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豆

剧情片大陆1990

主演:巩俐,李保田,李纬,丛志军,金甲,牛星丽

导演:张艺谋,杨凤良

 剧照

菊豆 剧照 NO.1菊豆 剧照 NO.2菊豆 剧照 NO.3菊豆 剧照 NO.4菊豆 剧照 NO.5菊豆 剧照 NO.6菊豆 剧照 NO.13菊豆 剧照 NO.14菊豆 剧照 NO.15菊豆 剧照 NO.16菊豆 剧照 NO.17菊豆 剧照 NO.18菊豆 剧照 NO.19菊豆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04 08:02

详细剧情

  杨天青(李保田饰)的叔叔杨金山(李纬饰),是个有生理缺陷的染坊主,在折磨死两房太太后,为续香火,他又花大价钱买了个年轻漂亮的女人菊豆(巩俐饰),对其百般虐待。  年近四十而尚未娶亲的天青,对因叔叔每夜滥施淫威而痛苦哀叫的菊豆由怜生爱,两人私通,生得一子。金山喜出望外,以为己出,取名天白。但不久金山中风,半身不遂,菊豆与天青更加肆无忌惮,得知真相的金山想要报复,后却误坠染池丧命。按家族的规矩,天青要搬出染房,被迫分离的菊豆与天青只能暗地来往。  10多年后,天白长大,外人的闲言琐语使他分外仇恨生父……

 长篇影评

 1 ) 传统高于生活,道德高于生活

菊豆人物性格刻画也很鲜明,在思考菊豆这个女人。菊豆生在当时的那个时代她那样的性格注定了她悲剧的结果。第一次挑逗天青,那种放荡不羁的语言和动作实在不符合她生活的社会,行为过于亲密,看得我都觉得这样的女人很恶心。可想而知,处于那个时代的人又如何看待菊豆,肯定说她太风骚。另外,我也怀疑,菊豆和天青对于爱对于情对于性的那分激情为何可以持续那么久,也许只有一个道理能够解释,还是偷来的果实甜。菊豆太让人同情,如果是放在现在,菊豆的故事不会发生了,因为我们的生活高于一切,人性的自由高于一切,想爱就爱,想离婚就离婚,何必那样的偷偷摸摸。就是因为在那个时代,规矩高于生活,传统高于生活,道德高于生活,而唯独没有生活的容身之地,也是酿造了菊豆的人生悲剧。

 2 ) 怒其不幸恨其不争(360度评析《菊豆》)

封建礼教和伦理纲常对人的毒害如此之大
自由是如此的遥不可及

看了张艺谋的《菊豆》和刘恒的《伏羲伏羲》,对这部电影和文学作品发表下自己的一些观点。既然《菊豆》是改编自《伏羲伏羲》,那就先来谈谈这部文学作品吧。
不得不说刘恒的《伏羲伏羲》写的确实不错。

首先是主题,这个故事发生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封建社会等级,伦理纲常观念影响深远,作为地主的杨金山就是封建势力的代表,在这个家庭中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在他眼中,菊豆只是一个生孩子的机器,而杨天青也只是自己的一个劳工。他们的命不值钱,他们存活的理由也只是因为杨金山能够给他们住,给他们吃。他们没有自由,只能生活在杨金山的染坊内。其实杨天青和菊豆的思想比较简单,作为两个农民,孤男寡女,并且是二十几岁的大好年华,他们对于异性,自由,性的幻想是相当强烈的,一个好姑娘被一个无能的男人霸占,势必造成女人的出轨,可是不幸的是出轨对象却是自己的侄子。这种做法在那个时代是不可容忍的,注定了他们结局的悲剧性。

其次,是人的性格,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杨天青已经习以为常,就算菊豆出现以后,从他的心里独白,动作和语言中也能看出他的软弱和无能。如果他有一次听从菊豆的话,他们的命运可能会是截然不同的。他实在是受封建压迫的毒害太厉害了。菊豆的性格也是经过变化的,从整个事故中我们可以看出,菊豆是非常能做活的。假想一下,如果杨金山对待菊豆像一个正常的妻子,可能菊豆也会跟他一辈子,就不会出现婶侄乱伦的情况。可不幸的是,杨金山为了能够要自己的孩子已经走火入魔,菊豆已经沦为他传宗接代的工具,杨金山百般凌辱菊豆,一方面是想尽快生个孩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自己长期没有孩子而产生心理扭曲的表现。菊豆的出轨也是对杨金山对自己凌辱的报复和发自身体的本能,试想一下,一个女人,一个处在情欲最旺盛年龄的女人,谁能给他满足,谁就是她的天。菊豆已经开始了斗争,是对封建等级,伦理纲常的挑战。他战胜了杨金山,可是他并未战胜这个社会。在这个故事中杨天白的性格并没有太大的突出。当他听到别人对自己娘亲的非议时他会发怒。当听到杨天青告诉他是他爹时,他的表现和我们当代人没有什么不同。而菊豆的第二个孩子天黄,虽然各方面都很优秀,但是他的性格会决定他的人生。其实作者在这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悬念,给了我们一个开放性的结局。我们可以想象下天黄的未来生活会是怎么样的,如果按照作者的想法,天黄要不是得病死就是成为一个有文化的无赖。为什么这么说,文章中提到天黄似乎受到了杨天青的遗传,对女人的兴趣已经到了毒瘾的程度,过度的性欲,性幻想,性行为会导致身体和疾病的加剧。再就是天黄对于自己的身世一直耿耿于怀,可以看出他的心里承受能力并不好,如果持续受到非议的话,他的意志会消沉,会丧失希望,最后沦为痞子,无赖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最后,这个故事中有大量的对话和大量的心里描写。这个特点我认为是极好的。当你读完这个故事的时候,闭上眼回忆一下,你记住的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故事,而是他们的心理。从他们的对话和心理独白中,可以体会到他们的情绪的变化,他们的心理在不断的变化,说严重点就是心里推动了这个故事的发展。另一方面就是对话和心理描写丰富了这个故事,使这个故事读完感觉有血有肉。说到这里就插两句,苏童的《妻妾成群》中心理描写就很少,两个故事读完你会发现,《妻妾成群》似乎只是人身上的一堆骨头,而《伏羲伏羲》就显的有血有肉了。当然了,这是优点,同时的缺陷就是,主题会突出的不是很明显。

说完了刘恒的《伏羲伏羲》,现在就来说说张艺谋的《菊豆》。其实张艺谋的这部电影对原著的改编还是挺大的。

首先,主题更加明确,看完《菊豆》后,大家很明显会感到封建势力下社会等级和纲常伦理对人性的压迫和迫害是如此之大。菊豆和杨天青付出了那么大的努力,甚至是生命,也没有逃离命运的魔爪。

其次,就是色彩,张艺谋影片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色彩的运用,前半部分的色调是红色调的,到了后面就成了蓝灰色的了。当两人在一起高兴时,发泄性欲时,畅想美好生活时是红色的,当杨金山掌家时,当天白叫杨金山爹时,色调是暗的。也就是说,杨天青和菊豆在和封建势力,伦理纲常,追求自由做斗争时,导演是赞同的,欣喜的,给了他们一个美好的愿景。可导演自己也明白,在那样一个社会,那样一个时代,这样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

再次,张艺谋影片还有一个大的特点就是擅长运用意向。这里说五个意向。第一个,大家还记得大红布吧。第一次杨天青和菊豆做爱时,大红布从高处持续的掉入水池,这里说的是他们两个性欲的释放和对伦理纲常挑战的开始。到最后杨天青死的时候大红布也是持续的掉入池中。这是斗争的结束。第二个,就是火,杨金山瘫痪的时候,有一次用尽力气,想要烧死菊豆,可是没有得逞,但是最后菊豆自己点了火,说明了到死她也没有逃出杨金山的手心,说大点,就是到死也没有冲破这层礼教。第三个,记得杨青山偷窥菊豆的时候麻,那是通过一个小孔,在最后他们最后一次做爱时是在哪?一个大洞中,从小孔开始到大洞结束,表明他们的斗争已经很长时间了,他们也取得了一些胜利,可是正如洞中霉气太大一样,就如同社会上弥漫着的封建礼教一样,让人窒息。第四个,还记得家族中的长老们商量给菊豆的孩子取什么名时麻,几个长老的头上一束光打下来,表明在这里,他们就是这里的天,他们就是这里的主宰。他们就代表了封建礼教,他们的权利至高无上。第五个,就是天白,天白最后杀死了自己的爹,这意味着什么?说明天白也已经沦为纲常礼教的维护者,执行者。儿子杀了自己的爹,这不是莫大的讽刺麻。这说明,在这个社会,谁也别想挑战礼教,谁也别想挑战封建,不听话的后果只有一个,就是死。

最后,就是和原著比较下了,改动的内容很多,比如杨天青的年龄等。这样有个缺陷是原著中杨天青和菊豆的感情是在长久的相处中慢慢积累起来的,合情合理,顺理成章。而影片中,就显得有点突兀了。读原著时会发现很饱满,看影片就是很单薄。但是主题却更加明显了。

下面简单说下苏童的《妻妾成群》和刘恒的《伏羲伏羲》:

苏童的《妻妾成群》和刘恒的《伏羲伏羲》,这两个小说可谓各有千秋,张艺谋的影片更偏向于主题的展现,而《菊豆》就是把《伏羲伏羲》的封建伦理纲常对人的压榨展现的淋漓尽致,将主题更明确的展现出来。根据《妻妾成群》改编而来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也是如此。但是,很明显,两个原著对主题的突出都不是那么集中和明显,在张艺谋的影片中就显得更加突出和集中了。《妻妾成群》偏向于一个概念的阐述,这样的结果就是只看见了人身上的骨头,而《伏羲伏羲》,既有概念的提出,又有心理活动和对白,丰富了这个故事的可读性,使整个故事显得有血有肉。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有不恰当的请批评指教。

 3 ) 今天我们看了《菊豆》,老师原谅我,我没有想到你提示的那些方面的东西

       一开始我们都想错了,剪裁不太合体的大画布衣裳,挽着劳动妇女的发髻,一张恬静淡然的脸,眼神不说楚楚可怜也绝对是柔情似水(直到今天才不由得感叹老谋子喜欢巩俐真不是没道理),一个这样的画面总是会给人直观印象,这是一个传统农家妇女的形象,直到她说“我的好身子留给你”时,我们才有点意识到,这似乎不是一个逆来顺受的女人,包括她那句“狼”的比喻,都开始让人的惯性思维开起了小差,她原来会用这么强烈的方式去追求想要的东西,她原来有这样强烈的野心和欲望(我一直觉得这种野心和欲望同现在人们对钱、权、物质的追求是一种同样的心态,只不过是价值观不同,这悬挂在取向另一端的肥肉也不同罢了),有一种猛然醒悟,上当受骗了的感觉。

    也许是源于看了这么多年电影电视的一种直觉,从菊豆和天青第一次在一起时开始,就感觉这两人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不过这一幕拍的真是够好,红布,池中红色的水,从下往上拍那些布和水接合的瞬间,红布擦过女人迷醉的表情,坠入水中一团团氤氲的样子,就像是那第一次充满狂野又略带羞涩的性事的物化写照,那种早期的电影,没有特效没有华丽丽的技巧,但一拍出来就顿时让人觉得一切特效都是浮云那种感觉,就是给人感觉,唯美。

    说到这两人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为什么呢?这不是说做女人就一定要接受自己既定的命运,就要毫无反抗的默默承受,但是她太过尖利,这种尖利表现在她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过于绝对,没有丝毫周旋与回转的空间,甚至没有考虑的痕迹在她的脑海中停留。她想摆脱老东西的折磨,就义无反顾地走向了天青;她固执地认定老东西坏得一无是处,就对他不加节制地唾弃,一次次用行动挑战他的极限;她觉得天青是天白的生父,就觉得毫无疑问理所当然应该让天白知道。这是一个相当倔强的女人,是那种你对我一百个不好,我就要还你一千个坏的那种,而人在过于执拗的时候往往会导致大脑短路脑细胞不够用,而如果这个人生来就充满了这种极端倔强的情绪,那么表现出来的往往就是悲剧了,现实中的人物也好,艺术形象也好,都是这样。菊豆这个女人,只要她觉得一件事情是对的,她就恨不能费尽心思变着花样去做这件事情而不计任何后果。事实上,这个世界有百态的事物、思想和情感,这些种种大体上要达到一种平衡,这种平衡的维系,会自然而然消灭那些极端的成分,最终达到圆合的境地,也就是说,一件事情,你豁出去把它做大了,或是说你对某事某物过于在意,过于张扬,过于锱铢必较或得意忘形,那么定会有一个同样极端的结果在等着你,那些结果的形成往往看上去出于外因,但实际上还是自身的性格驱使自己所作所为而造成。

    体现在这部片子里,这种极端的产物是什么呢?那个小孩子,他是那种极端的化身,也是生来用以抗衡菊豆这种极端倔强,进而消灭这种极端的产物。一两岁的时候,天白不会笑,两三岁的时候,天白不会说话,四五岁的时候,天白想像其他孩子一样寻求在一种安全感,认定一种既定的事实,给自己一个安定的内心环境,于是开口叫爹,叫了个满拧,当他发现这种满拧的局面存在,即这个世界并不是他所想的那样时,他就开始想不明白了,这时,他内心那种传承下来的极端的执拗开始作祟。他把老头子拽进了水池,他不像一般孩子一样有呼叫的条件反射,他笑了,那个不会笑的小孩这时候笑了,他的母亲,他的家庭就是和别人不一样的,这也注定了他的不一样。看到天白拿刀去追那个说母亲闲话的人时,莹想到了一个问题就是,天白到底内心是想维护谁的利益?但后来再想想就觉得这不再是值得深究的问题,人本来就是矛盾的,何况是在这样充满矛盾的环境中成长起来,与其清晰地说是在维护谁的什么利益,倒不如说是一些话语触怒了他内心深处的某种东西。

    其实在片子里,安排的这种两股倔强势力的对抗感是很强烈的,就好像片尾处那匹无声落入水池的红布,这场景似曾相识,却不再是二人初次交合时那番美妙的象征,菊豆凄厉的呼喊骤停,让这红布的下坠充满了无声的诡异。我不想学高中做阅读理解时那样说,这是前后照应,埋伏笔,起承转合什么的,但依然觉得震撼,可能是前面第一次红布的出场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了吧,还是那个道理,这个事情怎么来的,就让它再怎么回去,很平衡,很公平,当然,也很有画面感。

    字幕的时候忘了看编剧是谁了,这编剧很赞啊,象征清清白白名字的那个绝妙讽刺,菊豆话中有话的暗示,一语双关、一语中的的内涵话在各种场合出现(其实要是这么想这女人还是很有智商的,最起码反应很快)。台词放置的很紧凑,就像生活本身一样没有冗余的空隙,也不会给人多余空拍的感觉。

    导演拍了电影,他用影片告诉你,这个故事是这样的,于是你就果断认为故事就是这样的,并且在观看的过程中不断配合以惊讶、叹惋、称奇等各种心态和表情来不断苟同导演这一观点,这大概就是一部电影也是一个导演的成功之处吧。内涵不内涵倒觉得次要,毕竟每个观众都不是导演本身,不会百分百理解导演给定的内涵,而真正能够看懂的,似乎只有导演拟定的活生生的情境,再从中归纳属于自己的那一分内涵吧,所以我始终觉得,导演最大的使命还是拟定一个好的情境,而真正有内涵的与其说是导演,倒不如说是观影人本身。

 4 ) “儿子”其实是实体化的“规矩”

特别想说的也只有儿子这个人物了。
        从来不说话,一开口只会按照伦理喊爹妈哥,没有人教他,他是怎么学会的呢?似乎导演也并不想从一个孩子的角度去解释。或许这根本不是一个孩子。他只是传统山区里(乡下一般重“规矩”)扭曲的“规矩”下一个实体的体现。把假设先放在这里。
      如果是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看到金山淹死的时候,从来不笑的儿子笑了。因为“规矩”是会吃人的呀。所以天青在死前挣扎的时候,菊豆不停的喊,这个儿子也无动于衷,因为“规矩”是没有感情的。但是这又很讽刺,因为规矩本身就是建立在血亲情感上的。可是当规矩发展到一定程度,成为一种规范,而规范的尺子在外人的手里,规矩就没有感情了。此外,天青和金山都是被淹死的,看得出导演也是刻意选这个死法。这个死法就是一种慢慢窒息的过程,就好像你被周围环境的压抑到窒息。另外,给金山送葬的时候,儿子坐在棺材上就挺有意思的。因为一般儿子是走在棺材的前面,电影里这样设置也是强调“规矩高于一切”。
      而菊豆这个人物比天青年轻,脑子里被构建出来的那套“规矩”没有天青那么重,这一点从她勾引天青可以看出。所以菊豆一直提出带着孩子走,但是天青一直在拒绝。包括本来有机会可以杀死金山,天青也选择了放弃。到金山死了以后,天青顾虑孩子要继承家业就没有带孩子出去,可是他也说“日子越来越难过了”。其实他是夹在内心渴求和那套脑子里从小建立起来的观念(让孩子继承家业也是“老规矩”)之间无法呼吸了。这两个人反过来在衬托儿子的固执。而固执不也是“规矩”的特点之一吗。这两个人的结果也是可以预见的。

 5 ) 吃人的礼教

《菊豆》 观后

现代化正迅速的瓦解古老社会沿袭千年的传统与伦理,人们在开始高呼狼来了的时候,将道德沦丧的罪过归结于对金钱的追求。可尽管一边哀叹着人心不古,人们却又都不想回到过去。这是因为现代化的到来,扫荡的不只是风华雪月的浪漫情怀,也将那些让人不寒而栗的吃人的礼教也一并扫入了垃圾堆。

人们怀念过去是为了发泄对现时的不满。但是却忽略了种种浪漫的追思恰恰是建立在现代化之上。这种借古讽今的情怀在《菊豆》中同样被张艺谋彻底的撕掉了伪装。影片的背景设定在20年代,那个现代人热衷于讨论和追忆的年代。尽管天下大乱,但仿佛英才辈出,济世救国的英雄们仿佛使整个天空都和几千年来的阴霾来的不同。那个时代的动荡也仿佛给几千年来迟缓笨拙的中国抹上了一层回光返照般的红晕。但事实并不那么简单。压抑的中国没有变,压抑中国的礼教没有变,被压抑的中国人也没有变。李保田和巩俐饰演的男女主角仿佛集合了千百年来人们的痛苦和压抑,而当两人在马厩的木孔中互相剖白时,两团激烈的仿佛已经熄灭了数千年的火便再也无法控制的燃烧起来。而燃烧起来的不单是他们彼此的身体,更是他们的灵魂和命运。两人再也无法离开彼此,但无奈的是,两人更离不开那座染坊。他们只能压抑自己,就算巩俐一而再再而三的请求李保田带她逃离,最后也只能选择放弃。毫无疑问,他们都是健全的人,但却早已经被吃人的礼教砍去了四肢,只能挤在桥下又或者是地窖中释放彼此的爱与怨。无数次,在面对来临的机会时,他们始终没能卖出自己的步伐,而他们唯一所做的,只是在也许是他们曾经幽会过的桥上,一边再一遍的演戏,在葬礼中为自己,为当家人,为家族,也为整个中国的礼教维护仅有的脸面,一直到头破血流,抱头痛哭。

在最后的结局中,死亡的来临只不过是为两个压抑已久的身体打开了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这种死亡不是控诉,也不凄凉,仿佛祖宗们真的听到了他人的呼唤,用这样一种方式让一切循环,让水与火将一切一遍遍的摧毁和掩埋。我猜想,在事后乡邻们的议论中,因果报应会被不断的提及,但无论如何,两个压抑和痛苦的灵魂终于可以安息。

此部影片可以称得上是张艺谋的代表作之一,28岁的巩俐和48岁的李保田恰如其分的诠释了年长的侄子和年幼的婶子之间的情与爱。以染坊作为故事的背景令人印象深刻。木孔,葬礼,地窖,每一幕场景都无处不在的诠释着被深深压抑着的人性。影片发生在20年代,拍摄于90年代。两个同样被认为是大变革,大跃进,大颠覆与大解放的时代。其中所展现出的压抑和不变的束缚也许能让现代人在慨叹的同时也若有所思。现代化改变中国了吗?改变了什么?又有什么是亘古未变,并将继续唱奏着自己的旋律,主宰着每一个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每个时代都会在后世被打上若干独特的烙印,仿佛那个时代是那样的新鲜,又或者腐朽,但生活在大时代中的人们,却也许会觉得这个世界的确是变了,又其实什么都没有变。

 6 ) 中国式“俄狄浦斯”情节

小时候不喜欢巩俐,觉得她一点也不漂亮。有些审美能力的时候看《英雄》,美女云集,依然没觉得她有多美,倒是记得《天龙八部》里面是真美,但是现在想想,那个片子还真不能凸显她的美,反而是白衣暗夜,林青霞、张敏、巩俐的美有些千人一面。

所以,要想知道巩俐有多美,一定要看《菊豆》。

看完《菊豆》,你就会知道老谋子的眼睛有多毒,巩俐到底有多美。这种美,是粗粝的,是浑然天成的,是不需要任何的修饰的,是放在原野上,就能明晃晃的刺到你的眼睛的。既兼具中国女性传统的美,又呼之欲出走向国际的美,一句话,这样的美,概莫中外。人们都有追求美的天性,巩俐的这种美,是跨文化、跨种族、跨地域的。

悲剧的美,大概就是要将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你看。在阴暗、晦涩、压抑中,的确需要亮色的美,这种美因为环境的阴暗而显得更为需要,显得更加重要,但是,这样的美,最终被这环境吞噬直至消失,就会更加动人心魄。

老谋子早期的电影,就是“将美撕给你看”。同样的,还有《大红灯笼高高挂》。我小时候也不太喜欢那个电影,或许,有些文艺作品,不到一定的年纪,你是看不出里面的美来,自也无从体会悲剧的力量。

《菊豆》讲的故事其实很简单:在20年代的中国某乡村,杨家染坊的杨老爷子有生理缺陷,心中最大的愿望就是传宗接代,在折磨死两房老婆之后,花大价钱买了菊豆。杨天青本来不姓杨,但是饥馑之年,父母双亡,由杨老爷子抚养成人,当然也顺理成章的成为杨家的常年无报酬苦工。菊豆忍受着杨金山非人的虐待,让天青动了恻隐之心,而菊豆为了摆脱金山,在发现天青偷窥自己之后,主动去勾引懦弱的侄子天青。后二人生下私生子天白,天白长大之后弑父。

在2016年看这部20多岁的电影,可能会觉得过于夸张,但是,这在1990年,却是一部相当大胆的电影,不仅是因为电影中的禁忌之美,还因为电影中触碰的的隐痛。那不妨用我们今天的眼光再来审视这部电影对现在的意义,电影中,最大的反派是谁呢?毫无疑问,大多数人都会觉得是杨金山。虽然,天白弑父,但到底是个孩子。我们中国人总是会对“孩子”这类人有着天然无底线的宽容。从始至终,天白除了标识了家庭格局之外,再无任何台词。话少的孩子会给人一种“不懂事,天然呆弱”的感觉,所以,当历史背景已经物换星移,我觉得,在2016年看这部电影,最应该关注的是天白这个人物。他的沉重,他的隐忍,他的无言以及他作为一个孩子的残忍。

天白并不傻,在很小的时候,就用称呼表明了一家人的身份,同时,他也利用了孩子的身份。你觉得他是真爱自己称为“爹”的人吗?我觉得未必,杨金山的垂死挣扎并未让他觉得痛苦,反而露出了欢快的笑容。或许,你觉得他不懂死亡的含义,但是高高坐在棺木的沉默、肃穆又表明了,即便他未必明白死亡为何物,却也能适应环境,简而言之,就是他能感觉什么是“应该做的”。在我看来,“死亡”给了天白一种快感——这种快感胎生于杨家大院这个压抑、畸形的环境,最重要的是一种非正常的占有欲望。这就是为什么天白能看着金山的死哈哈大笑,并且将自己亲身父亲再次投入到这个已经葬送了自己的“爹”的染池里。

本质上来说,金山、天青、天白都是一种人,父权权威的维护者和继承者,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罢了,他们都想要控制杨家大院这个封闭的封建环境,而菊豆是唯一的牺牲品,也是唯一的战利品。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张艺谋正是鞭挞的这种父权,虽然他自己都控制不了自己流露自己骨子中的这种父权意识、封建意识,这的确是个有意思的悖论。他前几年的电影《山楂树之恋》其实就是这种意识的集中体现,不过是反映了男权对女性毫无廉耻的盘剥,处女情结不就是这种男权的表现之一吗?我们可从来没有听过说“处男情节”。

老谋子或许是能看见自己骨子里存在的这种意识的,所以,他对这些抨击的也最激烈,而且也正是这位导演,开发了女性美的处女地,让女性在国际舞台上迸发光芒。或许,他对这种美就是恨不得占为己有,但是作为一代知识分子、艺术家,又不得不忍痛推出去让更多的人见识这种美。从里到外,都透着一种无奈、纠结的意味。

希腊神话中的俄狄浦斯,是最为著名的悲剧人物。其实人类让人产生震动灵魂的悲剧的力量,中外也没有什么不同。天白的弑父,是一种俄狄浦斯情节的爆发。从始至终,天白都是最为沉默的。他的灵魂,他的内心世界,电影没有给直接表露,而这,是比电影中的悲剧更为沉重的——当老一辈都故去,年轻的身体里,是否包裹着一颗苍老、腐朽的灵魂?

到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依旧不缺少沉默的孩子。他们如同自闭一般,对谁也不吐露心中的痛苦,那些他不懂得的,撕裂他人生观的世事,他也失去了和人交流的能力,他们的悲欢好像都被抽空了,只留下了一腔愤怒,能带给他们快感的,只有犯罪、暴力和占有。渐渐成长到有力量的时候,不但不是成为了一个新人,反而是如同宿命遗传般的复制了曾经自己最痛恨的霸权式家长的一切。

菊豆是美的,美的一切都是易碎的,美也带有纯白的脆弱,作为牺牲品和战利品的菊豆,最终在火中结束了悲剧的一生,也完成了金山的复仇。

看到最后,其实也没有那么恨金山这个人。如果一个体系中觉得那些不道德不正义的事情是对的,他就不过是一个普通人。因为这个体系中,有恩于你,你就成为奴,而女人,特别是花了钱的女人,亦为奴。所有的人都不觉得这是一种戕害人性,而是一种道德,那么金山也算不得一个坏人,如果非要指责,应该指责这个体系;如果要更改,从本质上撼动这个体系才是正经事。毕竟,他有过怜悯之心,收养要饿死的孩子,花钱去买一个更不尊重女性,从某种程度上给了她自由,对自己的家畜有情,这个人,不过是环境所塑造,不比那些宣称仁义道德的村中长老更可恨。

冲破这个体系是一件太过艰难而任重道远的事情,到今天也不能说完全撼动那腐朽、戕害人性的儒家根基。在电影中,菊豆是一个敢于冲破礼教、向往自由的人,她不止一次提到要天青带自己和孩子离开。然而天青不仅懦弱,更加是现实。从电影一开始就交代了如今是乱世,偏安一隅,乱世中求得的生存本就不易。也许离开这个环境,生存都成问题,更反映了人对改变固有模式的恐惧,以及对现时的拥有的无法舍弃。天白是要继承染坊的,既然要继承这个腐朽的环境,就要接受这样的命运。要么彻底的舍,要么顺从的拥有,二者之间无折中地带。就像,接受父母找的工作、房子、车子,就要受制于人,其实是一样。

那常染坊交媾的戏,很美,大红色,壮怀激烈。老谋子不愧摄像出身,对色彩颇得吴天明的真传,都用的是特别扎眼的颜色。巩俐的演技真好,过了这么多年,才懂得欣赏她。

 短评

高高挂出院墙的大红大紫明黄染布,与周围的青灰村落格格不入,形成强烈对比,那是比一枝红杏出墙来还要明晃躁动的欲望,张艺谋要不是个变态色情恐怖大师的话咋能当好这超生游击队的队长呢?激凸的菊豆,把洞堵上,两个都堵上,全堵上,那画面太美我不敢看,天白怎么看怎么不舒服,活脱一个索命的恶鬼。

2分钟前
  • 夢侠沈星丹
  • 推荐

婶侄恋算什么乱伦,父权制下经不起推敲的强买婚姻才是乱伦。意象浓烈大胆,张艺谋最具生命力的电影之一,也是他最惨烈最绝望的电影,没有之一。原来张艺谋才是国产意象开车鼻祖。

5分钟前
  • 水猫
  • 力荐

杨金山只是瘫了,又不是哑了,完全可以把真相告诉家族的人,然后惩罚这对“奸夫淫妇”,为什么不?说到底为了他可怜的面子。

8分钟前
  • 松子
  • 推荐

1.残存的封建主义是暗蓝色的屋子;2.蓝天白云本是一线希望却反倒成了错位悲剧的开始;3.对性的欲望使人勇敢,对世俗的恐惧使人不敢出走,性欲再强,却还是在封建禁锢中。

13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相当年我还是处男的时候 误把片名听成决斗 后来才发现原来武打片也可以这么拍

15分钟前
  • 板扎蒙古龙
  • 还行

构图严谨,色彩分明,配乐大气,主题鲜明,表演精湛,压抑悲愤,这才是我所熟悉的张艺谋

19分钟前
  • 日落黄沙
  • 力荐

白鹿原,大红灯笼,红高粱,大鸿米店,那个被祖训和道德压抑的年代,干柴碰上烈火,总是燃烧的旺盛,熄灭的迅速。那时候的第五代在强烈的色差下释放者同样压抑多年的心境。而后多年,不见经典。老谋子似乎总是在男主的身上解放自己的荷尔蒙,就像伍迪艾伦,渡边淳一,洪尚秀一样影射,而今,雄风不再

22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重看。巩俐真美~演的也好。所有男演员都没跟上她。这片也是日本人投资的。中国知名导演真的从日方借了不少力啊。SM、偷窥、乱伦、恋母、儿童杀人……确实是日本人感兴趣的。据说张导当年连看了50部变态片才拍出来。故事放在南方的染坊宅子里刚刚好,提升了美学。“躺着吧躺着吧,一辈子就这么躺着吧”

24分钟前
  • 桃子
  • 力荐

这是大红灯笼的前型,是老谋子那几年真认真起来的作品。历史时空里有许多他们这样的年轻人,从世俗的逼压的中探出头来,又被打下去。

28分钟前
  • bird
  • 力荐

这片留给我的心理阴影胜过任何一部惊悚片和恐怖片。

30分钟前
  • 小凯撒
  • 力荐

太棒了,中国文化的进化是性压抑历史的解放。巩俐的女性性解放诉求,李保田的愚孝与反抗,叔叔在传宗接代压力下的心理变态,儿子在颠倒伦常迷宫中的迷失。大染坊红色染布象征性欲和死亡,木轮、倒桩机象征性爱,在芦苇地中野合与《红高粱》的高粱地悦乐相对。张艺谋版的《白夜行》。

32分钟前
  • 非想
  • 推荐

拍得太漂亮:偷窥,欢合,庆生,送葬,两场死亡,大火,每场戏都那么精致;红色的染池既是冲动的情欲与生命的开始,也是压抑的怒火和死亡的降临;逆光打在巩俐身上,显得那么魅惑,于是结局看上去就更加凄凉而疯狂。

35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里面挡棺一幕让人印象深刻,记得外公去世以后印象中就再无这种习俗了⋯⋯看得很难受,不过不得不承认里面极尽挑逗的染布颜色、被封建枷锁禁锢到变态的人性,还是绘声绘色。太苦逼了。

38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大屋几架赤黄,染坊一匹飞红,挡棺二人缟素,孽障一身煞黑

40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自觉仅论艺术水平要比《活着》更高,打光、构图、色彩运用都尽善尽美,是我至今看过视觉感染力和诠释力仅次于《霸王别姬》的大陆电影。微观虐真情,宏观反封建,变大的洞,激荡罪孽的池,符号、暗线之多实使施力感难掩,但好在不止于堆砌。在不了解原著的前提下,我觉得可供解读的或是再一本书的量。

44分钟前
  • Ocap
  • 推荐

张艺谋一贯的表现中国女性的性压抑

45分钟前
  • 船长
  • 还行

那个时候张艺谋一定是对巩俐充满爱的。光,影,色,全部都那么美。贯穿始终的窒息般压抑,天白弑父叠印在西方的俄狄浦斯情结上

47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这部电影的年纪居然比我还要大了。当初mark想看应该是因为看到了刘恒的原著改编。还没有读过小说,所以不知道原著写得怎么样,至于电影 我只能说由于年份过久,现代的思维方式已经对于乱伦媾和的故事有了更多新冲击,所以电影里故事和人物冲突难免有点太单薄了。都说这部电影在讲性压抑,我觉得更像在说性自由。

50分钟前
  • 曼靑
  • 较差

中国首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影片。张艺谋的色彩叙事着实美妙,青蓝与红色对比,隐喻新旧势力的角力。赵季平的配乐恰到好处,对情欲的侧面描写很有表现力(偷窥小洞与地窖大穴,不断下落的染布)。美中不足的是批判封建礼教之残酷虚伪的主题先行,部分人物刻画不够真实细致。(8.5/10)

51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男贵女贱,长幼尊卑,如那参差错落却规整严密的排排房顶,没有喘息的余地。乱伦而生的畸形儿,独独站在那里。早已忘了云雨之欢,只剩恐惧和威慑,卷落一抹红。就这样躺着吧,一辈子,压在我们彼此身上的不是对方,而是上下五千年。

53分钟前
  • 蔚七于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