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橘

战争片其它2013

主演:连比特·乌尔夫萨克,埃尔莫·纽加农,乔治·纳卡希泽,米沙·梅斯希,赖沃·特拉斯

导演:萨萨·乌鲁沙泽

 剧照

金橘 剧照 NO.1金橘 剧照 NO.2金橘 剧照 NO.3金橘 剧照 NO.4金橘 剧照 NO.5金橘 剧照 NO.6金橘 剧照 NO.13金橘 剧照 NO.14金橘 剧照 NO.15金橘 剧照 NO.16金橘 剧照 NO.17金橘 剧照 NO.18金橘 剧照 NO.19金橘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17 15:59

详细剧情

  1990年的阿布哈兹战争期间,爱沙尼亚人伊福被迫留下了收获金橘,流血冲突打到了他家门口,一个受伤的男人留了下来,伊福被迫之下收留了他。

 长篇影评

 1 ) 《金橘》:在爱与恨的边缘

“爱与恨的杂糅吧”当伊沃被问及他对这块土地的感情时,他这样说道。

阿布哈兹从19世纪初就成为当时俄罗斯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冲突的焦点,到了20世纪末期,格鲁吉亚与俄罗斯围绕阿布哈兹主权地位的战争更是为这片土地划开了鲜红的伤口。而在克里米亚战争后不断移民至此的爱沙尼亚人却成为了夹杂在冲突双方间的牺牲品。格鲁吉亚导演萨萨·乌鲁沙泽2013年的电影《金橘》就是以此为背景,用简约的情节设置、克制的情感表达、悠长的情调渲染,为我们展现了战争中普通人、参与者们人性与良知的磨灭与新生。

《金橘》从外观来说完全不同于我们所熟悉的好莱坞战争电影。电影片长仅80余分钟,全片故事均发生在阿布哈兹一个山谷中的小村庄,主要人物也只有四位,而战争场景除了结尾几分钟外全部被略去。但即使这样,从第一个镜头开始,风格浓郁的高加索音乐渲染的悲凉气氛,影片的戏剧矛盾和情感张力就立即抓住观众, 直至结尾音乐风格的突然转变,强烈的对比给予观众巨大的震撼效果。

生活是如此地艰辛,但又如此地美好。爱沙尼亚人为了生存来到这片肥沃的土地,他们开垦放牧,等待丰收的喜悦。可是战争的如期而至却不得不让他们逃离家园,不管是格鲁吉亚还是俄罗斯,这终究不是属于他们的名字。人一个个地离开,最终伊沃和橘农马戈斯成为了这个村子仅有的两位居民,让他们冒着风险留在此地的正是那已经成熟但还未采摘的美丽的金橘。从电影开篇伊沃制造果筐时坚毅的表情,我们不曾想象战争就在不远处发生着,伊沃也许无法守卫他所热爱的这片土地,但他至少会守住自己的内心,让它不被枪炮声惊扰。但真能做到心如止水么?无数次被询问不离开的理由,伊沃总是以无言相对,这与其说是一种内心的宁静,不如说是内心对狂风暴雨摧折后的抗议,他用沉默战胜了孤独,用宁静吞噬了喧嚣。

在梅尔维尔的名作《海之沉默》中,德国军官住进了一户普通的法国家庭,他们从隔阂到了解,但情感的延续却终究难逃身份魔咒的碾压,幻化为大海般的沉默。在《金橘》中,导演同样将战争中的两大主体:士兵和平民放置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家”之中,让他们在此思考战争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和《海之沉默》相比,乌鲁沙泽更是让战争中敌对的双方士兵都置身其中,其戏剧冲突也变得更加突出,主题也更加耐人寻味。

“家”的概念不仅仅是《金橘》里俄罗斯车臣士兵艾哈迈德和格鲁吉亚人尼卡最终相互理解的关键,更是伊沃和马戈斯所有行为的出发点。在影片开场,艾哈迈德拿起伊沃孙女的照片时被伊沃勒令放下的情节,我们可以看到伊沃将家庭放在了生活的首位,而他最终留在这里也与家庭有关。与伊沃相比,马戈斯则是更典型的阿布哈兹的爱沙尼亚人的缩影,他对祖国爱沙尼亚早已没有情感联系,对于战争双方更是如此,他将自己的全部情感给予了“金橘”,这不是为名,也不是为利,而是他生活的中心就是橘子。导演用木讷的马戈斯致敬了爱沙尼亚人为这片土地的繁荣所有的艰辛付出。他们背井离乡,让陌生的土地上长出金色的果实,可是这片土地却没有感谢他们,反而用炮火让他们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善良、淳朴、乐观的马戈斯用自己的爱浇灌着阿布哈兹,即使火焰与灰烬也没有阻碍这份爱,在家被无情地炮击摧毁,马戈斯依然在为橘子的采摘奔走努力。

伊沃和马戈斯相比,他的爱更加深沉。作为老人,他比年轻人对这片土地更加熟悉也更有感情。他见证了村庄的从无到有,见证了爱沙尼亚人用勤劳的双手建造起属于自己的家园。当看到艾哈迈德和尼卡互相伤害时,他总是用家人般的爱来包容,即使这种爱往往是沉默,但不经意间一杯热茶,一句问候对于离开家乡参加战争的年轻人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情感的回归?早已看破战争虚伪本质的伊沃,他经历过痛失亲人、家庭分离的悲剧,艾哈迈德和尼卡,他们同样与亲人分离,时刻都在忍受着思乡之苦,伊沃早已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儿子的影子,对于艾哈迈德和尼卡何尝不是?从伊沃的一言一行之中,自己也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

在家庭和爱面前,战争中宏大的国家民族神话反而变得渺小起来。艾哈迈德和尼卡,在逐渐的接触之中,他们发现双方之前如此看重的“隔阂”竟然是那么地脆弱。不同的口音重要么?不同的宗教信仰重要么?不同的教育背景重要么?也许这些东西都比不过不同的音乐品味重要吧!这些不同之外的那些相同才是他们最终和解的催化剂。他们发现彼此都拥有梦想,艾哈迈德作为雇佣兵参加战争想挣钱让家人过得更好,尼卡则想在战争结束后能登台表演,成为一名真正的演员。他们也发现彼此都对生命满怀崇高的敬意,艾哈迈德对救命恩人伊沃的承诺,尼卡则用生命保卫着家的完整,当他们试图用生命来伤害对方时,伊沃说“为死亡干杯”,让艾哈迈德和尼卡重新开始审视自己的态度,之前早已一文不值的“活着”,在此刻,在篝火与烤肉面前,在对家人的思恋中重新变得如此重要起来,自己曾经的意气风发原来如此幼稚可笑。

“年轻人,你怎么了,一直在说我要杀了,我要杀了,谁给你权力那么做的”

“战争”

“太愚蠢了”

伊沃和艾哈迈德的这段对话无疑是影片对战争意义反思最直接的表达。没有对生命的尊重,战争的悲剧就会重演,没有任何人有权力随意剥夺一个无辜者的生命,就像那金灿灿的橘子,时刻提醒着我们生命的美好,但现在却见证着人类互相残杀的血与泪。《金橘》中的愤怒与批判也仅仅就止步于此了,导演不用给观众太多主观的道德说教,他用一个个短促又突然的镜头来说话。电影中的战争场面几乎在画面之外发生,所以最后我们直接目睹着的那场战争中的杀戮才会更加震撼,在毫秒之间,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被吞噬,曾经我们见证过它艰难地复活,见证过生命的归来,人性的归来,但突然战争又带走了它,仅仅是因为方言的不一样我们就要手足相残?

伊沃和马戈斯,他们本想当一个旁观者,但最终不得不变为了受害者。战争无情地毁掉了你最珍爱的那些东西。阿布哈兹是冷战结束后,民族矛盾冲突的象征,这是历史的无情和无奈。伊沃的大度实则是他对生命之爱的坚守,这种爱超越了民族的狭隘,超越了对失去亲人和家园的怨恨,成为我们共同的情感诉求。伊沃见证了太多次的别离,和故乡的别离,和儿子生死的别离,和孙女的别离,他最终还是要面对又一次的别离,影片的结尾短促,但情感悠长,当艾哈迈德坐上那辆早已布满弹孔的汽车,放出尼卡最心爱的磁带,关于音乐品味不同的矛盾也化解了,种族、宗教、阶级甚至包括音乐品味,这所有的一切原来都不过是这样地风轻云淡,唯有生命、梦想、尊严和金橘所代表的爱与包容才这么地沉重,牵引着我们,在爱与恨的边缘踟蹰着。

 2 ) 《金橘》:这不是任何人的战争

我劝他不要去,我告诉他,那不是任何人的战争。
——题记
 
  对小语种片,除了日韩法,看得不多,但印象中,小语种多好片,且总与人性、文艺、宗教等挂钩,风格多肃穆。比如锡兰(努里·比格·锡兰 Nuri Bilge Ceylan)导演的2014年电影《冬眠》,又如这部战争题材的影片。

  这部影片并非直面战争,而是呈现战争下一栋屋子里的人和事。这种方式往往更能揭露战争的残酷,因为它呈现了战争渗入生活,对人和事,产生的全面、深刻的影响,不仅有最常见的,夺取人的生命,更是给人的心性蒙上一层雾霾,长期挥之不去,以及战争下,亲友分离的孤寂。相同方式的战争影片很多,如《赎罪》《燃情岁月》《乱世佳人》《萤火虫之墓》等。

  《金橘》的片名来自片中马戈斯Margus的橘园,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关心的只是他的一片橘园,伊沃Ivo说他“你的橘子让你发疯了”,呆呆笨笨的马戈斯对他的好友伊沃救的两个伤员,俄罗斯车臣雇佣兵艾哈迈德Ahmed和格鲁吉亚军人尼卡Nika,并不感兴趣,看到他们阴脸蓄势待发,好像随时要把对方置于死地,马戈斯只是淡淡一瞥,便过去了。他与伊沃看待这场战争的态度一样,这不过是早有预谋的各国争夺利益之战,无谓的流血牺牲,生命的尊严被践踏,没有任何意义。伊沃守候着这片荒无人烟的土地,原因复杂,既有对老友马戈斯的担忧,也有对这片土地的眷恋。也许他还觉得,战争终会过去,只要还有人在,一切又可以恢复如初。但随着战争一日一日的打下去,他的这个希望也越来越淡薄,一切怎么可能回到当初呢?没有了马戈斯,没有了橘园,他的家人在远方不知安好,他的街坊邻居也不知存活几人?田地被废弃,山林被放任,家园被破坏,集市一片荒芜。而,又有几人如伊沃那样眷恋故土,许多人在他乡安顿之后就此展开新生活,再也不回来了。对他们来说,这是一片伤心之地。因此本片以“金橘”为名,简洁平凡中更见犀利,美好质朴的生命被摧毁,那片如今被炮火毁掉的荒芜的橘园,静得可怕。

  还是回到影片中来吧,艾哈迈德和尼卡从敌人变成友人,在影片中看似简单,几次对话,发人省醒后便自觉醒悟。这个过程中的感动之处,便是伊沃问起尼卡的谈话,伊沃问尼卡和平时期在做什么,尼卡说是剧院的演员,尼卡一脸的天真和稚嫩,让他怎么看都不像一个是士兵,倒是年轻演员更加符合他。他觉得打仗是他的义务,就去了,他甚至只是与母亲相依为命的独子,并未知会母亲就奔赴了战场。可以想见,尼卡当时在街上是受到了怎样的鼓舞,又有多少个“尼卡”前赴后继地,或牺牲或残缺不全地匍匐在战场上。而艾哈迈德的意图更可笑,他是为家里赚钱而去。他们都没想过这场战争的本质和后果,它是一场非正义的,为瓜分利益的战争。那所谓的“义务”不过如此。而所赚的钱,当真是血汗钱。只可惜,这种利益之战永远不会有完结的时候,总是今天占了你的,明天我又抢回来......在那过程中,就有无数条鲜活的生命逝去了。他们本该和亲人相守,本该在舞台上表演自己精彩的人生,本该在午后安静的院落里喝一杯茶,听听鸟鸣,本该在丰收的季节里,在橘园劳作一天后夜晚与老友一起烧烤,为“生活”而干杯。

  还有什么比战争带来的这个更残酷的呢?这也是本部影片的艺术成就,通过寥寥几句对话和一幕幕荒凉寂寥的场景,将那种隐忍不发的伤痛表现得淋漓尽致。伊沃为“死亡”而干杯,也许他觉得死亡才是解脱,活着多么痛苦,他一个孤独留守的老人,体会得真是够了。

  而结尾,又剩下他孤零零一个了,短暂的欢乐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一切像一场梦。如今,只剩下海边他儿子的坟头,和旁边的,尼卡的坟头。格鲁吉亚人杀了他的儿子,而尼卡是格鲁吉亚人,但那又如何呢?

  只是现实中,艾哈迈德和尼卡哪有那么容易化敌为友,不然,也没有那么多新翻的坟头了。

 3 ) 《金橘》

看过最好的战争主题电影,影片节奏控制极好,导演总在情节看似趋向平静的时候忽然插入转折,迫使观众处于持续的张力中。

四个主要人物:看透战争本质虚无的老伊夫,坚守橘园艾哈迈德,作为雇佣兵的车臣人艾哈迈德,抛下母亲投入战争的格鲁吉亚热血青年尼卡。士兵身不由己卷入战争,百姓迫不得已承受苦难,却没人知道战争到底为了什么。

印象很深的两个地方:一个是伊夫举起酒杯说:为了死亡,而马尔古斯却说:不,为了生活;另一个是尼卡说等他回到家乡要继续当演员,伊夫说他会去看他表演,然后敌军来了,尼卡和马尔古斯双双被打死,伊夫冷静地收拾他们的尸体。这两个人物的死仿佛一种象征:尼卡代表热切和激情,马尔古斯代表对美的爱护和希望,而战争摧毁了他们。

 4 ) 是要战争?还是要和平?

这部电影非常精彩,曾获奥斯卡和金球奖的最佳外语片提名。

影片的背景是1992年,高加索地区的阿布哈兹和格鲁吉亚之间持续了14个月的一场战争。

起因是1991年阿布哈兹被格鲁吉亚吞并。

1992年1月22日,阿布哈兹的分离主义者武装反叛格鲁吉亚政府,在格鲁吉亚首都第比里斯发动政变。后逃到俄罗斯境内的车臣地区,受到当时车臣总统的庇护。俄罗斯军界和政界一些上层人物,采取了亲阿布哈兹的态度,造成俄罗斯与格鲁吉亚之间的争执不休,也更加助长了格鲁吉亚的亲西方方针。

1993年,反叛者在俄国的支持下控制了阿布哈兹。

1994年,成立了独立的阿布哈兹共和国。

取得军事胜利的阿布哈兹领导人,才同意与格鲁吉亚就阿布哈兹地位问题进行对话。但军事冲突的结果,大约有25万格鲁吉亚人离开了阿布哈兹沦为难民。

影片的主角是一个爱沙尼亚老人。他们在高加索地区定居已经超过百年了。可是战争爆发后,人们都被迫返回了爱沙尼亚,村子里人去楼空。山上丰收的橘子却找不到劳动力去摘采,眼看着会这样白白烂掉。

在老人的家门口发生了武装冲突,死了好几个人,只剩两个敌对的伤员被老人救了回来。一个是车臣的雇佣兵,是穆斯林;一个是格鲁吉亚(即乔治亚)人,是基督徒。故事就是围绕着这两个剑拔弩张的敌人,是如何被爱好和平的老人所感动。

车臣人咬牙切齿地一直在挑衅要杀掉那个格鲁吉亚人。老人不允许他在屋里动手,他承诺答应了。这就是从野蛮走向文明的第一步。文明就是以谈判、妥协、遵守契约,来代替战争和杀戮。

影片的最后,阿布哈兹军人因质疑车臣伤员的身分,拿起枪指向他,在这危急时刻,格鲁吉亚伤员摈弃前嫌,出手相救。他知道此时不救他,接下来受到威胁的就是自己。这二个“敌人”就这样携起手来反击。

究竟谁是敌人、谁是朋友?

 5 ) 笔记

我一向喜欢看那些来自被遗忘国度的电影,因为我对那里的土地和人知之甚少。Tangerines的故事所处的历史和政治背景,我仅仅略有耳闻。但这并不影响我走入电影院为这部电影贡献微薄的$10。我也毫不担心会对电影的理解有任何障碍。因为土地都是一样的,人都是一样的,生命都是一样的。

一如所料,影片非常诚实。在剧本的一些戏剧化转折的表象下面,是主创用自己的亲历和感受对故事的强大支撑,用他们自己的理解和方式慢慢诠释。影片的主题既真实,难免有说教和煽情。但这些煽情于那片土地上的人来说,确是严肃的。从电影表现方法上说,结尾的煽情完全被主演豁达的一笑所化解了。既是老练,又是诚实,出神入化。

 6 ) 血火中的光辉

战争里人性的思考,敌我双方的态度不断转化从敌人,到憎恨,到蔑视,再到交流,最后并肩作战,让战争的残酷,人性光辉展现了出来,和《圣诞快乐》,《白色严冬》,《平安夜》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恨的是天朝电影还在不断的增加仇恨,歌颂战争伟大,神圣丑化敌人,抬高自己,当我们排出这种自欺欺人的片子时,就决定了我们和别人的格调,思想层次差的可不是几个档次!

 短评

真是简洁明快的好,除了稍稍有点太寓言或者政治图解——格鲁吉亚的阿布哈兹问题本来就是一笔烂账,再搅进来车臣佣兵(车臣是穆斯林哦)和爱沙尼亚居民……这么复杂的背景知识能讲清楚已经很不错了。(其实亮点在于那个格鲁吉亚人在战前是个演员吧……这个国家拍不起电影是真的……)

5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谁给了你权利杀人?战争?这不是属于任何人的战争,为什么要急着冲进去?成天喊打喊杀,别人干掉了你的兄弟,你就杀了他们的兄弟,这样就能两清了吗?即使说着同样的语言,原应是你的同伴也可能因为你的无礼除掉你。最大的异己不过是偏见罢了。

7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推荐

后悔扔在硬盘里2年多才看。太精彩。才1小时26分钟的小体量,竟讲了这么一个深沉饱满的故事,台词和叙事都很节俭,然而人物各个鲜明立得住。情感表达的很克制,哀痛之中又穿插着幽默的细节,结尾却给人悠长的余味。

11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我只是不忍心美丽的事物就这样没了,很可惜”而战争就是毁灭美丽的事物的。无意义的战争。

14分钟前
  • 罗马的假日
  • 力荐

挺不错,小格局拍出了对战争的思考。

17分钟前
  • 火龙果不耐受者
  • 推荐

看过的最棒的战争片之一,难能可贵的以小见大之作,一部让人泪中有笑的描写被卷入荒谬、无情的战争中的普通人的悲喜剧。奥斯卡五部最佳外语片提名目前看了三部:利维坦、修女艾达和金橘,本片最让人惊喜!详细评论见长影评。(9.5/10)

21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仍是为何而战

2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冷静克制又不乏张力。两个敌对的人在房子里的拌嘴甚至都加入了一点幽默的成分。从影片开始就放佛有箭在弦上一触即发的态势,发展却不急不慢,如同那片橘园的沉稳。一直在想那盘黄色的磁带,最后,配着爱沙尼亚村的大远景,格鲁吉亚的音乐缓缓吟唱,太喜欢了。#为死亡干杯#

30分钟前
  • 大象小妞。
  • 力荐

两个敌对民族的军人,两个平凡的农夫,战争的伤痛,人性的光辉,简简单单的反战片,剧本总感觉很早之前就看过似的,节奏简洁明快,稳扎稳打,演员很棒,景色和摄影也不错,结尾磁带那首音乐大赞!

34分钟前
  • 西决
  • 推荐

构图真漂亮,每一次中景拍摄两个人站在屋前的镜头都极其美妙。橘子树是生存之根,是隔离带,是心理防线。但战争的荒诞与人性冲突,人心之变,命运无常也相对比较俗套。类似有点想法的小切口战争片,如今不过都是这个路子。

35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比《无主之地》好。同样冷静而节制,却又深深蕴含无解的无奈。格局小,立意可大可小,因观众而异。去年跟一位佤邦退伍军人抚恤中心老兵聊,他也有战斗负伤并和缅军同在泰国医院疗伤经历,彼此都没说要杀了对方啥的,就在病床上愉快谈天说地起来。只是作为车臣雇佣兵的那位,实在没必要在屋里那么拼嘛

36分钟前
  • seamouse
  • 力荐

2015/5/29(五)19:00高雄電影館

40分钟前
  • Joe
  • 力荐

两位别闹 冷静下 先来一杯90年的金橘柠檬汁压压惊

42分钟前
  • 想半天取了这名
  • 推荐

行将结束之时,伊沃老人幻想了一个美好的结局,这跟最后的悲剧造成的反差带来了揪心的震撼感,马格斯最后还是没能收获他的金橘

44分钟前
  • 阿瞒冲起来
  • 力荐

兵战难孰义,世固无善恶;博爱不分界,愿为种橘人。

45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太稳了,剧本,演技,结构,悬念,都太好看!战斗戏不多,但都被吓到了一样,难忘的电影就是好电影!

50分钟前
  • 陶子冬
  • 力荐

No.43 好片,沉稳,克制,不放纵。

55分钟前
  • calf_lau
  • 推荐

一个受伤的男人留了下来,伊福被迫之下收留了他

58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格鲁吉亚人是个后摇狗哈哈哈哈

60分钟前
  • nomad
  • 力荐

電影聚焦1990年阿布哈茲內戰的愛沙尼亞人族群,就體現了前蘇聯地區的各大小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狀況。其實類似的題材還有成千上萬。我喜歡這部電影不在於反戰反民族主義,而是電影所塑造的“命運共同體”。

1小时前
  • 熊仔俠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