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迟来的心动6.0

短剧大陆0

主演:内详

导演:内详

 剧照

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1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2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3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4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5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6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13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14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15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16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17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18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19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31 04:02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不是每次阵痛都有人为你买单

2006年,72岁的朱迪•丹奇携手36岁的布兰切特联袂出演《丑闻笔记》,老者的孤寂和躁动、青春的凄美与决绝动人心魄,诚可谓珠联璧合;时隔7年,俩人分别主演的《菲洛梅娜》、《蓝色茉莉》于颁奖季风头正劲,2014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争夺,或可看作是这一对新老戏骨之间的对决。

1950年代的爱尔兰民风保守,未婚先孕的菲洛梅娜被父亲扫地出门,栖身修道院,修女以1000英镑的价格将其私生子安东尼卖给美国人。50年后,退休护士菲洛梅娜和被单方面解雇的BBC记者马丁前往美国寻子,发现修道院隐藏着更大的罪恶。圣经教诲:“人有见识,就不轻易发怒;宽恕人的过失,便是自己的荣耀。”菲洛梅娜最终选择了宽恕。

无神论者马丁代表人间视角,修女贩卖儿童已经让他忍无可忍,瞒天过海阻碍菲洛梅娜母子相见,将骨肉分离的痛苦无谓地延伸到墓地,更是令人作呕、罪无可赦:“我不会原谅你。”甚至朱迪•丹奇也很难认同自己扮演的角色:“在她所处的环境下居然还能原谅对方,我实在无法想象那种情景。”

仿佛上帝俯瞰人间的菲洛梅娜,是自欺欺人还是患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修道院留给菲洛梅娜的记忆,绝非好坏、黑白那么简单分明。假如生活辜负了你,你是否还有爱的能力?不是每次阵痛都会有人为你买单:未婚先孕是整个家族的耻辱,若非修道院以4年无酬劳役为条件的容留,无家可归的菲洛梅娜势必流落街头;修女并非都是恶魔,菲洛梅娜珍藏的唯一的安东尼小照,出自善良的小修女借来的布朗尼相机。

春宵一刻值千金,菲洛梅娜回首往昔无怨无悔:“我犯下重罪,更可怕的是,我还非常享受。性爱太美妙了,简直欲仙欲死。他很英俊,将我搂在怀中,我都不知道自己还有阴蒂。”她的坦率让反基督者马丁有了发挥余地,也正是凭借这种惊人的坦率,她才能直面生命的苦难和恩典。

母子联心。倘若安东尼对故土、亲人毫无眷念,不会弹竖琴的他,怎会佩带爱尔兰竖琴的胸章?得知爱子在美国学业有成、贵为美国总统里根的首席法律顾问,菲洛梅娜欣喜若狂。要知道,在爱尔兰顶着私生子的标签,安东尼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就。爱尔兰老太太的唠叨、善良、坦诚、惊喜、慌恐、慈悲,被朱迪•丹奇演绎得非常到位。发现马丁与安东尼(Michael Hess)有过一面之缘,心潮澎湃的菲洛梅娜,紧紧抓住那只曾与爱子亲密接触的手,像抓住她错过的一切:“他很聪明,握手有力,还有呢?他说了什么?”

深更半夜搅乱马丁的清梦,倒不完全是因为菲洛梅娜倒时差和心血来潮,尝尽人间冷暖,别人的点滴恩惠都会令她刻骨铭心:“我只是想来告诉你,谢谢你陪我来美国找儿子。我知道你丢了工作,他们的损失就是我的收获。”

自认受到不合理待遇的马丁,对外界牢骚满腹,恨不得感谢每一个人的菲洛梅娜在他眼里多少有些滑稽:“我终于明白,读者文摘、每日邮报和通俗小说的影响力有多大。菲洛梅娜一直不停地感谢宾馆的工作人员,她肯定认为他们都是志愿者。”

影片根据马丁2009年出版的传记《菲洛梅娜的遗失孩子》改编,有足够的证据支持菲洛梅娜的宽恕,她的世界远非天堂但值得与之和解,而马丁的绝不原谅亦有充分的理由;生活本身充满变数,一部优秀的电影无法、也不应给出标准答案。别看布兰切特获得金球奖最佳女主角顺风满帆,因影片自身的品质和格局,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归属,很可能再次验证姜还是老的辣这句俗语。(媒体用稿)

 2 ) 宽恕比惩罚更需要勇气——《菲洛梅娜》

这是一部以一位母亲名字命名的电影——《菲洛梅娜》,她是一个平凡的母亲,人到晚年思念了50年却又不曾见面的儿子,突然想看看他还活的好吗?儿子是否寻找过自己的母亲?......

或许这个“突然”已经酝酿了50年,她每时每刻都在想起,但那以上帝名义的束缚却一直无法违背挣脱,可母子之情终于还是在菲洛梅娜暮年之时,战胜了信仰!

故事是这样开始的,菲洛梅娜因年少无知,当了未婚妈妈,家人遂把她送进来修道院便断绝了关系,而每天她只有1个小时的时间和儿子共处。

可是这样的时光总是短暂,可怕的事情终究还是发生了,菲洛梅娜的儿子被一对美国夫妇领养,至此她与儿子之间只剩下那一张小小的照片!

时间来到2012年,在女儿的牵线搭桥下,菲洛梅娜遇到了正无所事事的马丁,马丁正处于尴尬的空窗期,需要一份差事来缓解他被解雇的压抑。

这两位各自心事重重的人便踏上了寻子之路。

本来很顺畅的流程走到了当年的修道院,就被戛然而止了!

Why?

院长说,当年修道院发生了一场火灾,所有的档案被付之一炬。

一盆凉水被泼的透透的,不过还好有马丁,新闻人的直觉让他从酒吧老板那里得知,这只是一个托词,传说中的火灾只是修女们集中在后院烧掉了档案而已,而那领养孩子却是以上帝的名义赤裸裸的被金钱交易给了有钱人!

彼时屏幕外的我们,除了震惊还有愤怒!是的,她们以上帝的名义去诓骗善良的信徒,却做着上帝禁止的肮脏交易!

毕竟刚刚院长慈祥的面容,温柔的话语还在眼前,坏人不再是那个把坏人二字写在脸上能让我们辨认的,而是天使的面孔,恶魔的心!

菲洛梅娜差一点就止步了,但还好她坚持下去了,和马丁来到了美国,一路上还津津有味地分享了《马鞍与织女》的故事。

就在我们大家坐等母子跨越重洋再次重逢的happy ending时,马丁的神通广大为我们带了坏消息,原来菲洛梅娜的儿子在1995年已去世,生前是里根政府的高级法律顾问,且还是一名同性恋。

不过菲洛梅娜还是再一次坚定了立场,虽然儿子已去,但他生前是否也和她一样寻找过自己,她太需要答案了,或许只有这样真正感触到儿子!

然而在我们陷入感动,菲洛梅娜追忆儿子的点滴时,又一次,真的,又一次被残酷无情的现实打击!

儿子安东尼(迈克尔)原来曾经在生前去过修道院寻找自己,而还是那些慈眉善目的修女们,是的,还是她们欺骗了他!

原来兜兜转转,跨越重洋去追寻的儿子,就在眼前,就在那座修道院杂草丛生的墓地里,却没有人告诉她!

相信观众和马丁一样,都是怒火中烧的不能再旺!

——————————————————————(这里是愤怒的切割线!!!)

镜头转到了修道院,还是熟悉的敲门声,还是熟悉的接待室,还是那么温暖,以至于恍惚间温暖到忘记了这里曾经发生过的bad things!

这一次的马丁搞不犹豫,冲到了那位修道院前院长面前,却换来了这位卫道士“义正言辞”毫无人性的驳斥。

是的,打着教义的旗号,以上帝的名义,为自己所行之事遮掩!

突然想起《霍比特人》里甘道夫的那句话:“千万别轻易断定别人的生死,就连智者都无法决定命运!”

是的,千万别轻易断定别人是否有罪,真正的智者,不是夺取别人的权力,而是去宽恕!没有谁可以代替孩子去决定他的一生,虽然迈克尔的领养家庭带给他的不是菲洛梅娜所能给的,但这并不能作为从他母亲身边剥夺孩子的理由!

其实故事发展到这里,再去追究当年谁是罪大恶极,以及如何去惩罚,已经显得毫无意义,因为菲洛梅娜知道,时间是不会放过她们,这比肉体上的惩罚来得更持久、更煎熬!而那些做错过的,就像烙印一样,怎么回忆都是一道裂缝,怎么补都无济于事!

她的宽恕既是对自己曾经“罪孽”的放下,也是对他人的救赎!

1、这部片子里没有大起大落,但朱迪丹奇一个人的演技撑起了整部片子,当然史蒂夫·库根的配合相当默契。

2、这部片,既没有针锋相对,也没有无论如何都要一个结果,反而留下了让人深思的空间。

3、本片的原型母亲

 3 ) 感想

本片有着一个精妙的结构。剧情发展到菲洛梅娜来到皮特家时,才看到的回顾安东尼一生的幻灯片,其实已经被分散成若干片段,细致地穿插在了整个影片之中。稍加注意的话可以发现,当菲洛梅娜和马丁来到修道院,男孩和女孩已经下飞机来到美国。两人来到美国发现安东尼已经死了,正准备离开伤心地,幻灯片却呈现了安东尼和玛丽在美国家里玩耍的场景。当菲洛梅娜和马丁找到玛丽,玛丽无法回想起安东尼提及爱尔兰的任何只言片语,幻灯片里的安东尼已经和皮特耳鬢斯磨。当马丁在与皮特联络时吃了闭门羹,曾经的安东尼却已经步履蹒跚和皮特踏上飞机前往那个他的生命开始的修道院。等菲洛梅娜终于敲开皮特的大门寻得安东尼生命的归宿来到那个故事开始的修道院,安东尼却已经走向了生命的终结。虽然时间已过去8年之久,但安东尼在那个墓园里静静地躺着,仿佛一直都在等待他母亲的到来。本片讲了一个『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翻版,只不过这里是『亲欲寻而子不待』的故事。影片使用这些幻灯片意图模糊时间的界线,仿佛安东尼也活在同一时间点,和母亲一次次擦肩而过。导演不愿让观众很早知道这些幻灯片实质是一个追思,却把这些片段装扮成了一个愿景,让观众也和菲洛梅娜一起盲目地想象,仿佛是一同和菲洛梅娜体验了50年来每一个痛苦的夜晚,想象着自己能亲眼看着儿子慢慢长大,幸福成长,想象着在故事的高潮能和儿子不期而遇。但导演是残忍而天才的,在美国的一个平凡的早晨,菲洛梅娜的所有愿景都破灭了。残酷的现实使得大西洋的距离甚至也不再如此遥远,取而代之的却是那个让一切可能都变成不可能的阴阳相隔。一个母亲将儿子放手了之后,距离变得越来越远,甚至像菲洛梅娜讲的那些故事一样出人意料,这个距离竟变成了永恒。那些幻灯片总是早一步呈现菲洛梅娜和马丁将要发现的东西,菲洛梅娜这个走失儿子的母亲,追啊追啊,但最终安东尼还是走得太快,去了一个她母亲再也追不到的地方。导演使用的结构如此贴合影片的叙事意图,以至于这个体例已经在触及观者的内心,这实在是太精彩。

影片呈现的是一个完整的圆,菲洛梅娜的整个救赎之旅就是一个回放,这从一开始便有导演的暗示。记得菲洛梅娜出发美国前在机场给马丁讲故事的那个略显冗长的片段,他们那时搭了一个机场便车,穿梭在人群之中,菲洛梅娜详细地给马丁讲了一个发展意外的小说故事,他们在车上正好是倒着坐的。那一段长镜头,让我想到倒带,暗示之后的整个旅程只是一个回放,最终他们会循着安东尼的轨迹又回到英国的修道院。甚至他们的旅程和便车上的那个故事一样发展意外。更诡异的是,讲完故事菲洛梅娜想把书借给马丁,马丁说他已经知道这个故事了,而现实情况里,马丁也确实早在十多年前就认识安东尼,甚至和安东尼有过一面之缘。我不太记得菲洛梅娜讲的故事了,观看的时候我也和马丁一样,早就在某个时候丢失了菲洛梅娜的叙述,完全和马丁一样坐立不安,大脑放空。现在想想,一前一尾两个小故事也许和剧情发展有着某种程度的照应,但只有出了碟再注意看看了。

说完影片结构,还是想谈谈影片的一些深层面思考。我认为这个片子的主要文本深度,来源于对宗教信仰的讨论。我甚至毫不怀疑这是导演的叙事动机。叙事意图是一个终点,前文主要就是分析叙事意图,叙事动机是一个原点,导演作为一个创作者,在这个片子里埋入了自己的哲学思考。本片讨论的是一个古老的问题,『是否有神灵存在』或者说『信仰有什么用』。我的影评写于《為她我在Hammersmith想到自己》之后,我觉得这篇影评和我有几乎一致的着眼点和基本认识,所以我也不再过多做陈列,就说说我和这篇影评在除去基本认识以外的分歧点。正如揚所说,导演并没有对信仰做批判。影片只是把有神论和无神论做了对比,但实际上也并不是这样赤裸裸的对比,更多的是菲洛梅娜代表的性善论和马丁代表的性恶论的对比。马丁这样的无神论者,无论马丁怎么辩解,哪怕他说自己有信仰,信仰的是真相,但也被菲洛梅娜的台词所取消,因为那根本不是在信仰什么,那只是一种窥私癖。尼采说,『与怪物战斗的人,应当小心自己不要成为怪物。当你远远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马丁就是影片塑造出来的一个对这句话最贴切的诠释。与其说自己是信仰着真相,暴露人性的丑恶来伸张正义,其实自己也在变成一个吞噬丑恶的人。媒体人大概就是这样,因为要兜捕素材的缘故,媒体人是天生相信人性恶,所谓的职业嗅觉(就像剧中GOT里猫姨扮演者的角色一样),无非是一种丑恶能如何放大的算计。马丁自以为把正义握在手里,于是才有片尾和老修女的那一番口舌制裁。马丁一开始不屑于做『人情味记事』(Human interest story),或多或少是因为人情味记事本身就是一种主观、讲编排、具有煽动性的题材,马丁这种志向严肃新闻文学的人,是绝对知晓这种写作思维模式的。但影片越往后,就越展现出马丁实际上和那些媒体人没有区别。因为马丁质疑宗教的出发点就在于:上帝慈悲为怀,为什么世界上有那么多不完美。这种质疑其实是对人性的质疑,实际上换种话说就是:不存在性本善,不然为什么世界上有那么多不完美。这是一种极端主义,但这种逻辑很有市场。放到新闻业界上说,就是这个社会有着庞大的群体,他们在观看各种悲惨故事中得到快慰,悲惨越被放大,人越有满足感。这也是为什么『人情味记事』总是很流行(《知音》《故事会》),但总上不了台面(详见凤姐与《知音》《故事会》的那些事儿)。马丁和尼采所说的一样,在吞噬恶的同时也被恶所吞噬,最后就坠入了虚无,以至于愤怒和偏执消耗了精神,菲洛梅娜一眼看穿了他,认为他这样的生活并不幸福。而修道院出身的菲洛梅娜,虽然被修道院奴役和束缚,但菲洛梅娜却并不反叛,也不试图说服他人,她是真心相信她所相信的,并且抱着人性善的态度面对所有人和事。所以她把许多陌生人当做『百里挑一』,即使马丁讥讽她说『你煞有介事地讲概率,你算数体育老师教的吧?』(台词有巨大改动)菲洛梅娜真心相信人性本善,以至于她为修道院的『魔鬼』辩护,以至于忠实地相信修道院把孩子卖给美国人是想让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马丁对这些幻想都嗤之以鼻,带来了他自己或许是更接近真相的解读。但菲洛梅娜的意思更振聋发聩:真相对个人而言到底有多大的意义,当真相比谎言更丑恶,我的生活会不会因为真相而布满丑恶?这就是影片讨论人性善恶这个分歧最后抵达的地方。

对于菲洛梅娜的信仰有没有动摇这一点,又是影片另一个暗线。我看完片子想了很久,觉得与其说菲洛梅娜的信仰有动摇过,不如说菲洛梅娜的信仰有质的改变。信仰所编织的谎言让菲洛梅娜陷入对性的无限自责,但自然的本能告诉她这没有错(甚至那一场告白戏都是以一片美野为背景)。欲望不该是一种罪恶,欲望有其自然性的美感。菲洛梅娜把这个包袱放下之后,那个因为自己犯了罪过所以孩子理应被剥夺、理应被母子分离之痛所折磨的等式便不再成立。菲洛梅娜在马丁潜意识的操控之下对信仰产生强烈的不安,于是想去告解室进行自白,得到上帝的宽恕。但在告解室菲洛梅娜明白了,50年的痛苦折磨并不能将她救赎,上帝也无法扭转时空让她得到救赎,救赎更不可能来自于告解室,救赎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任何对救赎的期待都是自欺欺人。因为哪怕终于找到了儿子,获得了儿子的原谅也无法扭转当时她少不更事的错误,更无法弥补50年来儿子没有获得的无法替代的母爱。菲洛梅娜从教堂走出来没有再用圣水洗濯双手,是她的一种认命。她知道无论如何上帝无法给她一个救赎,50年来日日夜夜的折磨是她的命,这种折麽注定伴随她的终生。倒是造化弄人,菲洛梅娜确也无法得到儿子的原谅,失去儿子将是她一生的十字架,她必须背负。所以说她实际上并没有抛弃信仰(我觉得这里其实还是抛弃了天主教信仰,导演可能是天主教黑),只是她的信仰变得更加纯粹,她更加投入地相信人性的善良,怀着一种对被自然所接纳的感激,对待这个世界的人和事。说到底儿子也有过他的成功和幸福,也思念着亲生母亲,这一点至少让菲洛梅娜得到了些许宽慰,因为最后儿子至少回到了她的身边。

(其实如果是过度诠释起来,这部片子可以说是几百年前宗教改革激起的一朵涟漪。天主教在本片的形象是讲究精神控制的,教会用罪的概念束缚住人的本能和自由,教会为罪做诠释并且主张自己是消解罪的唯一途径,从而利用人对神罚的敬畏将善良的人奴役,自己却从中牟利(卖孩子)。这都一如中世纪荒唐的赎罪卷,我相信影片对此是有所影射的。所以就本片的题材来说,实际上是很具争议性的,或许这也是为什么本片并没有开展很强势的商业宣传。主题上来看(不免又可能过度诠释),菲洛梅娜在最终不仅原谅了教会,而且和信仰获得了和解,与上帝建立了新的关系,从而在儿子墓前得到某种宽慰。这种人性的解放再加上对告解的怀疑,出教堂没沾圣水这些仪式上的拒绝,都依稀让人看到改宗换教的意思。加上故事上从爱尔兰到美国从美国到爱尔兰的安排,这场『西游记』的宗教性释义是一个回归原点回归人性(回归圣经),从新教国家『取经』皈依新教获得纯粹化信仰的故事。多的就不说了,毕竟是个真实故事的改编,导演和编剧或许是有自己的着眼点,或许他们也对这个故事有着过度诠释。新旧教的话题总是很敏感,我加上这一段只是将影评完整起来,多余的东西都留给诸位的眼睛细看吧。)

这部片子有着强大的卡司。丹奇和库根都是拥有深厚积累的演员,在影片中的许多片段都发挥了十足的功力,让人无比触动。库根也是本片的主要编剧,在影片中却甘当绿叶,用一个心理发展更加静态的角色去衬托丹奇角色的心理变化,在数个片段都把一个多年来愤世嫉俗而不失幽默感的记者表现得非常到位。丹奇的表演是如此的真实,很多时候让我想起我的奶奶。最让人感动的表演有几段。一段是菲洛梅娜在饭桌上被说服去美国,菲洛梅娜说她50年来每天都在思念着安东尼,一颦一簇表现出那种不与外人道的痛苦,那种无法释怀的自责都被诠释得淋漓尽致。另一段是马丁终于想起曾经和安东尼的一面之缘,菲洛梅娜就从马丁那些再平凡不过的只言片语中仿佛看到了儿子站在自己面前,丹奇所表现出来的眼神是天下所有母亲的眼神,那种仿佛失而复得的欣喜和对儿子存在痕迹的执着实在让我这个做儿子的不禁鼻酸。当然父母和孩子不是所有都是完美而幸福的,但有些疏离会像片子中一样变成了一个无法跨越的距离,在现实中一定也很多。影院内大多是老年观众,影片结束有几个老人结着伴呆呆地坐着,影院门口也有许多老人静静地讨论。我觉得这部片子或许有点经历、做过父母的人理解会更深,共鸣也会更多。

感谢剧组为大银幕所做的一切。

 4 ) 母爱

《黑镜》《福尔摩斯》这一类英剧是13年英国的影视业巅峰,从这些让人拍案叫绝的影视作品中得知,英国人在处理细节上真是非常非常强大。

简单点说就是【以小见大】吧,用很多看似无聊无意义的小事堆积拼凑情节,最后在此上深化主题。这是个很聪明的做法,直接来高潮的话,让人会有喘不过气的时刻,而点点滴滴累积下来的,才会发现那个无意中渗透的情感比什么都来得强烈。

英国人有自己一套幽默系统,有自己专属的叙述手法,有自己极具特色的感人方式。像《菲洛梅娜》里,那个喋喋不休的老太太,说一大堆仅限于自己结界里才发挥魔法而且好像没想过要别人懂的话——话唠片吧,整个电影都差不多是她单口相声——不厌其烦地跟那个餐厅印度员工说话,不厌其烦地把书里的故事细节给男主讲,还有得知飞机上的饮料不用钱又转过头调皮地要了一杯……这些你说不出有什么意义的小细节,都在显示着这个老女人的可爱纯真,慢慢地深化了角色的丰满度。没办法嘛,自小在修道院长大的,没什么见识,没什么学识,就那么糊里糊涂虚度了那青春,如今遇到了和学识渊博的男主能踏上那他想都不曾敢想的旅途,她觉得人生真的快要圆满了。

这电影我觉得很大一个亮点是,在对错、正邪上,似乎那界限很模糊很模糊。是不是菲洛梅娜在修道院的时光太过强大以至于她已经在憎恨这个情绪上退化了呢?最可怜的事是,得知是修道院的人使他们两母女错过了相遇的时候,她心里甚至掀不起波澜。我们相信上帝吗?如果真的有上帝,为什么还要这样深爱对方的母亲和他儿子如此惨淡愁离呢?如果真的有上帝,何必如此要导演着一出出让人难过心酸的闹剧呢?不是说不相信上帝,只是上帝没让我们觉得他真的存在过。那么深爱儿子的妈妈,在得知男主和儿子说过话之后握过手哪怕只是相互说了句“Hi”之后也能立马神色飞扬笑得眼眶都湿了,我并没有觉得很滑稽,反倒觉得很心酸。她在和修道院交涉得知实情之后,她没有大吵大闹,只是在墓碑上放了个小上帝默默流着眼泪。哟吼,看到这里真心觉得好难过好难过,也觉得好讽刺,哎,爱那么伟大,何必让自己那么卑微?

五十年真的很长很长,五十年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兴衰,五十年可以化解一个民族的仇恨,然而五十年也没办法冲淡一个母亲对自己儿子的爱,五百年也不行。

 5 ) 所谓宗教

看完了你才会知道苏志燮为什么这么爱这部电影,为什么引进韩国还参与配音,你才会知道#对不起我爱你#这部剧在他心底打下了怎样的烙印。同样是儿子从小被人从母亲身边夺走,同样是儿子临死前千里迢迢回国寻母,同样是有人隐藏真相撒谎说母亲抛弃儿子,同样是母子二人至死未能相认,同样是儿子至死都相信母亲从未抛弃自己。但这次是母亲拖着垂垂老矣的身体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奔走,最终寻回真相,救赎了自己,也饶恕了他人。苏拥着这部电影,是在告慰车武赫啊……也是在温暖自己[心]

花了好几天时间一点一点看完,每次暂停之后,看完的情节都久久地萦绕在头脑里挥散不去。不动声色的背后是细微的探索,平静中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幽默和人情冷暖交替出现,悲哀和悲痛都在节制中缓缓爆发。

一个老男人陪一个比他还要老很多的老太太,去艰难地探寻一个失散的人和被埋藏已久的真相,在这一趟旅程中,原本格格不入的两个人抚慰了彼此的内心。银幕外的我,不时被老太太的无厘头思维逗乐,也不时被悲哀的眼泪充满眼眶。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并没有像一些影评里说的,在讽刺了宗教和人性的恶的同时,也把马丁作为媒体人的恶也进行了讽刺。不,导演并没有站在上帝的视角审视每个人,而是客观展现了每个人的行为的合理性,老修女坚持用宗教的虔诚来掩饰自己的伪善、冷漠和残忍,菲洛梅娜逐渐让自己的灵魂从宗教的桎桍里解脱, 不再总是软弱地为上帝和宗教带来的问题开脱,而是成为自己的上帝,自己来决定是恨还是去爱,去惩罚还是去赦免,哪怕只是因为“恨太累了”。

而马丁有他自己善恶观,始终在坚持他自己的坚持。他敏锐而愤世嫉俗,总是压抑不住内心里的正义感,且有坚定的信念,真诚,善良。

最后,他和她都一样,他们做了自己的上帝。他决定继续审视、质疑,对那些伪善、谎言和冷漠继续不原谅。她决定对加害者宽宏大量,但也要公开自己的故事,让世人了解这段残酷耻辱的真相。

宗教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善和爱,而在于心灵的自由。

我的订阅号 慕慕文艺食堂 2018全面上线!

文字图片音画视频应有尽有,欢迎各位文艺老少青年欢聚一堆儿!

 6 ) 菲洛梅娜:A面小说,B面电影


要比较小说《菲洛梅娜》和电影《菲洛梅娜》的优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与一般的小说改编电影的延展与浓缩不同,电影《菲洛梅娜》与小说相比,几乎是从磁带的B面讲述了同一个故事,完全不同的角度,与小说拼成一个完整的圆弧。电影像是小说的纪录片、旁白者、注解师,不同的解读,甚至不同的观点,让看完小说的读者能从全新的角度欣赏同一个故事。看完小说和电影,读者会惊异于一件事情可以从这么多不同的角度去讲述和解读,虽然不比《罗生门》是完全相反的观点,可是完全是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
小说《菲洛梅娜》由前英国记者Martin Sixsmith写成,讲述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天主教高压的爱尔兰社会中,未婚先孕的女子不能保有自己的孩子,只能被送到修道院做苦工,医疗和生活条件极其恶劣。而他们的孩子,以“领养”的名义几乎是“出售”给有钱的美国人。两千美元,天主教家庭,就可以“领养”到一个健康的爱尔兰裔儿童。经历了与自己儿子生离的姑娘菲洛梅娜,与经历了在懵懂之中就被迫与母亲分离的安东尼,在新大陆的生活,与养父家庭的不和、对自己来历的苦究,对自身性向的疑惑,在上层社会共和党中的体面工作与内心世界中途的挣扎……跌宕起伏的人生,如戏一般。而安东尼把所有的这一切都归咎于他生母的“抛弃”:如果连亲生妈妈都不要自己了,那谁还会爱你呢?带着这样的疑惑,他踏上了漫漫的了解身世之路……
小说是线性叙事,从1950年代娓娓道来,细致描述主人公在成长道路上的每个关口、每个戏剧化的场面,每个悲伤的结局。而电影呢?相比你也猜到了,是从母亲的角度出发的。影片甫一开始就到了二十一世纪,从修道院出来之后又在人间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菲洛梅娜此时已经是老妇了。她又有了自己的孩子,可是当年被迫和自己的亲生骨肉分离的悲恸和遗憾总是萦绕在脑中挥之不去。恰好,她遇到了Martin,一个刚刚被迫辞职的前BBC记者,典型的劳动阶级、虔诚教徒菲洛梅娜和知识分子、愤世嫉俗的Martin之间充满张力的互动,在寻子之路上发生的点点滴滴,成了这部电影笔力最重的地方,是安东尼故事的反面,也是传奇的补写——看,在你传奇的人生之后,这是所有一切的根源。
一个孩子,从三岁起就和生母分离,被带到了完全陌生的家庭,开始全新的生活,应该是对过去的生活毫无知觉的。他被培养成美国的精英阶层,上了最好的私立大学之一,成了律师,去了华府工作,才华横溢,天赋异禀,成为他母亲口中的“大人物”。而菲洛梅娜呢?她一直居住在乡下,蓝领工作,爱看“霸道总裁爱上我”一类的爱情小说,举止粗俗,记者Martin一开始是看不起她却又无可奈何的。但是,这是一个母亲啊。这是一个被迫签下永远放弃抚养权的母亲,在五十年后对自己孩子执着的寻找,当他知道儿子的成就时,她的自豪感和所有的母亲是一模一样的:“他竟然是共和党的律师!如果他和我生活在一起,可能他也就能当个镇上的律师吧!”这样的话从一个教育、阶级都不高的母亲嘴里说出来,除了满满的母爱,还有什么呢?菲洛梅娜知道安东尼是一个同性恋时,这个天主教徒一点都不稀奇:“我有预感,他一直就是个敏感的孩子……”她和他在一起才呆了三年啊!安东尼以后走得那么远,那么高,但在母亲的脑海中,他一直是那个单纯敏感、母亲哭泣时能用稚嫩的手帮她擦去眼泪的孩子。她幻想他的一生,用最朴素天真的她的视野去想象美国的生活:“要是他流落街头怎么办?”“要是他没工作怎么办?”“要是他变成一个胖子怎么办?”“为什么会变成胖子?”记者奇怪地问。“因为美国的菜量实在太大了啊!”看,这是每个母亲心里的担忧,无论这个孩子是否在她身边,甚至可能一辈子都见不到一面。
而在安东尼这边,他承受了更大的压力。他能记起他的故乡山川,知道自己来自爱尔兰,也知道母亲“抛弃”了自己。他循规蹈矩,在学校里各方面都表现出色,因为他对自己的不自信,就必须要求自己做到最好来让别人接受自己。可是,在他的内心深处,总有一个声音告诉自己:你是被抛弃的孩子,你是没有人爱的孩子。他觉得自己永远不配得到幸福,因而自虐式的一而再再而三地毁灭自己的感情:不论异性还是同性,他的爱情结局永远是戏剧性地悲惨。他向神父坦白:“我的原罪就在于,我爱的是男人。”然而有真爱降临时,他又不愿意面对。他对自己的初恋情人谈起自己的故乡:“那好像一首歌,你还记得听到它的时候美好的感觉,可是,你已经永远忘记了它的旋律……”
他三次到自己的出生地——爱尔兰的一座天主修道院寻找自己的生母。修女们从始至终都拒绝了他的请求。最后一次,他得知自己罹患艾滋时,最后一次请求修女帮他找到他的出生资料。修女仍然拒绝了他。
小说和电影都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主人公的名字都没有替换。正如记者在电影所说:“不能改名,这正是这个故事的意义。”我看的书里,有安东尼三岁前在修道院的照片,有他参加成人仪式的照片,有大学毕业的照片,有当律师的职业照片,也有他回到爱尔兰修道院的照片。最后一张,是他的母亲站在他墓地前的照片。
五十年的寻寻觅觅,不过换来一抔黄土。当母子终于相见时,生离变成了死别。
最后一次受到修女拒绝时,他提出了最后的请求。他把他的财产捐给修道院,只求葬在出生的地方。他的伴侣跟他的养父大吵一架,把他带回了爱尔兰。最后的答案在电影里:母亲欣慰地发现,儿子还记得她,记得自己的故乡。
小说和电影里有宗教、有人伦、有道德、有自我的矛盾与冲突。小说里的照片,在电影里变成了录像。菲洛梅娜看着一帧帧安东尼逐渐长大的画面,感受着五十年来的母爱全部浮现在屏幕上,那是渴求却不可得的遗憾,时空交错中永远不能弥补的失落。再没有什么能比一个母亲失去自己的孩子更令人难受的了:而菲洛梅娜能对当年拒绝她寻找儿子的修女说声:“我原谅你了”,也让记者震惊,从而深思他与菲洛梅娜不同的价值观。他愤世嫉俗,以眼还眼;她受到如此多的不公正待遇,却仍然笃信上帝,善待自己。这是宗教间的冲突,在我看来,更是阶级间的冲突。大多数观众可能会站在记者的角度看问题,而菲洛梅娜最后与记者的融洽,说明这些价值观其实是殊途同归的:人与自己命运的妥协。
电影绕过了安东尼的一生,着重点在菲洛梅娜寻找自己的孩子身上。避重就轻,却用敏锐的笔触阐明了这一主题。朱迪•邓奇与Steve Coogan之间的互动有趣极了,两位精湛的演技能用一个眼神就把观众逗得忍俊不禁。小说则更充满戏剧性,很多地方能看出来是作者添油加醋的,我不太喜欢这种借着真人真事煽作者自己情的写作方式,然而作者笔力颇深,带着记者的客观与冷静,多用短句,每句常用“He”开头,像是旁观者在讲述不属于自己的故事。

 短评

五十年离散之痛刻画的绵长深情,但等找到儿子后却表现得很潦草,尤其是菲洛梅娜对于修女的态度,他们的信仰之争都无疾而终,除了故事本身没有更多可以回味的东西。同类还是“橙子与阳光”更好些。

2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人物塑造很饱满,节奏起伏也很舒服。整体感觉还是略清淡了一些,留白的内容和力度都不强,致使形式本身的清淡仅仅停留在了清淡的表层。

6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分别五十年,可当她看到儿子照片的第一眼,就知道他是gay。战胜时间性的血浓于水。其实宗教和信仰只是一条路上暂时结伴的路人,真正的信仰总会挣脱宗教的束缚,追求内心无垢的星空。真人真事,增加厚度。

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又哭又笑的看完,上分钟还揪心抹泪,下分钟又被老太太抛出一个安.博琳的梗逗得吹起鼻泡。有的人在宗教庇护下以基督之名行使着恨,有的人在宗教迫害下籍着信仰修炼出纯净宽广的心灵。无论I forgive u或I couldn't forgive u,都掷地有声,都可以挺胸去到上帝跟前,而最卑贱的,恰是那至死冥顽的掷石者。

12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在五十年后抵达另一片大陆收集她所缺席的那个人生留下的痕迹,哪怕对一句问候或一次握手的描述都能让她幸福雀跃,爱尔兰的雪也终于不再那么冰冷。『在所有旅程的终点,我们都会回到启程之地,并第一次认识那里』。让人感动的并非面对恶之源时的『我原谅你』,而是至爱者藏匿的秘密从未逃过你的感应。

14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对待宗教态度的选择促成了悲喜剧,最难得是她能够将儿子的性向和死因视为正常,想要的只是知道他生前任何一点细节。在夹缝中没有仇恨而是珍重的宽容。而对于观众,还好有记者这句:"I won't forgive you."

18分钟前
  • 蜉蝣
  • 推荐

亲情最让人感动

21分钟前
  • 咿呀咿
  • 还行

喜剧与悲剧的交融通过宗教的善与恶来体现:菲洛梅娜是宗教的善,是影片幽默笑料的来源;修道院扭曲宗教造成的伪善是恶,是故事的悲剧根源。片中悬念的转换也很精彩,录像带一段是泪点的爆发。对于不信教的我们来说,看后估计只想一把火把修道院烧了吧。囧

22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一个大爱的女人,年长却天真,在寻子途中带给我们满满的感动与小小的欢乐。她用自己的方式净化了所谓圣洁实则伪善的教堂,用自己的方式与天堂的儿子心心相映。两位主演不遗余力的为我们送上了年度最感人的一次电影旅程,他们塑造的两个人物让我们在悲伤的故事里看到了欢乐,也在欢乐里体会了温情脉脉

23分钟前
  • 饮歌
  • 力荐

结尾眼睛酸酸的,非常感人,编剧把一个简单的寻子故事写得饱满而精彩,小格局蕴含大思想,无论宗教信仰不同或是性取向不同,阶级不同,国籍不同,电影意在赞美人与人之间理解和宽容的力量

25分钟前
  • 兮称
  • 推荐

奥斯卡季过去半年再看,今年奥斯卡9部最佳影片的提名里,这部才是最好的。如何把所有复杂的道德宗教探讨溶进温情主义的故事里,这部电影堪称教科书。

29分钟前
  • 克隆加v239203
  • 还行

有些故事换一个角度真的就不一样了,在这个寻找的故事里,结果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遭遇的人生百态。宗教组织和信仰宗教的人,人的意志歪曲了很多东西,在冰冷刻板的宗教面前,人情没了,忏悔和赎罪都不过是一句自我麻醉的空话。人间哪来那么的罪,是因为有了宗教,才有了罪。★★★★

3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Philomena这个角色最精彩的一点就是我们同时在她身上看到了宗教的两面性,正是宗教的伪善让Phi一生与孩子天涯两隔,也正是宗教的教化让这个没读过艾略特的普通人拥有了宽容的勇气。笑点泪点结合的非常好,后半部分的转折带着不能剧透的情绪感染力。缺点就是两位主角的个别主动选择过于简单带过了。

34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推荐

1、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爱人亲人都一样;2、JudiDench和SteveCoogan的表演撑起了感情克制的温情电影;3、人活着都有信仰,但那句I couldn't forgive you真痛快;4、腐国电影时刻不忘贱贱的冷笑话和基情;4、剧本母子情感部分比较感人,修女宗教信仰部分则很难共鸣

39分钟前
  • davekozg
  • 推荐

和佩恩的《内布拉斯加》相似,一部关于父亲,一部关于母亲,但佩恩的立足点在于包容,本片则在于宽恕。朱迪丹奇与史蒂夫库根一热一冷,煽情幽默手到擒来。回到原点的环形结构象征着人物的受难与修行,比起丑陋的权威,菲洛梅娜才是真正有资格说出“原谅”一词的圣者。往事随风,人间善恶,留后人评说。

40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力荐

相当喜欢的英国电影,温情感人,笑着笑着流出了眼泪 (q&a环节时Steve Coogan说预想到“philomena 宽恕那些修女”这个情节观众是感情上是不能接受的,于是他的角色特意加了一句“i wont forgive you”的台词,太贴心了<33333)

43分钟前
  • Sammy
  • 力荐

年度最爱!拥有我最喜欢的故事元素和模式:各自有独特性格的一老一少踏上一次有目的的旅程,娓娓道来、抽丝剥茧后露出一个动人的真相。全片画面犹如加lomo滤镜一般,幽默都很classy。说是喜剧,却温情缭绕、催泪必杀!朱迪·丹奇演的这个老太实在太惹人爱!喜欢她的博爱和胸怀。

45分钟前
  • 望潮
  • 力荐

“你高高在上时,应该对下面的人都好些。因为等你掉下来的时候,说不定还会遇到他们”关于母亲,有时候他们老着,只是需要一点活着的念想。当她最后听到儿子要埋葬在自己的故乡时,所有个人遗憾和旁人冷眼都那么不屑,眼角湿…赞配乐、摄影、故事、表演,及同性儿子的支线,今年最平凡而温暖的电影。

50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这个故事并不复杂,但也能从很多面解读,比如宗教,亲情。不过最感动的仍是最表面、最直接的那一层,就是菲洛梅娜与儿子的感情,思念以及遗憾。这样的故事会让你坚信亲情以及它的可贵。朱迪·丹奇与斯蒂夫·库根都非常出色,性格的多样性。影片在质疑宗教伪善的同时,却也让你从菲洛梅娜身上看到了闪光

5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故事并不复杂,亲情感人

52分钟前
  • 牵不到的爱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