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职业

喜剧片韩国2019

主演:柳承龙,李荷妮,陈善圭,李东辉,孔明,申河均,吴政世,许俊硕,金义城,宋英奎

导演:李炳宪

 剧照

极限职业 剧照 NO.1极限职业 剧照 NO.2极限职业 剧照 NO.3极限职业 剧照 NO.4极限职业 剧照 NO.5极限职业 剧照 NO.6极限职业 剧照 NO.13极限职业 剧照 NO.14极限职业 剧照 NO.15极限职业 剧照 NO.16极限职业 剧照 NO.17极限职业 剧照 NO.18极限职业 剧照 NO.19极限职业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3 04:02

详细剧情

一支由5位掉漆警探组成的缉毒小组,因办事不力被长官钉得满头包,成天埋伏在毒贩巢穴对面的炸鸡店中监视,案情也毫无进展。既然每天都得待在炸鸡店,不如动手卖起炸鸡,看似无厘头的决定,竟让鲁蛇警探们意外找到事业第二春,卖到吓吓叫的神级美味炸鸡,让餐厅一夕爆红,订单电话接到手软!副业做太大的警探们有办法达成使命吗?对面的毒贩又是否会闻香而来呢?

 长篇影评

 1 ) 《极限职业》与源自同一剧本的国产喜剧片《龙虾刑警》有什么区别?

韩国最近上了一部喜剧——《极限职业》,跟去年国内上映的《龙虾刑警》很像,两者不算抄袭,是个“一鱼两吃”、分别开发的项目。

但是,两部影片的待遇却是天壤之别,《龙虾刑警》票房不佳,也遭遇了口碑差评,而《极限职业》韩国本土超过1600万观众走进影院,这一成绩在韩国影史票房榜上位列第二,仅次于1700万观影人次的《鸣梁海战》,但在票房数据上,《极限职业》已然超越了《鸣梁海战》登顶韩国影史票房冠军。

对比豆瓣评分数据,《极限职业》好于78%的喜剧片,好于77%的犯罪片;《龙虾刑警》好于7%的喜剧片,好于3%的犯罪片。 同样是警察卧底开店破获缉毒案的故事梗,为什么《极限职业》玩得那么好,《龙虾刑警》却扑街了呢? 究其原因,最重要的是——一个实,一个虚。实是真实、虚是虚浮。

(一)主题:《极限》实 《龙虾》虚

一部电影的共鸣感很重要,如果一部喜剧能紧紧抓住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共鸣点和话题,成为爆款的可能性就很大。 而这个共鸣点总是与故事的主题紧密相关的。

比如讨论男性中年危机主题的喜剧《泰囧》、《夏洛特烦恼》、《情圣》,个个都成了爆款。 这并不是偶然,而是同一个主题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遭遇七年之痒的夫妻,最易喜新厌旧的男方需要一场冒险之旅来让他回归家庭。

回到《极限》和《龙虾》上来,它们的主题或者共鸣点是什么呢? 来看《极限职业》—— 这部电影讨论的主题就是:职业压力和职业理想 人这辈子,有半辈子是在工作,所以这个主题自带共鸣点,并围绕着高班长这个人物和他身上发生的故事进行了演绎。警察这个身份在外人眼里光鲜亮丽,但实并非如此,片中穿插了好几个情节来展现。 开篇队员抓捕毒贩不敢破窗怕赔钱;组内经费不足闹矛盾;黑帮意淫缉毒专案组各个都是待遇好到飞起…… 这些都表明了,刑警这个职业并没有大家想象地那么好,只是表面光鲜罢了,个中冷暖,饮水自知。

另外,所有的职场人都希望升职加薪,走向人生巅峰,警察这个职业也是如此。 高班长带着团队累死累活,也希望能破大案、升职加薪, 多年以后退休了,回想起那时候,也觉得那一刻是属于他的人生高光。

而影片一开始,高组长的这个愿望跟他的目标是有很大差距的。 一开始,高班长全组搞砸了抓捕行动,面临着升迁机会被晚辈剥夺的威胁, 高班长是个典型的遭遇中年危机的男人,在优秀的晚辈面前会不自觉弓背低头,很不自信。

不仅在职场上被新人碾压,他回家还要受老婆的指责,讽刺他没本事升职,导致夫妻关系也不和谐。

这种职业处境和压力应该是全宇宙职场人所共同的经历和遭遇,你说能没有共鸣吗? 这还不够,《极限职业》把对于职业的讨论停留在这个层面,它还说到了——职业理想

片中,高班长有一段广告式的对白:放弃羞愧的成功,选择好的失败,这应该是对的吧……

关于职业的选择,我们也会有很多类似的困惑:有钱的炸鸡店老板和穷得响叮当的警察两者之间,你会选择哪一个? 理想和现实之间、物质和精神之间,你会选择哪一个?

这个选择题是不是似曾相识,对,这样的选择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极限职业》中,高班长等人也迷茫困惑过, 做警察随时会面临死亡威胁,女儿妻子也照顾不到位, 炸鸡店不仅能给妻子买名牌包包,还能改善家庭生活条件。 他们想把炸鸡店做大,但是最后职业理想将他们又推到了另一边。 虽然现实中的我们可能是向金钱妥协的人, 但不妨在电影中代入一下高班长心理补偿一下:最终理想打败了现实。

再来看《龙虾刑警》,有共鸣感话题吗? 职业压力? 无,四个人天天打扮得花花绿绿的,破案靠一拍脑袋灵机一动, 领导一训斥,极力反驳辩解,这样塑造我朝公安干警,真的好吗?

职业理想? 无!

有的,可能只有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太虚太空!

坏蛋都是傻子?手撕日本鬼子还没玩够?

看来看去,有的只不过一场闹剧。

(二)故事背景:《极限》实 《龙虾》虚

故事背景如果做得好,就会显得故事很真实可信,而这种真实感的外在体现就是美术:服装、化装、道具。

像最近口碑极好的《老师好》,烫头、收音机、霹雳舞、北冰洋汽水、海魂衫…… 全都是八十年代时代的标志性元素,将故事的时空一下子锁定在了那个年代,经历过那个年代人绝对有共鸣感。

现在的观众对于影视作品似乎越来越挑剔了, 从《延禧攻略》服化道的热烈讨论,到正午阳光《大江大河》、《知否》年代感的讨论和争议, 观众信不信服这个故事,主要取决于能不能找到与之对应的标签符号。

来看看《龙虾刑警》——

浮夸!

警队四人穿的鲜艳无比,确定是在执行潜伏任务吗?杜警官还穿成那样天天在警察局内晃悠,真的不怕人认出来吗?

另外,警察局被设置成一股浓浓的居家风格,黄色实木门、浅绿色的墙,还做了百叶窗,如果不说,真的看不出是警察局,我们传统印象中的经典中国蓝的简洁大气风完全被抹掉了。

再来看看反派所处的环境设计,一个物流公司,大门紧锁,本来已经很让人怀疑这个公司的真实意图。 老大办公室还贴满了各种大佬的照片,财神爷、貂皮大衣、大展鸿图题字、纹身、前后景的红,浮夸至极,生怕别人不知道他们是黑社会的。

如果这个故事真的发生在中国,我公安干警早就盯上了他们,并将其一网打尽。

同时,红的色调几乎贯穿了全片,充满了一股浓厚的MV感觉, 这些奇怪夸张的美术色调把故事的真实感和背景全都模糊掉了。

继而,我们也搞不清楚这个故事发生在哪里?什么时代? 看看这个订餐复古电话,再看这装修,似乎也感受不到这是美团饿了么的外卖时代,更像是欧美80年代的餐厅风。

而反观《极限职业》,人物的穿着很路人、炸鸡店的陈设也很常规、用光也很自然,给人的观感非常自然舒服。

也许《龙虾刑警》想通过夸张突出的色调和美术风格来展现与众不同的导演风格,但很明显,这样的尝试很失败。

(三)人物塑造:《极限》实 《龙虾》虚

前面提到主题的时候,已经说到了《极限职业》中高班长这个主要人物,他的塑造是真实可信的, 事业上遭遇职业困境和危机,家庭生活中遭遇中年危机。

《龙虾刑警》中,杜宇飞因为缺少家庭和生活维度的塑造,我们只能看到他话痨的一面, 而且从头到尾一直坚持着这一人物特质,单一而不讨喜,也很不真实, 就这么一个咋咋唬唬,情商低的直男癌,没有过人之处,为何能成为一个团队的领导? 不尊重团队的人,为何大家对他死心塌地?这个人物让人充满了各种疑问和困惑。

如果说人物塑造像一道道菜,编剧是做菜的厨子,那么《极限职业》是量多不加价的良心美食,《龙虾刑警》则是食物和菜单极度不符。

我们可以拿两部片子的人物出场来举例, 因为一部片子的人物出场很重要,如果能给观众留下第一深刻印象,那么这个人物塑造一开始是奏效的,观众会对角色产生兴趣,进而有继续追下去的欲望。

而这两部片子因为讲述的是一个团体的故事, 开场都选择用一个事件将主要人物关联在一起, 并且给到每个人的动作和反应,对于同一事件的不同反应和动作就能反映出每个人物与众不同的个性来。

那么这两部电影在人物出场方面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首先来看《极限职业》: 一开场,目标毒贩跟几个伙计打麻将,“神兵”从天而降, 如果是一般的警匪片,绝对会给前来抓捕的警察酷炫吊炸天的动作和场景设计, 可在《极限职业》中,几个主角抓捕毒贩的现场,到最后却演变成了连环车祸现场。

这种强烈的反差造成了很大的戏剧性效果,就像法国搞笑短片《电影VS现实》一样,坊间的传说只是传说,现实中却处处是囧事。

就像片中毒贩吐槽的那样,以为你们应该是王者,没想到你们是青铜,太让我失望了!

而在天然形成的戏剧反差中,《极限职业》中对于五个主要人物是怎么塑造的呢?

首先是张刑警,典型的女汉子,脾气暴躁,也是最沉不住气的, 本来跟队长搞了半天空中飞人的抓捕计划,无奈绳子晃来晃去不好操作, 于是索性踹开通风口,第一个出场了。 在她跟毒贩交涉的过程中,毒贩想通过其他逃跑动线溜走, 自然而然地带出了门外的两个人物:金刑警和新人李刑警。

金刑警手拿大锤,稳稳地坐着,体现了他沉着稳重的性格, 这个性格特质在后面剧情中也有延续和丰富, 看过电影的朋友都知道,最后只有他一直暗中潜伏跟进任务, 其他组员已经被炸鸡生意忙地团团转了。

而跟金刑警一组的在勋刑警是个精力充沛的新人, 手拿警棍,在走廊上比划着,时不时还来个飞腿, 把新人的激动紧张兴奋的情绪表现了出来。

接下来出场的便是柳承龙饰演的高班长, 高班长显得更加笨拙憨厚搞笑, 毒贩嘲笑他出场不够酷炫,他反倒跟毒贩诉苦说因为太穷,不能搞碎玻璃,要赔的。 (这里埋了个人物悬念,其实到最后我们会发现这群人真的很厉害,破窗抓捕说不定也很酷。)

最后一个出场的,也是本片的搞笑担当——马刑警。 喜欢耍小聪明,但总会倒霉、一脸贱萌。 就在其他四人一路狂奔追毒贩的时候,他骑着小电动车一脸贱兮兮地凝视着队友, 然后得意地用电动车放倒了对手,没成想却遭到电击,被对手放倒。

就此,《极限职业》用了6分钟的时长,通过一次抓捕行动的热开场,塑造了本片的五个主要人物, 同时与毒贩有趣的对话和互动,见义勇为女士的乱入打脸,以及16车连撞事故, 让这个部分笑点密集、节奏明快、互动有趣。

再来看看《龙虾刑警》中四个主角是怎么塑造的:

首先,王千源饰演的杜警官一遍执行任务,一遍耍嘴炮,不停地贬损下属, 讽刺袁姗姗饰演的花警官的外貌,开这样的玩笑嘴炮, 不怕引起广大女性群众的不满和抗议吗?所以对于杜警官的第一感官就是——直男癌。

然后杜警官继续损老能警官,说人家一辈子娶不到老婆, 因为嘴不好,口无遮拦地开下属的玩笑,我们对杜警官的第二印象是——情商低。 这还没完,杜警官自我感觉特别好,开始夸自己有多厉害, 于是我们对杜警官的第三印象是——迷之自信。

而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耍嘴炮吐槽下属,不知道导演的意图是什么? 这种感觉就像是一个人走夜路,经过一片坟地,怕得要死, 没话找话,自己跟自己尬聊,这跟给自己壮胆的效果差不多。

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长内,本片主角杜警官的人设就立起来了: 直男癌、情商低、迷之自信、话痨。 同时花警官和能警官的人设也给了观众第一印象:一个有点丑、没审美;一个老光棍、嘴欠。

对比《极限职业》开场,每个人物的出场的表演和塑造是动态的、丰富的; 而《龙虾刑警》则是静态的,我们是通过杜警官的口得知另外两个人的状况的, 如果电影的人物塑造要靠说出来,那不如去听相声来得直接。

片中另外一个角色也是新人陈警官,他的出场更是毫无特色, 从他说的那句:我他妈不是,我是!这句台词开始,我们会发现, 片中的所有人都会抖机灵台词, 就如同一个写脱口秀的作者包揽了所有人物台词一样, 你感受不到人物真正内心要表达的东西。

顺便插一句,我觉得国产片是不是对于喜剧有什么误解。 一段搞笑轻快的音乐配一段毫无特色的打斗,就是喜剧了吗? 这样的片段也在《龙虾刑警》中出现了两大坨,花哨并不等同于有趣。

就此,《龙虾刑警》用了3分钟的时长来交代人物出场, 男主杜警官塑造不讨喜、其他角色表现机会太少,表演静止而流于表面,缺乏个性化的设计。

《极限》用6分钟交代人物出场,《龙虾》只用了3分钟,前者比后者多用了一倍的时间在人物塑造上,因为韩国创作团队可能一直觉得人物是第一要素,国内部分创作者以为噱头形式大于一切,这就是务实和务虚最后的不同结果。

(四)群戏设计:《极限》实 《龙虾》虚

其实对一个编剧来说,写群戏要变成精神分裂才好,不然群戏中的人物没有特色和区别, 或者主角光环压到了群戏中的其他角色,就会变得不够好看。 所以群戏见真功,好的故事群戏一定是出彩的, 一个事件将几个人联系起来,他们因为个性的不同,势必会做出不同的反应。

对比这两部片子,他们各自是怎么做的呢?首先来看《极限职业》—— 上一场戏中,16车连撞,高班长等五人受到了上司的严厉批评。 金刑警反应最快,以第16辆车是故意撞上来转移话题, 帮班长开脱,这说明两人私下关系是最铁的, 而新人在勋刑警作为年轻人脑子反应很快,开始帮腔, 张刑警骂骂咧咧,开始往诈骗犯方向引导, 马刑警反应最慢,表示要查监控, 金刑警表示自己要去查,这分分钟想混淆视听, 马上从领导办公室溜之大吉的态势, 作为老大的高班长还是打断了他们,他还是有责任心的。

从这场戏可以看出,组员都护着他们的老大,而老大也是个有担当的男人。 这才是一起出生入死、过过命的情谊。

再来看《龙虾刑警》同样的这场群戏是怎么处理的: 领导批评杜警官,杜警官替自己辩解,表示是意外,而其他几个组员呆如木鸡,站在原地, 组员间的情谊呢?没看出来,很塑料……

同时,《龙虾刑警》让杜警官的竞争对手提前出场瞎掺合,非常地戏赶戏, 主要人物还没有塑造好,又进来了新的角色。 同时新角色的出现,让杜警官的自信心更加膨胀,表示要把这个案子接下来, 并大放厥词说要分分钟抓人,甚至还跟对方当着领导的面,乱扯当年三角狗血情敌关系, 就此,杜警官的人设已经被抛进了万丈深渊, 后续还占用龙虾馆便宜上厕所,不提裤子监视等等, 这些主创自认为搞笑的细节塑造又把杜警官的人设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而反观《极限职业》中柳承龙饰演的高班长的角色, 这个人物的情绪和表演非常有层次感, 首先他和他的组员有危机感,他可能升不了组长, 就此退休,领导对他极度失望, 这样的危机感给他之后的行为做了合理的铺垫, 他被这种危机感推着必须要完成这次任务,不然会丢了饭碗,失了尊严。

再看看《龙虾刑警》中,危机感被弱化了很多, 领导只是给了杜警官一个月查清毒品交易的流通渠道, 然后杜警官就自信满满地带着组员去调查了。 在情绪上没有任何大的起伏,并且表演没有层次感, 你会觉得王千源饰演的这个角色一直咋咋唬唬的, 这个角色动机弱、人物成长弧线不明显,成了本片最大的bug。

在节奏上,《龙虾刑警》比《极限职业》快了很多,但是“快”并不永远代表是好的事物。 这厢的《龙虾刑警》已经在侦查的路上了,四人一边分析着案情,杜警官继续耍着嘴炮怼下属。

而另一边的《极限职业》却用另外一场群戏继续丰富着主要人物。

五个人闷闷不乐地从领导办公室走出来, 五个人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从警察尊严, 聊到没吃饭,再从没吃饭聊到了活动经费被私吞, 从活动经费被私吞到搜出一个赌场筹码, 案子破了,马警官去赌场赌钱了,高班长大义灭亲, 好巧不巧,就在这时,迎面走来了春风得意的死对头——崔组长。

通过这场群戏,我们可以看到组员之间的互动非常生活化,真实却不失趣味, 这场群戏中,暴躁女刑警张刑警、机灵和事佬新人在勋 、冷眼旁观的金警官、管教下属的高班长, 每个人相互之间都有碰撞和互动, 每个人在这个小事件的参与感和存在感都非常强,戏份非常平衡。

这在《龙虾刑警》中是缺少的, 群戏的焦点全部集中在了王千源的身上,其他角色只剩下功能属性, 在其他时候就成了摆设。不知道在场的其他演员在导演说戏的时候会是什么反应?

演员:导演,我该直着站,还是歪着站?给我一个指示,不然太尬了……

导演:恩,你们自由发挥吧,符合你们个性就行,主要表现领导被骂,你们也跟着倒霉的状态,明白了吗?

演员:恩,大概懂了。

再来看监视和盘店这两个关键情节在群戏上的处理。

《极限职业》将这两个关键情节分开来处理, 不急不缓,把这几个主要角色的个性又进一步深挖了一下。

监视环节的群戏处理——

在这个环节,每个人物的分工细致,在分工上也不忘展现每个人的性格特征。 精力充沛的新人刑警在勋每天扮演各种身份暗中排查, 与同事“点头”进行信息的传递,其他三人在车上蹲点监视。

马警官果然是霉运体质,躲在隐蔽的楼顶监视,没被毒贩发现, 却被被老阿姨逮到了,报了警,惹来了警察,险些打草惊蛇。

笨拙的高班长一直跟前来调查的警察暗示:是战友,别开枪! 但还是被带上了车。这场误会戏处理地也非常搞笑。

再来看《龙虾刑警》,在这部片子里,监视和盘店的关键情节是连在一起的, 又是戏赶戏的处理:首先,监视环节的分工特别不专业,四个人几乎是没有分工协作的意识, 全都坐在车里等着对面的毒贩发现他们。 之后,杜警官去龙虾店上厕所,能警官紧跟在屁股后面, 剩下两人坐在车里干等,又是这种毫无设计的静态表演。

你会感觉这些人不是来执行任务的,他们只是来这边玩玩的,顺便蹭一下厕所, 作为警察的专业性和侦查意识几乎为零。 而在《极限职业》中,新人在勋不断变换着身份, 这说明全队已经辛苦监视了好几个夜晚,马警官在晚上躲在暗处监视, 这些有趣搞笑的情节不仅没有失真,反而体现了他们作为警察的敬业精神和侦查意识。

盘店情节群戏处理:

《极限职业》——在这里,导演通过同景别叠化的手法在时间上过渡, 再一次强调日夜蹲守监视的辛苦和无聊,五个人吃鸡也快吃吐了, 而在本片中,五个人互动也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围绕两个人产生分歧矛盾,其他三人先后加入到混战之中。

首先,是马刑警嘴贱挑事儿,女汉子张刑警暴走揍马刑警, 有眼力劲儿的新人在勋刑警出来打圆场和稀泥, 如果呆萌高班长也参与到混战之中时,冷眼旁观的金刑警也会无奈地加入到混战之中, 这也可能是五个人日常的相处模式,有趣且充满了生活气。

反观《龙虾刑警》,四个人的互动是缺少趣味性和生活化处理, 首先是杜警官对着花警官的耳朵喊拉屎,能警官跟了上去讨不痛快, 然后花警官和新人陈警官坐在车上,四个人的戏被分成了两条线来展开, 一边跟沈腾逗趣,一边黑帮过来询问, 然后杜警官大喊一声要盘店,及时化解了危机,两线合一。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关于黑帮出场的情节,由于两部电影都是在这个阶段让反派出场的。 《极限职业》中观众是通过主角的视角来远远地观察反派的, 所以对反派的印象是朦胧而充满悬念感的, 所以反派的身份悬念是在随着调查的深入一点点深入的。

在《龙虾刑警》中,反派角色的亮相是非常直接粗暴的, 辉哥上来就是直接对手下人拳打脚踢, 给人的印象就是典型的心狠手辣的黑老大。 这种刻板人物赤裸裸展现在观众面前, 你感觉不到这个人的真实性和创作者的诚意, 这也是全片所有人物塑造共同出现的问题:人物套路不真实。

结论:《极限职业》群戏互动感强,人人都有存在感,谁都不压谁的戏。《龙虾刑警》群戏都在尬演,主角抢戏,团队成员成人肉背景。

(五)喜剧不需要真实吗?

说到喜剧这个类型,就不得不提“喜剧能不能兼容真实感”这个问题了。 喜剧是不是只要夸张就行,热热闹闹的就行?

最近有不少很烂的喜剧,像《武林怪兽》、《断片儿之险途夺宝》、《新喜剧之王》等。 如果仔细研究,你就会发现,创作者们把闹剧等同于喜剧了。

闹剧=喜剧吗?

我觉得不是,如果你看了很多比较烂的喜剧片,你会发现一个规律: 大部分的烂片中人物极度夸张不真实,人物的所有行为和举止只是为了好玩有趣搞笑,从来不计较这个人物本身的性格特质。而在创作者眼里就是——喜剧嘛!干嘛这么较真?

在这一点上,真的得学学韩国电影,包括这部《极限职业》。 那么《极限职业》作为一部成功的喜剧,它兼容真实感了吗? 我觉得它是兼容了的,这种真实感体现在了主题的真实、背景的真实、人物的真实, 上面已经分别进行了论述, 其实这些归结到一点就是——细节的真实。 就拿开店这个情节来说,在细节处理上,我们就会觉得《极限》里的主角是真的在开店的。

马刑警作为主厨,每天被180度的油烫伤,还受了刀伤, 在勋一天要切4袋洋葱、五袋大蒜、三捆大葱, 张刑警每天要收拾整理七八十张桌子, 高班长每天收银收到手抽筋。 再看看《龙虾刑警》—— 三人出去办案,能警官一人招呼着店里20来个客人……

还有这种做菜浮夸风。

这就是差距。这种以细节取胜的差距在《极限职业》和《龙虾刑警》中盘店这一关键情节上,也是高下立判。 《极限职业》盘店情节的设计比较曲折有趣:

负——五人先是在炸鸡店监视,逐渐心灰意冷

正——目标突然出现、振奋人心

负——但是没法进入到对面那幢楼里去

正——看到外卖员进去,想以外卖员身份混进入

负——老板却告知店明天要卖给别人了

负+1——心灰失落,新人在勋要求用结婚前盘店

负+2——高班长拒绝,马警官告知如果这次不成功,高班长就不能升职了

负+3——高班长沮丧回家,老婆讽刺,女儿要钱,高班长感受到家庭的压力

正+3——隔天店主要把店盘给别人,高班长做了决定用退休金把店盘了下来。

如果用正(开心)负(不开心)来标注着一段情节的波动曲线, 一定是:负、正、负、正、负、负+1、负+2、负+3、正+3……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会发现盘店的整个过程中, 主角们情绪过渡非常自然,且一波三折,也很真实自然。 盘店这个决定不是一拍脑门就做出的决定,他们是动了脑筋,用了排除法,才觉得这个办法可行的。 并且因为盘店是一笔不少的数目,对于这个决定, 高班长是有犹豫的,在职业生涯和盘店之间要做出一个正确的选择,在斟酌之后才选择了后者。

再看看《龙虾刑警》中关于盘店这个决定是如何做的?是怎么处理的呢?

简单粗暴!

毒贩过来询问状况,杜警官一拍脑袋,就以盘店为由化解了危机。 这样的决定根本没有经过大脑,儿戏地不行,观众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明明有那么多化解危机的方法,主角脑子一抽, 选了个难度更大,硬生生地把盘店的情节带了出来。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龙虾刑警》从头至尾就是一个人物、剧情极其不考究的闹剧,关于杜警官这个人物,很多决定和行为幼稚、冲动、无脑,莫名其妙, 使得观众无法走近这个人物,也喜欢不起来这个人物, 后面盘店的钱还是新人陈警官掏的,作为队长的杜警官有多么不负责,可见一斑。

所以,无论喜剧或者是其他类型的故事,都需要细节上的真实、逻辑情感上的真实,就如那句古话说的: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你主创都稀里糊涂地编故事,凭什么想想得到我的赞美?

(六)其他

当然,除了以上的问题对比,《龙虾》对比《极限》还有其他的问题: 比如:《龙虾刑警》在类型上的分裂,一个喜剧故事,到最后死了人,还又悲情、又煽情,整体感觉很突兀。

又比如在剧情设计方面的差距: 同样是“假装一家人”的剧情,《极限》通过老板这个角色制造尴尬和反差,

《龙虾》则是坐在一起角色扮演,实打实地占别人“便宜”,毫无半点笑点。

综上,我觉得应该向用心做故事的韩国主创学习,而我们可能还需要很大的进步空间来提升我们讲故事的能力。

 2 ) 影史票房第一出自80后之手!韩国忠武路排位遭变局?

这部满溢着炸鸡香味的滑稽侦查片《极限职业》拯救了韩国开年的电影市场。

截止当前,1月23日在韩上映的《极限职业》突破1600万观影人次,票房累计超8.15亿人民币,打破了2014年上映的《鸣梁海战》8.04亿人民币的票房记录,问鼎韩影史票房冠军

《极限职业》

这个票房成绩放在国内似乎没有什么竞争力,而就韩国本土5100多万人口而言,1600万的观影人次相当于5个韩国民众中便有1.5个人观看过《极限职业》,国民度可谓相当高;同时《极限职业》也是典型的以小博大赢家,成本仅95亿韩元(5600万人民币),投资收益比为14.4倍。即便已至三月末,《极限职业》仍牢牢位居韩国票房榜的前十位置。

一帮同侪眼中的废柴警察追捕毒贩的故事,究竟做对了什么俘获人心?更有比较意味的在于,《极限职业》的剧本和去年国产电影《龙虾警察》属“一本两拍”,一样的创意核和人物架构却得来两个截然不同的结果,一个影史冠军,一个籍籍无名。

《极限职业》

话说从头。《极限职业》和《龙虾刑警》的共用剧本来源于2015年中韩故事共同开发项目一源多用文化征集展的获奖剧本《极限职业》,剧本原作者是韩国编剧文忠日。这句话几乎可以解释《龙虾刑警》因何失利,因为打从一开始,这就是一个韩国本土风味强烈的故事。

特别又是喜剧题材,各国喜剧故事的铺陈节奏、演员的表演风格以及导演对喜剧节奏的拿捏均不一样,并且故事发生在写实背景下更对本土元素有着超高的要求,这也是为何过分依赖制景、仿似发生在真空背景下且演员喜剧表演节奏不统一的《龙虾刑警》的弊端。

《龙虾刑警》

而且在本土化上,《极限职业》确实做到了“极致”。

故事围绕业绩超级差的毒品侦查班,偶然获得翻身机会蹲点毒贩。为了执行任务,小组五人盘下了一家炸鸡店潜伏,没想到马刑警制作的口味独特的炸鸡使得店面瞬间蹿升为网红店,做警察薪水入不敷出的窘境和遭遇停职的纠结间,侦查班又将何去何从呢?

《极限职业》 外卖五人组

整个故事的立意已显示出两个有趣的点,一点是警察开店卖炸鸡,身份的错位所形成的笑料是个看点;另一点则是整部电影里散发着对警察职业薪资低、风险高的调侃。把警察这份职业最窘迫的部分拿出来逗乐子,反而为影片最后侦查班以一敌百壮烈地与毒贩搏斗埋下了热血的苗子,欲扬先抑的手法虽老套却十分管用。

《极限职业》

而另一个成功的地方是对韩国本土王牌美食“炸鸡”的推新。相较于《龙虾刑警》中对龙虾这道美食为何诱人近似空白的描述,《极限职业》里对炸鸡可谓是360度的呈现。电影里自制的畅销配方“水原王排骨炸鸡”,在韩网引发热议和追捧。

《极限职业》

韩国人对炸鸡的热情从《来自星星的你》开始蔓延全世界,《鬼怪》里的一句台词,“全韩国的炸鸡店比麦当劳多”更是印证了韩国人对炸鸡的热情。

而据说《极限职业》的编剧裴世英在京畿道水原市(以炸鸡闻名)改编剧本的过程中,每天会陷入吃炸鸡还是吃排骨的烦恼中,最终便有了将两者结合后“水原王排骨炸鸡”的出现。可以说,爆款网红炸鸡和电影互相成就。

再者来说,《极限职业》的成功还来自于它“纯粹喜剧”的样式,摆脱了韩国以往盛行的“笑后有泪”模式,即“喜剧+感动”的套路。“笑后有泪”模式的里程碑开始于《我的野蛮女友》,影片前半部分以搞笑为主,后半部分旋即转入两人分手的感伤,这几年大卖的《超速绯闻》、《奇怪的她》、《七号房的礼物》等均是对这一套路的巩固,甚至变得固化。

《七号房的礼物》

这也是为何自2013年《七号房的礼物》后在韩国鲜有喜剧电影成功的原因。《极限职业》给了另一种观影快感,高班长(柳承龙饰演)领衔的五人小组性格不一,每个人都有着自身特点的滑稽表情和夸张语调。

没有悲情,从头至尾所有的是对生活无奈的小小调侃,是一部纯粹的热血、搞笑喜剧。影片对喜剧节奏拿捏的精准,其背后的最大功臣自然是影片导演李炳宪。

在韩国,票房破千万人次的电影被称为国民电影。就目前而言,在韩国电影票房史上超千万观影人次的电影有23部,其中韩国本土电影18部,好莱坞电影5部。则在这其中喜剧电影仅两部,一部是《七号房的礼物》,另一部即是《极限职业》。同时,《极限职业》的李炳宪是“千万俱乐部导演”中唯一一位80后的新锐导演。

李炳宪

忠武路因有大量的拍摄场地且导演辈出,是韩国电影界的代名词。因此李炳宪的成功,便被韩国媒体冠上了“凭借爆笑平定忠武路”的title。仅仅创作了4部作品就登顶名誉殿堂,李炳宪给韩国影坛造成的冲击不亚于文牧野之于中国电影。

其实李炳宪擅长喜剧创作的路子早有迹可循。在尚未成为导演的那些年,他跟随姜炯哲导演参与编剧了《超速绯闻》和《阳光姐妹淘》两部颇受好评的喜剧片。

《阳光姐妹淘》

2012年,他成为导演拍摄了自传性质的独立电影《加油啊,李先生》后,2015年讲述青春苦恼现实的首部商业电影《二十》(去年曾被国内翻拍为《二十岁》)、2018年讲述四位男女横冲直撞的不伦恋故事《风风风》均为喜剧,加上如今的《极限职业》,他的喜剧世界变得更加丰富。

李炳宪曾在采访中说过,周星驰对其有深刻的影响。喜剧也会作为他一直探索下去的方向。

《极限职业》对他的突破意义在于,以往的喜剧作品中他更善于揭露主人公内心难为情的欲望和秘密,对故事进行讽刺,因此会有观众感觉到不适。而《极限职业》则直接走向了合家欢,是男女老少都会微笑的故事。他的喜剧世界正在发生着变化,正在习得更广泛的表达方式。

透过李炳宪的成功,自然会让我们将更多的眼光集中于在韩国日渐活跃的80后导演们,他们有一个共通特点,都是编导合一的好手,甚至常常身兼数职。而且在过往的十年时间里,每年韩国三大电影奖项的归属上不乏新锐导演的身影。

这些新锐导演中,李炳宪在商业类型创作和票房号召力上处于领头羊的位置。

而早在2013年因一部商业制作《恐怖直播》(豆瓣8.7)惊艳业内外的金秉祐近年来鲜有好作品出现。同理,还有拍出话题之作的《道熙呀》的郑朱莉,这部处女作也是她最新的作品,图表中最年轻的金泰泳的履历也停留在了2016年的作品《女教师》。

《恐怖直播》

新人导演的锐气与光芒无法持久保持,或许是韩国电影界在一代代传承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另一个困境还在于性别与创作倾向的固化。女导演多个人私语、小成本制作以及独特视角中寻求表达,却难以有更上一层的可能性;男性导演多类型化的、犯罪、历史、现实等更加厚重的题材样式以及大制作被男性导演把持。

新人女导演作品(从左至右)

《道熙呀》、《我们的世界》、《恋爱谈》、《小公女》

数据对此是种印证,自1999年至今,韩国三大电影奖项中,最佳导演奖尚未有女性导演获得

新锐导演撼动“忠武路”或许为时尚早。李炳宪式的成功是韩国电影界对类型电影创作模式二十年来不断打磨下结出的果实,是韩国民众狂热地对本土电影自我守卫的表现。他的成功对中国新导演的启示在于,锤炼类型创作是获得市场的不二法门。

-END- 公众号:导演帮(daoyanbangwx)

 3 ) 《极限职业》:韩国影史票房收入TOP1,凭什么?

文/看守烟雾的人

# 票房观:告别“大片”时代,回归初心

2018是韩国商业片泡沫破灭的一年,制作费百亿(韩币)以上的大片接连迎来票房惨败。甚至有媒体将其比喻为电影界的一场“地震”。

没错,这确实是韩国商业片最难盈利的一年,17部超百亿投资的韩影巨作中,仅有4部收回了成本。商业大片盈利的比重从2015-2017年的50%以上跌到了不足25%,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低值。纵观全年,也只剩下一部《与神同行-因与缘》还能为商业片票房挽尊了。

宋康昊《毒王》、河正宇《绝地隧战》、金知云姜栋元《人狼》、玄彬孙艺珍《协商》、玄彬《猖獗》等多部期待之作连续扑街,令人大跌眼镜,似乎证明了传统商业片的票房公式已经过时,名导演加名演员的不败神话正在消亡中。

被古装、政治、暴力元素充斥的大片题材令观众们感到过度疲劳,他们想要的究竟是什么电影呢?去年和一位韩国影评人聊天时曾谈到这个问题,对方分析说,“韩国观众太累了,现代人越来越需要轻松、治愈的内容,不管是通过恐怖、音乐、喜剧或其它别的类型,若能实现这样的效果,票房就可能大卖。”

在几个月之后的2019春节档,终于有这样一部电影登陆院线——它既不煽情也不催泪,爱情戏也几乎没有。目标十分单纯,专心致志做喜剧,认真贩售笑点。

《极限职业》讲述了缉毒五人组为执行任务而伪装开炸鸡店的故事,65亿韩币的纯制作费在忠武路算是中等规模投资,观影人次只要过260万即可收回成本。

令人惊讶的是,这样一部作品创造出了奇迹般的票房纪录。上映仅15天观影人次破千万,上映26天以1453万观影人次成功挤下《与神同行》,登陆韩国影史观影人次TOP2,票房总收入已经超越了《鸣梁海战》,登顶韩国影史冠军。

对于“千万电影”,人们向来众说纷纭。比如diss该片的韩国观众就觉得,它其实没什么内容,只不过凭着档期优势,在片荒期迎来了票房大运而已。对于一部正统喜剧片登顶票房TOP2,可能有人觉得不可置信,也会带着某种轻蔑。确实,它并没有《鸣梁海战》的爱国大义,没有《与神同行》的催泪桥段,没有《国际市场》的时代家族记忆,也没有《辩护人》的社会批判,这部看似“空无一物”的片子,怎么就冲进了影史TOP2呢?

“千万电影”自然各有其大卖法则,而《极限职业》摒弃了既存的票房大卖公式,将动作和喜剧结合写出了自己的成功纪录。虽然它除了喜剧性之外,可能并没什么别的特长,但却完美迎合了当下观众的需求。

正是这样一部专心贩售笑料的电影,在韩国收获了口碑与票房的双赢,一向挑剔的评论人和电影记者们也被折服,《极限职业》成为了韩影总票房TOP3中影评人打分最高的电影。

如今已是3月中旬,该片登陆院线已近2个月,目前票房预售率依然稳居第三名。

# 正统喜剧的完美回归

总有些导演对某种特定类型或题材带有执念,比如只拍宗教悬疑片的张宰贤,执着于刻画人间情欲的张善宇,持续产出动作犯罪类型片的柳昇完等。而如果去看《极限职业》导演李炳宪的作品目录,不难发现他所有的作品无一例外均是喜剧。从2012年出道作《加油啊,李先生》,到小获成功的青春喜剧《二十》,再到去年票房失利的成人喜剧《风风风》,李炳宪导演始终执着走在喜剧片的道路上。

《极限职业》在前半段集中播撒笑料,后半段以动作戏利落收尾,毫不拖泥带水,与韩国以往的大片尤其是喜剧类型片不同,它并没有插入煽情桥段要求观众予以情感回应。

当有记者问到为什么片中没加入煽情段落时,李炳宪导演说,“并不是我讨厌打煽情牌,只是觉得并没有那个必要啦。”对纯粹喜剧的忠实使得整部电影基调轻快,时隔许久,观众们终于遇到了一部可以毫无负担地在剧场笑到飙泪的电影。

开场是缉毒班五人组的一场乌龙追捕事件,在他们的失误百出中以追尾事故告终。缉捕失利,五人组遭到训斥,高班长更是被在职场获得晋升的后辈嘲笑。获得贩毒团伙线索后,五人开始日夜潜伏,为抓到嫌犯高班长不惜拿出退休金包下嫌犯窝点对面的炸鸡店。

《极限职业》的喜剧性诞生于缉毒班解散的困境中,职场失利的五名公职人员包下了炸鸡店,不料却迎来了荒诞的命运转折。

这群警察们不得不开门做生意。队员马奉八将家传的“水源大排骨”酱料将计就计用于制作炸鸡,却歪打正着地将这原本无人问津的倒闭店铺打造成了一家网红炸鸡店。就这样,职场失败的刑警们突然变成了日进斗金的小商贩,到底抓嫌犯还是开店呢?

当俗套的缉毒故事和接地气的网红炸鸡店结合,诞生出了一道前所未有的美味大餐。面临离职的高班长迎来职业生涯最大危机,正在被警察署长训斥时,一通外卖点单电话不期而至,高班长瞬间变身为炸鸡店老板,接通电话,店铺slogan脱口而出:“前所未有的味道,这是排骨,还是炸鸡?没错,就是水源大排骨炸鸡!”

炸鸡店的命运走向成为了主要叙事线索。缉毒班接手炸鸡店、网红店诞生,被曝负面新闻,犯罪团伙企图利用炸鸡店连锁作掩护进行不法交易,炸鸡店就这样阴差阳错地犯罪团伙搭上了关系。缉毒班五人组脱离刑警身份,变身为怀绝技的小商贩后,最终痛快地扫荡了贩毒团伙。这次是他们自投罗网。

作为一部涉及犯罪和暴力元素的电影,难能可贵的是《极限职业》找准了重心,专心搞笑,不以暴力和血腥博眼球,掌握了恰到好处的暴力尺度(“15禁”分级)。纵观近些年的韩国犯罪动作片,太多电影将暴力血腥场面作为看点,无论是票房成功的《1987》还是惨败的《毒王》,都加入了太多过度且不必要的暴力血腥场面。

李炳宪导演承认,这部电影情节本身并不算新鲜。但他们剧本在人物和设定上下了不少功夫。“普通刑侦片会强调公职者的正义感,或者把小市民英雄化,而这部电影的主角们一开始是刑警,但最后成功扫荡犯罪团伙时却是从小商贩的立场上与他们斗争的。”

最后高班长单挑大boss李茂裴时说,“我看你是太不了解我们小商贩了,我们都是拿命来拼的。”

作为炸鸡店的股东,拿退休金包下店铺苦心经营,当店铺连锁名声遭到损毁,也是值得拿命来拼的事情了。脱线刑警抓捕毒贩,机智小商贩与搞砸连锁招牌的恶人对战,《极限职业》将两者融合制造出了一出辛酸又引人发笑的戏码。

片中的配角人物刻画十分立体,生活化且充满喜感。炸鸡店邻居大妈原本对缉毒组充满敌意,发现他们包下炸鸡店后,大妈瞬间满脸堆笑展现出与之前判若两人的态度,以及高班长妻子第二次接到Gucci包装袋受到惊吓后的表现,这些夸张的笔墨生动地呈现出了拜金社会下普通市民的缩影。

从无能的刑警到为事业拼命的经商者,身份的暧昧不明和角色的转换只是编剧的戏法。其核心还是人物自我价值的实现,无论是刑警到经商者的成功转业经历,还是作为刑警数次败北后终于成功扫荡犯罪团伙的大快人心。

喜剧片中常见的煽情戏码被痛快淋漓的动作戏替代,虽然意外登场的吻戏略显尴尬,但考虑到自己都笑出泪了,就原谅他们吧。同样遗憾的还有片中的中文台词。不管是华侨还是朝鲜族人物设定,对中国观众而言还是太尬了,没有字幕的话基本很难听懂。

电影在结尾通过一次追捕事件呼应了开场的乌龙,包括巴士事故、聚餐的梗也实现首尾呼应,引起了全场爆笑。只不过这次被diss的是一开始最得意的重案组队员们。在最后与犯罪团伙的较量中,缉毒班五人组的真面目才终于揭开,之前屡屡失手的他们居然每个人都身怀绝技!

这部让人笑到飙泪的电影还会有第二部吗?对此,李炳宪导演回应道,“还没有和投资社和制作社详聊过,不过我曾和编剧裴世英(注:负责改编剧本的编剧)开玩笑地说过,要是她给写本子的话,那我就拍拍看啦。”

2019年3月16日夜 Av. Belgrano, Buenos Aires

(此文编辑版3月27日首发于公众号“氪娱”)


禁止未经允许转载。(对于不当利用和非法转载,一定举报到底。)

 4 ) 悄咪咪撞上来的伊兰特...

炸鸡五人组

还不错的警匪喜剧,被搔到了不少笑点,挑几个不老的梗~

1、【我是伊兰特】

电影开场,前几分钟的捉匪群戏里最好笑的一幕,就是这辆悄咪咪撞上来的伊兰特啦~

还纳闷以目测5公里/h开过来的小车怎么也能撞上,原来真的是故意哒~感觉可以拍个衍生剧情:《我是伊兰特》;

我是伊兰特

2、【我是绝命毒鸡】

电影中段,被李武培威胁的郑经理准备以“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的方式全国推广冰冰,遂收购了炸鸡五人组的“水原大排骨炸鸡店”搞全国连锁……然鹅,这个画面画风是如此的熟悉,不知道《绝命毒师》的Gus炸鸡叔看到他呕心沥血的分销模式以这种方式在大东亚复制,会不会气地活过来哈哈哈~

我是绝命毒鸡

3、【我很丑也一点不温柔】

电影后段, 马奉八警官以总店视察身份和马仔们一起打麻将,奈何此群马仔乃是来自大韩民国十分不耻的劣等中华民族的古惑仔,竟然敢用带着东北/台北口音的延边话吐槽我马警官长地磕碜~~~~~汉语说的不咋地,精髓掌握的很通透~嗯~这么磕碜~~内啥~~撸下来~~

我很丑也一点不温柔

4、【当年情之我是沙发】

电影末段,5VS50的大获全胜,青铜通通翻身王者。

《当年情》响起,我学周润发坐沙发,就是个帅……

我是沙发

5、【当年情之我是你爸爸】

电影末段,打不死的班长因为替孔明小朋友挡枪子被抬上救护车,哥哥的《当年情》响起,因为闻了冰冰导致high了、连怎么KO马仔们都不记得的孔明小朋友一把扑过去,狠狠摁着班长挨枪子的胳膊大吼“以后你就是我爸爸,爸爸,叫爸爸~~”哈哈哈

我是你爸爸

6、【即使是9012年,我依然是盗版】

世事两难全。买了优爱腾的全年会员,也买了可以上映的电影的影票,却依然得看盗版的心情,大概也算是一种笑点。可笑在一边说着对不起,一边坐在沙发上憧憬当年情。

对不起

当年情


 5 ) 同样是开饭店,《极限职业》比国内版本《龙虾刑警》好在哪?

《极限职业》讲述一支不靠谱警探队伍,为了追查毒案经营炸鸡店的故事,现在凭借1610万观影人次的成绩,成为韩国影史票房亚军,仅次于《鸣梁海战》。

这曾经是一个中韩合拍项目,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实现。以此为剧本的国内影片《龙虾刑警》去年上映,票房口碑都平平无奇。

这到底是怎么一肥事?在剧本相同的情况下,我们的商业类型片到底差在哪儿呢?

首先,让我们排除小龙虾的问题。

(以下剧透)

我想炸鸡在韩国与小龙虾在我朝的国民度都是相当高的,也都很适合送外卖,可以说是完美的毒品配送链了。

又都很好吃~

所以不关小龙虾的事。(但是龙虾它拍的确实没啥食欲,干干巴巴)(一点也不圆润)(盘他)

但这个锅也不是小龙虾的。 首先应该是剧本打磨的问题。

我不负责任的猜测一下,初始的剧本应该是一个故事梗概,只确定了剧情走向而缺少细节台词。不然没法解释 为什么在笑点设置上面两者差距如此之大,不管是包袱的新颖程度,还是与剧情的关联性,都是《极限职业》更胜一筹。

这也是这种商业片的一大杀器。

就是说一个流水制作的喜剧剧情片,笑点就是卖点。 前段时间上映的《大人物》,同样是王千源主演,翻拍自韩国影片《老手》。虽然选角上包贝尔和原片根本没法比,情节又套路,但是凭借基本一比一复刻的原片的笑点,上映后竟然也能在国内拿到一个及格的分数和票房。

说回《极限职业》和《龙虾刑警》。

从第一个情节,主角小队出场就开始,我相信《极限职业》的观众就会陷入大笑之中。并且在简短的打斗和追逐中get到基本的人物形象。

怕赔钱的小组长,话痨的小女警,多动的新手警察形象都跃然纸上……又通过想象和现实的反差制造笑点。

嫌疑人想象中的警察:破窗而入,迅速行动

实际上的警察:怕打碎玻璃在楼外面荡着~

后续行动结果:玻璃没碎,车却连续追尾十几台。

新鲜又贴合。高级又持久。一个情节 多次情况有变,梗埋的长。

这个时候《龙虾》在干什么?警察小队长扮成外卖员顺利执行任务。人物没有,笑点硬凹。

整个《龙虾》的包袱设置就是一些国产喜剧逃不脱甩不掉的伦理梗、方言梗和屎尿屁梗。这些东西不予举例说明了,它们不仅于情节无益,而且永远都不可能自成一派变成经典笑料。

情节继续推进到主线,关于主角为什么盘下炸鸡/龙虾店,韩版《极限》比起龙虾可合理太多了。

极限小队经历了在外盯梢,被干扰,在炸鸡店观察多天,发现老板要把店转手,等过程,主动想到盘下炸鸡店,并且进行了队内讨论,才最终决定下手。并且他们面临的情况是不盘下店面 任务可能没法继续进行。

龙虾小队则是,在门口盯梢,因为被反派询问,假装要去买店面的情况下,出于偶然(强买强卖)盘下店面。

差距可太大了。诸如龙虾此类的情节基本都是这样粗暴处理,找不到理由就开始强行推进,主角动机讲不清楚就开始被动找理由。

比如韩版年轻警察主动掏钱(自己的钱)帮组长盘下店面,国内版组长强行从小警察手里拿钱(亲戚的)……

实际黑色幽默和卖蠢卖巧合之间的界限很难把握。看了《极限》觉得完成度还可以,逻辑上的问题也不是没有,但是比起国内版本还是精细太多。在艺术性和深度都不强求的类型片制作中,细节再不看,还拿什么去衡量比较呢。

如果说龙虾和极限相比有什么稍好一点的方面,就是节奏。

《龙虾》90分钟的片长,比起《极限》的130分钟,首先大刀阔斧的砍掉了一个警队队员,砍掉了队长的家庭线,走一条短平快的路线。我觉得这种思路也可以,就是,从头打到尾,一路爽到底。可是偏偏还有些莫名其妙的插曲,比如女警突然自我意识膨胀穿的花枝招展,被直男队友给指指点点了。 比如警队大厨和顾客之间的暧昧粉红泡泡。观影我过程中不断的发出nani?的声音,有必要吗?这些情节不仅无效而且错误,还损害人物。或者说不上损害,根本就是莫名其妙。 而韩版走着他们国家固有的温情小人物路线,家庭讲一讲,事业讲一讲,团队关系讲一讲,最后跟港片一样打打打,就到了结局。挺长的,不过也算不上磨叽。除了最后打戏长,别的时候安排密集笑点攻击,就不觉得剧情慢了。

除了男女主角外,还塑造了一个相当出彩的配角,勇敢 鲁莽 和傻气并存。

就是它

另外《极限》中,毒贩盯上连锁炸鸡店当毒品的运送网络的熟悉画面,实在让《绝命毒师》忠实观众超级惊喜,当场尖叫!

是我心里第一好的美剧,是熟悉的调料桶藏毒,是熟悉的制毒面罩啊!啊啊啊!虽然只有一个镜头,但是色调和构图完完全全的致敬经典,老粉热血沸腾。 说到这里,《龙虾》又有一处不和逻辑的地方。韩版毒贩盘下炸鸡店是想要开连锁店方便配送毒品,(和我们炸鸡叔一样)。

被警察发现也是因为 主角小队热心负责追查。

然而直到影片结束我们仍然不知道《龙虾》中的大叔为什么要盘下运输窝点对面的龙虾店做交易,联系上文中莫名其妙的暧昧气氛,我只能说一句因为爱情。

他们被警察发现的原因则是,男主脑袋瓜灵机一动猜到了他们要在小龙虾店里交易。

这是影片高潮部分的核心逻辑。就是这部分的垮塌使国产版本的《龙虾刑警》剧情走向全面崩溃和大乱斗。整个剧本 警察开餐馆误打误撞抓到坏人的设定也就此垮塌。

韩版《极限职业》里人物的弧光我觉得也就提现在这部分。警察小队长职业生涯已经不再继续,炸鸡店也转手完成。可是他还要追查,还要继续,面对毒贩时候还坦然承认,然后像丧尸一样永不认输的打下去。

其实电影本身没有去就英雄情怀这里做任何的渲染和上升,但是我们都能感受到这一点。

这是我觉得最重要的部分。

分割线---- 以及想采访一下《龙虾》剧组为什么小龙虾店的灯光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歌舞厅的风格呢?不搞一点霓虹紫就和对面的运毒集团不匹配是吗?

灯光画面配乐都照着韩版还有一定得差距,我想这些是一个合格商业片必备的东西吧。 演员的方面,可能是韩版柳承龙饰演的男主队长对我来说先入为主了,他的loser警探形象我觉得蛮活生生的。在家被妻子念叨,在公司得不到提拔,兢兢业业的卖炸鸡接电话,不是警察了还对犯罪穷追不舍。

而我们王千源饰演的小警察,始终有种大男主的硬汉气质,不像生活中打磨出的中年失意男。当然,这和剧作 人设也分不开,演技是没得说,在队友的衬托下还挺厉害。

以上是我认为同样剧本的情况下两部电影呈现的效果和商业成绩有所差别的几个原因,不是说国内的电影制作都不如韩国,只是引入一个控制变量,然后我们可以试图谈论其他,在套路有迹可循的类型片制作工业中,找出可以摸索进步的方式。 韩国的警匪片近年来超级厉害。港片没落,很多精彩的元素和风格都被韩国导演吸收消化再利用,也得到了很好的成绩,《青年警察》《大人物》等影片都优质且自成体系,甚至还能反向输出回大陆翻拍。所以我想着这种比较和反思应该是有价值的,也就不枉费我连看两部用掉的时间和眼光了。

 6 ) 《极限职业》

看评论说从头到尾都是笑点、笑的停不下来等等,我没get到。

没有特别好笑的笑点、故事性不强、没有激列的枪战动作、没有刺激的飙车、没有感人的爱情戏……感觉本片很普通啊,真不敢相信这是击败《寄生虫》获得2019年韩国票房冠军的电影。而且打破了由《鸣梁海战》保持了5年之久的票房纪录。

唯一让我心动的地方是影片最后,主角四人模仿石天、狄龙、周润发坐在沙发上,然后张国荣的歌声响起……瞬间泪目!《英雄本色2》可是我最喜欢的电影啊!这一段戏我反复看了十几遍,拍的太好了!!

 短评

太好笑了!

6分钟前
  • 心台
  • 推荐

4.5/5 韓國近年來最棒的警匪喜劇!從頭笑到尾不誇張,雖然說打戲的剪接還是稍嫌凌亂,但整部片的笑點可說是設計的相當高明,一而在在而三的玩轉動作片既有的公式,難怪韓國短時間內就破千萬觀影,年度舒壓搞笑片無誤,最後還偷用英雄本色的插曲,以為我聽不出來嗎😂

9分钟前
  • Puff
  • 推荐

服气,必须五星,全程无尿点就算了,全是笑点,五个刑警的人设实在太秒了,打斗场面也很精彩,这片子很成龙啊,很有香港动作喜剧那种小人物磕磕碰碰中完成了人设的升华啊,片尾一曲《当年情》响起,真以为看了个港片啊。

10分钟前
  • 浩子菌
  • 力荐

前半段笑到打鸣,跟《二十》一样,导演很擅长抛这种贱贱的梗,斗殴戏画风也算有特色,适合不开心的时候拿出来乐一乐。【190317 롯데시네마 월드타워 很少在电影院笑出声,这个实在忍不住。上映快两个月还有六成上座率,是真的🔥】【SIFF2019 祖国同胞比隔壁人民笑的奔放太多,前排两个大兄弟笑到快咆哮,电影节观影气氛果然不一样,比平常好太多,能在国内影院看到韩影还是觉得神奇】

12分钟前
  • SOSEOSES
  • 推荐

目前为止确定是韩国影史票房冠军!一本两拍,对比中国的同题材,此片充满了那种韩式的无厘头的梗,喜剧桥段反转笑料百出,也不落俗套,桥段竟然分别致敬了《绝命毒师》和《英雄本色》。7.5

16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全程搞笑,也没有什么低俗的硬梗。在相当愉快的氛围中演绎了一场警察与毒贩的搞笑日常。而且最后时刻还有一段热血剧情与歌曲的插入。值得一看

21分钟前
  • 不吃香菇的7号
  • 力荐

看“龙虾刑警”的时候,就感觉这个故事创意真的好啊,但拍烂了,好在韩版好看(中韩合作,一片两拍)。韩版的优点就在于炸鸡店意外走红后角色面临的职业抉择,当所有人接近放弃临界点时,适时被卷入犯罪活动,完成了剧作上的转折,也重燃角色警察的职业心,这一点中国版是无法呈现的,我们人民警察不允许对职业产生怀疑。喜剧效果很不错,后半段稍微冗长,打斗场面很港片,结尾致敬《英雄本色》,还有《王国》的梗。就是很纯正的癫狂喜剧,韩片把港片“皆尽过火”的本事都学透了

25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推荐

笑到崩潰

30分钟前
  • 換日線
  • 力荐

所有的笑料都能笑出声,段子、幽默、讽刺、自嘲…各种硬的软的喜剧形式、高级的或通俗的笑点,现在能有这样的喜剧,已经很难得!韩国电影在类型化方面简直出神入化了!

33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同一个剧本拍得与《龙虾刑警》高下立判,之所以这部能做到热血又好笑,人设、表演、细节、节奏和感情都在线,尤其节奏,控制得太好了,本土版差的不是故事,是讲故事的人

36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近两三年来难得的从头笑到尾的电影,没有任何无聊的场面。希望大发!

38分钟前
  • CSUMMERY
  • 力荐

看完专门地图上搜了一下수원왕갈비통닭居然真的有啊哈哈哈

39分钟前
  • 暖晴
  • 推荐

属于那种“蠢的”“低俗喜剧”,但是并不弱智,笑点密集,看完心情愉悦,而且一度非常想吃炸鸡!

44分钟前
  • 这个假了
  • 推荐

神秘冷面的缉毒队一本正经的搞快餐,本来极致的反差梗并没有胡闹的拍,从逆境中的悲凉,到骑虎难下的无奈,再到最后战狼式的热血,剧情推动和情绪引导都很自然,结尾还附赠港产警匪片、西部片、僵尸片三个彩蛋,总有一款击中你,业界良心啊。

46分钟前
  • 发条饺子
  • 推荐

一本两拍,但相比《龙虾刑警》还是成熟太多,背后的差距就更大了

5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一晚連刷兩部喜劇片高下立判。這次的票房紀錄果然有理由!真的全程笑點不斷笑出淚來啊!這片要不火才讓人奇怪!是犯罪題材但暴力點到為止,這方面不過度已經很難得。有距离感的缉毒故事和接地气的炸鸡店结合,加上特色맛집和放送文化(PD曝炸雞店有點牽強)。節奏給力劇情發展流暢,喜劇感的實現方式親和卻不低級,值得商業片借鑒。然後朝族還是華僑我都不反對但是漢語也太糊弄了吧,要不是有韓語字幕根本聽不懂。音樂為喜劇性大大加分。如果有第二部就好啦!0213CGV홍대

56分钟前
  • 看守煙霧的人
  • 推荐

从头到尾都是笑点,差点笑死在影院,而且动作戏也很出彩,真的感觉从头到尾都很新颖?!向千万电影冲鸭!!!PS:竟然冲到韩影票房史第二名,这还真是没想到...

57分钟前
  • 冰拿铁
  • 力荐

不是翻拍!!韩国作家문충일的最初剧本,2015年中韩合作项目,中国这边按照人家的剧本改编先拍了,并不是韩国翻拍龙虾刑警。

1小时前
  • momo
  • 力荐

听说《龙虾刑警》一本两拍,韩国导演拿去拍了一部本土的票房爆款,迫不及待的看过之后,还是没有超出预期,可能对于这种韩国商业片并不能抱太高的期待吧,或者这几年的韩国影坛都没什么好期待的,偶尔出个爆款也只是类型完成度不错的工业产品。这片子大卖本质上就和咱们的泰囧港囧唐人街探案差不多,只能夸类型完成度不错,做了行之有效的本土化处理,导演对于喜剧节奏的掌控也很有一手,但也就仅止于此了。

1小时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看完之后的第一感想:好难看!这货根本对不起一千五百万的票房啊,比老手和检察官外传还难看,这次大爆真的是抓着头皮都不知道原因。前面剧情还算可以,但是后面的打斗戏份真的难看到无言以对。只能说这个电影是踩着狗屎运上去的吧。感觉是韩国千万电影中最弱鸡的了,这种程度的电影撑死了也就值三百万。可能韩国人民活得太压抑特别渴望看喜剧犯罪电影吧。完全不值得这样的高票房,作为爆米花电影都太弱了。

1小时前
  • 抱抱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