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镜第一季

海外剧其它2022

主演:Caterina Forza,Chiara Bordi,LXX Blood

导演:卢多维科·贝塞加托

 剧照

棱镜第一季 剧照 NO.1棱镜第一季 剧照 NO.2棱镜第一季 剧照 NO.3棱镜第一季 剧照 NO.4棱镜第一季 剧照 NO.5棱镜第一季 剧照 NO.6棱镜第一季 剧照 NO.13棱镜第一季 剧照 NO.14棱镜第一季 剧照 NO.15棱镜第一季 剧照 NO.16棱镜第一季 剧照 NO.17棱镜第一季 剧照 NO.18棱镜第一季 剧照 NO.19棱镜第一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17 14:44

详细剧情

这是关于两个同卵双胞胎兄弟在自我发现的旅程中以不同的方式挑战性别规范,他们的朋友也试图在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长篇影评

 1 ) 《一千五百万的价值》的三层讽刺

  很久以前一个朋友问过我,你喜欢什么类型的电影。对于这种问题,我一般都觉得压力很大。作为一个爱情片悬疑片剧情片科幻片文艺片什么类型片都通杀的人来说,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但是在看完《黑镜》第一季第二集之后,在滔滔江水都不足以表达我对它的喜爱之情之后,我忽然想明白这个问题。我喜欢“有料”的电影。电影的主题是对某些东西有所探讨的,如社会,如人性,或者在常规的我们都习以为常的事物面前往前走一步看看,哎,会变成什么样子。《黑镜》第二集《一千五百万的价值》就是这样一部剧,虽然严格意义上来说它是一部电视剧。我可以臆想的是,该剧的编剧一定是波兹曼的《娱乐至死》的死忠粉丝。整一集就是对它的阐释,和体现。因此整集看下来,我仿佛看到了娱乐至死+1984+楚门的世界的影子。

  关于这部剧有很多可以谈的。窃以为这可以是一个很好的文化研究的样本。而我想谈的是只是《一千五百万的价值》的三层讽刺。

第一层讽刺

  第一层讽刺体现在这部剧本身。剧情设定在一个完全电子化的世界里,每个人住在一个四面环绕的电视墙小格子里,底层人们靠踏自行车来挣取虚拟的货币。吃喝拉撒全都靠它。人们唯一的消遣,或者说生活除了正常的需要以外,人们的一切时间就是在看电视上,和在虚拟世界里打理自己的形象和升级系统。《一千五百的价值》其中探讨的一点就是,当我们的生活被电视被广告被娱乐完全掌控的时候,我们会怎么样。《1984》里是被老大哥所掌控的世界,而《一千五百万的价值》里则是被无形的娱乐广告电视商业所操控的世界。你活在这样的一个巨型电视墙下,你逃无可逃,避无可避。电视里一个我认为很巧妙的一个小细节就是,当男主角因为没有了虚拟货币,不能跳过那四面的广告,想从小格子里逃出去的时候,大屏幕上显示一句“广告时间不得外出”。电视巨头掌控着人们的生活,你只能接收它给你的信息。电视巨头还控制着人们的上行途径。你要怎样才能脱离那每天反复蹬自行车的日子?参加选秀,胜出成为人上人。而这一切只在乎你有没有卖点。为了卖点,他们可以把一个只想唱歌的女生哄骗成一个av女星。而且我觉得很讽刺的一个是,电视里头的娱乐节目《折磨真人秀》里肆无忌惮地对胖人的仇视和折磨,难道不是对我们社会所崇尚的审美观的一个放大化表达吗?

第二层讽刺

  这个要从我们的男主角说起。男主角倾家荡产帮助自己喜爱的女生去参加达人秀节目后,女主角却被弄成了一个av女星,男主角伤心欲绝痛不欲生。当男主角揣着一片三角形的碎玻璃去参加达人秀节目时,我还以为他会杀掉那些评委,或者血刃赛场,以自己的鲜血控诉这个操蛋的社会和现实,以唤醒这些愚昧的民众明了这个被操控的现实。我以为电影会到这里就结束。

  但是不是,当我们的男主角情绪激烈声泪俱下地发表完那番控诉现实的话以后,达人秀的评委说,这真是一场精彩的表演。注意是表演。然后虚拟的观众席上爆发出一阵阵掌声和喝彩声。当你说出了这个社会的真相,希望唤醒那些还处在愚昧当中的人们的时候,他们却以为这只是你另一种新奇的表演模式。这就是《娱乐至死》里面所说的:“我们的问题不在于电视为我们展示具有娱乐性的内容,而在于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因此对话无果,所有严肃的控诉被消解为一种娱乐的表达方式。

  对于这样的一个结果,显然是男主角所没有预想到的。达人秀评委某电视台高层答应给他一个职位,让他到他的电视台以他这种表演方式表演脱口秀。男主角接受了。显然他不是一个坚决的信仰者,在这样的诱惑面前,他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我们没有人可以要求他去做一个牺牲者,特别是在这样的牺牲之后,真的能改变什么还存在疑问的时候。但是我只能讲,编剧的这个处理,让我无比叹服。

第三层讽刺

  第三层讽刺是什么?是由你和我等各位看官完成的。当我们在看完剧之后,到处吹嘘这部剧有多牛逼有多神作,它怎么怎么反映了消费主义娱乐至死之后之后,你转身继续去刷微薄偷人家的菜打游戏看综艺节目看得哈哈大笑。你以为你看懂了这部剧,却不知道你自己却身处那部剧所阐述的一个逻辑中,你被什么控制着而你却不自知。这言外之意的讽刺,没有什么能比这讽刺更多的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开了个公众号,名字叫紫菀的影画志,只写影评和关于电影的碎碎念,欢迎来做客

 2 ) 悲观主义的科技

鬼才相信科技是拯救世界的力量,至少《黑镜》的编剧不信,索性把媒体编织的谎言全部拆碎,带你来到一个从未见过的黑框之前,你赫然见到了道林•格雷的画像一般恐怖的东西,那不是别的,正是你的人性污点,经媒介停格、放大尤为触目惊心。这绝不是什么黑色喜剧,而是沉痛的悲剧,就像雅克•塔蒂在拍摄那部预见未来的《游戏时间》时已经把喜剧给拆得七零八落,徒留那些机械化的耳鬓厮磨。科技对人格几乎是毁灭性的征兆,这在《黑镜》中表露地痛心疾首,它更预言了科技直达人类思维时的困境,当阴暗面再无躲藏之地,世界便成为猜忌、怀疑、虚妄而淫邪的失乐园。

甚至在今天,漫天的辐射、网路的嘈杂、垃圾短信、邮件,肆虐的视觉污染没有让人身心疲累,他们更喜于在网路围观荒诞的事件, facebook和youtube成为彼此沟通的捷径后,信息的过度传播和媒体的过度渲染令世界蒙灰,网络的趣味江河日下,春晚都成了中老年人普及网络词汇的成果展,今天还是网络红人的风光,明日或许就是“首相上猪”的尴尬,反正终究一天会有人为此埋单,《黑镜》首集的反讽痛击了法律、秩序、道德铸就的防线在知讯爆炸时代的不堪一击,恶作剧者的小小伎俩酿成举国之祸,无孔不入的传播早已防不胜防,然而这一集还有更深层的表述,那就是网络与现实的此消彼长,网络上人声鼎沸,户外已然门可罗雀,苏珊娜公主在空空荡荡的桥上被救起,无人发觉她如何被掠走,又如何回归,反正是人人都成为宅的动物,首相与高官们亦在逼仄的室内囧囧相对,迫于民众压力按DOGMA95条约来一场人兽交合,让网路上的民众看够了热闹。这是属于媒体时代的荒诞事件,人们迷恋网路上的各种扮演,已经全然分不清真实与假象。

而《黑镜》的第二集脱去了黑色冷酷的现实外衣,虽然是悲观的主题,却根植在光怪陆离的异想世界,带十足的科幻精神。与首集鸟瞰众生的视角不同,它的命题更为宏大,将网路宅民解构为整个社会大机器的晶格,每个人每天蹬车赚取自己日需的点数,来满足自己享乐的需要,随心所欲的生活被程式化的步骤所取代,科技为芸芸众生建筑了一座困囿他们的集中营,它的悲观远甚于《摩登时代》里的工厂亦或是《大都会》中的地下国度,在这个集中营里,所有的一切都要被计算,你所有的吃喝玩乐,甚至是你的生命都可以用点数来计算,那么人的本身自然也不再是独立的有机体,只能在社会这个巨型计算机的程序设定下工作、度日,连他们的性格都能被计算得不差分毫。没错,科技可以计算一切,也可以计算你自己,到最后轻而易举地找到你的命门,你所有的一切劣根性,虚荣、自私全然暴露。一百年后的今天,世间早已没有了《唐顿庄园》中优雅而端庄的田园诗,女子亦不是茜珀尔小姐那样蕙质兰心的闺秀,终于在充满着虚伪和欺骗的选秀舞台上堕落,成为淫光艳景中吹箫的神女,连持了凶器上台复仇的痴情人,也终于在系统的算计下被洗脑,末了把自己也搭了进去,徒留自己扭曲的脸每周在银幕上蛊惑世人。或许这个世界里不再有“世人”这个称谓,他们早已经成为显示器上一个个虚拟的符号,困在自己单元房中消耗着自己的点数,行使着所谓的投票权,但终究只是个傀儡而已。

肉体都格式化了,那精神也无法避免,当科技划向某个极端,你的记忆可以复制、传输的时候,属于人的最后一部分也宣告殆灭,这亦是《黑镜》第三集传递的主题,它甚至虚构出一个grain,可以将记忆存储、随时播放,最终把每个人捆缚在曾经的旧梦中,与当下顿失交集,连做爱的晨光都借那个小小的按钮回溯新婚初夜,现实中的快感已经浑然不觉。最致命的则是你的所作所想都已无法遁藏,隐私空间曝露日下,猜疑和质问接踵而至,你愈痛恨的东西,却总忍不住刨根问底,而你又究竟无法和这些揪心的东西终生作伴,只能狠心剜掉耳后的记忆体,以过目不忘的永恒记忆去换取做自然人的自由。科技带给人过度记忆和重复记忆的能力,却是苦痛之源,grain诚然能留住最美好的瞬间,却总把你引到最赤裸的阴暗面,让你对爱侣,对人生的憧憬全部灰飞烟灭,你拥有了记忆和重放的功能,却成了记忆的奴隶,甚至及不上《盗梦空间》里沉睡的躯体。

电子媒介的出现只是几十年的事而已,却主宰起了人类的生活,日日夜夜,我们都在媒体轰炸下丧失宁静,成为喧嚣电子时代的一个玩偶。《黑镜》是悲观的末世预言,它既讽当下的荒诞,又预演了未来世界程式化的图景,既短小精悍、独立成章,亦层层延伸,由表及里,搭建出富于层次感的精神阁笼,从第一集媒体的过度传播引出第二集社会的过度解构,最终导向精神被摧毁的结尾,结构精巧,自始而终贯穿着冷酷绝望的诗意,在电子时代打开了一扇眺望未来的窗口,只是看上去,仿佛是但丁笔下的炼狱,每个人在淬火中燃烧积了一世的罪孽。人性本恶,满口仁义道德的年代尚能遮掩,科技无孔不入的晨光,终于成为对自己、对人类最赤裸的审判。《黑镜》没有一丝掩饰主创们对科技的悲观主义倾向,甚至压迫到让人无法喘息,但未来终会验证这不是什么危言耸听。

 3 ) 我应为他人牺牲到何种程度——关于《黑镜》第一集

文/caesarphoenix 前两天和林霏同学谈到《黑镜》第一集《国歌》,决定还是记录一下。 1.这个故事展演的是一个被放大的伦理学困境,能被放大是因为信息自由和快捷的现代传媒,但根本上还是一个常见的伦理学困境。 2.影片中的首相、公主都可以替换为任何一人,和母猪做爱也可以替换为任何强迫(非出于自己意愿)的难堪之事。 用一般性的语言概括一下就是:任何一个恶人都可以通过绑架anyone,把逐步残害他/她的过程发到互联网(无法进行有效信息屏蔽和管制的平台),并指定另一个anyone必须去做一件anything,只有这样他才会停止残害放人。 可以想象,无论另一个anyone是否去做anything去拯救被残害的anyone。他/她都将面临极大的人生危机。 3.这哪里是什么新型恐怖主义,这是我们每天都要面临的伦理学困境。在马路边、地铁上,我们总会见到衣衫褴褛的老头或残疾人在乞讨,当他们的乞讨是面向泛泛的大家时,我们可能可以视而不见,但一旦他们的乞讨针对于“我”,说这位小伙子/小姑娘行行好时,我们的压力便会陡增。 《舞台春秋》中酗酒的卡维罗从充满瓦斯的屋中救出了意图自杀的芭蕾舞演员安布罗斯,便在自顾不暇的情况下照顾她直至身体和精神的痊愈。世上有如此多不幸的人,但只有当机缘巧合将我们和某个人锚定捆绑在一起,我们才会倾注一切去帮助他/她。 这种个别的他人其实可以看作一般性他人的代表(在场),他/她是所有他者的凝聚。 肯尼迪在柏林墙下说“自由是不可分割的,只要一人被奴役,所有的人都不自由。”然而真正为着不可分割的自由做出最大努力的还是西柏林的人民,因为他者如此之近,就在墙的对面。 4.世界上大多数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我与他者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随具体的情境而变化,而且常常是无解的难题。 前几天看《深海长眠》,非常感人的影片,其中对人的尊严有着极富感染力的展示。但如果审视影片的框架会发现,对“个人的尊严”的叙述,为主人公在他人协助下自杀的行为建立了合法性,但也掩盖了这个难以回答的自杀伦理问题。 最后得出“生命是一种权利,而不是义务”的结论,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抒情,而不是对自杀困境的回答。 一个人的生死为什么会和他人相关?我对他人到底有多少权力,又需要为他人承担多少义务? 5.我上高一时,同年级的一个女生跳楼自杀,成为很长一段时间的讨论话题。同住的同学及其家长说她实在是太自私,她的父母会多么的伤心,其家庭把她养大花了多少精力多少金钱云云。我那时说这是她的选择和自由。在当时和现在我都不理解这种选择,这也使我的辩论并没有底气。 而且我隐约觉得这其中有超越于她家人亲朋的东西尚未论及。民法中有“自由不可抛弃”的原则,一个人尚且不能约定永远不结婚,又如何能决定永远不活。人固然可能会陷入《离开拉斯维加斯》式的不可救赎,然而明日之我依然有希望的可能,今日之我要剥夺阻止他的出现,不免有些武断。我认同一个人在意识彻底沉沦时进行安乐死,却觉得如果在灵台清明时选择自杀一定要反复思量慎之又慎。 自杀同时还诘问:我和全人类是否为一整体,我对他人是否有责任和义务? 我们并不完全属于自己,我们浮于存在之海中,和具体的他人和概念性的他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一个联系在我们心中都有潜在的价值(家庭、朋友、社会、国家、人类等等),如果进行线性打分,你会发现这些价值和远远高于我们所能付出的。 你所渴望保护/维护的比你的生命重要太多倍。 6.回到《黑镜》第一集,你会发现对于首相而言这是一场价值的战争,王室、政党、人民、一个锚定的只能由他解救的公主等等这些联系的价值,最终超过了他的尊严和他的妻子在他心中的价值。 我应为他人牺牲到何种程度,我应对他人承担怎样的义务,是一个没有一次性解答的问题。我们将在每时每刻遇到,并要每时每刻做出抉择。 7.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没有把关的当代媒体在资本至上的价值引导下,将伦理困境放大到这种地步,也是很值得注意的。 在某种层面上本片倒是给我国的审查和屏蔽提供了合法性依据。 (当然即使审查也应该有一个透明的合理的程序,应针对特定的危急情况,而非是专制的禁声。) 8.是刘慈欣还是海因莱因在谈到永生给人带来的变化时,说到所有人都开始学习和谈论哲学,因为那些最复杂最远离生活的问题都成为了当今的现实。 我们生活的时代,其实已经如此。

 4 ) 想得辛辣,做得溫柔

南都2月25日刊載之未刪節原版

2011年12月,一套名叫《Black Mirror》的劇集在BBC播出,引起了國內觀眾的興趣,這是在《Downton Abbey》之後,又一套英國劇集在中國引起關注。不過不同的是,後者經過美國艾美奬加持之後,才曲折地發起了熱議,前者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尚未得到垂青。在中國,不少愛好者給予此節目高水準評價,口碑一傳十,十傳百,雖然不至於轟動,卻成為小範圍的共識。那麼,《Black Mirror》到底是甚麼?

製作人Charlie Brooker說,“Black Mirror”就是每一面牆,每一張寫字檯,每一塊手掌上都可以見到的,冰冷又閃亮的,電視,顯示屏和智能手機。這樣的解釋當然讓我們明白了這一套短劇的主旨:它嘲笑和報復的,是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中,無孔不入的傳播方式和我們越來越無法割捨的精神枷鎖。三集三個小時的構造,也是英劇最常見的短劇標準。英國人的工業水準比美國要來得乾脆利落,絕不拖沓,三集或六集是他們通常鋪陳故事的結構。

而劇集選取的三集分別不同劇情的模式,製作人稱是因為美劇《The Twilight Zone》的影響。後者當然是以怪異和扭曲著稱的美劇標榜,每一集一個故事,世界觀設定不同,甚至整個拍攝團隊也可以不同。《Black Mirror》可以說將電視,網絡,智能手機釘死在架上,一集一集逐個擊破。在第一集里,英國政府的無能和公眾媒體的貪婪被暴露地相當徹底。同時中槍的,也少不了那些集體坐在電視機前面的觀眾。因為長時間讓人惡心的蜂鳴趕不走他們,極度暴力與非人道的內容也趕不走他們,最終他們只是將這場悲劇當做一個節目來獲取滿足和快感,在同時,遭綁架的公主遊蕩在無人的街區,卻沒有人報警和幫助。第二集,則構造了另一個世界來影射網絡與人的關係。在這個世界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被虛擬化,他們不再相互關心,最後人的意志為其他人片刻的快感所左右。第三集是第三個世界。人們將自己的見聞全部儲存起來,但生活和感情並沒有變得更容易和更快樂。

在製作投入和劇情安排上,《Black Mirror》並沒有失准,是典型的英倫製作,各方面都盡可能做到滴水不漏,也沒有過於突出噱頭,算是沈穩之作。但相比製作人喜愛的《The Twilight Zone》,《Black Mirror》顯然是討巧又溫和的。前者並不是以諷刺和批判為主旨,劇集核心是令人驚嘆的想象力和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敢作敢為,主角未必能得到好的下場。《Black Mirror》則以較平靜的態度處理故事主線,劇情簡介看似瘋狂,實際上相當文藝,瘋狂指數有限。即便比起BBC前段時間的自家作品《Psychoville》,《Black Mirror》也極其斯文。《Psychoville》並沒有另造一個世界,而是就以我們的現實為背景,加入光怪陸離的人物,形成鮮明的戲劇性。這一點上,《Black Mirror》要認輸,因為它的戲劇性是普通的,儘管背景設定有新意,但是這些是即便在平常的世界里,也可以完美完成的戲劇衝突,力道就打了折扣。

用“文藝”二字來定位,恐怕最恰當不過了。《Black Mirror》的立意和製作完成度頗高,但最後還是以溫和的手法展示出來,倒有悖於英國人的一貫特色。這並不意味著其英國色彩的缺失,在英國最近的風風雨雨裡,傳播對於人生活和心靈的影響顯然是最需要也最迫切的命題。最終,這樣一出諷刺短劇,還是依靠它所鄙夷的大眾傳播來到我們的視野,這樣的結局,想深一層比劇情本身還辛辣的多。

 5 ) The Dark Side of Media (内有部分剧透,慎入)

原本只是循着自身重口味而去的一场猎奇,不料却成就了个人年末的一道盛宴.除了向英剧<黑镜>(<Black Mirror>)的编剧和导演致以最为真挚的敬意这一简单直接的方式之外,我实在找不到更为贴切地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激越.

有趣的是,一位在美利坚念传播学的好友,她的期末论文之一叫做"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Technology"(姑且译为:科技的意外吧).在她下笔之前,我们曾经聊过一阵究竟什么叫"Unintended Consequences".如今看来,<黑镜>几乎就是对这一论文题目的绝佳注解.

Ep 1.

在更早之前,我们亦曾聊起过BBC的纪录片<How Facebook Changed The World: The Arab Spring>.无可否认,sns网站确实起到了极大的助推作用,但仅是这样却并不足以其正当性/正义性.正如<社交网络>中马克扎克伯格所阐述的那样:他现在所做的,不过是让其成长,而其究竟会成长为什么,他自己也不确定;另一方面,sns网站高企的市值亦并不足证其价值,而只是更多地凸显了投资人的预期而已.

同作为sns的典范网站, YouTube和Twitter在<黑镜>ep1中所扮演的角色就远非那么正面.在片中, YouTube和Twitter上的各种回复成为了网络时代的"民意",首相大人的一举一动也不得不随"民意"的趋势而变,以至于最后不得不走进地狱般的直播间.在这里,ep1并没有像其他B级电影一般去仔细呈现那个极具话题性的场面,而是把镜头缓慢地扫过了广大围观群众的脸,两遍.于是,我们先是看到了美梦成真般的激动和兴奋,然后看到的是噩梦悄然侵袭时的啜泣.

不知是谁说过:美梦成真的那一刻也可能是噩梦降临之时.我并不确定那些渐渐变得悲伤,扭曲的面容是意味着有什么内心的东西被唤醒,还是他们感到了某种东西的坠落;但至少,我们不难兔死狐悲地想到:首相且如此,民何以堪?安迪沃霍尔的名言也似乎可以被更精确地陈述为:每个人都有十五分钟被直播的机会(no matter it is for or against your will).

比起后面的ep2和ep3,闹剧般的ep1要短上那么15分钟,这使得它更像是谱曲时定下调性的第一个音符---媒介之暗面,而紧随其后的ep2和ep3不论其编织与铺陈有多么精巧绚丽,最终也都殊途同归般回复到这一被黑色浸染的注脚.

Ep 2.

虽然<黑镜>之编剧的想象力毋庸置疑,可一切也非无本之木,凭空捏造而来.只是,与其说ep2中的虚拟世界与<机器人总动员>中人类飞船里的生活场景有几分相似,倒不如说编剧为我们呈现的更接近于一个彻底苹果化了的世界.我们的工作,娱乐,乃至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通过一个个高度发达的app来完成:我们所需要做的,也就是我们眼下正在做的---动动手指,挥挥手臂而已.似乎是嫌这样的类比还不够明显,提供该视觉平台的公司还被命名为nopple(no-apple?),其间想传达的信息不言而喻.

比起nopple这样的影射,对于选秀的嫁接更是一头撞入我们当下的生活.不论是在我们的现实中,还是ep2的世界中,选秀都已经成为了从一文不名走向一鸣惊人的康庄大道.然而,似乎很少有人去问:选秀的背后,究竟是谁在做出选择?是评委,还是大众?鉴于几乎所有的选秀到最后都号称把决定权交给了大众,那么究竟谁是大众?在有了ep1的前车之鉴之后,参加选秀这一行为本身是否也意味着自身权利的一种让渡呢?又一次,个人意愿需要在媒介的舞台之上直面(confront)大众的意志;或者说,与ep1一样,大众又一次站到了某种个体的对立面上.

在这样的一种近乎于对峙的关系当中,评委的角色十分值得玩味.他们宣称自己只提供意见,并不拥有作决断的权力.然而,评委之所以为评委,则是因为他们了解大众,知道如何取悦或操控大众;所谓的点评,也不过是告诉你该如何包装和贩售自己(的某个部分)---他们的所作所为像极了齐泽克口中的电影(参见<变态者电影指南>):唤醒大众的欲望,把玩大众的欲望,并将这种欲望控制在一定的安全范围之内---当评委的这一行为特质被放大到极致时,我们才得以看到在<黑镜>ep2中的生杀予夺---讽刺的在于,这一权利亦正是源于剧中那些以复数方式+虚拟形象所呈现的大众.

面对着评委的强势与物质(哪怕只是虚拟的物质)的诱惑,选手的人生抉择早已由他们上场前被要求喝下的饮料名所暗示:compliance,妥协.带着满腔怒火,且未曾喝下规定饮料登台的男主角原本有机会在怒斥评委和选秀的虚伪后,以自杀的方式来对选秀给出一个大写的NO;然而,他所有的愤怒却被评委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给击碎了:刚才的那一切都是你的表演吧.

那一刻,我的嘴角浮起微笑,全身却汗毛倒竖.我仿佛看到一个隐形的,形状不明的怪兽借着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将一个人类倾尽全力的攻势在顷刻间瓦解,吞噬.那一刻,我看到台上那双迷茫的眼睛,我知道:消费主义又一次赢得了胜利.是啊,还有什么是不能被表演的呢?随之而来的热烈鼓掌,也绝非是对个体的褒奖,而更像是对消费主义胜利的欢呼.这竟是怎样的一种皆大欢喜?

仅仅是影射与嫁接的简单并置,尚不足以成就ep2的暗黑气质.真正让ep2大放黑色光华的,还是在于虚拟视觉生活与选秀消费主义的无缝连接.换句话说,当人们不满足于只是做一个混吃等死的消费者或是渴望追寻不同于虚拟视觉的真实时,他们会发现:每一分自己找到的真实都会被消费主义吞食然后转化成虚拟的视觉予以呈现,人们无法成为一名真实的生产者,而只能沦落为虚拟的被消费的生产者.就仿佛除了自杀,来对这个世界说"不"之外,人们其实无路可逃.这一宛若幽闭空间中一步步感受黑暗侵袭时的窒息感,其表面却又是那样的光鲜靓丽,五彩缤纷.

Ep 3.

老实说,ep3的开头让我很有些懵懂.圆桌评估中的洽谈,让我瞬间想起了豆瓣上的"父母皆祸害"小组,以及前些日子里"身为人母"的热点讨论:片中,一家未来的公司打算接下来开拓的经营领域正是针对父母亲的追溯性起诉,比如起诉他们对自己关爱不够而导致自己现在自信的缺乏和收入的低微.很难想象这样的业务如果真的在现实中开展会是怎样的情景.只是,这样一个简短而有些突兀的开头已经为所有的剧情埋下了伏笔.

我曾经不止一次地抱怨过:没有任何相机能完美地复制并呈现我们眼睛看到的一切.这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我扔掉相机的理由.可我从来都未曾反问过自己:如果有一天完美复制,储存和呈现(播放,定格,放大)我们眼见的一切---或者更准确的说,是我们所有的记忆---成为日常,我们的生活究竟会发生怎样的改变?而这,似乎正是ep3试图去回答的问题.

如同ep2一般,ep3中这些颇具科幻意味的设定并非前无古人.早在西班牙的独立小制作<Sleep Dealer>中,日常生活的记忆便可以放入网络被当作日记贩售;而ep3中几乎人手一枚的U盘大小的电子装置则让人联想起好莱坞喜剧<人生遥控器>.只是,当这种设定的联合被放大普及至社会的每一个个体,深入到了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时,我们也就开始遭遇那些"unintended consequences".

通过植入这种被称为"grain"的电子装置,你能在任何时候回放你的任何一段经历,定格和放大每一帧画面,重温任何一段经历,只要你未曾将它删除;你甚至还能将这一记忆的视觉影像投影到任何一个屏幕上与周围的人分享---这样一种分享的便利程度, 我想,正是现实中不少sns(微博)用户所渴望的,不是么?

然而,这样的便利却是以对(姑且称为)影像权的悄然篡夺或是对于镜头敏感的直接漠视为前提的.就仿佛是约定俗成一般:每个人都认可自身成为他人影像的采集对象,不管是有意还是无心,对于记忆的采集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这固然使得任何人都有机会过上一把<Lie to Me>的瘾,或是切身体验一下安东尼奥尼的<放大>.可是,生活并不总是侦探剧,而<Lie to Me>也早已向我们呈现了真相的杀伤力.

已经不难看到:不论是该公司打算开设的新业务,还是日常记忆采集的设定,几乎都在结果上指向了对家庭的拆解.这样的拆解究竟会铸就一个怎样的社会结构固然难以确定,但流动性的增强和人与人之间疏离度的增加却是大势所趋.又或者,当日常记忆的采集和分享成为sns的终极版本,我们是否不得不回到最初那个有趣的问题:sns的出现究竟是让人们的联系更紧密,抑或更疏离?就我个人而言,我一直都难以忘掉<社交网络>中,扎克伯格在向前女友发送了朋友的请求后,不断刷新页面的镜头.

另一方面,我们亦可从记忆本身出发,来观照上述的提问.在剧中聚餐的餐桌上,一名从事植入"grain"的女士宣扬了植入"grain"的理由:如果没有这样的记忆采集装置,那么我们的记忆是很容易被那些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士,比如催眠师,所篡改的;又或者,记忆自己随着时间的流逝就会变得模糊.有了这样的装置,任何的记忆都将变得可查证,可核对.

这段专业的陈述,事实上关乎于对于记忆的定义.究竟什么是记忆?记忆能否等同于或者一定是真相?就我个人而言,作为普鲁斯特和本雅明的信徒,我几乎是本能地抗拒这样一种单一化的记忆.它意味着我们复归过去的路径只有一条,我们和过往的联系也将仅存一种.我们将无法去享受记忆的多义与游览其间的层峦叠嶂,无法在各个吉光片羽般的记忆片段前眼花缭乱,如坠梦幻.当我们将多义的记忆阉割到只剩真实,那么我们也需要去面对那些撤下了自我防御机制后的现实的创伤.显然,不是每个人都强大到足以面对这些创伤,尤其是一次性地去面对它们.

Ep3叫做"The Entire History of You",你个人的全部生命史.对我来说,这更多地是一个问句:你准备好面对/检视自己的全部历史,所有回忆了么?

尾声

尽管<黑镜>在情节的设定上颇具科幻意味,但其内核却完全指涉现实.从ep1到ep3,编剧似乎更像是醉心于某种学术研究:先是提出假设,然后推导论证.并且,他选择的是一种定性的研究方式,试图通过某种放大到极致或是极度偏执的假设,来获得对于人性,对于生活的洞见.因此,我更愿意从所谓"hyper-real"或者德勒兹意义上virtual去理解这样的设定,而不会去考虑设定本身的现实性和逻辑性.也即,剧中所有的设定都具有一种"潜在的现实性",或者说是现实与虚拟的耦合;而这一耦合所形成的多义文本空间,亦正是该剧之魅力所在.

此外,上面所有的解读几乎都只集中于"黑",或者说"暗";关于"镜"(mirror)的解读可以说还未开始.个人初步的设想中,除了需要参考各家关于镜像的理论论述之外,"视觉化"也将是解读的重点之一---剧中所有技术设定几乎都以视觉化的媒介为载体,那么当我们,比如观看我们的记忆时,我们究竟在看什么?当我们将自己的记忆快进,定格,放大的时候,我们在手中把玩的又是什么?又或者,是否在有了对于记忆的视觉储存和播放的便利之后,我们便可以永远地活在记忆当中呢?

<黑镜3> //movie.douban.com/review/8168749/

 6 ) 关键词:记性不好,所以快乐 EP3

      <红色袜子>
    从头到尾,男主角的红色袜子在一身笔挺西装的印衬下亮眼而醒目。红得汹涌,像是一抹宁湖下暗藏的旋窝,像是苍茫荒野看不尽的地平线外狂奔的牛群。
    晃荡一下,戛然而止的镜头,剩下的都是这一斑猩红。


    <一半的记忆都是不重要的>
    第二幕的聚餐中说到,人的记忆中,一半都是不重要的。这似曾相识的句子命中主旨,因为记忆不好,所以大脑自动筛选保留下来的,都是重要的,快乐相比难过,自然是快乐比较重要。因为记性不好,所以快乐;因为记性能以保存,所以EP3 的世界中,多了很多不快乐。
    但是,真实的场景还原出真实的情感,不快乐冲淡了我们的快乐,甚至突然知道事实的人会因为感觉被欺骗而产生更多不快,这样获得真实的踏实感换来的是倍加的不快乐。
    这真的是你想要的吗?
    我记起父母时常的争吵,无非是我记得是这个你不同意这个,相互拌嘴还原事实,最后一方妥协以求安宁。人的潜意识中对于真相有着不可抑制的欲求——直到发觉这条记忆之路走不回真实,才以爱的名义去妥协。
    于是我又想起曾经给一位朋友的建议,若深爱,请健忘。


    <伤疤>
    还是第二幕,聚餐。最后登场的海伦,是少数摘除了记忆芯片的人。男二号触摸她的记忆芯片伤疤时候,暧昧的言语下这段伏笔被巧妙带过。
    直到片尾,交织在爱欲与悔恨中的男主角拿起了刀片,走向了同样的道路。

    
    <喋喋不休>
    心理学中有一个简单的道理,对事物存有执念之人,莫不是对自己的不满足对事物存有过多欲求。反观片中男主角的喋喋不休不依不饶,是个人都会觉得气量小又敏感,这是一个多么不自信的人啊。
    但是越看到后面越会发现这确实他高智商的表现,精准的直觉与异于常人的观察力。
    噗噗几声,捅破了玻璃纸看清真相。
    又噗噗几声,心口中了一枪。


    <做爱时候的其他早期的激情记忆>
    男主角的敏锐不无道理,跟妻子做爱,眼前看见的却不是现在的欢愉而是过往的云烟,这至少说明现在不欢愉(尼玛俩人轻轻抽动就完事儿了,这也太……==)
    都说身体是能感觉到彼此的情感的,真高潮还是假高潮,是个正常人都能感受到。所以两个人都选择沉醉在记忆中来达到真高潮。但是这样心照不宣的谎言,又能维持多久呢?
    果然维持不了多久。

    <直觉>
    善忘的人更依靠判断,而不是直觉。这句话听起来不是特别对劲,但我觉得,善忘的人没有过去可以分析,直觉对于他们来说是更加危险的,所以一般人会更需要判断。
    在片中,我的这个想法得到印证。能读取每一段记忆的世界中,太多的片段可以溯洄,所以我们不需要更多的判断,只需要直觉,前进,对比,前进,靠着直觉捅破窗户纸。
    对比?对比不是判断么?当然不是,判断哪里只有对比那么简单。


    <欺骗>
       不看到最后,是难以想象那么冠冕堂皇看似矜持有度的女主角竟然隐藏着这么龌蹉的记忆。
    不知怎么我自己也中了一枪,我自诩是个记忆力还不错但是会经常主动忘记事情的人。不是不想获得真相,而是有的时候,道德和欲望之间,真的不是每个人都会那么真诚的。可能你最爱的那个人,暗地里背叛你最多。
    但是有的时候,爱情这样珍贵的事物,你一旦得到了表象,是不会再忍心把它擦干净看透它的。


       <记忆>
       片尾晃荡的记忆场景,有着亮金色如晨辉的美感。然后晃荡一下,就变回白灰暗杂乱的现实。这几分钟的镜头,让我不得不感叹导演的功力之强。
    一部好的作品是需要一个好的故事好的画面好的音乐,但是他之所以好很多时候不是所有的东西珠联璧合,而是突然一个点敲到你的心坎。
    所以这个蒙太奇画面降临的时候,我必须说我被敲到了


       <删除>
       对应第二幕中海伦的伤疤,我想很多人都会不禁联想那个女人是不是也有这样不希望回忆起来的画面。

       把记忆芯片扯出来这版血肉模糊的场景,戛然而止。
    我在想,这样就算忘掉了不快乐,用伤疤换来快乐了呢,还是男主角再也看不清事情了睁眼一片瞎了呢?

    毕竟,有人问海伦摘除记忆芯片后没有影响吗?她的回答只是,至少我现在还看得见,这就说明没有问题。




     这个本身就是问题嘛,看得见现实,看不见事实;看得见快乐,看不见难过。

 短评

英剧能够探讨的深度真的是其他同行业无法匹及的高度。媒介的力量,公众意愿,技术先进所带来的消费主义侵蚀,沉沦过去。每一集都无比精彩,值得深思。

5分钟前
  • Bèn
  • 力荐

含泪推荐!超越2011所有电影电视作品!

6分钟前
  • Fan要坚强
  • 力荐

Black mirror依旧讨论的是现在的问题,过度娱乐化,过度传播和过度记忆,但编剧把其背景放在科技发达的未来加重了效果,非常好看,值得深思。

11分钟前
  • Titanium
  • 力荐

看几集IT Crowd补补身体去

14分钟前
  • cat
  • 推荐

第三集真的看得我心寒,特别是结合最近的亲身经历。记忆是最宝贵的财富和最可怕的敌人,我倒是真的希望能有Grain让我可以删除那些不想保留的东西,没有负担的过以后的生活。

16分钟前
  • 影子的影子
  • 力荐

这部英剧真强悍,每集都能让人的心理防线来次大逆转,慢慢的和故事里的人们一起同流合污,最后内心觉得现代高科技的悲哀,特别是第一集的绑架案,讽刺手段来的太阴暗了,它让你审视自己和现代科技带给你的各种瘾,最后它顺便连你一并讽刺了,你还会拍着双手叫绝。你敢说你没想看首相干猪吗?★★★★★

1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影片最最精彩和恐怖的地方是——3集都是对未来社会生活的部分事件的预言。

21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媒体强奸了你,消费侵蚀了你,科技玩弄了你……

25分钟前
  • 力荐

看完黑镜才意识到这个国家依然在产出奥威尔。

27分钟前
  • 熊阿姨
  • 力荐

那只猪是母的吗....

32分钟前
  • 释硌
  • 力荐

两句话:1、此为年度英国最佳剧集。2、看此片需内心强大。

36分钟前
  • 波澄酒
  • 力荐

话说,已经没什么能阻挡英剧了

38分钟前
  • Haru
  • 力荐

其实我觉得第三集是最弱的,对人性的展示最没说服力最不典型的例子,因为男主本身就是一个多疑的人,就算没这种能力他也同样如此。

39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力荐

说第三集弱的人是自己没经历过吧

43分钟前
  • PixelGirl
  • 力荐

万人空巷争看首相日猪救美进退两难,网络凶猛资讯传播一日千里喜忧参半。

48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对于这么一部同时犀利深刻、囧囧有神、迷幻而重口味的黑色大片合集,我森森滴想到中国电影《失恋三十三天》,人家是把电视剧当成电影拍咱是把电影当成电视剧拍,不说话了。

49分钟前
  • 阿朽
  • 力荐

1、题材大胆,故事却刻板,政治及社会讽刺过于直白,被绑公主好美 2、刚开始还有点享受这个新奇科技流的未来世界和无私付出的爱情故事,可越看就越发现自己已经陷进无法自拔的悲凉和哀叹,特别最后那把曾经打算用来反抗体制的玻璃刀竟然成了娱乐大众的道具 3、因为联想太深,被虐的彻底窒息了…bravo

50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E01从首相的睡衣与重臣的制服开始就透露着浓厚的黑色,而最后一段犹如国殇的拍法让我背脊发凉!E02当他用自己的生命说了那段反抗的宣言,却最终向这个已经被消费主义腐蚀了的社会投降。这不就是我们现在以及未来的生活么?E03当你可以随意查看回忆将其分析放大,你将永远走不出去。

55分钟前
  • mOco
  • 推荐

用最超凡的想象力来描绘人性的暗角与尴尬。神作。必看。

57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第一集还只是觉得牛逼哄哄,噱头十足;第二集也不过搬出眼花缭乱的新科技,可是第三集,裸/血腥/高科技都是浮云,最后一幕那黏着肉带着血的痛斩前尘、剜除旧疮,才让我心灵沉重受创,顿时觉得,真的是再也没有什么能阻挡英剧了。

59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