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第一滴血反应当代局部战争遗留问题
本以为只是血腥、暴力的电影,却在结尾带个人思考。看它的初衷只是想看看史泰龙,放松心情。当兰多在最后大段的台词申请告白时,我才意识到整部电影他似乎说了不超过十句话,而结尾这段告白才是电影真正的主旨所在。
越南战争使美国陷入泥潭,在国内饱受非议。所以兰多这样一个在战场上出类拔萃的特种兵,在过内处处碰壁,无法生存。战场上的叱咤风云、浴血奋战和退役后的饱受凌辱强烈反差,铁血汉子也不能再忍受。而多年的专业化训练已经将他培养成一个破坏之王、杀人机器。在敌国的土地上消灭敌人、破坏工事在他来说小菜一碟、不假思索,而在国内的小镇这些都是犯罪。这是越战的悲剧,在我看来似乎比《现代启示录》来的更耐人寻味,因为他反映了更为深刻的社会问题,从侧面有力地表现着战争的残酷。
中国的“越战”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两年前的电影《我的右手》就是说了这些事情。多少人血洒越南战场,多少人留下终身残疾,而像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那样为人们铭记在心的又有几个呢?
2 ) 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吧!
与其说这是一部动作片,我更倾向于是一部剧情片,剧情的情节发展真的深深的牵引着我!Rambo作为越南战争退役后的全连唯一生存下来的老兵,在战争后回到祖国美国已经不能适应当时的生活。 他被警察虐待,被市民鄙视,而他只是做了一名战士应该做的事情——服从上级命令,杀人~ 身不由己!我深深的被电影的剧情被兰博的形象所感动!他们也是人,他们也想自由也想和平,可是他们不能,他们身不由己,他们由祖国国家的命运所牵绊,他们无从选择,他们是无辜的。掌权者只是因为政见不合就相互残杀,受苦的却是黎民百姓,哪次战争不是这样呢?!
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啊,至少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会被战争相互残杀!还抱怨什么呢!!!
3 ) 摄影总监Andrew Laszlo的分享
在另一篇对战士帮的影评中写到,我是随意从图书馆借了一本书,也写下了很主观的观后感:Every Frame a Rembrandt: Art and Practice of Cinematography.
Andrew Laszlo作为摄影师最著名的作品便是这部第一滴血,讽刺地是,邀请他做此片的制片人Andy Vajna之前没有制片过电影,所以并没有引起他的兴趣,再加上导演Ted Kotcheff也是无名小卒,Andrew的加入是因为有大名鼎鼎的Sylvester Stallone做主演。
这本书分享了他在打光,拍摄时的小技巧和创新,总结如下:
1. 他坚持在黑暗中的光源只有火柴或火炬。这并不是常规的,因为黑暗,其他摄影师可能会用灯普遍性照亮set(毕竟搭建set花很多劳力财力)再用orange gel。他坚持观众会看到Rambo看到的,而且也用了一些技巧,比如用两根火柴,一根点燃另一根,屏幕上显得一根有足够的时间,还有拿火柴或火炬的距离,确认不挡脸。
2. 拍直升机内的Closeup, 是将直升机放在悬崖边,放在一个大的可摇晃的木板上。如图
3. 拍摄警长在直升机上的Over the shoulder, 团队摄影师不敢上,总监亲自上去拍。腰上绑带,不过他被自己的衣领刮了满脸血??……
4. Rambo挂在悬崖上,背景是直升机的镜头,是建了一大块人造石头,给摄影机造了个平台。
5. 拍爆炸场景,因为是一次性的,为了确保,一次性用了五个摄影机,表示有更多更好。
6. Rambo开车撞的镜头,导演和制片觉得要加个Close up, 他就倒腾了这个……抢车跑的closeup也是这么搞的,就是一个在晚上拍,一个在白天拍
7. 最后一个景,Rambo在断电的警察局里的自白,他挑战性地让史泰龙站在黑暗里,从没这么拍大明星的。但事实证明这个artistic choice十分出色。
8. 拍Rambo挣脱警察打警察场景时,史泰龙先是用武功的招式,Andrew觉得不对,该用更直接的武力,来表达本能的挣脱和武功早已溶于内。
以上就是来自摄影师的技术性分享,私以为,7和8不是更应该是导演管的吗,摄影师提出来特别棒,但不应该和导演讨论下来吗,但是他全篇没提到导演,除了开头说:我根本不认识这个人……他还花了一定篇幅来描述和史泰龙这个伟大的人有多么心心相惜……
如果您真要把导演的部分加到自己头上,怎么不把中间拍得有意思点有脑点?只有影片最后一段话有内容。
作为一部独立电影,剧本的确和好莱坞的套路不同。以悲开,以悲收,中间没有人物发展。
制片人的发售渠道也不同,电影分布到欧洲各个小国,比如匈牙利和前苏联下的小国。
恭喜Andrew Laszlo在此片取得了进步,得到了名誉认可。
对了,本书其他章节的问答环节他回答到,在大名鼎鼎的A. S. C. American Society of Cinematographers, 从杂工到second再到first assistant不知多少年看机遇,从first assistant到operator需要五年,然后再有5年才能当director of photography.
4 ) 《第一滴血》的心理层面
这个电影号称是美国贝雷帽的教学电影。
特种兵技能的各种展现,表达的如临其境。英雄的描写,史无前例。是一个经典作品。
当然如题,我并不是来探讨华丽的制作和牛逼的技能。我想说的是兰博作为一个特种兵,他的心理状况刻画。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脑和计算机有着惊人的共性。有内存,有硬盘,有写入设备,有输出设备,有默认程序,有计算机有的一起运作方式。
兰博作为特种兵,一个优秀的职业军人,而且是特殊的军人,他的心理层面上,停留在战争状态。就是说,除了战友,就是敌我关系。
一开始,兰博来到一个小镇。警官很自然的把他定义成了三无人员,流浪汉。很自然,作为法律的维护者,警官选择了驱逐此人。
但是,兰博几乎不与之辩解。
可以说,他不知道用怎样的语言和这个警官对话。任何冲动,都可能开启他“敌我矛盾”的思路程序。
作为电影,刻画了警官对他的一些虐待。但是稍微了解一点越战的人就会理解:在那个越南农林中,除了相信战友,无人可信。
所谓的什么战争人道主义,不伤及平民是根本不可能的。兰博最后独白:他的一个战友,在越南让小孩子给他擦皮鞋的时候,那皮鞋箱就是炸弹箱。等到兰博转身回来的时候,炸弹已经爆炸了,战友的血肉碎片溅了他一身。
45年至75年的越战,早已把这个国民训练的全民皆兵。当你去买鸡蛋吃的时候,老太太的篮子里就可能放着手枪干掉这些外来人。
这是游击队战术的产物。诚然,我国在抗日战争期间也不少这样的例子。小兵张嘎的活跃,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可以说是依靠“不杀平民”的擦边球政策,活跃于敌占区。虽然日军这方面并没有美国人那么信封。但是从一些老的教材中,尤其是延安文学社的产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利用平民达到军事目的在东亚并不少见。只不过我们的教材加以美化而已。
当然,美国人也在美化他们自己。只不过本文的重点不在此,主要是剖析心里。
兰博描述的这一段经历,可以说,对于任何一个经历过类似而活下来的人来说,都造成巨大的心理冲击。
战争是惨烈的,是无情的。人类作为生物,面对任何同种生物被死亡摧毁的时候,会本能的躲避,畏惧,排斥,如果一个人对于杀人或者尸体情有独钟,那绝对是变态人格。
同样的例子出现在08年的地震后。当时很多官兵和医护人员从汶川回来之后的半年左右的时间,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恐惧,神经衰弱等等。
学名叫做PTSD,post-truma stimaltion depression,拼写大概就是这样。创伤后应激,depression也有时候做diease疾病来解释。
兰博作为一个职业军人,经历过不计其数的类似惨烈时间,如果他不想发疯,必须保留一个鉴定的信念,就是说:他得有一个理由活下去。就是说,他杀人为什么?他不杀的人又是为什么?
一旦这个天平失衡,他就会脱离正常轨迹。
兰博在全片中,几乎无法和普通人进行交流。当他唯一鼓起勇气去问一个黑人大妈战友的下落之时,得到的回答是:
此人以死。
对于普通人,得到的反馈是:一个好朋友不再了。普通人可以伤心,然后伤心完了去做其他事情,比如参加侄子的婚礼,去度假,或者还有一桩生意没有完成。
但是长期的职业作战,已经令兰博完全脱离的普通人的思维模式。当他问起战友下落的时候,已经是鼓起了很大的勇气,并且抱着极高的期望:找到战友,一起生活。战友就是他能感到安全和继续活下去的理由。
但是就这么一个普通回答:此人已死。却可以给他造成巨大的抑郁和失望。可以说,他在美国本土因为死去一个战友而不知道如何生活下去。
或者说,这和他的流浪是一个道理:他可以吃野猪,吃老鼠,喝雨水,这些都是作战训练的结果。而如何在一个不打仗的社会中,和人正常交流,却是战争不需要的。从他入伍的那一天,就没有学过,也不曾有过。
影片最后的独白“在这个国家,我连一个洗车的工作都找不到”。这也就是原因所在。
而由此造成的心理冲突却在美国本土找不到解决的方法。打个比方,兰博的大脑,这台计算机,从装系统的时候就装的是“战争”“任务”,至于普通社会中的“烹饪”“园艺“”看电视“”上班“等等这些概念,等到要装载的时候已经没有硬盘空间了。
而心理的正常与否有这么几个简单标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心理内在的协调性;自知力。
而从警察局的逃脱直到兰博最后制造爆炸,从矿井里逃脱,打入警察局等等一切,可以看到,他的主观并不与客观统一。或者说,是彻彻底底的战场思维。
从警察局逃脱,如果换了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如何像警察证明自己的身份,使用身份证?但是当兰博看到刮胡刀的时候,想到的是在越南被俘之后的恐怖,直接激发他过激的反映,逃脱警察局就像是在逃脱敌人的牢狱。
或者到最后,作为普通的一个美国人,会要求见自己的律师,要求上诉。但是兰博的战争思维没有这个记忆库。
可以说,直到他最后见到自己的上校之前,独白出内心的冲突之前,他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是两回事,他甚至不能清楚的知道自己是在本土。即使他知道自己在美国本土,却因为无法接受,而选择了越南战斗时保留的记忆。
越南时的战斗记忆,是保留它仅有的一点自知力的支柱。但是除此之外,他的自知力大部分是丧失的。
心理学上这个叫做变态心理。
最后上校的出现,可以说建立了兰博和正常社会的唯一联系。从而有了影片最后的独白,他终于通过语言将自己所有的心理冲突宣泄出来:
我为祖国打仗,为什么人民从我下飞机就不接受我,唾骂我?
我在战场相信战友,与敌人斗争,而这些国民不是我的战友,却也不是越战意义上的敌人,那他们和我的关系是什么?
我拥有荣誉,荣誉是战争富于的,那没有战争,我的荣誉在哪里?(自我价值的变形心理冲突)
我拥有荣誉,荣誉是国家给的,但是为什么我连个洗车工人都做不了?
国家训练我是为了打仗,那么为什么我现在不打仗?
我的价值是打仗,那么不打仗我的价值是什么?
我的战友死了,我还活着,活着的理由是什么?
最后的独白,可以说围绕着这些冲突展开。
看多一点美国电影的人,会发现美国人电影中特别注重美国人的生命。包括这个电影,其中一个目的也是在宣扬重视每一个人的价值。这一点我要加以说明。
除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心理学,人本主义号称心理学的第三大势力,而其正式诞生于美国。原因就是因为很多美国士兵作战之后,因为不同程度的伤残,和国家待遇补贴的不到位,造成了及其数量巨大的社会心理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诞生,正是以人文关爱的角度,相信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人都是有自我完善潜能这个角度,加以发展。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
当然,影片对于所有角色的心理刻画都很传神:比如副局长因为被兰博打伤而为泄私愤想将其枪杀;作为和平社会中警察局长的权利控制欲与责任良知之间的冲突;搜捕队伍对于围捕的兴奋——拥有权力后虐待对方的快乐,这一点也可以延伸思考虐囚的心理诞生。社会学家曾经说:权力集中是腐败的根源。围捕队伍开始的任务是活捉兰博,但是当拥有了火箭筒这个认为绝对优势武器的支持时,人表现出的是使用权利的兴奋,哪怕是施暴:炸死兰博。
这个电影独具魅力。
5 ) Our world, whose war……
上一次看第一滴血的时候我只有不到十岁大,在大院里的电影院,很多小朋友在黑暗追跑打闹。
今天又从新看过,那时候的电影爆炸场面用的是真加油站,真商店,不是电脑特技,甚至算不上爆炸特技,没有那么多的四处飞溅和火光冲天。那时候的史泰龙看起来还有些单薄,口音听起来用途还有些可笑。
但当他最后在警局里对老连长哭诉时,真是太令人心碎了,像一个受惊的孩子找不到回家的路一样。
马上就要平安夜了,希望世界能真的平安……
6 ) 是他们让我流的第一滴血-------开头访问战友亲人场景几个细节对人物刻画和主题揭示贡献的浅疏
肌肉男,个人英雄主义,反战等关于主题的讨论各种评论都已经说了很多,抛开不谈。在下就从影片主要三幕间主要高潮构建和情节推动着眼,记录下自己的想法,欢迎拍砖讨论:
首先本作的开头对于整部影片一种忧郁的基调定位,主人公置于一个一派平静,风景如画小镇的大背景中,邋遢的破军装显得非常不应景,人物形象的第一印象就被狡猾地植入了,同时观众脑子马上产生:他是谁?这种关于身份认知的困惑,而一段简短的对话目的是埋下结局那段对话的伏笔(关于这个个人战争进行的合理性阐述),甚至通过翻找口袋寻求身份证明这个小细节把他身份中处于社会底层交代了。
其次,此开头对于兰博身份问题的处理,是本片主人公产生代入感时给观影者最大生活极限体验的焦点,包括开头最后一个镜头兰博将记录了战友笔迹的书信抛开一边的细节也刻画了身份问题对兰博所带来的困惑。也正是因为这种身份认同的困惑在第二幕是导演处理副警长死的双下降情节时能够产生合理性解释,不会让观众的移情作用从兰博身上离开转而同情惨死的副警长。试想,如果兰博是如上校那样的人--坐到办公室里去了,有身份有地位,他即使也是失手杀死副警长,甚至副警长此时表现得更加丧心病狂点,也不能让观众解释副警长这种值得依赖的形象被兰博害死所带来的对兰博的厌恶之心,移情作用自然就要结束之。
将照片交还给战友的亲人,反应了兰博本人是一个礼貌理智可以为他人着想的人,这就构成了后续他被比绝路的一种向上对比力量,没有这个细节的处理,兰博几乎没有机会表现温情,在后续的一系列变身过程中,将变成一个彻底的魔鬼。
在交还照片之前的一个长镜头是背对兰博拍的,画面中只有战友的亲人和不知名的小孩,这里必须赞一下这里的表演,虽然是极少戏份的配角,我们的两位亲戚也展示了他们潜台词表现的功力,那个黑人小孩听说第一句话开始,眼神里就有的一种防备、鄙视和恐惧是让主人公与现实裂开需迈过去的第一个鸿沟,这个激励的反应,一直保持到了剧末兰博与上校对话那段:“下了机场民众都是反对和抗议,他们不是我们,没在那儿经历,凭什么抗议”,有趣的是,面对黑小孩的无力和戒备神情,兰博的表现一如之前的泰然处之,反而彬彬有礼,这里一方面对后文所说七年兰博遭受的大众社会冷遇进行了旁证,增加了这个人物的可信度,一方面通过设置较小的激励鸿沟,使得主人公在跨越时--得到关于战友的信息,表现出来更加深刻的悲剧感。
一个悲剧英雄的雏形就这样诞生了。同时埋下了两个关于影片主题的隐喻:
1)大众评判战争的片面性,因为其主观判断的片面性
2)我们的英雄必将被时代所抛弃,因为战争的不合理性
这两个隐喻本身就从正反两面强化了战争的荒谬性,所以说这是一部经典反战片也很自然了。
作为一部类型片,演员的表演很难要求,更像一面镜子,通过反射周围的事物来表达,这部80年代动作系列的神作通过这个细节编织的功力确实赞叹。
可惜遗憾的是,任何关于身份交代所带来的情感力量都不可重复,不太可能像007那样永远刺激着人们对于性和装逼的向往,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动作类型片是否能长久,最激动人心的就是身份交代和主题揭示的关系,而拍成系列片时,最难逾越的也是此。
难怪后面的血越流越让人教着矫情,谁让“是他们让我流的第一滴血”-----
兰博如是说。
7 ) 第一滴血与第一滴泪:无聊的优越感
“镇上你称霸,山中我为王。”
Rambo的这句话很清楚地道出了这场战争暴发的原因,所有的麻烦都来自于警察们狗屎的优越感。
回想起来不止是现实中,尤其是在这个虚拟网络里,卑鄙无耻厚着脸皮积累自己优越感的人大有人在,而以自己的优越感对他人指指点点冷嘲热讽的可笑家伙更是俯拾皆是。
总之,这个世界变得越加开阔,即便只是在一种意淫的境界里,人们的气氛变得越加诡异的荒谬。从出生开始我们就一直被谆谆教诲:打开你的视野,打开你的世界,美丽新世界。打开你个屁。这个去哪里都得买门票检察学历户口的世界,这个人为的世界失去了所有让人惊奇的因素,不可避免地变得越来越让人失望。终极的绝望也不过是这样的过渡模式。
而这个史上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我越来越倾向于把这个网络平台作为一个单向交流的通道,我说我的,我收集整理自己的世界,跟谁都无关,我听不到你,看不见你,我是瞎子我是聋子,我甚至闻不到你的香臭,我全身上下都被切割完毕,别碰我,碰了我也不会给你什么反应,我没有任何幻肢感。two-way communication my ass。
当然,我绝对相信优越感会促使内啡呔大量分泌,让人感到镇定、快感。但不过也就是如此,跟抽烟喝酒一样,也是会上瘾的。不同的是抽烟喝酒多了最多把肺烂了把肝酿了,眼不见心干净,但单单是看着重复标榜自我的家伙就会让人患上精神疾病。恶心自己就算了,不要恶心到别人。
影片中唯一一个缺少点优越感对Rambo的态度是“等等看”的小警察(David Caruso饰)后来到CSI: Miami中饰演大叔Lieutenant Horatio Caine去了。这是顺便提及。
虽然影片名为第一滴血,但这第一滴血不过是敷衍地带过,而接下来流的所有的血其实都不过是为了结局的第一泪做准备。所谓英雄流血不流泪,但现实中既流血又流泪的小强才会让人印象更为深刻些,这样让他们显得有血有肉更加真实。
动力火车有一首歌叫《第一滴泪》,跟《第一滴血》的片尾曲Dan Hill演唱的It's A Long Road某些部分似曾相识的太厉害。《第一滴泪》作曲的署名“绅威”,有没有人知道绅威的底细?这一点上词作者许常德倒还算厚道,留了点可供寻找线索的蛛丝马迹,也许他是一听就听出门道来了,于是顺其道而行。It's A Long Road的曲作者是Jerry Goldsmith。
J.G.为许多科幻影视剧,诸如《星舰迷航》、《异形》等作过曲,关于Jerry Goldsmith:
http://music.sina.com.cn/yueku/s/20134.html除了以上说的离题万里的,我最想说的其实是:BH不需要理由!
PS.现在写完任何东西后都会束之高阁不绝于人前,搁上个三五天然后回过头来自己再看一遍,然后就会觉得:靠,这是我写的吗,我有这样的情绪吗?那个突然间的自我简直就是一个“激情迸发的我”啊,于是唏嘘声不绝于耳。得罪人不好,太自恋了也不好,但是还剩下一点激情真好。幸亏还活着。
当了特工的人就是有一个缺点,不善言谈,这绝对是所有悲剧的起源
好让人心疼.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 "战争年代流尽鲜血, 和平年代寸步难行".
(8/10)很多人喜欢拿《第一滴血》和《战狼》作比较,但这两部片的主题是完全相反的。《第一滴血》最大的控诉对象,恰恰就是美国自己。没有激昂,只有悲凉。没有战狼的精神,只有战争的创伤。没有强大的祖国,只有不爱自己的祖国。兰博早已被战争毁掉了,无法回归到和平的世界里。他痛苦、无助、像一个被抛弃了的孩子。影片表面看上去是兰博如何不停反杀美国警察的故事,但真正的主线,却是战争对兰博深深的伤害。战争年代流尽鲜血,和平年代寸步难行。片尾兰博和上校的对话,既是在谴责警察,更是在谴责美国。
失敬了,第一部居然是很正经的文艺片啊…对战争PTSD、老兵如何融入社会的主题,探讨得非常深刻。建筑在一个“不断被排异的弗兰肯斯坦”的叙事之上,在越南用着几百万的杀伤设备,回到美国后却找不到给人停车的工作。当兰博缝合自己的伤口,第一滴血就成了时代的悲泣。
屁大点事都能搞成这样..
經典的藍波!
在电影院看的第一部外国大片。
当官僚体系遭遇为国家而战的英雄本身就是一个悖论,本该保护公众的力量变身迫害和发泄私欲的工具,越南战场所锻造出得杀人技能被激发为本能,在杀人如麻和被折磨之后难于融入社会 你是那丛林中死亡的闪电 蔑视法律欺骗媒体蒙蔽公众知情权 当兰博扛上一整扇野猪肉时我笑了 MG42威武 配乐超赞
退伍军人做错了什么,平白无故就遭受到局长的歧视,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啊。
战争不该被遗忘,我们珍爱和平的同时,也应铭记战争带来的惨痛代价。
这电影演完第一幕,通过跳崖坠机缝针设伏,展示了兰博的惊人战力,狠狠教训了当地警察,宣誓过势力范围之后,其实就已经结束了——当然仅凭此段也足以位列影史经典。接下去还能怎么发展?你不能真对警察大开杀戒,这不是终结者;又不能找个等量齐观的对手,进入亡命天涯的模式……所以后半部分,兰博的能力观众已充分了解,失去了第一幕的惊奇;他又不能中途被杀死,民兵百人围剿的阵仗和火箭筒的威力都成了摆设;终局对手还是那个曾经轻松击败过一次的小镇警长,无法在第三幕达到高潮。……三星半
今夜,重温第一滴血1,好看到哭泣。“镇上你称霸,山中我为王。”战争的性质与人的性质相冲突,唯有生存才是正义。系列的首作,比后面几部少了火爆场面,却是悲情色彩最为浓重的一集。人们抹掉偏见与歧视,人们从战争中走出来,人们真正理解战争——这是一条漫漫长路。而此时,战神还未诞生。
好老的片子,很经典
最怕的不是战争,而是对战争的遗忘
个人强大才是硬道理
“你是镇上的霸主,我是森林之王”
越战伤痕,失败的士兵回国后还要受到民众的白眼;要是能按兰博自杀的小说结局来拍,那就更棒。
片子最后那段对白很感人,战争留下的伤害无以言表
片子太老贵在经典,充满男性荷尔蒙纯男人片
其实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动作场面,然而仅凭兰博最后的悲怆独白便足以使其成为无可替代的经典。PS:配乐大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