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小人物个体的诉求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故事从1942年8月开始,彼时阿拉曼战役德意联军正处于上风,把英军打退到尼罗河之后,作为突击分队立功的二连一排在意大利休养一个月后接到新的任命,将和新长官一起被派往斯大林格勒进行攻坚战。电影整个第一幕都保持着一种轻松的气氛:爱情美好,士兵对未来充满幻想,甚至士兵和中尉以死亡为赌注开玩笑。但进入第二幕,电影色调在肃穆的主题性音乐、行军的脚步声、伤兵的惨状和士兵游离的视线中转瞬变得阴暗,直到中尉和俄国战俘一起倒在积水里时,观众才终于摆脱第一幕和第二幕间的巨大差异造成的精神恍惚,由此电影加快了节奏,人不断地死去,伴随着一个个接连被展示的战争中残忍的现实话题:虐待战俘、误杀战友、枪杀平民、抢掠民宅、视士兵为草芥、让士兵充当炮灰、士兵的伤病和生活情感,而其中最为尖锐的莫过于战争中的生存问题,尤其是支撑着人类活下去的必须品——食物,在士兵们最饥饿的时候,空运机送来的并不是食物,而是勋章和奖状,这不得不说是一大讽刺。而更为讽刺的是,通常在电影里多以弱者和爱情符号出现的女性,在本片里的作用被刻意扭曲,除了那个象征着士兵生活情感的以信件形式出现的出轨妻子,唯一在电影里正式出现的女性是一个德俄混血儿,她先在战争中帮助苏联红军,被俘后又以军妓身份苟活,最终在被解救后,被苏联红军枪杀,也一并摧毁了仅剩的两名士兵存活的希望,最终冻死在冰天雪地里。本片立足于一小队士兵的视角,充斥着浓浓的反战情绪,电影里有一句台词如是说:“我不是纳粹党。”这代表着许多德国士兵的心声,他们并不是希特特勒法西斯主义的信徒,而只是出于保家卫国的目的,被迫走上战场,而他们接连死去的悲剧的命运,也反映出个体的诉求在时代大环境下的渺小。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一部非通常结构的电影,与一般按好莱坞模式拍摄的电影不同,它并非按照“开端-发展-小高潮-发展-大高潮-结局”的叙事结构,而是一个不断崩塌、下滑、直至毁灭的下坡型结构,这也和电影的情感线保持一致。同时因为德国人严谨客观的性格,他们在拍摄二战题材的电影时更多采用景深镜头、全景镜头客观地还原环境,并通过近景镜头和特写镜头突出细节,以加深情感张力。这一点在本片内体现的格外明显,近乎教科书般标准的镜头和场面调度,使观众常常忽略了摄影机的存在,但却也因主题的压抑令电影在沉重之余颇显沉闷。
除此之外,对于苏联红军的电影形象,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苏联电影大多以主旋律电影为主,政治色彩浓厚,因此塑造的红军形象近乎超现实主义,美国电影又难免对其进行丑化,而德国作为最早的电影艺术发源地之一,一直以严谨客观的风格著称。本片中,苏联红军以亲近人民的朴实形象出现,比较贴近历史。
2 ) 人生何尝又不是一场战役?
生命不就是无数个没意义与残酷组成的吗?你跟着大家的步伐兴奋的冲出去,我要成功!面对社会无数的残酷不停的拷问自己为什么?一个声音跟你说,你不这样,别人就会对你这样。
你回家看老婆,比这些混蛋对你还冷漠与客套,你又问自己为什么?
你想逃离得到的只是嘲笑,你绝望的回来,得到真挚的祝福是欢迎你回到坟墓。
你到最后得到一箱荣誉勋章时,不停的翻找,去尼马的荣誉,我的幸福呢?然后把荣誉挂在胸口,纪念你所谓的意义与成功。
所谓的成功都是胜利者讲给我们听的故事。
3 ) 为何而战
这是我看过的第二部侵略者视角的二战影视剧,我是指由侵略国一方制作的二战影视剧,而不是由美国制作的那种。我看的第一部是一个叫什么什么入伍通知单的狗屁倭寇剧,如果要评价那个剧,那么除了恶心不存在更恰当的形容词。
看德国的战争片,看完以后会觉得战争真的太残酷了,还好当年德国投降了,否则不但会有更多的年轻人被希特勒白白送掉性命,而且还会伤害更多别的国家;而倭寇的战争片看完只会觉得倭寇才是受害的一方,错在中国的土匪(实为抗联),错在美国人的轰炸和原子弹,总之倭寇没有错,总有一天还要再打回去。
与卑鄙下流的倭寇美化侵略和殖民的行为不同,本部德国制作的《斯大林格勒》从开始到结束都在反战。以德军普通士兵和军官的视角,在观众面前呈现了战争的各种残酷景象:德军虐待俘虏、射杀平民、军官腐败、强奸苏军女兵,在严寒天气下,苏联军民饿殍遍野,德军自己也是溃不成军,双方都缺少衣食补给,到处都是废墟、炮火、血、残肢和死人,斯大林格勒成了一座人间地狱。这与影片开头海滩边的温暖景象形成极大反差。
仗打到后期,主角一行人作为侵略一方的军人,却已经不知道为何而战,战争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他们手上不仅沾了苏军士兵的血,也沾了苏联平民的血,他们有罪,却也还有人性。到最后他们已经不想再杀人,他们当逃兵,他们只想回家。然而本片并不给观众留存一丝生的希望,正如片尾上尉主角在风雪中被冻死前所说的那样:冬天唯一的好处就是,什么感觉也没有,一切都冻僵了,连哭也不能。
4 ) 20170213
战争场面拍得太细碎了,总感觉德军很散没有战术,而且并没有很多关于个体为什么参战的讨论,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选择为之牺牲生命,并不是不违抗命令就能解释的。在看战争场面时因为德军是主角还老希望德军胜利,真正的矛盾并没有被带出来。并不是表现战争残酷死了很多人大家都想家,反省就是深刻的,可能出于内疚德国视角很容易就停留在这一点上。整体情节感觉从战争到个人命运,头重脚轻,情节走向也随意,风格很喜欢所以也不觉得无聊,喜欢那个大耳朵士兵和那个不小心打死战友的,光看他们两个了
5 ) 音乐太TM牛逼了
不少经典的台词、
最后一幕很悲催:“冬天唯一的好处就是,一切都没有感觉。”
永远也走不出的西伯利亚,永远也回不去的故乡。
6 ) 没有英雄的战争
我觉得很真实,把士兵还原为人,这几个人的形象非常鲜明,每一个都能代表战争中的一类人,此片就是整个二战的缩影。这里没有太多的机智、临危不乱和大义凛然 ,而有饥饿、痛苦和对活下去的渴望。
我对这个电影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最后那个场景;一片风雪之中,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你一定不会喜欢沙漠,那里热的要命。”此片足可以看出德国人对于二战的反思,同时再看看我们的邻居日本对此什么态度?作为一个国家,日本不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不仅是对其他国家的一种不负者任,更是他们的政府对于本国公民的不负责任。
本片充斥着浓浓的反战情绪,战争对于普通的个体来说没有胜负。中国现在有很多的青少年,一提到国外就是打,每天在电脑前面叫嚣“踏平XX”“屠杀XX”“让XX消失”在他们看来战争就想一场游戏,根本不知道背后的残酷。
对于国外的侵略,我们有义务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只是与此同时我们要珍惜和平。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叫做《文人好战》我很赞同,通常战争的发动方的核心成员都是少数政客和野心家,他们不明白对一个无冤无仇的人举起武器残忍的剥夺他的生命是什么感觉?大部分普通人只是被利用了。
《K连》里曾经有一句话“如果交战双方的普通士兵们能够沿着河畔聚在一起,彼此冷静交谈,任何仗都打不过一个星期。”死亡面前,没有英雄,只有普通人。如果到了二十一世纪有些国家还是想不明白发动战争意味着什么,那么无异于给自己挖了一个坟墓。
7 ) 贵在真实
说战争场面粗糙,可是如果去看看二战纪录片,彩色二战,你会发现这画面很真实,这就是当时德军士兵的状况,饿死,冻死。没有机智聪明,大义凛然,临危不乱的主人公,没有肉体横陈,也没有好莱坞大片级的特效,但贵在真实,真实到很多时候我都以为在看当时的录像。。。。。。。。。
战争是恶,但有时人性却并未泯灭,不像抗战剧中那猥琐下流的日本鬼子,而是真真实实的士兵,一些脱下军装后在平常不过的普通人,他们与那些平民无冤无仇,而不像某些剧中强调了这些士兵的丑恶嘴脸,错的只是那些政客,那些在地图上指手画脚的人,是他们把这些士兵变成了杀人犯,刽子手
总之,这是我看过的最真实,也是最好的战争片之一
当然,像《黑鹰坠落》,《最后的生还者》,《遥远的桥》,《最长的一天》。。。。等等 我还是看过一点的,意见哪里不对,还望包涵
8 ) 愿平安降临——记《决战斯大林格勒》(德国)
什么是战争?战争就是一架庞大的杀人机器,视人命如草芥。
在德国影片《决战斯大林格勒》中,当一个德国连队中最后幸存的两个士兵在茫茫雪原里互相拥抱着、互相安慰着死去的时候,他们僵直的身躯在无边的风雪中显得孤单而绝望。这也是这部德国影片不同于其他表现二战题材影片的地方。我们所熟悉的那些讲述二战的大片,象美国的《拯救大兵瑞恩》,虽然也用宏大的场面和细致的情节描摹出战争的血腥和残酷,但是毕竟还有希望,因为还有瑞恩。可是,在《决战斯大林格勒》中,我们看不到任何希望,所有的主人公最后都没有逃脱死亡的命运。更甚至是他们中很多人都是非正常死亡,我想在战争中战死应该是正常死亡,包括诸如被坦克碾死、被炮弹炸飞、甚至被流弹袭击……可是影片中的这些士兵更多地是在部队被包围后,或者是因为绝望而自杀、或者是因为冻饿而倒毙、或者是被误伤而死。在严酷环境下,求生的本能使士兵变成了逃兵、战士变成了懦夫,但是一切的挣扎仍旧是徒劳,当隆隆的战车滚过,无人能与死神对抗。战争是死神的兄弟,他们并肩行动。
整个影片的色彩以白色和黑色为基调,白色的风雪、白色的风帽、还有被白色掩盖的灰色的尸体;黑色的士兵、黑色的难民、黑色的坦克、大炮。茫茫雪路上,到处都是是士兵和老百姓的尸身。士兵们走着走着就倒在雪地里再也爬不起来;被赶出村庄的难民们则一无所有,在路边的雪坑里坐以待毙;年轻的士兵违心射杀俄方的平民少年,就因为如果他不开枪,那么站在对面等待枪子的将是年轻的士兵自己。当战争降临,无论是士兵还是难民,他们的命运是惊人的一致——那就是死亡。
当德国伤兵们试图登上最后一架飞离斯大林格勒的飞机时,军官们却已捷足先登,士兵们被腾空而起的飞机抛弃在无边的绝望之中;当几个士兵最终因不堪忍受折磨而杀死了残忍的上校后,上校地下室里丰盛的食品和其他储备物资(包括一个被绑在铁床上的斯拉夫女人),都没能带给士兵们任何希望,战败的阴影笼罩在每个人头上,只有死亡才是最终的归路。
影片屏幕最后打出了这样几个数据,在整个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共有100万的苏联人、德国人、罗马里亚人......死亡。德国部队中有26万人被包围,有9万1千人被俘,若干年后返回家乡的只有6000人。
也许死亡并不恐怖,死亡是每个人最后的归宿。既然他们曾被苦难所吞噬、啃咬,那么就让我们期待死亡能安慰每个死去的人。无论是苏联人、德国人还是罗马里亚人,无论是士兵还是百姓,在死亡面前,他们都将不再敌对,大家手拉手都是姐妹兄弟。当夜幕降临、当战争的号角远去,他们都将获得宁静,彼岸的光辉引领他们渡过生命之河,走向人类永恒的家园。
仅就电影来说,德国拍的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比俄罗斯的同名影片要好太多了。中国和二战有关的电影,捆起来也达不到日本《人间的条件》那种高度吧。这上哪儿说理去?
终于找到资源马上看完了。就是真实,93年拍的片子非要去拿现在的审美去解读,就不要对这部片子有更多的诋毁了吧…这部片子带给我的感觉就是真实、反战。要特技、要人物如何展现的那些人。。。要的太多了…超五星!
中尉是个典型人物,天真,理想,干净,爱护自己的士兵,渴望用勇气来赢得他们的尊敬,但是斯大林格勒的残酷真相终究摧毁了他的一切,从精神到肉体。恪守职责只知奋力战斗的上尉伤重而死。早已心灰意冷的老兵奥托将自己一枪爆头。弗里茨抱着中尉一起冻死在荒原。冰冷寂寥的雪覆盖了一切曾经炙热的生命。
观看途中打了好几个透心凉的哆嗦。恍惚间,我觉得人类好像从未进步,或者一直在倒退,走三步退两步,这是为什么。斯大林格勒看不到边际的雪地很冷,人们唯一能做的选择就是自我了结。而现在,举目之下是万家灯火、欣欣向荣,我们却甘愿把良心浸泡在愚昧、压迫和分割里去了。再要细讲,文字恐也是无力的。但愿人人保持清醒、坚定的意志,强壮的体魄,及最重要的一颗火热的爱心,向前走,向光亮处去。
为了满足少数人的欲望导致一大批一大批的人前赴后继地冻死饿死冤死被枪炮轰死……PS被打完艰苦的坦克战后,冰天雪地里的几个士兵分享一支雪茄的画面戳中。
从侵略者的角度拍一场战争的失败,选题敏感必然导致反思力度过火。从非洲战场撤回的小股部队被调往斯大林格勒,踏上战场直接就是巷战争夺。进攻斯大林格勒还没持续一半时间,已经转变为如何逃出斯大林格勒。情节安排上过于巧合,巷战遇到的小男孩在后段再见到时要执行枪决(小男孩具体帮了什么语焉不详),下水道遇到的苏联女兵在最后进入地下仓库时又发现被绑在床上。几个主角士兵的性格形象不太分明,缺少一眼可见的区分特色。战斗场面还行,也只局限于排级单位的小规模,没有大场面的宏观战场。摄影做得很好,尤其是后半程冰天雪地白雪皑皑的绝望感。
对于战争中人性的真实还原,德版强于俄版不少,德国人爱认真,俄罗斯人爱浪漫
德国人的视角看斯大林格勒战役——谁不想与妻儿团聚,谁又想杀人,谁愿去恼人的沙漠,谁愿忍受麻木了一切感觉的西伯利亚的寒冷,谁想做一颗棋子?愿我们永远不会为国家意志牺牲自己的小幸福。
冬天的好处就是,什么感觉也没有,一切都冻僵了,连哭也不能
啥都没拍明白,充分表现出了战场上的混乱。大部分人都是饿死冻死病死的,对吧。难得的是德国的角度。
战场环境还原得不错,但是演员的在战场上行动显得非常业余。导演为反战而不遗余力地将几个主角置于绝望的境地渲染悲壮气氛反而使得影片有些失真
足球、战争,沉浸在男人的世界里,越发觉得这是一群不可理喻的动物...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超过100万人死亡。大多是冻死或饿死。包括俄罗斯人、罗马尼亚人、意大利人、匈牙利人、德国人。第六兵团有26万人被困,91000被俘。只有6000人在数年后得以重返家园。”
战争与群体而言就是沙盘上的小旗,与个人来说就是精神的歇斯底里。
德国人视角拍摄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反战情绪贯穿全片。苏德双方一百万亡者中大多是冻饿致死。巷战坦克战场面残酷,双方休战捡尸体,挤最后一架飞机,木匠男孩混血女人,开篇温暖惬意的海滨,落幕冷到彻骨的雪原,悲怆之作。
9分,城内城外谁能熬过寒冷的冬天,谁就可以赢得胜利,赢得世界。
德国人角度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更关注个体命运,生命之渺小,战争之操蛋。
比较少见的角度,一般二战片是从反抗国角度来拍的,而这个电影是从德国。很真实,很棒。德国人在承认历史错误上,比日本人要好的多。同时也应了一句话,历史上最愚蠢的事就是希特勒攻打苏联。。。
四部同题材中最好的一部。人性的诉求,下坡型反常叙事结构,女性符号被刻意扭曲,以及直面战争中最直接的现实问题。值得反复看。
战争场面比较粗陋,剪辑方面也有不少问题,对于人物性格的刻画比较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