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血寻梅

悬疑片中国香港2015

主演:郭富城,春夏,白只,谭耀文,金燕玲,邵美琪,李逸朗,杨诗敏,蔡洁,吴嘉星,何卓霖,艾迪,谭炳文,梁小冰,车保罗,太保

导演:翁子光

播放地址

 剧照

踏血寻梅 剧照 NO.1踏血寻梅 剧照 NO.2踏血寻梅 剧照 NO.3踏血寻梅 剧照 NO.4踏血寻梅 剧照 NO.5踏血寻梅 剧照 NO.6踏血寻梅 剧照 NO.13踏血寻梅 剧照 NO.14踏血寻梅 剧照 NO.15踏血寻梅 剧照 NO.16踏血寻梅 剧照 NO.17踏血寻梅 剧照 NO.18踏血寻梅 剧照 NO.19踏血寻梅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17 14:49

详细剧情

2009年,十六岁的湖南女孩王佳梅(春夏 饰)追随改嫁的妈妈和姐姐的脚步来到了香港,全新而陌生的环境,她感觉到格格不入,与家人的关系也逐渐紧张起来。志愿成为模特的佳梅以助理身份入行,尝尽了圈内的苦辣酸甜,最终为了赚更多的钱而出卖肉体。直到某天,她认识了拥有悲惨童年经历的肥仔丁子聪(白只 饰),两人的命运同时朝着悲剧的方向转变。繁忙的警署内,肥仔前来自首,负责此案的臧SIR(郭富城 饰)针对相关人士展开调查,在此过程中,佳梅和丁子聪个人的故事交替展开。有如两条悲伤的河流,最终汇成混杂着血污与泪的黄泉之水……  本片根据真实案件改编。

 长篇影评

 1 )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2008年,香港深水埗发生一起援交少女被杀后碎尸案,头颅被抛入九龙城码头,作案细节,骇人听闻。不管是因为猎奇心驱使,还是出于对死亡的关注,很早之前,这类真实残酷案件,促使香港产生了一系列“奇案”电影,大多贩卖暴力与情色元素,[屯门色魔]、[羔羊医生]、[八仙饭店之人肉叉烧包]等都是由真实案件改编。观看这些电影,多少会让我想起卡夫卡的一句名言:“我们容易从现实生活中制造出许多书,但却不能从书里引出生活。”呈现暴力现实的电影是否真能把人引向对其背后深层原因的关注? 根据深水埗这起援交少女遇害案改编的[踏血寻梅]也具备了暴力和情色的话题性,尤其是分尸镜头,在灰色的画面基调和主演白只那透着怨愤的神情的演绎之下,让人无比恐惧。于香港的电影院观看这部电影时,不算是一次很好的体验。不是因为影院的服务质量差,而是时间选择的不合适。因为排片量少,不得已选择了八点多钟的早场。清晨,从酒店出门,旺角的街头,大部分店面仍然关着,相比夜晚密集的人群,彼时,街上行走的是真正生活在这里的街坊邻居,从大厦、从巷内、从茶餐厅里走出走进,面孔淡然。

对于游客而言,这算是一次感受本地人开始一天生活的初始时刻,不静不闹。之所以要特别强调清晨旺角街头的景象,是因为这里的环境跟电影中的凶杀案发生的地方太过类似,是普通市民拥挤生存的地方。遇害少女王佳梅跟随母亲移民香港,住在古惑仔电影里经常出现的,被敲门催缴保护费或高利贷的公共屋邨中,十几二十平米大的地方住着一家四口人。在许鞍华的[天水围的夜与雾]中,嫁给任达华的内地女孩张静初就是住在类似环境的地方。 在香港,存在着这样一个老夫少妻的现象:想移民到此地的内地妇女嫁给了这里上了年纪的男人。各自的生存条件都不是很好,所以很多只能住在香港政府兴建的廉价公共屋邨内。影片中的母亲在王佳梅很小时就改嫁到香港,直到她十几岁时才把她接过去一起生活。王佳梅的粤语说得不好,跟继父的关系也很差,早早就想要出去赚钱。影片从王佳梅去到香港后不久便遇害开始讲述,倒追起凶手丁子聪的杀人动机。 表面上这是一部追究案件背后真实原因的电影,但是三段式的结构(寻梅、孤独的人、踏血,据说还有一个版本里会多出“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一章),慢慢揭示的其实是几组人物的生活困境:王佳梅的贫穷与梦想,凶手丁子聪的暴躁与不满,负责此案的警察臧Sir的执着和孤独。王佳梅想做模特不成,出于对金钱和更好生活的渴望,沦为援交少女;丁子聪是名送货司机,电影中一出场便与老板大吵一架,后来认识一个女孩,发展了一段暧昧关系后,无疾而终;臧Sir和妻子离异,只能偶尔去探望女儿,所以他很能理解王佳梅死后,她在内地还不知情的父亲如果知道消息以后的心情。

影片区别于大多数香港“奇案”电影的地方是,它精心设计了故事结构,强化了每个角色的现实感,削弱了案件本身的猎奇性质。新移民王佳梅和香港底层青年丁子聪置身在不满的生存环境中,自身的性格、抉择和环境中的偶然因素促使了悲剧的发生。案件既是一场谋杀,也是自杀。正是它的现实主义底色,导致了前面说到的清晨观影后的“不佳”体验,在最熟悉自然的环境里滋生了这样恐怖的悲剧,令人无限唏嘘。然而,我也不能确定,看这样一部透着无望的电影什么时候会是合适的观影时间。

从电影中走出来,再看看周身的穷街陋巷与高楼大厦,行色匆匆的路人,奔波忙碌的年轻人、中年人和老人,不得不去想像他们中的许多正也经历着王佳梅、丁子聪那样的生活,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走上那条路。影片有好几处镜头特意游走在普通市民的生活面孔上,不过,它不是把悲剧的责任推给“社会/环境的压迫”,而是冷冷地展现了其中的真实和个人的处境。臧Sir最终没有找到丁子聪谋杀的动机,但是找到了生活更真实冷酷的触感,他用相机定格了自己在每个悲剧中的“在场”。 (原载于看电影杂志2月中)

 2 ) 问答里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导演的失败之处

一部一百多分钟的戏看下来,还有不止一个人在问: 王佳梅为什么想死? 慕容怎么伤害了丁子聪了? 慕容为啥突然就要跟丁子聪发生关系? 他辛苦分尸坐那么久车把头扔海里为什么还要自首? 郭富城一直在那里坚持什么?老板阻止他的点在哪? 佳梅是不是一定需要那一场裸露的床戏? ........... ........... ........... 我看了问答里的好多答案,看完的感觉就是大家都在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体系去猜去过度解读,一部好好的剧情电影,它有一百多分钟的影像和声音,何以轮到观众观后去猜其中的细节和人物动机? 可能有人要说了,就是见仁见智啊,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就看不懂啊。 看不懂的就是好电影?叙事支离破碎的就是好电影?需要用自己中二经验去解读给大众的就是好电影?恐怕过于牵强吧。

人物众多而都很扁平,性格形成因果几乎不成立。 因为臧警官离婚了所以就怂怂的?孤独的? 因为母亲早亡前女友离开就所以丁子聪仇视女性? 佳梅给父亲经常发短信,父亲连陌生号码发都相信,这就父女情深了? 王佳梅被母亲打一巴掌就不幸福了?援交期间遇到渣男就想死了?本来是想在援交期间找真爱的吗? ...... 纵使有一些瞬间是闪光的,但是故事没说明白,导演想表达的抒情的再多也没用。就好像一篇三万字的论文,不因其中有一两个好句子而精彩,整体叙事缜密观点清晰才是好论文。 整个观影过程甚至不能平和地赞一下值得赞的部分,一直在想,哎呀导演是不是觉得给佳梅爸爸发短信这段好感人,哎呀导演是不是觉得剥皮这段好可怕,哎呀导演是不是觉得那串字母好文艺……

so中二。

写于看了豆瓣很多严肃脸的过度解读之后,气哦。😥

 3 ) 过誉之作

香港有很多描述社会底层人生活的电影,许鞍华的天水围,陈果的三部曲;也有很多改编真实案件的cult片,李修贤还专门开了个公司拍人肉叉烧包,羔羊医生。《踏血寻梅》野心不小,想把这两种电影结合起来,用血腥案件说人性说绝望。

先来看看真实王嘉梅案:08年时年仅16岁的“新移民”少女王嘉梅在援交过程中被24岁的客货车司机丁启泰掐死,尸体被起肉拆骨,一部分冲进马桶,一部分混入街市当猪肉贩卖,人头则扔进大海。丁启泰在之后的采访中被问及为什么要杀死王嘉梅,他回答忘记了。

导演翁子光说他很想知道为什么,于是拍了这么一个电影:援交少女王佳梅在经历梦想破灭,感情被骗后和被众人歧视的丁子聪在看似心心相惜,在性交过程中,她说我想死,丁子聪说好,我帮你,然后掐死了王佳梅,接而冷静分尸,最后去警局自首。

在电影中,翁子光把真实案件中广泛的“为什么杀人”转换成臧Sir具体问出的“为什么第一次见面王就和丁说想死,而丁真的杀了王”。

第一个问题,这部片里引用了同样血腥的hello kitty藏尸案作对比,臧S回忆时提到罪犯在法庭上听着案情陈述甚至还在谈笑风生来说明人性本恶,杀人是后天约束没法战胜原始欲望的体现。但导演觉得“人性本恶”不能完全回答这个问题,于是以臧S为自己的投射开始“寻梅”,尝试找到人性中少得可怜的善意。

第二个问题,导演用“孤独“来概括王佳梅和丁子聪过去的生活,企图给这个问题找合理的答案,但太过刻意,效果并不好。

先是用梦想破灭,感情受骗来为王佳梅找理由说出“我想死”,用了耳环这一物件贯穿整个故事。

王佳梅还在念书时候,她妈妈收到了耳环这个生日礼物,给了王佳梅戴。但有一天那个送礼物的朋友想用A货耳环换回送出去的4千多的真货耳环,王佳梅妈妈答应了,王佳梅得知此事发脾气地把A货耳环扔了,妈妈打了她一巴掌,并说:“你要什么我都买给你,你以为我有几百万身家吗?"

王佳梅下海后第一次接待客人拿着嫖资去店里买了一模一样的真货耳环。在付账前接到瘦弱嫖客请求做他女朋友的电话,王佳梅怒气冲冲拒绝后,去收银台倒出一大堆零钱结账。

王佳梅以为遇到了真爱嫖客,谁知道却被嫖客叫出来,指着她对女朋友说:“你看,我有可能和这样的人有一腿吗?”

王佳梅脱下了耳环和凶手丁子聪性交,说:“我很想死啊。”

翁子光很努力想用王佳梅的经历来说明她的寻死是多么“正常”,但在这一部分,我只看到了文艺版的《囡囡》,与《榴莲飘飘》相比,手法实在太差,生活的残酷在于人都是像榴莲一样不知香臭地活着,而不是赤裸的腐化堕落,“做援交少女”还是“是援交少女”这个度,导演把握得不好,导致情感的处理让人无法感同身受。在《洪兴十三妹》的舒淇,同样是妓女被辜负,却选择杀死对方后自杀,这种戏剧化的感情反而顺理成章,盖过杨恭如的美貌熠熠生辉。

同时,为了说丁子聪为什么杀人,电影先是排除一系列原因:不是因为吸K粉错手杀人,不是因为被歧视的感情经历对女性仇视而杀人,描写丁子聪对过世母亲如何尊敬,和邻居婆婆如何和谐相处,还试图用“猫”来加深电影中“讨厌人而杀人”的立意。

丁子聪邻居婆婆养了一只猫,非常粘丁子聪,没事就往他那里跑,邻居婆婆还说:“猫很有灵性,知道谁对它好。”

丁子聪和所谓的前女友在房子里聊天时,这只猫总会躺在脚边。

后来丁子聪分尸时,这只猫从邻居婆婆怀里跳下来想走去那个全是血的房子。

一个对猫那么好的人在回答臧Sir问题时说:“我讨厌的不是女人,是人。”

臧Sir又问:“所以你把王佳梅脸皮撕下来,是不想她看起来像人吗?”

丁子聪没正面回答,他说:“我杀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接着画面切换到他分尸时发现王佳梅的子宫里已经有一个成型的胚胎。

臧Sir继续问:“王佳梅知道自己怀孕了吗?”丁子聪开始用头撞玻璃。

可以看到,导演的立意是矛盾的,如果真的是因为“讨厌人而杀人”,在提及王佳梅怀孕后,丁子聪不可能情绪崩溃大吼大叫,他始终觉得自己杀了一个无辜的人;但如果不是因为这个原因,之前着力铺垫的丁子聪的“善”又成了笑话。

叙事的牵强,感情的无力,大概是导演忘了很重要的一点:

在“正能量”世界看来要问为什么的事情,实际上是边缘世界的常态,根本没有为什么,当你尝试找理由时就失去了该有的真实和冲击。

而在演员方面,金燕玲的最佳女配角实至名归;春夏只能说合格演出,比现在内地的女演员好,但不能说“出彩”,拿最佳女主角,也看出香港实在没人了;郭富城的角色非常有取代性,香港那一批同样年龄段的男演员挑谁来演都行,拿到影帝,只能说对手拍的电影不行,而不是对手本身实力不行;白只长相和真实案件中的罪犯太像了,演话剧的演技自然是不错的,但还是略微担心因为长相限制,并不能有太长远的演艺之路,希望他能用好作品打我的脸。

最后安利一部电影《僵尸》,是踏血的导演翁子光做编剧,麦浚龙导演,同样是底层人的生活,比《踏血寻梅》好看很多,但在前年的金像奖上颗粒无收。如果说横扫金像奖的电影是代表那年的电影水平,也只能说,今年的电影水平也实在太不行了。不过,《踏血寻梅》再不行,也比明年今日粤语版好。

注:

我是直接杀去HK看的120分钟导演剪辑版,和98分钟云盘版本比,剧情顺序以及细节交代更为清楚,所以我真的没有冤枉这部片。

我看的那场有五分之三都是上了年纪的公公婆婆,而且买的都是好位置,开场前一个小时我买票只剩前四排了,实在有趣啊。

 4 ) 残酷的,并不是杀人本身

她想找一个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十六岁的贫穷少女
有一个满身戾气的歌女母亲,喜怒无常,会下班后突然甩她耳光。
一个视她为空气的继父,在她死后,第一时间向小报爆料。
有一个很正常很普通的姐姐,在偷听到她接嫖客电话后,不管不问,并略有嫌弃。
她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
姐姐跟随妈妈改嫁先来香港几年,才接她过来,生父远在湖南。
王佳梅像一个弃婴,她想念父亲,只能用发短信和寄钱的方式表达。
她想要爱人,而一个援交少女,能得到几分真心?
得不到爱,也不知道应该把爱付给谁。
她冷漠、辍学、打两份工,曾幻想依靠自食其力获得尊重。

电影几次强调,王佳梅渴望被人看见。
她跟最后一个援交对象在交易前的网聊时说:我长得也不好看。
她的墙上挂着一张陌生的美人照片,她从照相馆买回这张照片是因为,想要拍张同样美丽的照片。
王佳梅并不知道,她自己跟照片里的姑娘一样美丽动人.......

站在风口,不知何去何从。看不到风景,触不到未来,没有人指引。
她丧失活下去的信心,不懂未来的意义,生命本身的美好,王佳梅体验不到。
于是她选择了一个同样绝望的人,帮自己结束生命。
甚至她都不知情,自己已经怀孕......

谁都有一个狼狈不堪的青春,不同是
当堕入巨大而虚无的生命空洞中时,大多数人都能走出来,成为一个社会动物。
而王佳梅和丁子聪,都不知道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人。
丁子聪陈述杀人动机时说:我不是不喜欢她,也不是不喜欢女人,我只是不喜欢...人!

说寂寞可以杀死一只苍蝇,那空虚一定可以吞噬灵魂。
这部电影套着凶杀、分尸、援交这些耸人听闻的外壳,却讲述着一个残酷青春的故事。
一个鲜活而美丽的生命,如何一步步走向消亡。

结尾处回到时间轴的前端,王佳梅刚刚来到香港,与阔别已久的母亲和姐姐团聚,亲人背着她偷偷抹泪---------她不是不被爱着,只是生活产生的戾气,让每个人都释放不出爱,感知不到对方。
王佳梅也不是没有被看见,那个她想要谈恋爱的嫖客,看到她在地铁广告上的照片,十分惊艳。丁子聪开门第一眼见她,露出惊喜的笑容。

我有什么?无非是一大把的青春,放在我这里也没有用,你要就拿去吧。

愿世上每一个王佳梅,都能找到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5 ) 湿润的肉身,枯干的心

(文/杨时旸)
    《踏血寻梅》被人们表情暧昧、指指戳戳地说成一部三级片,它也没想过去抖落这个戏剧化的帽子,就如同这电影中的故事一样,每个人都对他人表演着一种身份,然后,把最残忍的真实留给了自己,哪怕最终导向了自毁。看过它的人,就会知道,《踏血寻梅》是一首送给所有孤魂野鬼的招魂曲,一行献给都市中失意者和孤独亡灵的献词。生活和光亮从未眷顾他们,但他们终究还能被死亡见证。
    这部电影中所有的人都是残缺的,如同那具被肢解的尸体。郭富城扮演的警察阿臧失去了妻子和 女儿,凶手丁子聪失去了母亲,成年后又几乎失去了整个世界;而佳梅呢?她又曾得到过什么吗?所有人都在飘荡,他们像是神明不经意漏下的一把种子,从此,那些无辜的生灵注定不知所终。
在大多数人的逻辑中,万事都有因果,但很多事却都是无常。阿臧去探监,他就是想问问那无常背后的“为什么”,但是早已经回归平静的杀手,听到这个问题,却一次次用头撞向玻璃。他真的说不清楚。他对女孩下手的那个瞬间,从世俗上说,是迷乱,从另外的维度上讲,也算通灵。这一切又怎能在事后用逻辑与理性进行分析?
    那些粘稠的血液已经足够触目惊心,但那是生理上的触动,更令人从深处感到战栗的,其实是另一种解读:佳梅是受害人,丁子聪是施害者,但是,谁又能否认,他们其实是互相拯救了对方呢?只不过这拯救的途径是死亡。佳梅把对方滑落的手重新放在自己的脖子上,最后一滴泪水和最后一抹微笑,是对这人世的最后一句咒骂和唯一一次欣慰。她的灵魂终于有个地方可以安放,这尘世里不行,那本圣经里仍然不行,死亡成为魂归之所。所以,那个男人杀了她,还是救了她?爱和死,哪一个更冷?
    阿臧,佳梅和丁子聪,都有各自的营生,活在自己编造出来的希望中。佳梅想做模特,想拍漂亮的照片,想赚钱离开那个拥挤不堪的房间;丁子聪终其一生把母亲的照片挂在墙上,像幅圣像,他可以接受自己无比污浊,但不许母亲的形象被污损,直到最后,那幅照片却跟着他进了监狱的房间;阿臧每天怕容颜老去,拿着个骗人的美容器械在脸上搓来搓去,希冀着前妻还有可能和自己复合,听见女儿和他说妈妈的男友不来了,眼睛里还有光彩。但最终,他们所有人都走向了这些希冀的反面,堕入死亡与恒久的孤绝。
    《踏血寻梅》中的所有场景都只对准了幽暗的细部,溽热逼仄的公屋,肮脏狭窄的街道,即便影片中一直点题的“能看见风景的窗子”,也都镶嵌着监狱设施般的栅栏,这是香港的另外一面,剔除了璀璨的维多利亚港和耸立的写字楼,这故事里的所有人都像角落里的蕨类植物,在阴暗潮湿中默默生长默默消亡。最终,用各自的生命与自由换取了一次八卦周刊的封面报道,沦为偶尔街谈巷议背后的揣测。那已是他们沉默的一生最接近喧哗的一刻。
    而这唯一一次让他们成为主角的故事,也注定与现实距离遥远,失真而扭曲。对于无聊的人们来说,这惨案是求之不得的消遣,人们把这一切与情色相连,与血腥相连,与某种变态的狂热相连,谁又能真的洞悉这血污和荷尔蒙背后的寒冷?反讽的是,这部电影,其实是想穿透一切戏剧性的视角,呈现背后蚀骨的冷漠,但当它放映,被众人讨论,却又一次演变成了消费主义的玩物,人们更愿意口耳相传着三级、分尸与援交,如果这部电影从开始就告诉你,它是一首献给失败者的挽歌,又有谁会去看呢?这外部现实和影片中呈现的内容不经意间构成了一组吊诡又极具讽刺感的镜像。是丁子聪杀了佳梅吗?还是一个冷漠而绝望的求生者,杀死了另一个自己?而如今,当这一切变成影像,我们每个人是否又成为了冷漠的观看者?
    从事件本体来看,这是那种典型的“底层相害”的故事,一个每天被人责骂的卡车司机,杀死了一个援交的“北妹”,而且以一种癫狂的方式。这完全符合“上层世界”对“底层世界”的想象,充斥着无序、暴力和迷乱。感官刺激混杂着陈酿的偏见,潦草地掠过这个新闻,最终成为倾吐的渣滓。“体面”的人们从不愿意在这样的事件里揣度更复杂的况味。但他们不知道,正是这种深重的隔绝感,造就着这一类悲剧。
    隔绝,在《踏血寻梅》中被无比清晰地表达。佳梅的妈妈当年赴港,想投奔更好的生活,但一生仍被隔绝于主流世界以外,作为第二代的佳梅致死却还被贴上“援交北妹”的标签,这是一层“身份的隔绝”;而丁子聪像他们一样,白天疲于奔命,晚上睡在牢笼式的公屋,周而复始陷入无望,这是一层“阶层的隔绝”;而无论阿臧、佳梅还是丁子聪,又都困于孤独,有人被玩弄,有人被拒绝,有人被恒久忽视,这是一层“情感的隔绝”。他们成了一群被囚禁的人。他们自生自灭,在很多人心中,几乎等同于虚无。
    成功者对失意者采取整体意义上的忽视、漠视甚或鄙视态度,后者开始感到绝望,而当绝望一点点内化,这个群体也开始厌弃自身。他们在一个密闭的罐头中挣扎求生,但因为密闭得太久,寻到出口的方式往往十分惨烈。人们或许觉得,这份惨烈可以唤醒隔绝的两个世界,彼此可以试图交互与理解,但残忍的是,它根本撼动不了横亘着的阻碍。最初,贫民区是光鲜世界的泄污口,惨案发生后,底层世界又成了体面人的动物园。等一切散尽,一切又回到原点。就像电影中,几年后,阿臧去看佳梅的妈妈,她照顾着瘫痪在床的香港老公,自己的大女儿又成了单亲妈妈,对于自己被碎尸的小女儿,她慨叹时间流逝的时候甚至有一点放松的笑意。
    《踏血寻梅》是个充满情话和体液的故事,但这些于肉身间彼此交换的东西,又有哪一次是由真正的感情而分泌?丁子聪见到佳梅,说了那句“中意你”,那或许是所有人物中最真切的一句话,唯一愿意发自肺腑说着情话的男人,却在不久后亲手杀死了他爱的人。还有什么比这更寒冷入骨,更痛彻心扉吗?
    佳梅在几个男孩儿间游荡,这是她改善生活的唯一渠道,却最终注定被贴上援交少女的标签,致死封存。她被杀手杀死一次,再被符号杀死一次。在那些露水姻缘的交易中,她爱上了其中一个男孩儿,滞留在动情和节制之间,最终发现,那个男孩儿仍然只是把她当做工具。男孩儿的正牌女友当着她的面咒骂她是垃圾?是啊,《踏血寻梅》里的每个人几乎都是“垃圾”,被家人驱逐,被朋友遗忘,被爱情忘却,他们都是被这世界弃之不管的生物。最终因为一场惨烈的死亡相遇。
    佳梅说,我想死,好想死。从旁人看来,她不该生出这种念头,她漂亮,青春,有无限可能性,但只有她自己知道,那些都是假象,她挣脱不了的东西,她也无从描述,她只是知道,自己注定困厄于此。或许,那种东西就叫做命运。她在网上聊天,问的问题都是,你再投胎愿意做什么?丁子聪说,不愿意做人,做人太辛苦了。所以,他把佳梅的脸皮扒了,不想她再是个人。这是罪孽深重,还是悲天悯人呢?如果救赎只能通过如此残忍的方式达成,那么,他们之前所经历的孤独与痛苦,又如何能对外人吐露。
    《踏血寻梅》的故事反戏剧,反高潮,即便它能轻易地演变成一个起承转合都充满刺激性的商业片,但它宁可成为了现在的样子。它就像从我们的生活中截了一段,扔给你看。真的,这一切都潜藏在我们身边,只是,平时我们都避而不看。
(本文首发腾讯大家专栏)

 6 ) 港人还在缅怀着大陆妹来港做鸡的时代。。。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带着另一种偏见。其实我只是单纯不喜欢这部电影本身而已。无关其他。当年的论述,反映的是彼时的认知和心态。留着自我警醒吧。——2020年4月。

———————————————————

《踏血寻梅》不是很喜欢。警察妓女黑社会,基本上就是第六代的视野。故事的拧巴感,跟第六代导演也不相上下。 我感觉大陆去港女性成为妓女这样的题材很讨好香港,说明香港人的骨子里依然自大。 据说不少香港人喜欢这个调调。毕竟导演设定的角色都是失败者这一点,多少影射了香港的现实和香港人的心态。这个故事发生在2009年,导演完成这部电影是在2015年。2015年的大陆人连购物都去日本了,香港还在缅怀着大陆妹来港做鸡的时代,是多么的不合时宜和自怜自伤。 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一种香港人视角的一厢情愿的共死的假想。而这种假想在我看来,是虚妄的,是好笑的,是不爽的。当然,这部电影的编导本来就不在乎大陆人怎么想,因为这部电影不可能在大陆上映的。 除此之外,有的地方趣味很糟糕,比如故意卖弄色情这一点,基本上保持了当年香港咸湿片的品味。不谈春夏的援交,就说开头胖子拉货遇到的老板在行房。第一个镜头是正常的,是胖子的视角。下面接了一个全知视角,近景拍摄苟且二人,我想完全是为了挑逗观众吧,对故事本身没有意义。 被人称道的故事嘛,打乱了顺序而已,斧凿痕迹过重,不够自然舒展,简单直接就更谈不上了。因为故事的顺序乱了,这个故事的力量也就没有了。力量是需要积聚的,但是这里没有积聚的过程。杀人那段只有恐怖,没有心灵的震撼,因为观众不知道为什么而杀。虽然后面交代,但是已经晚了,观众的情绪被提前消耗了。看到最后,不知道导演到底要说什么,仅仅把这个悲剧归结为家庭的破碎、贫穷和儿童时期的心理阴影,意义不大,不需要这么虚张声势。 又,郭富城基本没有什么演技啊,都是背影侧脸什么的,看不到正脸,也看不见所谓的表演。那段跟前妻在一起的哭戏,反而无助于表现他沉迷案情的性格,因为他想到了现实。 公众号:电影拉片室。

 短评

请告诉我一个正确打开的方法:吃饭时看,会反胃。睡觉之前看,心神无法安寝。假期看,抑郁到厌世。就连以前听到烂熟的《娃娃看天下》,从此也染上心理阴影。但好电影大概就应如此,它不是施予,而是攫取;它不解决问题,只制造问题。它是卡夫卡所说的那种“应该阅读的伤害我们和捅我们一刀的作品”。

6分钟前
  • JulyChan
  • 力荐

改编自轰动一时的王嘉梅命案,案情简单且明了,于是导演选择了一开始就把案情讲掉,然后以臧Sir的视角来探讨案件发生的心理原因,分段,分层,分述,最终完成对凶手与死者的心理建构,兼反映社会现实。导演版的手法带有很重的作者意识和个性,而且很黄很血腥,想必不会是最终公映版。【香港文化中心】

11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80年代那场女童目睹的碎尸案是臧探长(同时也是位父亲)孜孜不倦“踏血寻梅”的初衷。男二号自白灭尸过程的表演甚好,探监戏码令人想起《一级恐惧》里的爱德华诺顿。片尾打出纪念佳梅,由影片回想佳梅身世,令人唏嘘。剪辑漂亮,配乐佳。

13分钟前
  • brant
  • 力荐

3.5。120分鐘版。雖然處理得有些零碎,但仍是值得肯定的新銳作品。兩個寂寞的邊緣人,一個太入戲的警察。重點不在追兇,而是從心理狀態去細細描繪。犯人被害者有塑造起來,反而郭富城角色不夠立體。血腥程度超乎我的想像,不只畫面,連犯人陳述都讓人發毛,難怪白只演完吃素.....

18分钟前
  • 裘笛
  • 推荐

#HKIFF# 新晋导演用大牌演员拍作者电影,恐怕是近来港片的新潮流。全片分四章,反高潮(安排凶手片头就自首),而以心理状态切入人物,探讨罪案背后的起因,塑造人物形象很成功。郭富城、谭耀文和白只都演得很好。

19分钟前
  • btr
  • 推荐

喜欢这样的群像戏,交叉登场、互相制约又不失平衡,每个人都有故事。从豆瓣走红的春夏、豆瓣大福唱片发行的电影原声带……千丝万缕的联系让这部电影更加真切,也是真切才让人如此代入,表演、配乐、摄影大赞。今晚田原也来看了唉,曾经的金像奖最佳新演员(《蝴蝶》)。120min DC版

22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我常常想,为何有人会跟首次见面的人说自己想死,对方又为何真的相信?」——因为他们彼此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里。

27分钟前
  • 江寒园
  • 力荐

“我不恨女人,恨的是人。所以我杀了她。”两个边缘人的自白,一个找不到认同感的他,和一个心冷致死的她。在这个血腥的案件中,他帮她完成了解脱,她帮他找到了认同。这是一间寂寞的看不见风景的房屋

32分钟前
  • Marilyn
  • 推荐

整个片子就是一个特稿。郭富城作为特稿记者(误)推动故事进展,多重角度,受害者、嫌疑人、受害者家属、嫌疑人的原生家庭、各自的前女友前男友……信源丰富!王佳梅买耳环,贴上陌生女子的肖像照等等,细节完整!郭富城说我不是想知道你为什么杀人,就想知道事情怎么发生的。完完全全就是一篇特稿!

36分钟前
  • Donuts🕳️
  • 推荐

为什么看完之后空落落的.....

41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力荐

半夜一个人看完《踏血寻梅》。看着片中那些血腥的镜头,不知道为什么竟然一点都不怕。看着片中那些裸露的镜头,一点性唤起的感觉都没有。我喜欢这部电影的氛围,看完后沉浸其中久久无法自拔……

42分钟前
  • 丁小云
  • 力荐

講真,寂寞比死亡更痛苦。

45分钟前
  • 迷走人形。
  • 推荐

喜欢,我们云南姑娘春夏灵气逼人,演素人像素人,本色背后韧性的涟漪荡开,眉目之间有隐形波澜涌起,这个身条,细看简直是另一个满岛光,希望继续有好片发挥。

48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片头一小段哼唱《娃娃看天下》之后整个电影淹没进绝望的配乐之中,“这人生可轻易吗,这些你到底明白吗”。剥除电影惹人注目的社会话题和奇情血腥,《踏血寻梅》的内核其实很文艺,你如何面对捂住口鼻令人窒息的寂寞,在黑暗的世界里人有可能活得光明吗?

52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王佳梅和小胖的交集太苍白了,QQ聊天就互相信任了,初见面就把命就交给对方了,王佳梅的可悲几乎变成了傻。窥探出很多社会问题但都不深入,人与社会环境看不出什么关系,着实差口气。新晋导演为赋新词强说愁。看的90分钟的版本,难道导演版超神了?

57分钟前
  • Jorrow
  • 还行

片子是好片子,演员是好演员,但是仅从90分钟版本的故事来看,王佳梅的绝望显得有点浅薄,仅仅是因为恋爱失败,就自我放弃了吗?毕竟家里的亲人都还算不错。ps:春夏这个女演员,真的感觉很适合王家卫不知为何。

1小时前
  • 小岩井
  • 推荐

电影不算差,但拿这么多金像奖,实属牵强。

1小时前
  • 车木人
  • 还行

原来一个这么瘦的人,也有这么多脂肪。有形无神,有魄无魂。

1小时前
  • Obtson
  • 较差

带劲,结构和立意都挺喜欢,哪怕许多地方与“孤独的人”这一章名字一样,太直白。碰上导演谢票,导演呼吁着观众要支持这部纯正“香港人”拍的“香港电影”,似乎要洗脑观众让我们忘记它的主角只是一位新移民,以及该片对香港的悲观态度。可悲的王佳梅。

1小时前
  • 小溪笑嘻嘻
  • 推荐

相当沉稳细致充满耐心的一部探案片,错乱交叉比照的时序有效拼贴出了角色丰富的人生以及多义的人际关系。有涉中港角色,但绝对只是个体化的经验,没有掉入大而无当的概念化陷阱。

1小时前
  • LOOK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