潮戏的发生地。在影院看电影那场戏,刚好演到《无因的反叛》天文馆一幕。

14.

《匪帮传奇》删减片段_腾讯视频

石头姐和高司令之前拍《匪帮传奇》(Gangster Squad,2013)时,也有在葛瑞菲斯天文台拍过一段感情戏,不过最终成片被删掉了,可以在蓝光碟的删除片段里找到。对比看来,颇有前世今生的感觉。

15.

《爱乐之城》
《无因的反叛》

男女主角都穿过红夹克,红夹克也是《无因的反叛》中詹姆斯·迪恩的经典行头。迪恩在片中演一个反叛青年,那件红夹克可以说是年轻、反叛的象征。影片似乎有意把英格丽·褒曼视作米娅的精神符号,把詹姆斯·迪恩视作塞巴对于老电影的一种精神符号。在《爱乐之城》开始,米娅经过好莱坞大道旁的《You Are the Star》壁画时,里面也有一个穿红夹克的詹姆斯·迪恩。

16.

《爱乐之城》
《无因的反叛》

“繁星"在《无因的反叛》中的天文馆中也有出现

17.

《爱乐之城》
《百老汇旋律1940'》

在星空共舞的设计灵感出自《百老汇旋律1940'》(Broadway Melody of 1940,1940)中弗雷德·阿斯泰尔与埃利诺·鲍威尔共舞的场面。百老汇舞台的美术置景仿若星空, 两人轻盈无瑕的舞姿更是置身星空。

18.

《曼哈顿》

另外,需要知道的一点是——导演达米安·沙泽勒和摄影指导莱纳斯·桑德格伦(Linus Sandgren)都是伍迪·艾伦的粉丝(我甚至有理由怀疑导演可能也是单簧管手伍迪·艾伦的乐迷),这部电影你能看到很多深受《曼哈顿》(Manhattan,1979)影响的桥段。包括两部片对于城市和爱情的描绘,让人感觉鲜活无比。

《曼哈顿》有一场戏就是伍迪·艾伦和戴安·基顿为了避雨躲进一个天文馆,有场对话戏也是在星空的背景前展开。

19.

《爱乐之城》
《曼哈顿》

“冬天”之前那一幕,两人气定神闲坐在格里芬公园的长椅上,发现从未停下来欣赏过白天的景色,这又是一处致敬伍迪·艾伦《曼哈顿》的镜头,那里面伍迪也说从未真正欣赏过这里的风景。

20.

《爱乐之城》
《人人都说我爱你》

再说飞天戏,伍迪·艾伦的歌舞片《人人都说我爱你》(Everyone Says I Love You)中也有歌蒂·韩腾空飞舞的镜头,不过两部片的最大共同点,恐怕还是用四季来代表叙事篇章了,只不过《人》没有明确用四季的标题来区别,但《瑟堡的雨伞》是分标题讲故事的。

21.

《爱乐之城》
《红磨坊》

云层之上牵手共舞的场面可参考的对象是巴兹·鲁赫曼的音乐、歌舞片《红磨坊》(Moulin Rouge!,2001)

22.

《爱乐之城》
《睡美人》

星空中的翩翩双人舞是迪士尼动画片《睡美人》(Sleeping Beauty,1959)的再现。

23.

《爱乐之城》
《雨中曲》

米娅和赛巴踱步到山上时,赛巴抓着灯柱开嗓无疑是《雨中曲》(Singin' in the Rain,1952)中金·凯利唱着《Sing'in the Rain》在雨中绕着路灯起舞的画面,就差手里拿把伞了。

《我爱马文》

《雨中曲》两年后,另一位主角唐纳德·奥康纳在歌舞片《我爱马文》又照搬了这个动作。

《爱乐之城》里的好多路灯…

路灯是好莱坞歌舞片的常见元素,即便进入60年代,由舞台走向了真实世界,路灯依然是经久不衰的布景、道具,无论是60年代的《电话皇后》(Bells Are Ringing)还是70年代的《纽约,纽约》。

24.~29.

《爱乐之城》
《礼帽》
《篷车队》

《爱乐之城》山上的双人舞明显致敬了米高梅“舞后”和“舞王”——金姐·罗杰斯与弗雷德·阿斯泰尔,(费里尼的《舞国》(Ginger e Fred,1986)就是以他们俩为原型拍摄的),在导演的原始剧本中也是这么描述的:“dissolving into a Fred-and-Ginger-style dance”。金姐和弗雷德是统御30年代的歌舞搭档,他们从1933至1939年间,合作九次,十年后又又一次。他们主演的歌舞片,从剧情、歌曲到视觉韵律,完全随二人悠然自在的银幕人格达成。

《爱乐之城》这场舞遵循两人舞蹈场面的特点,用一镜到底的长镜,任由摄影机单纯跟随舞步,甚少使用面部特写,以便完整保留流畅的肢体动作。不过由于高司令和石头姐舞蹈功底不高,所以只好用慢舞呈现。

真正比较起来,金姐与弗雷德主演的《礼帽》(Top Hat,1937)是与之最接近的,其一,他们在中跳完这支舞后,才“化解”了之前结下的“小梁子”;其二,这场舞曾被雷声打断了一小下,而《爱乐之城》最后是被手机铃声打断。

公园和路灯的主场景又如《蓬车队》(The Band Wagon,1953)里的复刻,这两部老片梗也是得到导演本人承认的。

那个经典表情“土豪,我们做朋友吧”就是出自《蓬车队》。

《爱乐之城》/《黄金梦》
《一个美国人在巴黎》/《伦巴》

高司令和石头姐在海报上这个动作,颇像《黄金梦》(You'll Never Get Rich,1941)中弗雷德·阿斯泰尔和丽塔·海华斯的剧照(注意,是剧照,与正片有所出入)。至于米娅的黄裙能在百老汇歌舞剧《一个美国人在巴黎》和法国歌舞片《伦巴》(Rumba,2008)觅得踪迹。在此特别介绍《伦巴》主创合作的所有影片《仙女》、《伦巴》、《爱上冰山的女人》,都是非常棒的带有歌舞色彩的喜剧。

《爱乐之城》
《伴我婆娑》

米娅和塞巴坐在长凳上的舞步,比较接近的是金姐与弗雷德在《伴我婆娑》(Shall We Dance,1937)中经典旱冰舞的前奏小热身。

30.

《爱乐之城》
《伴我婆娑》

弗雷德·阿斯泰尔被誉为“舞王”,你能在《爱乐之城》中找到他多部作品的影子,帽子和拐杖(或棍子)是弗雷德的经典道具。塞巴在码头拾起一顶帽子,归还前用了几个简单的动作,这正是弗雷德帽子舞的入门级。帽子是弗雷德的符号,并没有明确的电影指涉。

31.~32.

米娅的女室友段落,如《油脂》(Grease,1978)+《巴黎之恋》(Les Girls,1957)中的女室友段落。

33.~37.

《爱乐之城》
《西区故事》

米娅和室友们共舞,她用窗帘围在身上做出一个女神打扮,60年代经典歌舞片《西区故事》(West Side Story,1961)里的娜塔莉·伍德也用一条绸布裹在身上,扮演女神。

《爱乐之城》
《花鼓歌》

其中一名女室友的扇子舞来自《花鼓歌》(Flower Drum Song,1961),这是好莱坞屈指可数的以中国人为题材的歌舞片,片中除展现南方的花鼓歌之外,还有扇子舞。实际上,片中只出现了黄白相间的折扇,蓝色这把只存在于海报封面。

广告画《伞下的狂欢》

远处餐厅位置的黄色海报并非《雨中曲》的某款海报,它是广告绘画之父卡皮耶洛(Leonetto Cappiello)的广告画《伞下的狂欢》(Parapluie Revel),比《雨中曲》还要早。值得注意的是,法语"Parapluie"这个单词再度出现。

《爱乐之城》
《生命的旋律》

米娅和室友在大街上翩翩起舞,对应的是60至70年代的歌舞片大拿鲍勃·福斯的《生命的旋律》(Sweet Charity,1969)中天台那场戏。《爱乐之城》这场戏的优势在于色块的运用明亮饱满,编舞具有冲击力,且不失俏皮活泼。不过鲍勃·福斯对于《爱乐之城》并没多少影响,他的歌舞片多是将歌舞与故事分离,除了《生命的旋律》,他也并不擅长用色。鲜艳着装是雅克·德米歌舞片的特点,他以各种鲜艳的颜色去妆点角色,单从颜色就已经做到赏心悦目。

《爱乐之城》
《纽约,纽约》

威廉·克莱因在纪录片《百老汇之光》(Broadway by Light,1958)里拍摄的夜色中的霓虹灯光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许多老电影在表现舞林酒池、声色犬马的场面时,也喜欢用这种霓虹灯的色彩与角色的行为进行叠化,这是一种惯用手法,老马的《纽约,纽约》里也有这种镜头。之前有国外网友剪的视频里指出这里对应的是《雨中曲》,我认为是不恰当的。

38.~41.

《爱乐之城》
《甜姐儿》

米娅那条黑色紧身长筒裤+白袜+黑鞋的造型,是《甜姐儿》(Funny Face,1957)中奥黛丽·赫本的经典款式。

《爱乐之城》
《一个明星的诞生》

米娅在独幕剧中穿的黑西装联想起《一个明星的诞生》(A Star Is Born,1954)中朱迪·加兰演出歌舞剧时的那身。话说朱迪·加兰的女儿丽莎·明奈利也是鲍勃·福斯超级无敌牛逼歌舞片《歌厅》(Cabaret,1972)的女主角,石头姐可是演过百老汇版本的《歌厅》。

《爱乐之城》
《瑟堡的雨伞》

塞巴在片头、片尾两次身着咖啡色西装,应当还是参考了《瑟堡的雨伞》中男主角在中后段的那身服装。咖啡色也符合塞巴这个“怀旧人士”的象征。

《爱乐之城》
《瑟堡的雨伞》

米娅与塞巴有次夜晚散步,穿了件粉长裙,也借鉴自《瑟堡的雨伞》中女主角的长裙,尽管款式不同,但颜色和领口设计却极为统一,且同样出现了相似的构图和走位。

42.

米娅与塞巴相爱后的第一场戏,她在写自己的独幕剧,剧中角色叫吉娜维芙(Geneviève),此名正是《瑟堡的雨伞》里女主角的名字。感谢@汽车大师 告知,一度以为这是写信……

43.

塞巴在餐厅里演奏的音乐是耳熟能详的圣诞应景歌"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和"Deck The Halls",在导演的原始剧本中写的曲目是《银色圣诞》(White Christmas),出自老一辈美国观众都曾看过的经典同名圣诞电影的主题曲。不过现在正片中用的两首更能俘获年轻观众,也更有喜感。

这家餐厅是在WB studio lot附近的Smoke House拍的,历史悠久,和好莱坞的联系也很深。大本的《逃离德黑兰》(Argo,2012)也有在这儿取景。

44.

《爱乐之城》
《葛伦·米勒传》

塞巴带米娅去听爵士乐那场戏,是向上世纪50年代的大爵士电影致敬,尤其像极了《葛伦·米勒传》(The Glenn Miller Story,1954)中摇摆爵士大师葛伦·米勒带妻子去听路易.阿姆斯壮(由本人亲自扮演)的音乐一幕。

《爱乐之城》

这场戏与之后的演唱会(炫目的灯光、躁动的观众)一幕戏形成对比,同时带出音乐类型片的演变(也就是现在的演唱会纪录片),暗示爵士乐时代的一去不复返,更加阐明了约翰·传奇那番话的精髓:固守传统,怎么能成革新者?(想来我这种“老片痴影患者”也是如此吧……)

《爱乐之城》

另外,60至80年代带有清新活力的音乐片(披头士、猫王的音乐电影和之后的乐队电影,导演初始剧本中描绘的是80年代风格)在片中也有出现(上图一幕),他们用流行歌曲丰富文化内容,为一成不变的歌舞片带来一股新风,对于音乐电影的革命也是标新立异的。

45.

《爱乐之城》
《蔑视》

很多影片都有通过背景墙的色彩变化来表现人物,金·凯利在歌舞片《一个美国人在巴黎》中也用过,戈达尔在《蔑视》(Le mépris,1963)中的使用保持了动作的连贯性。

46.

《爱乐之城》
《迷魂记》

塞巴家的夜戏几乎都是全绿色的室内戏,包括两人的第一次情感转折戏,是通过霓虹灯透过窗帘来营造效果。这显然是从希区柯克的《迷魂记》(Vertigo,1958)那里学来的,《迷魂记》中的酒店外拥有巨大的绿色霓虹灯,透过细孔窗帘映射在朱迪的房间中,使整个房间弥漫绿光。最经典的一场戏,当更衣后的朱迪走出浴室,视觉上感觉她变成了玛德琳,沐浴在朦胧的绿光下,如梦幻柔软的回忆,而史考特也在此时退出他的浪漫幻想进入现实。在《爱乐之城》中,绿色霓虹灯也突出了一种朦胧的美感。

(托朋友专门向导演进行了求证,导演的解答是:对,对,绿色的霓虹灯光从背景打过来。那其实是一个临时的主意,Lina,我们的摄影师想要这样一个致敬的镜头。这也说明就算在那样一个情感上非常现实的场景,你也想要一点点魔术,一点点老派好莱坞,整部电影的各个方面,都是这个来一点,那个来一些,保持一个混搭的状态。)

47.~54.

《爱乐之城》
《迷魂记》

《迷魂记》中的旋转多圈接吻镜头已经影响了不少影片,《爱乐之城》臆想部分的的开始段落也使用了该手法,只不过它的转速要比《迷魂记》快许多。

《爱乐之城》
《瑟堡的雨伞》

臆想段落中的红色舞厅是参考自《瑟堡的雨伞》中的舞厅,这里是水手流连的地方,注意左边那根柱子也得到了保留。

《爱乐之城》
《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通过小号转变的半圆黑洞,是参考自《一个美国人在巴黎》中的塞纳河畔的场景,半圆黑洞即桥洞。

《爱乐之城》
《红气球》

臆想部分的歌舞串联,出现了法国片《红气球》(Le Ballon Rouge,1956)中手持红气球的男孩身影。它并不是歌舞片,可能只是导演的个人喜好,不过影片讲述的是一个男孩发现一个红气球,它仿佛有生命,在它的带领下,男孩走过巴黎的大街小巷。影片充满超现实的风格,让人联想到保罗·克利以及杰昂· 米罗等画家的作品。所以放在《爱乐之城》臆想段落中,同时搭配艺术布景和巴黎的背景。

这场戏还有一位水手形象,水手可是歌舞片的常见角色,无论是弗雷德·阿斯泰尔(《海上恋舞》(Follow the Fleet,1936))、金·凯利(《起锚》(Anchors Aweigh,1945)、《锦城春色》(On the Town,1949))还是雅克·德米(《柳媚花娇》)歌舞片或多或少都有水手的形象。

《爱乐之城》
《甜姐儿》

《甜姐儿》(Funny Face,1957)中奥黛丽·赫本在凯旋门前的七彩气球也有出现。在形式方面颇有风格,服装以及摄影上鲜艳的色彩运用令人印象深刻。

《爱乐之城》
《雨中曲》

后台入口这个洁白空旷的大舞台,是《雨中曲》中两个元素的结合。

这场戏的舞台是典型的米高梅歌舞片的场景,并没有明确的电影指涉。值得一提的是,该场景在男女主角之前参观华纳片厂6号棚时已有出现(包括路灯、地球仪),所以说电影是造梦的艺术,而梦又是来源于现实。

55.~57.

《爱乐之城》
《1933淘金女郎》

剪影效果重现了试镜一段,这是舞蹈指导巴斯比.伯克利(Busby Berkeley)在《1933淘金女郎》(Gold Diggers of 1933,1933)中的独特烙印。之前曾介绍过巴斯比(可跳转至:请您欣赏:肉山人海万花筒),他除了具有用摄影机运镜把团体表演转化成部队操练的本事外,最厉害的就是能将极具创意的摄影技巧融入舞蹈形式中。而男女主角的剪影最后相拥的镜头出自《广告员》(The Hucksters,1947)中盖博和寇尔的剧照(正片中并无)。

另外??

 2 ) 让我生气的一部电影。

如果你是一名不相信爱情的单身狗, 恭喜你,此片绝对是你的励志片。 而我恰恰是个有精神洁癖的浪漫主义者,所以抨击这个电影是必然的结果。 我讨厌LA LA LAND最重要的原因,是它传递的那种价值观。成功(野心)比爱更重要。 你想想导演对他所谓梦想的设定: 演电影,成名,嫁给有钱人,有钱。 开爵士酒吧,终于赚钱了,全是人,有钱。 所以整个电影对梦想的定义就是,有钱了。 呵呵。 仔细说来这个爆裂鼓手的导演真的不适合拍爱情片啊, 简直是爱情片的灾难。 他的爆裂鼓手里电影刚开始十分钟男主就因为进了乐队要专心打鼓和女友分分钟说分手。 爱情在这个导演眼里就跟卖菜一样。 现在真的来正儿八经迫害爱情电影了。这种爱情观导向真的要教坏小朋友。 虽然说LOVE这个词已经被陈词滥调说了无数遍,几乎被用坏了, 现在宣扬爱,谁就被骂成撒鸡汤。 你看看这个片有多火就该知道当今世界的主流价值观早就把成功和个人主义奉为第一位了。 人们不相信宗教,不相信爱情,只相信自我成功的实现。 在此我不附上任何评价,也不知道这是时代的进步还是悲哀。 再说爱情, 这个世界的浪漫是如此廉价了吗。 是灯红酒绿, 是一曲对唱, 是瞬间同居, 是无法退让妥协磨合就散。 是多年以后的一声叹息? 别用自己那点野心和自私说成生活本就如此。 不够爱,就滚好吗。也不要多年以后留下廉价的眼泪。 爱情是很多妥协,很多牺牲,很多痛苦,很多付出。 不是简单的,“OK,你只管自己的事情,那我们分手吧”。 "OK,我要去巴黎了。异地咋办?看着办呗。” 如果只是简单的小言情下也无可厚非,只是请不要在结局把立意抬的这么高好吗。 因为,明明就啥都不是。 不经过点歇斯底里,分分合合,不聚不散,根本就不配说是深爱过。 请问男女主究竟为他们的感情做出什么牺牲和付出了?如果男主是为了女主过的更好,暂时放弃他的爵士梦,还情有可原的话,那女主究竟干什么了?除了作,无止境的作!再者,男主暂时放弃爵士追求流行乐说到底也SERVE他自己的INTEREST。 当镜头转到女主一身名牌成为明星趾高气扬去买咖啡的时候,当镜头转到她嫁了富豪住进豪宅时,我真的觉得自己走错了影院。不好意思,这样的三观我无法接受。这样的成功我也不能苟同。 OKAY,如果真的你是为了梦想不择手段,就请你做婊子做到底。不要在走入当年旧情人开的酒吧时,感叹万分,赚观众眼泪。情圣也让你做了,梦想也让你追了,你是有多完美? 仔细想想女主真是很可怕的人,见不得男主成功,用他的梦想道德绑架他让他不爽。只是因为自己一事无成游手好闲。自己却因为一场话剧失败和别人的闲言碎语就彻底放弃回老家不见人。这样的态度也可以最后成功?这样的成功也来的太方便了吧。结果真的轮到她自己的机会来了,却没有为这段感情争取过半点。 所以这个电影。 梦想也没交代清楚,爱情也没交代清楚。 他们怎么就相爱了?是因为真心心心相惜,还是电影中指出的落魄时相互取暖而已? 他们怎么就分手了?是因为坚持不了3个月的异地恋?还是女主越来越红地位悬殊了? 女主对演员梦想的追逐,究竟是因为喜欢演戏,还是只是想做大明星,嫁给富豪? 男主对爵士梦想的追逐到底在哪里。他为什么会放弃流行音乐,是因为赚够了钱?之前那段对爵士几乎放弃的说辞去哪了?导演对于流行音乐的嘲讽和贬低也很disrepectful,好像音乐就有贵贱之分一样。想当初爵士也称霸过整个音乐市场好吗,也就是说,它就是当时的“流行音乐”啊。 太多未解之谜。 不是用春夏秋冬的流水账能说明的。也不是用一句5年后能敷衍的! 唯一一段赚足观众热泪的现实和梦想的对比,拜托那是照抄“与莎莫的五百天”玩剩下的好吗? 抄袭,赤裸裸的抄袭啊。。。。。救命。 故事可不能这么讲啊,大哥。 我是付钱来看电影的,不是付钱来听音乐剧的。 不好意思,这样三观不正,逻辑混乱的电影不能忍。 真不能忍。 就算有LA华丽的外衣也抵挡不住内里那股铜臭气。 不过如果歌舞片是看个开心就好,那么我承认我是太认真了。呵呵哒。 P.S.,关于评论的一些补充: 后记1.有网友认为我玛丽苏。男女主不在一起我就不开心了。 说实话,我强调很多遍,要黑就一身黑,像爆裂鼓手。 要丧就丧到底,就像蓝色情人节, 要纯爱就纯爱到死,就像恋恋笔记本。 不要既唱歌,又跳舞,既纯爱,又现实,既要钱,又舍不得爱。 弄出一付我是逼不得已,我是身不由己,是社会逼的,是现实逼的,是好莱坞逼的。 我只能用一个词形容。hypocrite. 当然这也是很多美国人的价值观, 看上去很美,就好。 i will always love you,然后就分手再也不见。 这样的I love you简直是一种诅咒。 后记2.有评论问我多大。 请问我多大和这个观点有关系吗? 好像这年头相信爱情的人都很幼稚一样。 好像轻易放手就是一种更高尚更成熟的做法一样。 好像有爱情洁癖的人都他妈是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处女一样。 更有甚者直接人身攻击我不经世事在这里哗众取宠。 我想说,哗众取宠的是这部电影。 打着梦想的旗号,披着爱情的羊皮,说着一个既不是爱情也不是梦想的故事。 关于年龄的问题。答案是, 我不小了。 但仍然相信因为够爱所以仍然可以在一起的事情。 相信相遇6个月因为够爱就闪婚然后美好的在一起不分离的爱情。 也相信经历了3年异地因为够爱还是结婚生子在一起的爱情。 唯一,一点执拗和偏执,就是不能容忍, 这样轻易说分手的感情,叫做深爱。 如果这都算爱情, 如果分手遗憾更成全了你心目中的永恒, 那么那些相濡以沫一辈子不离不弃的感情变成了什么。 回到原话, 就算我80岁了,我还是坚持我的观点。 真的爱就是不离不弃。 其他, 都他妈是佯装爱情的骗子。 骨子都是爱自己。 不是爱对方, 也不是爱爱情本身。 现实世界是很残酷,如果长大和成熟意味着妥协对爱的标准。 认为只要曾经拥有都算爱情的话。 那这辈子要留多少不值得的眼泪。 真的爱,不会走。 反之,亦然。 套用我最好朋友COCO的一句话, 爱情,至上, 怎么了? 后记3. 说来很悲凉。 我的原则就是。做人。做梦。做爱。都要做到极致。 一定要争取。 我最喜欢的电影《伊丽莎白小镇》里说, those who risk, win. 要梦想,就不择手段去追啊。 喜欢的人,梦里梦到就去见啊。 爱的人,怎么能轻易放弃。 爱都能轻易放弃了,你的人生成什么了。(这句话是高晓松说的。。) 如果什么努力都做了。 我认。 都是自己选的路。跪着也要走下去。 不要回头。不要哭。不要像电影里一样,想what if。 用力爱,努力活,去撕啊! 奥斯汀有一睹涂鸦墙, 上面写着:love is the only magic。 相信爱情,就是相信人性。 我愿意相信。 后记4. 时隔半年再回头来看, 没有之前那么执着了。 对于感情,我很认真。我很忠实。我们也都努力过了。那就够了。 人生有什么大不了。 一定要呆在对方身边,为此放弃一切的感情也是可悲的。 要先爱自己,实现自我,才有能力感染别人,给你爱的人快乐。 真爱的确是一辈子的不离不弃。是有人要牺牲要妥协要承担要付出的。不是平白无故。 但对某些人来说,厮守在爱的人身边,放弃自己的梦想不顾,是不会真正快乐的。 逼迫对方放弃自己的梦想,厮守在你的身边,对方也不会快乐。 真正快乐的,是你情我愿。 是拉着彼此的手,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更大的可能。 不是一句”来我家吧“, 而是,“我跟你走”。 不过,如果你有幸,遇见那个和你红尘作伴潇潇洒洒,喝酒谈天看星星大海的人, 已经是很幸福的事。 只是,不要赖社会,赖现实,赖缘分拆散了你们。是你们自己,拆散了自己。 没有拆散真爱的现实,只有不够爱的感情罢了。 别人都做到了。就别骗自己了。

 3 ) 最是重逢一霎那,看到我们错过的人生,具体而微

刚刚看完La La Land(中译名为“爱乐之城”),真是年末的小惊喜。电影的情节并不复杂,探讨的话题也似曾相识,从思想层面上并没有让人耳目一新,但是在情感的处理上,却非常动人。

从爱情角度讲,其实是一个典型的好莱坞式boy-meets-girl的故事类型。女主角Mia (Emma Stone)是一个还在到处试镜到处碰壁的准女演员,白天还要去咖啡馆工作来维持生计。男主角Sebastian(Ryan Gosling)则是一个一门心思想演奏爵士乐的钢琴伴奏师。两个都不得志的人相遇相爱相互鼓励,度过了短暂的浪漫时光。故事总要有转折,年轻人不得不成长,白日梦要醒来,生活要出现变化,而这里的变化始于Sebastian签约了一家很火的乐队做键盘手。这个乐队做的更近于流行音乐,到处巡演,是一份稳定的、薪水可观的工作,但和Sebastian所向往的音乐,想完成的志业(开一家爵士乐酒吧,演奏真正的爵士乐,传达爵士乐的即兴与变化之精神),基本毫无关系。Mia问他为什么要做这个选择,而Sebastian却觉得他在努力做一个好男人、好伴侣,满足Mia的期待,而Mia对于他成功的不满,是因为他事业有起色了,导致Mia和他相处时优越感降低了,所以才会不满。俩人那天晚上不欢而散,第二天Mia自编自导自演的戏剧首演(基本没什么人去),Sebastian也因为工作而错过,Mia对自己的事业和爱情都失望到极点。这时候出现了一个试镜机会,Sebastian说服Mia去了。试镜之后,Sebastian已经预感到了Mia未来的成功,和即将到来的分离。影片的结尾,则是五年后各有人生的Mia与Sebastian再度重逢。

影片也可以算做是young adult的成长主题。YouTube影评人Chris Stuckmann说,很多观众觉得这部电影是一封写给洛城LA的情书,因为La La Land本身也是洛城别称。但在他看来,这部电影其实一封写给passionate people的情书,写给那些怀有热忱坚持梦想的人。——这也是我说这部电影在主题上并没有推陈出新的原因。坚持梦想vs面对现实,实在是一个太老套的话题了,感觉已经被各路文艺作品和鸡汤文章换了八万个角度切入,怎么选都有理由,都可以理解,但让人甘愿去追逐、并为之目眩神迷或黯然心碎的,是一个学名为“可能性”的骗局,是一个标着“what if”的鱼钩,是平行世界里的你我。

追看过同人文的都知道,同人的一大动因就是,what if. 如果你们没有遇到,如果你们早一点遇到,如果你们晚一点遇到,如果换一个时空换一个地点遇到,故事都完全是不同的打开方式了。而这个电影的结尾十分钟,就是一个完美的“what if”命题作文。

五年后,Mia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为人妻为人母,事业有所成就,在LA定居。某个傍晚,和丈夫晚饭后散步,无意间进入一家爵士酒吧,恰好便是Sebastian开的,Logo用的还是当年俩人热恋时Mia给他设计的。俗套吧,煽情吧,但真的很好哭的。Mia从Sebastian上台弹琴开始,就恍惚间看到了另一条人生轨迹,Sebastian也一样。如果,如果当时吻你,当时抱你,如果我当时没有签约乐队,如果我出现在了你的首演现场,如果我陪你去巴黎,我们会不会已经是一对眷侣,是一个宝宝的父母,晚饭散步后来到这家酒吧,看另一个做着音乐梦的人年轻人琴声悠扬,而台下的我们十指紧扣。

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真的一下子想起来我学妹和我讲过的一个场景。当时她和喜欢的男孩子面临各自东西的毕业,她要回国,而男孩子将去欧洲,俩人都心知肚明没有未来,只有抓紧眼前,一响贪欢。俩人一起去旅行,去住在大森林里的小木屋里,过几天与世隔绝的日子,各自都已经讲好,回来后便不留遗憾地各奔前程。可不巧,回来没几天,男孩子生病发烧了,本来讲好再不见面的,他却撒娇耍赖也要学妹来照顾他。学妹没办法,去陪他,给他煮粥做饭,叮嘱他喝水。那一天结束的时候,他们难过极了。

学妹跟我讲,”因为我突然清楚地意识到,我所不能拥有的,是怎样的一个未来,是我和他之间怎样的一种可能性。“那么日常,那么具体,清清楚楚让你看到体会到,你要放弃的,是怎样一种生活。这比抽象的”我不能跟他在一起了“要让人心痛多了。

La La Land的结尾也是这样一种具体的心痛。如果说此前的分开只是一种概念,而分开五年后的重逢,却吊诡地让你意识到,不在一起了,分开了,是怎样具体而微的事实,是从此丧失了有你的人生,是你再没有可能成为我孩子的父亲,是我们便只有这台上台下相望一眼的缘分。

怡微写《玻璃之城》的影评,讲到”人生有你一定要走完的缘分“,说这部电影其实就是讲人人都会遭遇的爱的难题,明知早晚会分开,为什么会在一起?明知再撑一下也许会有未来,为什么就拿不出一分一厘的意志力?——那么其实,La La Land,讲得也是相似的故事。没有误会,也没有天灾人祸,但人与人的相守相爱,就是那样难,连吃餐饭都是要珍惜的缘分。

如果我知道我们只有这一小段缘分,我们那样全面又细致地走进过一个人的世界,然后又不带片缕地走出彼此的生命,如果我可以知道我真正放弃的是什么,错过的是什么,——至少,我们曾经在洛城玫瑰色的日落里共舞过,被这城市的璀璨星光照耀过。

感谢有你陪我发梦。

 4 ) 伪理想主义者的世俗成功之路

开宗明义,我不喜欢这部电影,从导演的上一部作品开始,我就不喜欢。充满了刻意的算计和讨好,好像是一个优等生对解题方法十分清楚,对批卷老师的口味非常明白,所以精心安排了整体的布局,任何可以安排高潮的地方,非常刻意的放置了迷影梗:比如对旧好莱坞的致敬,对片场制度的致敬,对传统歌舞片的致敬,对老电影院的怀旧,对老电影的回顾,对传统转场方法叠化和圆圈遮挡镜头的使用,对蒙太奇的使用,对环绕镜头和快速横摇的使用。问题是,满篇的致敬梗,不断让人出戏和跳戏,无法真正融入电影想讲述的普通的爱情故事里。

**爱情**

米娅完成最后一次试镜后,她和塞巴斯蒂安坐在天文台的长椅上。塞巴斯蒂安对她说:如果试镜成功,你就要去巴黎了。米娅对他说:我会永远爱你。塞巴斯蒂安回应道:我确信你一定会成功,这次试镜一定会成功,你要尽你所能。我会永远爱你。

这完全无法让人信服。

他们的感情从相遇到升温,到遇到波澜再到塞巴斯蒂安从她家劝她回来参加试镜,剧本层面上,已经完成了感情的破裂与弥合,不存在外部力量和环境对两个人感情的破坏和干扰。即不是双方父母阻挠两人在一起,也不是现实困境阻碍两个人感情的维系,也不是第三者的出现使得两人产生误解,感情变质了。更重要的是:两个人对梦想的追逐对两人的感情发展完全没有阻碍。你不能因为说米娅去巴黎拍戏,塞巴斯蒂安留在LA发展,两个人就预感到的感情就会破裂,无法维系。塞巴斯蒂安也不是中国人,不会因为护照和签证问题就没法去巴黎看米娅,这讲不通。剧本层面,从塞巴斯蒂安回到米娅家乡,对她进行劝说,到第二天清早,带米娅回来,感情的小波折就已经渡过去了,突然讲出我会永远爱你这句话,意味着电影前面努力营造的两个人的甜蜜情感在一个毫无信服力的理由之下如镜子般碎裂。

让我们来复盘一下吵架那场戏。首先,吵架那场戏,我很不喜欢。不断的正反打,不断的语音语调的提升,使得整个这一段在手法上很单调,在表现上很吵闹,和前面营造的一种浪漫的,轻柔的整体氛围不搭调,显得特别突兀。

米娅对塞巴斯蒂安说:你还要巡演多久?他回答:还得好久,你可以到我这里来排练。她说:哦,不行,我太紧张了,还有两周就出演了。他说:没关系,在哪里都可以排练么,我只是想要多点时间和你在一起而已。他说:你喜欢我做的音乐么?她说:挺喜欢的啊,你喜欢么?他说:挺喜欢的啊,观众也很喜欢。她反问道:是么?你什么时候在乎观众喜欢什么了?他回应道:可是观众喜欢,我能挣到钱,不是很好么,我也想成为一个更成熟的我,这样才能给你稳定的感觉。倒是你,没有观众喜欢,还能称之为演员么?

这句话击溃了米娅。

从两个人在酒吧第一次相遇,到在party上第二次相遇,米娅对塞巴斯蒂安的所有感觉都建立在后者是一个怀才不遇的热爱小众音乐的文艺青年追梦人的基础上。米娅在片场做咖啡店员是为了有更多机会试镜,参加了很多次不成功的试镜也是为了有朝一日能成为演员,就像她在片场对塞巴斯蒂安讲的:有一个姑妈,是演员,从小带她看老电影,因此她想要成为女明星。她在遇到塞巴斯蒂安之前的种种困境,在遇到塞巴斯蒂安的那一幕时,都化作自我投射,映照在塞巴斯蒂安的身上,满足了她对于自身困境和际遇的全部想象和感受。

这是一个文艺青年在落魄时,或者北漂小演员在落魄时,最容易被打动的场景。你瞧,他也是文艺青年(我们志趣相投),他弹着自己喜欢的音乐,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我们充满热爱,执着追求),他被老板解雇(我们有才华,却没人赏识),另外,他还有点帅,尤其是在聚光灯下。在合适的场景遇到合适的人,米娅完成了自己孤独心灵的慰藉,找到了她认为真正爱的那个人。所有感情线的发展,都符合了LA LA Land的浪漫能给予文艺青年的最终幻想。电影院,天文台,路灯,踢踏舞,长桥,小酒馆,一切一切都为这两个人的浪漫之恋铺路。

但问题出现了?米娅究竟爱的是什么?

她爱的是塞巴斯蒂安,还是塞巴斯蒂安追逐梦想的样子,还是塞巴斯蒂安怀才不遇拒绝向现实低头,追逐梦想的样子?

米娅读了两年大学,放弃了,来到这里6年时间,不断的试镜,但基本没有收获。面试官对她爱答不理,同样参与试镜的女孩子个个漂亮,甚至可能也比她有更好的演技,那支撑她这么多年坚持留在这里的,只能被理解为是梦想。她遇到塞巴斯蒂安,看到了另一个自己,怀才不遇,现实不顺,同样坚持。人在困境时,往往想要借助外界的力量来支撑自己的信念,因此,塞巴斯蒂安的追逐梦想,成为了米娅对自己梦想坚持的信念来源。她遇到的所有困境,所有挫折,都可以用这个人偶来寄托和慰藉,告诉自己,梦还在,还值得追逐,还可能成功。

塞巴斯蒂安的困境和努力,而不是塞巴斯蒂安对米娅的爱,构成了米娅对塞巴斯蒂安的感情的大部分的基础(肯定不是全部,因为肯定也有男女单纯的爱恋)。

这种困境和努力,以及塞巴斯蒂安对米娅不遗余力的支持,对她所谓才华的相信,仿佛信徒对上帝祷告时,获得的神启和神迹。这种神启或神迹,这种塞巴斯蒂安对米娅的支持以及他自己自身的境遇,构成了一个安全壁垒,使得米娅在这个壁垒里可以安心的做自己,做那个单纯的,追逐梦想的自己。这种温暖的包围,安全的小屋,会让人忘记现实的困难,让人误把创作激情当做创作才华,就像米娅被塞巴斯蒂安劝说开始写剧本那样。

两人吵架时,塞巴斯蒂安对米娅说:你只不过是在我落魄时,见到我喜欢我,能够使得你自我感觉良好罢了。我不同意这句话。米娅对塞巴斯蒂安的感情,绝非自我感觉良好这么简单。她实际上是把他当做一个更坚定的自己,一个更执着的自己。这种感情,与其说是因为男生的特质而喜欢,不如说是因为更爱自己而喜欢。她热爱自己,爱着那个不断追逐梦想的自己胜过爱那个爱着自己的塞巴斯蒂安。本质上,她是因为对自己梦想的不坚定,现实不断的打击而逼迫她寻找一个精神寄托。塞巴斯蒂安适时地出现了,他的那种落魄的形象,不屈不挠的斗争,都满足了她的自我安慰。换一个场景,换一个男人,只要能满足这个条件,她还是会动情,喜欢上的。这样的感情维系,如同普通人对超级英雄的喜欢,本质上是自我的放大,而不是两个灵魂的平等交流。

塞巴斯蒂安的看似招安,实际上是想成为一个更成熟的自己,在为现实妥协的同时,更好的支持米娅的梦想。人们常说,爱情里,两个人相互扶持,相互鼓励,不是为了自己,而是心甘情愿的为了对方,那个爱的人,而成为更好的自己。塞巴斯蒂安从头到尾都在鼓励她,支持她,这种鼓励与支持是无条件的,甚至为了她暂时妥协,这是为了爱情而做出的牺牲。反观米娅,从头到尾没有对塞巴斯蒂安有同样程度的支持,而是在自己的内心中固执的构建她想要塞巴斯蒂安成为的那个追逐太阳的夸父形象,那个追逐梦想头破血流却初心不改的形象。我从米娅的感情中,看不到真正的爱。

**梦想**

米娅的梦想究竟是什么?

从她在咖啡店,看到女明星走进来的一幕开始,电影实际上已经告诉我们,米娅的梦想,并非对艺术的追逐,而是对世俗意义成功的渴望。因此,她才会因为塞巴斯蒂安的那句话而崩溃。

“如果观众不喜欢,那算什么演员?”

音乐可以独立观众而存在,因为音乐本身是面向自己的,是内省的,你得首先打动自己,让自己的灵魂愉悦,才能感染别人。因此,当米娅在live house看到那一幕,才会产生不适感,掉头走掉。

让我们仔细看看那一幕。暗场里只有塞巴斯蒂安弹钢琴,人声响起,米娅看得还是挺入戏的。突然,灯光亮起,艳舞女郎上台,人群开始热闹起来,米娅有点不适,但还能接受。中段,塞巴斯蒂安开始弹电子音乐,EDM,特别是表情和状态都挺享受,这个时候米娅开始对周围的观众产生不适感,退出人群。

让她走掉的不是塞巴斯蒂安的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而是他弹着当初在party上认为严肃音乐家不齿的电子音乐,居然还乐在其中,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精神偶像崩塌了,借用陈佩斯朱时茂的小品,“原来你个浓眉大眼的,也叛变革命了”。偶像的崩塌,让她产生自我怀疑,而塞巴斯蒂安的那句话,更是雪上加霜。

塞巴斯蒂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鼓励她,让她不要在乎观众看什么。问题是,音乐是内化的,是由内而外散发魅力的,你必须先愉悦自己才有可能愉悦观众。而表演不同,或者直截了当的说:当明星不同。没有观众喜欢你,没有人爱慕你,你自认为再好的表演也是空中楼阁,镜中水月。因此,她才会在小剧场里因为听到观众对她的评价而崩溃,放弃,逃回家里。

塞巴斯蒂安的那句话,击溃了她内心中,潜意识里真正的梦想赖以生存的全部基础,动摇了她一切行为的意义。她追逐的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而却在现实世界中渴求一个精神层面上的成功。这两者之间是撕裂的,矛盾的。

当她五年后成功了,成为了明星,走进原先自己任职的咖啡馆,同样的镜头语言告诉我们,她成为了别人眼中,嘴里的那个女明星。转头的一瞬间,她的笑容得意而满足。镜头再来到最终一场戏的酒吧里,她看到塞巴斯蒂安,满眼都是他们两个人如果一帆风顺,全世界为你们让路的蒙太奇。说实话,这段是非常恶心的。

这仿佛是一个家庭幸福又体面的中年妇女,看到小鲜肉,心中暗暗意淫:我真正爱的是那个才华横溢的追梦青年,而坐在我身旁的,给为带来幸福,体面,富足家庭的这个男人,只不过是我世俗中的老公,而非我精神世界的爱人。

这构成了这部电影最大的讽刺。米娅从来都没有真正爱过艺术,也没有真正爱过塞巴斯蒂安。她想要的,从头到尾,都是世俗意义的成功,只不过她用所谓精神层面的追求来满足自己贪婪的内心,掩盖和欺骗真正的自己。最后的蒙太奇,构成了最大的讽刺,因为,真正阻碍你获得蒙太奇里面两个人甜甜蜜蜜,全世界为你们疯狂的,是你自己。没有人阻碍你们在一起,没有人阻碍你获得成功,甚至没有第三者插足。当你功成名就之后,还要满足自己年轻时的缺憾,想要获得爱情的认可,这不是贪心贪婪是什么?路是自己选的,家庭是自己建立的,老公是自己嫁的,偏偏搂着老公还意淫着所谓轰轰烈烈的爱情,真是太贪心了。

回到当初米娅和男友吃饭,她一个小演员,费尽心思通过寻找有钱有地位的男友,试图跨入那个阶层,听着他们聊生意,聊五星级生态会所,已经暗暗告诉我们,米娅全部的心思,都只是想要成为那个阶层的一员,成为众人爱慕的明星而已。她的梦与塞巴斯蒂安的梦想相比,值得尊重,却不敢苟同。

**成功**

米娅究竟是如何成功的?

这真是一个谜题。我无法说服自己相信一个6年来不断试镜,却始终被面试官打断的追梦女孩,如何突然获得了一次非常胡闹的面试机会,从此就平步青云,扶摇直上。我只能解释为,这是在暗讽好莱坞的明星来的就是如此容易,如此随机。一个看似不靠谱的机会,就成就了一个明星。

艾玛斯通的演技绝对是非常出色的,尤其是在电影中第一次试镜时,当她被别人打断时,那种微表情的变化,极其精确到位。那问题就来了,既然演员的表面如此出色,面试官全完全无法get到,那究竟是演员表演的不够好,还是说本身面试就是很随机,甚至有潜规则的。

当米娅在小剧场演出后,在后台听到观众对她演技的反馈时,我迷惑了。电影中观众是对米娅的演技完全不认可的,这种不认可,不承认,一方面与米娅6年来不断试镜却从未有过什么真正的表演机会的事实是吻合的,但从另一方面,更加说明后来的试镜机会来的如此没有根基了。既然大家都不认可你的水平,为何会给你机会?如果从艾玛斯通的表演维度看,又更加奇怪了。既然你本身的表演如此出色,为什么大家对你的表演如此不认可?这中间产生的认知偏差,是怎么让米娅突然就成功的呢?

最后的试镜更是胡闹。电影没有剧本,参考表演者自身演绎而进行创作。米娅就讲了一个烂俗的鸡汤故事,偏偏这样就获得了成功。在这里,我只能理解为,这是导演的自我表述了。本身有才华,却不被欣赏和理解。最终还是通过一个俗烂的鸡汤故事,打动了制作人,获得了机会,取得了成功。这简直是对好莱坞的莫大讽刺啊!我并非因为才华而获得认可,仅仅是因为符合你们的套路和需要,就能获得认可,这本身难道不是对好莱坞的明星体制,IP炒作的讽刺么?

如果在小剧场里,安排台下观众对米娅表演的认可的戏,或者最后试镜的机会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交待,我是能够承认米娅是因为怀才不遇,努力奋斗,却没有放弃,最终千里马遇到伯乐,获得成功的故事的。但这些都没有,她的成功来的如此随意。一个不靠谱的试镜,一个五年后,成功便唾手可得了。那这种轻易的成功和两个人当初的感情对比起来看,更显示出,他们两个人的感情只是米娅成功道路上的点缀。在需要的时刻(成了角儿,带着丈夫来酒吧)随时可以拿出来过个瘾(最后的蒙太奇),这种感情对塞巴斯蒂安不公平,对观众来说太轻浮了。

如果这部电影,潜意识想讲述的,是一个平庸的女孩子费尽心思嫁入豪门,成为女明星,但在追梦路上遇到一个单纯的文艺男青年,产生了一段露水情缘的故事,仿佛这一切就可以讲通了。

**天文台和最后的蒙太奇**

我实在不觉得最后的蒙太奇有什么惊艳的,更多的是干扰,是一种画蛇添足,除非它就是我认为的导演的潜意识里的对米娅的讽刺。只有这一层面的蒙太奇,我才能认可它的价值和意义。

如果最后的意淫越华丽,越浪漫,越令人迷醉,也就反衬处当初的米娅对塞巴斯蒂安的感情多么虚伪,多么空洞。

如果导演并没有这么一层意思,那这段戏完全是废戏。只需要米娅到达小塞酒吧的门口,穿过酒吧看到台上的塞巴斯蒂安,四目相对,塞巴斯蒂安有点惊慌失措,酝酿许久在钢琴上弹出《繁星之城》的前四个音符,那这个故事就闭环了,圆满了,再多久会显得多余,非电影了。

另外,天文台一场戏我也不喜欢。突然升起进入星空,从简单的文本层面来说,是没问题的。繁星之城,两个人的感情升华,浪漫,唯美,世界在我身边,群星为我们而舞动。但问题是,升起的很不自然,突然出现的星空和剪影让整个段落变成了迪斯尼的卡通片,而不是好莱坞的歌舞片。电影的诗意,最好体现在细微的地方,仅仅是把普通生活拔高一点点,突出一点点,抽象一点点,千万不能多,更不能全面改换。如同《雨中曲》里,绕着街头的路灯跳舞,只是画龙点睛的一笔,让诗意在生活中,在寻常的景致里,超拔出那一点灵性即可。脱离了现实的诗意,却配合这样一个很俗套的爱情故事,会显得形式和内容之间产生了脱节。我甚至觉得,星空乱舞那段还不如两个人刚到天文台,处于画面左侧时的嬉闹更美。

**表演和技术**

表面方面,高司令不过不失,这种文艺青年的路子,对他来说毫无难度,量身定做,只是正常输出而已。艾玛斯通的表演确实值得肯定,非常出色,想到大陆她这个年龄段的那些女明星,在演技上的差距,真是天渊之别。

《繁星之城》在电影的中后段,用的太多,太频繁。主题音乐不能滥用,你得配合你的场景和想表达的意义使用。《繁星之城》里讲,所有的星星为你闪耀,实际上是一种浪漫的爱情表现,以及对爱人的无限肯定与赞美。音乐又透出一种不被认可的追梦人,互相慰藉时的带着忧伤的甜蜜的感觉。两个人感情好,来段繁星之城,两个人闹矛盾,来段繁星之城,两个人多年后相遇,又来段繁星之城。感觉有点抓着一首好听的旋律不停的使用,生怕你记不住的感觉。

歌舞表演,我只喜欢米娅在公寓里那一段。开场的舞蹈有点跳戏。在还未给我建立起任何情感坐标,世界基础时,就突然加入一段舞蹈,让我有点措手不及。米娅在公寓里的那一段,镜头的运动和场景的转移很流畅,很显功夫,展示了导演对电影技术的掌握。四个姑娘对好莱坞经典舞蹈的戏仿和致敬,配合歌曲及歌词,也能很好的表现追梦少女们的热情和魅力。米娅和塞巴斯蒂安在party后的那一段踢踏舞,不能说不好,只是两个人毕竟不是专业的舞蹈演员,踢踏舞的很多动作,同步性和细节没有表现的特别好。当然,我也不是对演员吹毛求疵,我认为他们其实表现的已经很好了。只是这种功能性的段落,一是在致敬雨中曲的时候,没有更好的通过编舞和动作给出舞蹈中蕴藏的活力,和两个人的互相挤兑的感觉;二是两个人跳舞时大多数段落分的太开,缺乏眼神之间的交汇和互相cue时产生的火花。其他的歌舞段落,说实话没什么印象了,只记得高司令的钢琴确实弹的很赞。

另外还有个问题。很多旋转镜头和快速横摇镜头,焦都没有跟上,看imax时眼睛很难受。开场舞小伙跳到厢式货车那段,后面的很多段落里,跟焦都好像有问题。

整部电影使用了太多的tricky,太多的致敬,仿佛是对好莱坞的那些人讲:你瞧,我多懂你们。对你们的历史,你们的经典,如数家珍,悉数奉上。我都这样了,你还不拍个手,叫声好?我不能分辨这是导演的本意还是导演的热爱。但事实上是,这样的安排在好莱坞人眼中看来,是很懂事很聪明的选择。好莱坞急需要造星,造神,年轻有很有技术,更关键是更懂得话语权和话术的达米安,对好莱坞这样一个奉行美国价值观和造梦原则的机构来说,是再好不过的人选了。无论是机缘巧合,还是有意所致,今年的奥斯卡,好莱坞肯定会对达米安大加赞赏,如同是朝廷对宋江招安,毕竟,谁都喜欢懂事又会做事儿的人不是。

 5 ) 关于La La Land的四个瞬间

<一>

十二月在三番看的La La Land,上映的第一个晚上和两个朋友一起去看的。结束以后朋友分别打Uber和Lyft走了,我住的比较近就去坐地铁回家。

走出地铁站的时候,快午夜了,街上很空,一两个从对面走来的人,除此以外,只有路灯。虽然这条路我已走过无数遍,几乎每天下班回家都会走,但是突然,out of nowhere,一种莫名的孤独从心里升起来,好像瞬间被拉回了电影里Mia参加完party发现车被拖走只好自己走回家的那个夜晚。

啊,原来我还在电影里没有出来。

没有同伴,没有车,和热闹告别以后独自走的一条的回家的路。路过街边酒吧的时候,我像电影里一样,朝酒吧里望一眼,希望能看到一个气质很好的在弹钢琴的人。

That someone in the crowed.

每一个刚来到大城市的我们,希望被发现,被赏识,遇到贵人,发掘潜力,证明自己很好,很值得被爱,很充满希望。

Except you don't always find that someone.

第一个瞬间,是有关在这座城市里的迷茫与失意的瞬间。

<二>

看完电影回来发了一条短评。

有个朋友看到了问我,所以是想到谁了?

想到谁了呢?想到在剧场里旁边女孩好看但又不敢多看的侧脸,想到深夜醒来突然想到的诗句,想到一个春日的夜晚,在海边散步拍照闲聊大笑,想到一个秋日的午后,车里放着Jazz,载着喜欢的人缓缓驶过金黄色的三番街头。

所以我说,并没有特别想到谁啊,想到很多自己。

非常喜欢的是石头姐和高司令在山顶散步去找车的那一段,两个其实已经深深被对方吸引的人,却都要死死咬定对对方没感觉,但又对对方的没感觉表示质疑,充满了戏剧性。

但这其实是我们这代人爱情的写照不是么?

“喜欢一个人也不能表现得需求感太强,否则会吓跑对方”,“在一段关系中,要保持一定的距离,给彼此以空间”,这些现代都市爱情的common sense很多时候让人们不太表达自己真实的最强烈的情感,或者选择性地表达。

一个小细节:末了,石头姐说,啊我的车就在这里了,你的车停的远么要不要捎你一段?高司令说,哦不用了,我的车就在附近。然后石头姐开走了。高司令走了很久走回了他们散步刚开始的地方,上了车。

第二个瞬间,是有关这个时代的我们在爱情面前的口是心非。

<三>

看完电影之后的日子里我开始一遍一遍听电影的原声soundtrack。新年的时候在玻利维亚旅行,我感觉要写点什么辞旧迎新,想了一想,摘了soundtrack里面一段的歌词:

Here's to the ones who dream,
Foolish, as they may seem ;
Here's to the hearts that ache;
Here's to the mess we make.

这段歌词是Mia在试镜(audition)的时候讲述她一个曾经敢于光脚跳入冰冷的河里的阿姨的故事的时候唱的。

I remember that she told us she jumped in the river once,
Barefoot.
She smiled, Leapt, without looking.
And She tumbled into the Seine!
The water was freezing she spent a month sneezing,
But said she would do it, again.

跳入冰冷的河里当然是一个比喻,这段歌词真的想讲的是,真正敢于追梦的人都是某种程度上非理性的,有那么一点点的疯狂,在别人看起来好像很傻。但却正是生活中那些疯狂,心痛的时刻让我们感受到情绪的波荡起伏,让我们感受到我们此时此刻在鲜活地活着。

A bit madness is the key, to give us new color to see.

第三个瞬间,是有关追梦时的鲜活和色彩。

<四>

我觉得La La Land拥有一个绝好的结尾。

已为人妻的Mia和丈夫路过那个曾经由她提议名字的酒吧,坐定,看到昔日的男友重新弹奏一曲。所有的时光回转,他从第一天起所有的决定都不再一样,不再有争吵,不再有分离,他和她一路走下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然后曲毕,回到现实,什么都没有改变,她看向他,他看向他。剧终。

为什么不是一个happy ending?因为生活就是这样啊,有不完美才有遗憾,有遗憾才有执念,有执念才明白那些道理,才知道原来生活中的美好是如何的。

如果时光再来一遍,你的选择会不一样么?

 6 ) 严肃影评#26:再看《爱乐之城》——依然2016最佳

1/24/2017更新:14个奥斯卡提名,在最佳影片的争夺中持续处于领跑地位。已经有不少人开始抱怨这部电影过誉了,但我依然认为这是2016年的最佳作品!希望大家会喜欢我的这篇影评,坚持看到最后会有彩蛋哦!喜欢的朋友求点一下“有用”帮顶一下呗 :) (不知道为什么点“喜欢”没有顶的作用…)

1/25/2017更新:我知道大家已经可以在网上找到熟肉了,但情人节上映的时候还是希望大家能进电影院去再看一遍,而且最好是跟喜欢的人一起去。毕竟大屏幕和好音效对于这部电影来说分外重要,我相信大家也会觉得这是值回票价的。至于是否需要看IMAX,因为画面比例的关系,其实普通的电影院就可以了。

---------------------------------------------------------------------------------------------------------------------------------------------
2016带走了太多人,包括凯丽•费雪和她的母亲黛比•雷诺斯

2016是一个很奇怪的年份。

世界看起来更不和平了——贯穿全年的恐怖事件让人觉得分外不安全,甚至在年关将至时还在世界各地发生着各种恐怖袭击。但回想起近几年来层出不穷的那些让人不寒而栗的悲剧,我们似乎还是可以麻痹自己,假装习以为常,保持镇定。

世界变得更分裂了——先是年初的英国脱欧,再是年底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以及后续不断发出有争议性的言论。不过无论这些大事件是多么违背所谓的真善美价值观,所有的看法总有另外的一面,因此总有与我不尽相同的人享受着这些大事件的发生。况且对我们来说这些事件的影响可谓是微乎其微,因此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世界也继续失去更多深受爱戴的伟人——从英年早逝的“王子”普林斯到体育界公认“最伟大”的穆罕穆德•阿里。但最让人伤感的莫过于在年末最后的几天内我们接连失去了星球大战的公主莱亚饰演者凯丽•费雪,以及她的母亲,那个以《雨中曲》名垂青史的黛比•雷诺斯。但死神是不会翻查日历的,每年逝去的伟人也是数不胜数,因此这或许也并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吧。

当然,可能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2016年的电影似乎也没那么好看了。在超级英雄大片和翻炒横行的2016,稀缺的成功原创作品让我感到了不少的失望。《超人大战蝙蝠侠》和《自杀小队》(我的影评://movie.douban.com/review/8027446/)到底有多不好?我说不清楚。带着所谓政治正确的标签在年初名声大振却实则质量一般的《一个国家的诞生》跑赢在我看来上半年的最佳《瑞士军刀男》(我的影评://movie.douban.com/review/7984389/)以及肯定会在奥斯卡上有所收获的出色作品《海边的曼彻斯特》(我的影评://movie.douban.com/review/8370485/),在年初的圣丹斯电影节上斩获最高奖,也让我觉得真心的莫名其妙。而在经历了一个近年来最烂的暑假档后,各大媒体终于迫不及待地开始讨论电影是否已死,超级英雄片是否正在毒害电影界(我的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这是一个需要分开讨论的问题,不在此展开)。

至少对我来说,2016肯定不是一个最好的年份——姑且称它为一个让人疲惫不堪的失望年份好了。

2016......真的是让人觉得疲惫不堪的年份

所以当我拖着疲惫不堪的状态进入9月份的时候,当我得知期盼已久的《爱乐之城》在威尼斯赢得满堂彩的时候,我迫不及待地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旅行的意义在于观光,但对于我来说,这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仅仅是为了呼吸一下科罗拉多新鲜的空气(大麻味?……),以及在特柳赖德电影节抢先观看这部特立独行的电影罢了。

达米安•沙泽勒的前作《爆裂鼓手》相信影迷们再熟悉不过了。这部在我看来2014的最佳作品,虽不完美,却充满了火花和能量,甚至让人在观影后感到不自觉的亢奋。我还记得当年我先后6次进电影院跟不同的朋友去观看这部电影,就像是为了这剂会上瘾的兴奋剂一般。我大概只是需要去感受那最后20分钟的澎湃以及电影结束后观众们的热烈欢呼声吧?也正因为这样,我说走就走地去看《爱乐之城》,应该也只是希望沙泽勒能在这个羸弱的2016给我同样的那种兴奋剂般的感觉而已。

在特柳赖德上,《爱乐之城》毫无疑问地赢得了当时包括我在内所有在场观众的心,甚至在播放期间就收获两次欢呼。这部在威尼斯打响第一炮后回到美国的影片,看似反好莱坞,却又再好莱坞不过。它是那么的反好莱坞——没有任何原始素材的音乐剧在当今的大制作人手中几乎是不可能被搬上大荧幕的。谁让年轻人们都不怎么喜欢音乐剧呢,更何况就算有百老汇耳熟能详的歌曲作为铺垫的改编电影也不见得能做得多好,比如几年前的《悲惨世界》就是一个不太成功的例子。所以编剧兼导演沙泽勒竟然能用6年的坚持把这么一部电影奉献给影迷们,实在是奇迹而又反好莱坞的一件事。但它又是一部再好莱坞不过的电影——镜头下华美的洛杉矶,俊俏得过分完美的男女主角,以及那甜美而苦涩的爱情故事,无不是好莱坞电影最让人熟悉不过的元素了。它是那么的好莱坞,以致于当那硕大而怀旧的圆体The End出现在荧幕中,当Made in Hollywood(好莱坞制作)毫不掩饰地出现在观众的眼前时,我一点都不觉得有违和感。

而这份好莱坞感,这份沙泽勒所极力营造的感觉,除了给我那期待已久、似乎在2016无法感受到的兴奋外,更多的还是一份感动。

《爱乐之城》——毫无疑问的2016最佳

都说《爱乐之城》是对追梦人的致敬,是对洛杉矶的情书。这些对本片最直观却动人的解读,加上那绚丽华美却不失现代感的音乐剧内核,以及欠缺佳作的2016年前9个月,让我迅速爱上了这部电影(我当时的影评://movie.douban.com/review/8096042/),甚至认为这是明显的年度最佳。但2016年是后劲十足的——包括《月光男孩》(我的影评://movie.douban.com/review/8159907/)以及《海边的曼彻斯特》在内的一众独立电影作品让人对电影界不至于失去信心,也让《爱乐之城》显得没有那么的完美。更让我揪心的则是经过了特柳赖德时的蜜月期后,这部电影在我脑中开始慢慢显得不那么经得起推敲了。它是那么的独特而让人喜爱,却又是那么的充满缺点——略显单薄的人物设定,尽是俗套的剧情,以及那华丽但看似缺少主旨的结尾,都让它显得那么的欠缺。当我进行年末回顾时,纵观2016我所看过的电影,它在电影技术层面上不及《月光男孩》和《小姐》般完美,在情感深度上不及《海边的曼彻斯特》般深沉。我甚至开始怀疑9月时对它那过度兴奋的反应是否仅仅是因为太久没看过好电影而失去了应有的批判性罢了。

然后,12月来了,《爱乐之城》终于开始了大范围的上映。我决定再次走进电影院,这次带上批判性的眼光去重新审视这部电影。

128分钟后,我似乎再次失去了所谓的这种评判性的眼光,失去了客观看待这部电影的冲动以及能力。于是我走出电影院,又买了一张票,再次去经历第三次128分钟的兴奋和感动。

当我再次走出电影院时,在夜半寒风中行走的我,虽然既没看过在戛纳名声大振的《托尼•厄德曼》,也没看过马丁•斯科塞斯历经二十多年等待所制作的《沉默》(已看,我的影评://movie.douban.com/review/8289410/),以及还有更多更多的2016年影片没有观看,但我心目中的年度最佳却从来没有这么清晰过。

再看《爱乐之城》,它依然是我心目中毫无疑问的2016最佳。

瑞恩·高斯林和艾玛·斯通所饰演的主角情侣可谓光芒四射

都说爱容易迷糊视线,我大概也不能太客观地阐述为何我那么喜爱《爱乐之城》。

我爱《爱乐之城》,可能是因为它是一部充满灵魂,充满性格和活力,充满爱的电影。它把我多年来都无甚好感的洛杉矶拍成了如梦般的天堂——无论是把那为人诟病的堵塞交通拍成五彩缤纷的色彩炸弹,还是把毫无生气的半山幽径拍成男女主角眉来眼去的踢踏舞场,抑或是把格里菲斯天文台这种充满理性气质的地标建筑换妆成全紫色调的约会地点,都给予了我无法言喻的浪漫感觉。也正是这种浪漫感觉,让作为观众的我们能明白开场戏中的一众追梦者们当年是为何被这座城市所勾引的。

我爱《爱乐之城》,还可能是因为它那对已逝去的好莱坞的各种怀缅与致敬,以及它试图以一种现代的方式去照应那些经典的桥段。当艾玛•斯通所饰演的米娅面试失败后垂头丧气地走入复古风的公寓累瘫在床上时,一幅硕大的英格丽•褒曼画像挂在她的床边,这当然让喜爱老好莱坞片的影迷们欢心不已了。而《卡萨布兰卡》在片中不断地被引用,除了让更多的观众明白导演沙泽勒对老好莱坞的喜爱之外,似乎还有着更深沉的含义。当然作为音乐剧,少不了的还是对一众经典的致敬——无论是以色彩斑斓的服装对沙泽勒的挚爱《瑟堡的雨伞》进行致敬,抑或是傍晚时两位主角迷人的踢踏舞对《雨中曲》的效仿,都那么地让怀旧的影迷们觉得格外舒心。

我爱《爱乐之城》,还因为它那值得一听再听的配乐。在怀旧的同时,沙泽勒没有选择强行把台词以歌唱的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而是让歌声出现在该有的地方。这也是为什么作为音乐剧的它真正乐曲的数量却并不庞大的原因。但数量上不去,质量却不会下来。同为《爆裂鼓手》配乐的贾斯丁•赫维兹,这位沙泽勒在哈佛的同学兼挚友,谱写了一众让人难忘的旋律来打动观众的心灵,更是在随后的剧情中不断进行不同旋律的混搭。当我们意识到音乐不仅是《爱乐之城》的签名,更是述说主角们喜怒哀乐的工具时,我们也多多少少能明白为什么歌曲大多出现在电影的开端——因为米娅和塞巴斯蒂安都还处于两情相悦的甜蜜期,因为他们还置身在与现实不相符的幻境之中。但当他们的关系急转直下时,当他们回到残酷的现实时,那些悦耳的歌声也悄然离去了。只有在最后他们试图逃离现实,去幻想“如果”和“本可以”时,由之前那些动人旋律所组成的乐章才再次奏起,让观众们为他们感到甜蜜与悲伤。对于这些充满性格的配乐歌曲,就连饰演男主角的瑞恩•高斯林也说道:“我不应该再重复去听这些配乐了,但这些旋律却依然感动着我。”

当然,《爱乐之城》让我如此喜爱,还因为它有着这一对钻石般耀眼的男女主角搭配。这大概是当今荧幕上最过分美丽却又让人觉得无可厚非的情侣搭档了吧?无论是瑞恩•高斯林俊朗外表下的幽默感,还是艾玛•斯通那双大得让人不敢相信的眼睛下迷人的笑容;无论是高斯林苦练数月后那游刃有余的琴技,还是斯通完美诠释的最后那段感人的歌声;无论是他们两个在霓虹色的晚霞照耀下合拍的舞步,还是他们两个最后那让人惋惜的四目对视。这些都无不让观众们感受到这两位演员作为影星所散发出的光芒,让人不能自已地对他们所饰演的角色产生喜爱。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观看电影是为了置身于一个脱离现实的幻境中。而缺少了这对应性耀眼的光芒,大概我们也很难说服自己去脱离现实,而《爱乐之城》大概也会因此逊色不少吧?应该说沙泽勒是走运的,因为他能使用这两位充满个人魅力的演员去诠释他笔下的角色。试想一下如果主角们换成最初的迈尔斯•泰勒(《爆裂鼓手》男主角)和艾玛•沃特森(《哈利波特》中的赫敏)来饰演的话电影会变成什么样,我反正是无法想象……

怀旧的导演兼编剧达米安·沙泽勒

但我最爱《爱乐之城》的原因,大概是除了对洛杉矶和追梦人的致敬之外,它还是对电影迷们的一封不折不扣的情书。当Cinemascope(一种五六十年代的老旧镜头样式)的字样随着画面的拉宽清晰出现在我的眼前时,当黑白的荧幕图标渐渐被那Technicolor(一种二十到五十年代时好莱坞使用的颜色处理方法)般泛黄的颜色替代时,我作为一个纯粹的电影迷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感动。在大多数人都讨论着4K和高帧数的今日,当IMAX那锐利得没有死角的画面不断给观众们带来更真实的感觉时,我却为眼前的这幅与时代不相符的柔和画面,这幅在角落里不时能看到那不完美黑角的画面而鼓掌喝彩和无比感动。

沙泽勒是一个怀旧的人。自然而然地,他笔下的角色便也是怀旧的人。女主角米娅害怕自己的舞台剧过分怀旧而不受欢迎,但犹如是沙泽勒替身的男主角塞巴斯蒂安则跟米娅说:“怀旧才是重点啊!(如果观众们不喜欢怎么办?)去他们的!”当然,《爱乐之城》的这种怀旧还体现在它作为音乐剧的身份上了。在这个所谓IP作品横行的世代,毫无前身的原创作品要有上佳的质量可谓难度不小,而原创的音乐剧更是难上加难。但沙泽勒为了向他的最爱——法国新浪潮导演雅克•德米的音乐剧《瑟堡的雨伞》致敬,6年来不断改进《爱乐之城》的剧本,终于在《爆裂鼓手》后得到机会完成自己的心愿,把音乐剧以一种现代的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可以说,从第一幕开始,观众们就能感受到这部音乐剧的与众不同了。它不会为自己音乐剧的身份向观众道歉,因为正如塞巴斯蒂安所说的一样,沙泽勒不在乎观众们的意见,他只是执着地想完成自己的梦想罢了。

但要不喜欢这部电影,大概是不可能的吧?从第一幕那将要成为经典的高架桥群舞长镜头(实际上是三个分开的片段在后期制作时接到一起的)开始,观众们应该不难感受到沙泽勒的野心,以及配得上这个野心的能力。贯穿影片那充满能量的镜头语言犹如电影中另一个重要的角色一般,充斥着自己的性格。它时而活泼而灵动,比如上面提到的开场片段;它时而惶恐不安,比如男女主角在餐桌上吵架后手持画面的不断抖动;它时而有条不紊地为观众们展开兴奋的幻想,比如末尾的蒙太奇。而另一个重要的角色,则是电影中光与影的使用。随着角色情绪调整的光线在制造了唯美画面的同时,更是让影片的梦幻感更上一层。它仿佛不断地告诉观众,欢迎来到这个与让人憎恨的现实所不一样的地方。

关于2016,我会记得《爱乐之城》所带给我那最纯粹的感动

这封对老电影以及影迷们的情书,大概在电影中秋季的最后一幕达到了高潮。当米娅完成最后那个动人的试镜,当塞巴斯蒂安跟她深情对视时,他们互相与对方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永远会爱你的。”这像极了那句《卡萨布兰卡》中名垂千古的经典对白一般,让人回味无穷。正如七十多年前亨弗莱•鲍嘉所饰演的里克与英格丽•褒曼所饰演的伊尔莎那句标志性的道别“我们将永远拥有巴黎的回忆。”一般,塞巴斯蒂安与米娅在道别时都明白,无论他们的将来如何,他们都会有着这一段不可磨灭的La La Land回忆。

而我,也不会忘记在2016年观看《爱乐之城》时那纯粹的欢乐和感动。因为那五彩缤纷而怀旧复古的画面而欢乐,也因为那在梦想前愿意放弃所有的勇气而感动。大多数人都认为《爱乐之城》的结局是甜蜜而苦涩的——明明相爱的两人终究不能走到一起,而只能在一首歌曲的有限时间内幻想在另一个时空的他们如何快乐地生活着。但在我看来,痛并快乐着,似乎才是更好的解读方式。他们当然要为自私地追求梦想而不能相宿相栖而忍受着一辈子的痛苦了,但也正是这种自私让这两个角色更靠近生活和打动人心。或许这才是更合理的结局吧?米娅和塞巴斯蒂安在翩翩起舞时是那么的动人,但在电影的其他时候却失去了那种光辉,甚至用言语批判对方的追梦是一种罪。就算是结尾的蒙太奇也不能给予他们最完美的结局——在米娅成名的同时,塞巴斯蒂安也只能在身边放弃他的梦想了。这个世界不是完美的,即便是Technicolor渲染下的《爱乐之城》也不是完美的,所以他们为了梦想有所牺牲的这个结局才是最合理,也是最深刻的。

当然,为《爱乐之城》感到快乐的除了我和众多的观众之外,必不可缺的还有沙泽勒这位天才。“电影在过去的这个世纪里被制作成反映现实的媒体,但音乐剧以感情的名义打破了这种现实性。而这,是美丽的——当你足够地为这个世界感触时,你会为之而歌唱。”沙泽勒这么说道。而有多少观众在观看《爱乐之城》后会因为被其触动而希望舞动着走出电影院,希望高声歌唱来表达自己的快乐呢?

相信肯定不止我一个吧。

当我回看2016年时,我会回想到文首提到的那些让人沮丧的事件和情形,我会怀缅那些为我们带来美好回忆但不得不说再见的伟人们,我还会为那些让人失望的电影而感到厌恶。但我同样会记得,在这个全世界都承受着莫大痛苦的2016,《爱乐之城》为包括我在内的万千影迷观众们带来的那亟须的快乐。在这个传统的美好似乎与现实格格不入、似乎随时都要被更不合理的事情所取代的年份,《爱乐之城》证明了那些所谓的高新技术在充满灵魂的电影制作面前是那么的渺小。

而这,正是《爱乐之城》成为我心目中毫无疑问的2016最佳的原因。

---------------------------------------------------------------------------------------------------------------------------------------------
最后,再用一张海报来解释一下为什么这是2016年的最佳作吧!
《爱乐之城》,又名《现实大逃脱》:)

 短评

二刷。又悲傷又溫暖,藝術互相影響生命。最後一幕用一場夢、一場電影彌補愛情的遺憾尤為動人,二人因對藝術的喜好相識相知,互相影響、鼓勵、成就彼此的夢想,感情雖沒有開花結果,卻在各自生命留下不可抹滅之印記。哭著離場。

7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力荐

年度十佳!最后在情字上找到了一个引人共鸣的点,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追逐梦想的旅程,在某个时间点上,一个人遇到一个人,他们一起成长,相互鼓励,有美好,有痛苦,有成长,有遗憾,这就是人生。导演非常成熟老道,不仅有野心,也有足够的才华,歌舞元素几乎就是整个歌舞片的发展史,适合迷影爱好者。

1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同比《纽约,纽约》类比《艺术家》,返璞归真用音乐、歌舞片形式讲述一个通俗化爱情故事,主要技法登峰造极。串联影史不同音乐、歌舞类型分支(米高梅、金姐弗雷德、大爵士、雅克德米及当代乐队片、演唱会电影)在不同段落相映成趣,既是传承又带出类型演变,复古又革新,且能升华爱情主题,内外兼修。

14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力荐

十年前一部恋恋笔记本,十年后一部爱乐之城。说的都是错失的梦想和爱情,演的都是浪漫的不着调男文青和性格张扬又复古风格的美国小妞。今夜愿你们都与爱人共舞,永浴浩瀚星河。

18分钟前
  • 枫小莫
  • 力荐

最动人的永远是梦想和爱情。但我们没有在一起,这就是现实。

19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我们在穷困潦倒时爱得一塌糊涂,却无法在各自功成名就时手拉手出门散步。

20分钟前
  • Safina_
  • 力荐

分开以后,生活中我们未必会再相遇了,但在记忆里,我们都还很年轻,我们坐拥无限可能,敢说爱,敢说永远。其实啊,有过,才是永远。谢谢你啊,把我变成了更好的人。祝我们各自幸福。

24分钟前
  • 宋小君
  • 力荐

本年度最被高估的片子就是La La Land了 一个八五后导演的野心之作 可惜阅历不足 剧本各种尴尬俗套 各种故作姿态 浪费了两个优秀演员的表演

29分钟前
  • paul屋
  • 还行

今年最浪漫唯美的爱情电影,很多段落让人有重温“雨中曲”的感觉。是爱乐之城,也是星光之城,还是梦想和现实缘起缘灭的地方。事实证明有个好的结尾多么重要,它让原本平淡无奇的叙事一步登天!多一星给石头,明年奥斯卡影后坚决站定你~

3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这部电影有多好呢?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二十年后的一个傍晚,你开着车(或者车载着你)在回家的路上,突然扬声器里开始放起这首电影里的旋律,听到第一个音符的一瞬间,所有的情绪全都涌上来,就好像二十年前的那个夜晚你第一次听到它们的时候那样。

34分钟前
  • C.W
  • 力荐

验证了语文老师的话:只要开头结尾精彩,中间无所谓。

35分钟前
  • 寇国威
  • 还行

看這部片會想起的那個人,一定是忘不了的

37分钟前
  • Noe
  • 力荐

不过是一个很俗套的故事。复古还真的一点都没看出来,把洛杉矶拍得像instagram旅游号,高司令从头到尾一副刚睡醒的样子,和那些经典音乐剧电影比起来缺少太多质感。现在连卖给少女的春药都是那么的廉价。

39分钟前
  • 奇奇弟弟
  • 还行

我们那些曾经错过的美好人生啊……

43分钟前
  • 张小北
  • 力荐

预告片里说得没错,已经没有人在拍这样的电影了。即使不是年代戏,手法和色彩运用也极具年代感。满足了外人对这座城的一切幻想,又为身在洛杉矶的人拍出了这座城会让你遍体鳞伤的事实。他是真的很爱洛杉矶。 在洛杉矶看La La Land真的是太奇妙的体验。很特殊的感情。

48分钟前
  • 白日美人_S
  • 力荐

前一个半小时都在出戏 从5 years later之后才有点感觉 觉得想找布达佩斯大饭店的画风失败 想找伍迪艾伦的文艺失败 想找宝莱坞电影一言不合就歌舞失败 唯独成功是最后的平行世界桥段 算是能赚观众一点同理心

52分钟前
  • Mo
  • 还行

你可以无限接近电影,当演员,写剧本,挨着英格丽·褒曼的照片睡觉,在《卡萨布兰卡》的阳台外上班,但生活永远不会成为电影。梦醒时分你看着与你共浴亦真亦幻的泡影中人,转头,微笑,离开,这或许是人生最像电影的一刻。

57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最后两人一吻上,眼泪就完全止不住,最后一直是痛哭。那段蒙太奇展示的就是电影的魔力啊!生活给不了的,电影可以给你,是那么浪漫、那么神奇的情感再现,最佳的电影造梦时刻。而至于理想、爱情、迷影、歌舞片、怀旧等等其他元素和小技巧反而可以放在之后了。最感慨的仍是电影的魅力,做一场电影梦吧!

5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感情戏想到的是《阿黛尔的生活》,更猛的是那段“回忆杀”,直接串到《泰坦尼克号》片尾重逢,《艺术家》式对经典的致敬天衣无缝。用音乐和歌舞串起所有往事,假如…或许…可能…梦想与现实冲突的拉城,却让心灵相契的人拥有最美的回忆。2016年度最佳!

1小时前
  • 影志
  • 力荐

各自梦想实现之时,发现梦想似乎不那么重要了。假如可以重来,我会在第一次见面时吻你,推掉工作来看你的第一次表演,随你搬到巴黎去,巴黎也有好的爵士乐,在把孩子丢给保姆的夜晚,开车带你去吃饭,然后一起走进酒吧,听别人弹奏我曾经做梦都想弹奏的曲子。可惜,现实中没有如果,但电影和想象里有!

1小时前
  • L'automne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