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淡影

悬疑片中国大陆2021

主演:叶硕,周楚濋,杨骏,聂礎一,谢宇朦,董浩然

导演:贺泉

播放地址

 剧照

远山淡影 剧照 NO.1远山淡影 剧照 NO.2远山淡影 剧照 NO.3远山淡影 剧照 NO.4远山淡影 剧照 NO.5远山淡影 剧照 NO.6远山淡影 剧照 NO.13远山淡影 剧照 NO.14远山淡影 剧照 NO.15远山淡影 剧照 NO.16远山淡影 剧照 NO.17远山淡影 剧照 NO.18远山淡影 剧照 NO.19远山淡影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7 16:10

详细剧情

90年代,中国中部沿江小县淮川的一起凶杀案,模拟画像师章欣奉命前往画出嫌疑人。却意外画出了一个已经死去了十多年的女人,是原来县文工团的一个舞蹈演员严华。当全部人都觉得章欣画错时,案子却又诡谲的和80年代的一起连环谋杀案关联在了一起。章欣为了证明自己,一步步走向这迷雾之中......

 长篇影评

 1 ) 文艺片也得情节合理,您说呢

其实对我来说,本片题材不错,氛围营造还行,两段叙事也穿插有序,属于看得过的片。

但看完之后总感觉憋着一股劲,没个释放点。

想来,除了人物塑造并不抓心讨喜之外,大概就是逻辑问题稍多了些。

评论中有些朋友说这是文艺片,不必太计较BUG。但我觉得,对于一个故事来说,悬疑也好,文艺也好,即便是无厘头,在剧情上也要以“合理”为第一原则,否则其他全部免谈。

提几个我眼中的问题吧。

1,日记本

作为案件侦破的重要线索,以及推进剧情的重要工具,我实在不理解这个日记本为什么会出现在案发现场。如果凶手是为了与昨天告别,那一把火烧掉日记本不是更符合传统习惯吗?而且也更安全。像这样故意给警方留下重大线索,还不如直接去自首。

另外,日记里边记录的是严华和林音之间真挚的情感,让如此珍贵圣洁的东西和一个BT杀人魔埋在一起,这几个意思?

2,沈队和章欣的关系

从一开始,沈队就对这个文弱新面孔感到不爽,这很像《杀人回忆》的人物关系,大城市来的新技术派年轻警察,和小县城的老炮,天生八字不和。

但在《杀人回忆》中,两位刑警大概是同等的地位,彼此对立并不违和。而本片中,章欣只是个辅助画师,即便沈队心里不吊他,但真的没必要每次见面都甩脸子,不吼就不会说话。毕竟人家是大城市来的同行,又是来帮你的,面子上的客气都不要了?

而在后边,沈队对章欣的指责也是自相矛盾,有时会冲章欣嚷嚷一句“你很闲吗?”,有时又指责他太过积极(越权办案),也就是说,章欣不管做什么都是不对的。

之后,在章欣帮助下,沈队查清了陈默是BT杀人犯的事,了解了当年一桩悬案,按说两人的关系应该缓和了,但却依旧针锋相对。

这种对立关系的刻意放大,我觉得有些生硬。

3,目击者老石

章欣跟目击者谈话时,客客气气的叫了一声“老先生”,然后老先生横了吧唧的回了一句:“什么老先生,叫我老石。”

我擦,这是跟警察说话的语气?我以为来了一个有个性的硬角色,马上要有一场激烈的对抗了。结果老石马上变脸,规规矩矩描述情况,一边介绍还一边哆嗦,吓死宝宝了……

……!!那开始你横那一下是啥意思?

然后,老石又介绍了一个重要线索,他当时看到的是个“女鬼”。

而之前,老石说他已经多次和警方介绍过凶手的大概情况,然而,警方竟一直不知道凶手可能是女的(至少警情大会上没提过,章欣作为参案人员也不知道)?那之前警方问那么多遍,都问什么了?

4,准到离谱的画像

这个问题可已经被广泛讨论了。技术方面我不懂,但我是真不明白,章欣是如何通过老石“没看清面貌”的描述,就把已经毁容的凶手给复原的,而且还是她十七年前的样子。

神奇。

5,严华申请入队

严华竟然在队长训练队员的时候,闯进来提申请,这时间点卡得令人摸不着头脑。咱就不能等领导下了班,不忙且没人的时候再去说么?尤其是这种“要进一个必须出一个”的敏感申请,真的要当着其他所有队员的面说出来吗?

相比之下,第二次找主任提申请的场景就合理得多。但这次被主任乘机那啥,我觉得有些无趣。为艺术献身有点……太俗套了。而且失身事件对于剧情推动并不起决定作用,林音本来就不能跳了,另外这件事对于严华思想的变化也没有起到太大作用,有种为了暗黑而暗黑的感觉。

6,发现尸体

警方估计死亡两三周,实际死者已经死亡一个月,但我想,即便是一个月的时间,也不至于分辨不出容貌吧?芭蕾队的队长和队员可就在旁边看着呢。

7,时间错误

王宝介绍案情时说,严华于1980年11月7日失踪(实际是死亡),但根据老李的查案记录和墓碑上的日期来看,严华是死于1981年的。这是个硬伤。

8,报纸细节

如果确定严华死于1981年,再根据章欣找梅莉时说的这句“十七年前”可以推断,当前是1998年。

而前边章欣准备回上海时,有一个镜头细节,他在码头看报纸。

在杀人案的上边,是叶利钦访华的新闻。叶利钦当总统时一共四次访华,分别是1992, 1996, 1997, 1999,单单是1998年,他宅在家里没过来。

这张报纸,做的不严谨。

9,拜访老李

章欣拜访刑警老李,当时,老李在吃饭,章欣坐在他的对面,顿了顿之后,他开口说道:“老李同志,有个案子想请你协助一下。”

这个???章欣进门之前就没说过来意么?老李不问清楚就让他进来看自己吃饭?

10,沈队推断林音已死

沈队从广州找到的资料显示,五年前广州一场大火,烧毁了林音(其实是严华)住的酒店,造成6人死亡,141人受伤。于是,沈队认为,林音很可能死于那场大火。

但如果查阅当年的案底,应该很容易核实死亡名单,至少酒店也会有人员记录。而且沈队自己也说,林音是“很可能”死于那场大火,后边还专门对章欣补了一句:你要找的人,或许早就死了。

林音这么重要的线索,却用“可能”和“或许”来草草对待,实属费解。

11,脚后跟认人

无论后来章欣如何解释,反正他通过脚后跟就锁定嫌犯,然后开枪射击,这点我是不能信服的。

12,季节问题

淮川应该是虚构在湖北的某个县城。

根据王宝介绍,林音(其实是严华)是去年6月份回的淮川,而根据严华自己的口述,她是回淮川半年后来到了照相馆,也就是12月。那天下着大雨。

但湖北的12月,会下暴雨吗?至少我在湖北的那几年,冬天是没见过的。

13,一双绣花鞋

巧合,是在以逻辑为主的悬疑推理片当中,应竭力去避免的。

而此时,严华之所以发现陈默就是当年的杀人凶手,恰恰是因为碰巧那天陈默在鼓捣那双绣花鞋。

一个离开了十多年的人,回来后偶然来到照相馆,又偶然看到老板拿着当年的那双鞋,这得多大的缘分呀。

倒不是说故事中不能有巧合,但在重要的节点上,靠一个巧合来推动进展,这是很拉分的。

另外,她仅仅因为这双鞋就断定陈默是凶手,其武断程度不亚于沈队认为林音已经被火烧死。

14,陈默智商堪忧

根据严华供述,她计划了好几个月,然后约陈默到芦苇荡。

陈默来了以后说:我来了,你是谁呀?

他居然连约他的人是谁都不知道,那自然更不知道要去干嘛。在这种情况下,他就去了?而且是去他的作案现场!

再者,前边严华在照相馆看到绣花鞋之后,反应那么大,陈默竟然一点警觉都没有!作为一个连环杀手,显然他很不合格。

15,尴尬的礼物

前芭蕾队员梅莉曾让章欣帮她画一张像,然后章欣画了,临走前送给了她,但是梅莉说:你留着吧,做个纪念。

我擦!我给你画的,专门送过来,然后你让我自己留着,还做个纪念?

无语,又发生了一个重大转折。

林音因脚伤而不能再跳舞这件事,舞蹈队早就知道的,但这个消息居然是在抓到凶手之后,才由梅莉传到警方这里。那之前警方的都调查什么了?再假如,章欣走之前不来找梅莉,那影片就提前结束了?

这样看来,倒是可以理解为什么梅莉不要那张画了,因为画本身不重要,趁机向观众透露重大讯息才是目的。

16,严华埋尸

严华发现林音的尸体后,没有选择报警而是埋尸,然后化身林音,这肯定是很多人无法理解的,也是被广泛讨论过的,其心理动机我就不多说了。

我只从事件逻辑来说,林音从走出化妆间到后门,再跟随陈默去芦苇荡,然后在那里被杀,这需要多少时间?

严华怎么来到芦苇荡的?又怎么发现林音尸体的?

发现之后,她难过了好一阵子,又花掉了很多时间。

然后她要徒手挖一个大坑,这又要多少时间?

她还要给两人换衣服,要知道,给死人换衣服,又是个花时间的活。

然后还要一点一点把尸体埋好,又是时间。

所以,严华能准时回到剧院登台,我认为这是个奇迹。

17,不透明的透明面纱

最后在舞台上,严华仅仅因为蒙上一块透明面纱,就骗过了所有队员和队长。

要知道,这些都是朝夕相处的人,一丁点异常和变化都会引起注意,但他们就这样盯着看,竟没能发现这是个赝品?!

以上只是个人观点,有不当之处欢迎指正。

另外,虽然说了故事中的一些问题,但不影响本文开篇的评价,这片子还看得过。希望国产悬疑片越做越精,瑕疵越来越少。

 2 ) 章欣——张欣

觉得离谱的可以去搜一个名字——张欣。电影结尾提到章欣要去甘肃出任务,是甘肃的哪呢?搜完你就会知道是白银。现实中白银连环杀人案凶手画像就是张欣画出的,而且也可以搜一搜画像和真凶的重合度有多高。现实中张欣也确实是上海铁路公安的一名画像师。

dna检测技术是八十年代末才有的,而且电影中的案发地是一个小地方根本没可能有这项技术。所以在发现死者的时候是通过体貌特征和身上的衣物来判断死者身份的。

 3 ) 刑警看《远山淡影》

她来自警察世家,特意邀请了家中的刑警长辈们一同观影,从专业的刑侦角度评价了《远山淡影》。

在我看完《远山淡影》之后,那种隐藏在唯美气息背后的隐喻与哲学反思让我无法平静,我将这部片子安利给了很多朋友,尤其是年长的、有过深刻阅历的朋友们,不出意外的得到了诸多共鸣。让我惊喜的是,昨天收到了一位刑警朋友的回复,她来自警察世家,还特意邀请了家中的刑警长辈们一同观影,从专业的刑侦角度做了评价,给了一份别具一格的“影评”——


我家里有四个警察,其中大伯是老刑侦,并与模拟画像师合作过许多次,中秋时一起看了这部剧。看完大家都说,这剧拍得乱七八糟,没看懂。但是大伯说片子里的办案倒是挺真实的。

章欣画出严华不是BUG

听大伯说,模拟画像基本都是通过目击者的描述还原出嫌疑人,所以画像师需要特别有想象力,毕竟不是自己亲眼看见嫌疑人。第二,模拟画像是画骨而不是画皮。可能学过画画的人都知道,人的三庭五眼都是有比例的,长什么额头就有什么眼,有什么鼻子就有什么嘴。所以,章欣听老头描述完(老头并没有看清楚严华,可能只看到个面部轮廓,否则模拟画像师是不会反复去画一个嫌疑人的,还画了一整墙。因为画的越多,就越主观,就会越不准确),能画出严华并不是神话夸张,而这就是画像师的基操。并且目前模拟画像师数量很少,全国就好像就百来个人,希望看完这部剧的观众不要对这个职业有什么误解。

林音死后为什么会被认为严华,这个也不是BUG

看剧里这个片段警察是青色警服,应该是80年代初,或者更早。这个时候没有DNA技术,DNA用到刑侦是90年代之后,全国普及更是2000年后的事了。所以当时甄别受害者身份,如果没有其他线索的话,就是靠“认领”了。

另外,好像记得剧中警察说过尸体过了几周被野狗叼了出来。其实尸体白骨化的过程远比大众想象的快得多。

而在河边这种潮湿的环境下,尸体溃烂腐败得会更快。可能48小时内就会达到巨人观(尸体膨胀,气肿,开始腐败)了。所以凭外表不可能能认出受害者身份,只能靠衣物信息。

剧中靠文工团的人辨别死者身份,这个是合情合理的,不是BUG。

在公共场合下开枪,对警察来说,是严重违规的。

警械使用的管理非常严格,现实中基本不太可能会发生把自己配枪给其他人追捕逃犯的情节。而章欣用沈队的配枪击倒逃犯后回来只是写检讨,这个处罚太轻了。

其实,沈队帮章欣解释特别重要“如果不开枪,携枪逃逸”,如果不是这个原因,追责起来章欣可就惨了。

这部剧拍得其实很有意思,画面摄像很好,女演员也特别好看。但其实我没太看懂(只看懂了严华为林音报仇,杀了照相师),于是上来豆瓣看看影评解释,发现很多人不太了解警察办案,于是写点东西留下来。


以上评价来自我的刑警朋友,在此向她和她的家人们致敬,也向所有人民警察致敬。这份来自专业刑侦视角下的评论,让我再次感受到了电影的魅力:电影 让人类的生命至少“延长”了三倍,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人生,也看到了人生的可能性。我们人人都是林音,想把当下的美好延续下去;可谁又不是严华?虽然当下尚未拥有美好,但依然坚持向着美好努力奔去。

 4 ) 逻辑上的一点问题

1、都有幸存受害者的目击了居然抓不到人?人家还一直经营着照相馆!

2、公安的卷宗资料放在退休刑警个人家里?作为刑警队长的沈队长居然也不知道?

3、林音的尸体怎么会被当成严华?没有尸检和认尸吗?

4、凑够一百四十个字凑够一百四十个字凑够一百四十个字凑够一百四十个字凑够一百四十个字凑够一百四十个字凑够一百四十个字

 5 ) 【懂的进】谈谈那些所谓的“bug”

本人不爱讲话,只喜欢静静的看电影,国产片极少能给我惊喜,在此mark一下——

首先是人物关系:

这里借用知乎网友冰梦竹做的图

案件陈述:(那些说看到30分钟就能猜到结局的可以跳过下面文字。)

故事主要描写了两个案件“90年代陈默被杀案”与“80年代连环杀人案”(片中的船厂走私案与运输司机犯枪案不算入主案件)。80年代的连环杀手陈默在90年代被杀,章欣根据目击者老石意外画出80年代被害人严华。章欣根据烧了一半的日记,老刑警老李,原舞蹈演员梅莉的阐述,发现当年离开的舞蹈队首席林音嫌疑最大,章欣也一度认为林音是杀陈默的凶手。但是无法解释林音杀陈默的动机。后来梅莉告诉章欣说林音当初离开舞蹈团是因为髌骨坏了,无法跳舞,这与笔记里“我去了南方后继续跳舞”的描述不对,章欣才猜出是严华顶替了林音。而严华顶替了林音跳完人生谢幕的舞蹈,用林音的身份去了南方“把人生过的辽阔些”,谁知命途多舛,她来了时代走了,然后意外烧伤,又回到了淮川。见到了照相馆老板陈默,得知他是杀林音的凶手,然后找“做运输生意”的人买枪,约陈默去芦苇荡将其杀死为林音报仇。两个案件也在这里完成闭环,片子逻辑线很清晰。

对几个争议最大的BUG的解释:

1. 捕鱼老头老石在陈默被杀当夜,看到的应该是被毁容的严华,那他是怎么形容给章欣,章欣又是怎么画出来的?

片中捕鱼老头对章欣说自己“好像记得,又好像不记得”,说明他最多也只是看到了严华的轮廓,并没看清楚烧伤的脸,否则烧伤那么明显的特征不可能会忘记。另外章欣给他看都是眼睛嘴巴的小本本,估计是一种唤起心理印象的手段。

而沈张问章欣要画时,章欣磨叽解释什么人脸的五官比例,是他也不确定画出的到底对不对,所以把画递给沈张时说的是:“这张是我觉得最准的。”所以,章欣画出严华也是有运气的成分。(而从后面严华毁容程度来看,五官比例并非已经完全融毁,还是轮廓分明的。)

导演编剧并不想在片子里说太多关于画像师的基操。我看过有位上过《挑战不可能》的画像师林宇辉,曾根据美国警方提供的三段模糊成马赛克的视频画出了杀人凶手(B站有,自己搜)。而章欣根据老石描述画出严华,也绝非不可能。

而导演不着重介绍画像师的能力,是为强调这是命运的巧合(引出前尘往事),是因为这个“巧合”(过程中章欣一度怀疑自己画错了)恰好证明了章欣自身的能力与价值。所以,这是为了戏剧矛盾而埋下的伏笔,看懂的自然懂。

在此,附上“警界神笔马良”张欣同志的事迹,说剧中对画像师的描写是“胡诌八扯”的,可以看看比剧还“扯”的英模事迹:http://m.news.cctv.com/2018/10/22/ARTI4Mnwe8ChW5xVuiTpn6cq181022.shtml

2. 林音死时,警察怎么会没发现这不是严华?

首先看图,林音面孔已经严重腐败。

其次,林音的舞裙穿在了严华身上,说明严华此时想的是为了替林音“跳舞”完成人生的谢幕。

林音穿的是严华的衣服被埋的。所以:

叙事性诡计,没看清的别说自己是推理爱好者了

这里有个细节,法医说尸体已经死了两三周了,而“严华”已经失踪(死)了一个月。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是从1987年才首次将DNA技术应用于刑侦,试想,故事发生在一个小县城,国家刚刚有的技术,县城就能普及到了?没有用DNA鉴定死者身份,反而说明该剧尊重历史,严谨性极高。

3. 林音死了,严华为什么不报警?

这个问题我觉得有点像何不食肉糜一样。

这里的脸盆毛巾,说明严华的起居就是在服装道具仓库里

那么,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希望如何?

严华报警,剧终——对吗?

现如今看个新闻都得区分是否谣言,怎么到了真正看戏的时候,反倒事实事实的要求起来了?太可笑了。更何况,这里的不报警仅仅是为了故事后半段的升华与哲学反思做铺垫。两个女孩子就此完成人生互换。

然而,报警,只是你的选择,可惜你不是严华。

一个80年代的农村姑娘偏执的热爱着舞蹈,被嘲讽欺负都不敢反抗,卑微胆小,一直自卑的活在自己的小空间里的人,看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离去时,第一反应会是理智去报警?还是替她先做完最重要的事(林音的最后一次演出)?

反之,如果严华去报警,并不是逻辑顺畅,而是让影片丧失应有的戏剧张力与哲理性,严华与芸芸众生无异,她的人生也不再值得被审视、被反思。不需要高级的东西,不愿意有一点点深刻,我们看看周围的邻居、同事就行了,不必在艺术中寻求可想象性。

电影,是可以带给我们想象的。人生仅此一回,但我有想象力!

4. 到底是谁杀了林音?

注意看陈默身上背的,应该是水壶

估计导演不愿意拍出林音惨死的镜头,故此省略,但是这里已经交代得非常清楚了。

我觉得《远山淡影》是一部极其难得的电影,看片头龙标就知道这个不是网大,更何况获得夏衍文学剧本奖、入围卡布尔浪漫电影节特别展映单元,可见电影节对这部片子的定位十分准确:浪漫的、富有诗意与哲理性。再看那一堆的出品公司,全片也没有一个出名演员,就应该知道这个是一个小成本、无宣发,经历了很多困难才能面世的作品。无论它是悬疑片,还是文艺片,它都是细节满满,诚意满满的。

我们可以不喜欢,但是不应该连电影都没认真看,就在说这有问题,那个逻辑不对。电影对我们来说仅仅只有娱乐性吗?到底是我们不喜爱思考,还是我们配不上深刻的东西呢……

 6 ) 远山淡影重重迷雾,这是国产文艺悬疑片的一部佳作

用文艺片的色调去拍悬疑推理片,远山淡影用它自有的叙事风格,拍出了人性美丽的一面。当它与昔日连环凶杀案产生联系时,像极了短视频课程里讲的玩法重组,利用旧貌换新颜的方式,让观众产生新的兴趣。

电影时长120分钟可分为三个阶段,前40分钟为第一阶段,利用个案关联旧案,挖掘人物关系和案件信息,过程相对紧凑悬疑性高。之后的40分钟,像是对经典电影《杀人回忆》的一个汉化,搜查和推断逻辑清晰,但其实也有个小问题,稍后我们再细说。

最后40分钟属于验证推理以及故事升华的过程,叙事节奏开始偏缓,更多人物情感变化开始出现。如果是纯推理迷,可能看到这里就会选择结束了,文末有一个小彩蛋,如果是有续集形成一个系列,倒也给推理迷一定的期待。

先说说故事背景,一个芦苇荡的枪击案牵涉到1980年前后的连环杀人案,那个年代没有高端的法证仪器,破案更多是依靠线索和走访调查。为了给刑侦提供更多可能性,模拟画像师作为主角登场,以画追凶最近属于热门题材,它的专业水平和神奇程度也足以吸引人们观看。

同时刑侦推理片的老套路,经验丰富的老警察沈队长与画师章欣成为了破案搭档。沈队长脾气火爆,从开始瞧不起章欣,到后来敢把配枪交给对方追凶,还为对方辩责写介绍信,老大哥优良传承的精神体现得不错。

片中另一份传承属于凶手和死者之间跨越时间的故事,要从照相馆老板陈默被杀说起。

四十六岁的陈默被人枪杀埋尸,身上有三处弹痕伤口,凶器是把自制土枪,与尸体被埋的,还有一本非陈默所写的笔记本。沈队长查到陈默曾和插队女知青谈过恋爱,后来女知青回了家乡大城市,他便单身至今。

报案者是位老渔民,夜里发现了尸体和疑似女鬼的凶手,画师章欣根据描述和经验,画了一张已死之人的画像。画像之女叫严华,原文工团仓库管理员,1980年11月失踪,一个月后被野狗从芦苇荡叼出,至今悬案未结。

两起案件死亡时间相同,陈默曾为文工团拍过照片,可能与严华认识,陈默身旁那个笔记本就是严华的日记。第一个精彩的伏笔,是严华死后日记仍在更新。也就是说要么严华未死,那她复仇也应该杀潜规则她的那个主任才对,为何会杀一个照相的摄影师呢。要么就是有人再替严华写日记,这事多少有些无聊,一时间想不出这么做的意义是什么。

章欣走访以前的警察老李,拿到了当年的一手资料,同时老警察称严华的案件并非个案,像是连环杀人案,只是苦于没有证据。这段真的有电影杀人回忆的影子,它是根据韩国真实事件改编,公映时事件还是悬案状态,老刑警就是吃了法证技术的亏,始终未抓到凶手。

连环案包括1977年6月2日,张卫红尸体在桥洞下被发现;同年9月7日,王雅莉尸体在制冰厂后边的河岸被发现;1978年3月2日,陈卫星的尸体在鱼苗场中被发现;1981年10月7日,严华的尸体在芦苇荡被发现。除了严华,被害者共同点都是要离开当地的女性。

当年老李调查了很多人,唯有文工团的林音去了广州后人间蒸发,这恰好与日记中所述一致。林音与严华也是熟人,若非那个年代没有整容,很让人怀疑互换身份生活的设定。

后来章欣询问文工团老队员,被告知严华失踪当晚,林音是自己匆匆离开前往广州,只跟严华打过招呼,而且林音因为伤病已无法再跳舞了。沈队长收到一份资料,介绍说林音去广州后加入了其他私人舞蹈队,后又在酒店当服务生,因为酒店失火发生重大事故,林音此后再无音讯,怀疑她早已死于火中。

由此基本也就断定,当年死的是林音,去广东的是严华,反正广东那边并不认识林音,被冒名并不奇怪。只有这个推论,才能让林音符合连环凶杀案的目标画像,严华又能继续写日记。

唯独陈默的凶手定论有点小问题,章欣是从老李的众多录音中发现端倪,画出了陈默的画像,其因心理疾病而对要离开的女性产生报复行为。那当初老李有录音怎么没有查到人呢,莫不是就缺了一个画像?逐一走访排查的话,应该不难找到人。陈默离开家乡一段时间,多半是为了跑路吧,大部分线索前后倒是呼应上了。

可严华回来替林音报仇,为什么要把笔记本落在陈默身旁?本身计划要出去杀人还带着日记本就很怪,日记丢了就意味着肯定会东窗事发,也没有提前跑路,可能真是生无可恋了吧。如果陈默死后,日记被埋在严华的墓碑前,章欣随老李祭拜时发现证物,这样可能更合理一点。

随后破案在意料之中,情理之中,严华和林音之间的故事属于两种遗憾组成了三段悲剧,两人神交的知己友谊比沈队和章欣之间更加深厚,才能促成严华的互换人生与杀人动机。

电影的最后,章欣即将前往甘肃为连环杀人案画画像,让观众对续集有了一种期待,甚至编剧可以考虑嫁接被称为青蛙少年失踪事件的电影孩子们,感觉会有一定契合度。

 短评

比大多数电影差一些,但也比大多数中国电影好太多。

6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服化道质感都在线,几个空镜很有感觉。探案中夹杂着一丝感性的思考,骨子里是个文艺片

8分钟前
  • kiess
  • 推荐

★★★☆☆ 导演的选景和对光与影的认识蛮好的,一看就是有摄影功底的,很多场景,慢下来截一副图就是壁纸。唯一不足的就是对案件的叙述与呈现,但是影片的完成度非常高,值得三星半。

9分钟前
  • WellIgotone
  • 还行

画面与调色终于像学过摄影了,但是各路人物动机行为漏洞百出。感情牵强,悬疑不足,整体很平淡。

12分钟前
  • 砹韧
  • 还行

有在用心做,但是剧情存在bug,后期悬疑力度也不大

14分钟前
  • 虎虎生刺
  • 还行

电影版《猎罪图鉴》,中国版《杀人回忆》,网大里的五星作品,无论节奏、美学、剪辑、故事、演技、氛围感都是对的,被时代伤害的弃儿,绝境中的女性互助,贫瘠土壤开出梦里花,复仇黑天鹅的金蝉脱壳,每一个元素踩在悬疑的点上。

19分钟前
  • 凸肚
  • 力荐

中国电影人对《杀人回忆》的执念这是有多深,前赴后继地模仿和致敬……这一部其实还好,质感完全不像一部网大,尤其是摄影,非常出色。

23分钟前
  • 安东
  • 还行

这是一部诚意十足的剧情片啊。在最后的舞台上,严华看着林音的感觉一切文字都无法形容,光凭这一场戏,这部电影就已经无法被时间抹去它的价值。

26分钟前
  • 回车挂扶桑
  • 力荐

泛黄老旧的滤镜加持下,悬疑复古的氛围还算尚可;但是剧情而言,悬疑、文艺两手都没拍好,尤其是双线叙事下,两位女主的感情没有任何铺垫,两位男主的纠葛更是毫无缘由,莫名其妙;节奏上更是冗长拖沓,无数繁琐的独白更是降低观感

27分钟前
  • Rex
  • 较差

悬疑剧情确实不足,但是色调和镜头挺美的!就有一类刑警吧总觉得自己刑侦才是科学,其他都不是科学。这时候活该你们刑警被一个叫夏洛克·福尔摩斯的人治的死死的,锁住,毫无翻身机会。

30分钟前
  • 猫觅
  • 还行

女知青、文工团、芭蕾舞、照相馆、杀人案、画像师、悬案,这些元素被国产悬疑片翻来覆去地拍,比的就是哪个更有新意。显然本片从剧作和摄影上只能说乏善可陈,缺乏那种新意,最后的反转也没有丝毫意外。还有,和石黑一雄没有一毛钱关系……

31分钟前
  • 我不是江湖骗子
  • 还行

我很喜欢这种慢吞吞的感觉,现在已经没有什么人拍这种娓娓道来的片子了

34分钟前
  • 第四声
  • 还行

因为题目而看,结果无关,但也还不错,2倍速播放毫无影响,也不会过分在意纰漏和细节。

35分钟前
  • 天然呆の枫
  • 还行

像杀人回忆,罪案只是幌子,真正揭开的是时代的那道疤,最后那段独舞,仿佛一百年那么遥远,可望不可及的美

39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还行

摄影略好,表演后期勉强及格。其他部分就都是问题了,2小时的时长水份太多,剪掉20分钟完全没问题,无论当初目标是院线还是网络,这个时长都是很难接受的。剧情方面,看了开头,推理爱好者基本可以才出一个大概来了,但是bug实在太多。推理方面,首先是当初的尸体被被刨出来没人发现真身。老警察的录音带自己听了也不上报,夜晚遇到强奸犯也没有后续,土枪来源避而不谈了,这都是明显的问题。新老警察配的经典组合却没有用好,缺少互动交集,老警察老发火,主人公明明啥也没影响他。两个女性的交集缺少铺垫,仅仅是一点点跳舞宣传片蒙太奇就把关系推上去了完全不够。再加上调色的泛黄老调子和现实没有区分开,表演上女孩见到主任就上去动手动脚等等问题。总之创作者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

44分钟前
  • ricoshi
  • 较差

起了一个片名是石黑一雄的小说,然后一味的往《杀人回忆》的风格上靠,弄得十分的文艺,絮絮叨叨两个小时,其实故事打磨得很粗燥,逻辑上的漏洞太大了,之所以给三星是因为它居然是网大,以网大来说有这种资质就算不错了。PS:三个女演员我感觉都一个模样。

48分钟前
  • Ron Chan
  • 还行

很耐心地讲了一个故事,可惜人物深度不够,尤其是主角

49分钟前
  • 4eyebrows
  • 还行

为什么要用人石黑一雄小说的名字啊,明明一点关系都没有…

52分钟前
  • 乱世浮生
  • 很差

又名《人工天眼》

56分钟前
  • 寒狐传媒
  • 推荐

文艺片和犯罪片的恰到好处的融合,促成了这部佳作。远山处,层峦叠嶂,只缘身在此山。待云雾散去,淡影处,山峦互为映衬,不分你我。

59分钟前
  • Y.Sir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