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警备区

战争片韩国2000

主演:李英爱,李秉宪,宋康昊,金太祐,申河均,赫伯特·乌利齐,克里斯托夫·霍夫里希特,李汉伟,奇周峯,陈泰贤,李代延

导演:朴赞郁

播放地址

 剧照

共同警备区 剧照 NO.1共同警备区 剧照 NO.2共同警备区 剧照 NO.3共同警备区 剧照 NO.4共同警备区 剧照 NO.5共同警备区 剧照 NO.6共同警备区 剧照 NO.13共同警备区 剧照 NO.14共同警备区 剧照 NO.15共同警备区 剧照 NO.16共同警备区 剧照 NO.17共同警备区 剧照 NO.18共同警备区 剧照 NO.19共同警备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9 12:02

详细剧情

板门店边界的共同警备区,一天,哨所里的朝鲜士兵(申河均饰)为来路不明的子弹所杀,引发双方枪战。而最有嫌疑的凶手是同在边界上的韩国士兵,但韩国一方却指责是朝鲜先调起事端,双方都认为对手应该对此负责。  为了解决这一无头案件,南北双方同意由一个中立国来进行调查协调。瑞士国籍韩国女孩苏菲(李英爱饰)受派前来调查事件,韩国这边的李秀赫(李秉宪饰)始终保持沉默,而朝鲜一边的幸存者吴敬必(宋康昊饰)却表现出敌意,事情扑朔迷离。随着深入了解,苏菲发现事情隐藏著内幕,现场还另有其人……

 长篇影评

 1 ) 双方的爱恨纠缠

“你的影子越过界了”正在值勤的朝鲜中士吴敬必对已经成为朋友的三八线对面的韩国士长李寿赫开的一个玩笑,其实这个是导演由此表达的一种不满,是揭露国家现状分裂的状况,希望观众看完能思考.

导演更倾向北方的激进观点,在苏菲审讯的过程中,为了保护李寿赫,制止濒临崩溃边缘的他说出事实真相,吴敬必大骂到“你个狗杂种,你个资本主义混蛋。你知道我等多久了,我要给你们看看共和国的厉害,你这个背叛人民的人。美国佬的傀儡。朝鲜人民劳动党万岁!金日成领袖万岁!

导演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非常高兴在我的影片里说出这样的话”
突破禁区和打破隔膜是导演努力的方向。

当韩国士长李寿赫趁夜深入夜深人静偷偷应约来到朝鲜哨所,等候在那里的朝鲜中士吴敬必伸出了热情的双手:“你做了一件伟大的事,在半个世纪的分裂之后,你中止了我嫩悲痛耻辱的历史,冲破障碍统一国家,李寿赫同志,我们欢迎你”大家在秘密的地下室里把酒言欢。

在交往中有融合也有隔阂。深夜,南北方的兄弟欢聚,白天,他们又在各自的兵营里将对房子作为假想敌来训练,猜疑是双方不可避免的,因此南成植会小心翼翼的问李寿赫:“你记得朝鲜俘虏交代的吗,戌边的部队学会怎样诱惑对方越界”

对于在三八线两侧值勤的人来说,双方既是势不两立的敌人又是亲密如兄弟的朋友关系。这种情感是十分复杂的

导演的意思是把现实的东西展示给我们看,让人们了解历史,真心希望放下武器,回到从头。

爱恨纠缠,信任与猜疑并存,五十年分裂造成的隔膜与血脉相连的统一的愿望同深深植根于南北双方的人民心中。这与朝鲜半岛的三八线南北的两国关系也形成对应。

2000年正是此片公映的时候,当时双方关系取得历史性的突破。年中时候,金正日和金大中签署了一份《共同宣言》,声明南北双方就民族自主统一,离散家庭聚会。扩大经济交流合作等五项内容达成了协议。在迈向统一的艰难跋涉的道路上,韩国电影人努力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 ) 漫谈《JSA共同警备区》

作废言论:http://shawnj.blogone.net

好莱坞有个定律,如果一位导演接连三部影片票房惨败的话,他基本可以离开这行了。按照这个定律来看,2000年对朴赞旭来说俨然是决定命运的一年。在此之前,他的《月亮……太阳之梦》,《三人组》由于成本低廉题材另类而不被人看好。明电影(朴赞旭所在电影公司)按捺不住,接连枪毙朴赞旭交上来的数个剧本,干脆摊牌要求他接拍一部商业片。处于事业关隘的朴赞旭权衡再三,最终接受提议。这种建议对一位追求艺术理想的导演是莫大屈辱,历史上有很多导演拒绝为自己这样的影片署名,他们将其视为艺术生涯的污点。但朴赞旭并未因此感到压抑羞愧,毕竟过硬的剧本吸引并激发了他强烈的创作欲望。《JSA共同警备区》的剧本改编自小说,故事由一起枪击事件引起,从而探讨朝韩悬而未决的历史问题。朴赞旭运用类似向《罗生门》致敬似的多视角拍摄手法,从朝韩两国军人不同信仰与价值观入手,穿过扑朔迷离亦真亦假的回忆,直逼他们血浓于水的不争事实。影片可以说应运而生,军人政府倒台兼电影分级制度的推行为这部再早几年甚为敏感的政治影片大开绿灯。并且1999年已有姜帝圭的《生死谍变》证明了朝韩政治题材影片具有的雄厚市场前景,而且该影片首次不再妖魔化朝鲜政府。种种大胆尝试兼机遇为《JSA》的诞生铺平道路,即使朴赞旭更加直接地指责韩国政府,《JSA》与生俱来的帝王相也不因此减损分毫。对于这部决定命运的作品,他可以说是不遗余力。演员方面请来了实力派的宋康昊和申河钧,以及偶像派的李英爱和李秉宪,这群人通力合作,为影片增色不少。他们的精湛演出使自己无一例外成为朴赞旭随后影片的御用班底。在拍摄手法上,朴赞旭大胆尝试了之前不曾使用过的商业片拍摄手段,同时也克制了自己惯用的手法。这种妥协在《我要复仇》、《老男孩》和《割》中虽然遭到颠覆,但不可否认仍有相当一部分得到了继承与发扬(被其称为“高成本B级片”的《老男孩》就是最好的例子)。

很多人日后批评朴赞旭是一位平庸的导演,《老男孩》的成功得益于日本漫画原作的出色。而《JSA共同警备区》又得益于众多明星出色的演技和制作公司干净利落的剪辑(公司名字忘了)。这种说法有失偏颇,作为韩国最善于讲故事的导演,朴赞旭除了把故事仔细讲给观众听外,更重要的是他把感情剥离的无比真实和纯粹。也正是故事中这些真实撼动了每一颗麻木的心。《JSA》结尾的那张黑白照片,四个同民族但分属两个国家的军人,他们各异的表情足以触动每一位观者。原来民族可以撕裂成这样,仅仅一米之隔,一边可以坦然微笑,而另一边竟如此紧张肃穆。对一个民族来说,这是不可饶恕的悲哀。





后续:周末这两天看了两遍《JSA》,还看了美国战地摄影师拍的《朝鲜战争风云录》。他从美国人的视角评论了这次战争,美国大兵一反咱们抗美援朝影片中的丑陋形象,变得生气而充满人性。当然就像《JSA》中,宋康昊和李秉宪眼中的事件总有冲突和矛盾的地方,这部纪录片对战争的定性和结局自有他们的看法。什么保卫人权与自由,什么为了和平而考虑谈判,说的道貌岸然。其实仔细想想,我们所受的爱国主义教育又有几个不是道貌岸然的呢?

作为我所喜欢的两位韩国导演,金基德和朴赞旭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一个写意,一个写实。拿类似题材的《海岸线》和《JSA》比较,前者固然有政府施压的原因,导致影片中的军服完全不属于韩国任何一个兵种。而后者中朴赞旭事无巨细,对朝韩两国的军服和配备做了详细考证。从影片风格上来看,金基德更强调灵魂层面的刻画,很多道具其实更多起到象征的意义。如《漂流欲室》中的鱼,《春夏秋冬又一春》中的无墙之门,《空房间》中的球杆。他不讲究故事的合理性,一切服务于个人理念。到了朴赞旭这里,他便将万般情感溶于故事本身,大块鲜艳的色块囿于精细的线条之中,计算准确,不差分毫。后来我想,是不是他们的风格跟早年的经历有关?金基德是学画的,朴赞旭是学哲学的,我看有点儿道理。

 3 ) 到底是谁惹的祸

  一直很喜欢看韩国电影。曾经有人说过,中国电影再过三十年都比不上韩国电影。我非常同意。倒不是说技巧或者设备甚至导演水准上有什么不如。说穿了,无非是限制多多。曾经看过类似的韩国电影,比如《太极旗飘扬》,或者《华丽的假期》,等等,都有一种对历史的有些残酷的客观在里头。很精彩,同时也很感慨。
  政治永远是大人物的游戏,可是牺牲流血的往往是什么都不懂的小人物。就像他们说的“我哪儿知道什么军事秘密啊“。
  无论是男人女人,是军人是警察,无论你是什么之前,你首先是一个人。是人就有七情六欲,就有血有肉。他们不谈战争,不谈南北归属,只谈感情,只玩游戏,抽烟喝酒。也许,从最最开始,就注定是个悲剧开始了。
  最后到底是什么造就了悲剧?也许是时代,也许是政治。最最悲哀的,莫过于你压根不知道应该去怪谁。
  罪恶感折磨人吧,生不如死,两人都想把命还给郑军士。当时的开枪是必然,是无奈。可之后良心上的折磨却愈发不能忍受。因为,他们首先是一个人,而事实是,他们杀了自己的朋友。
  世上从来没有好战争,也从来没有坏和平。

 4 ) 幸亏到了这个年龄才看

朴赞郁在《共同警备区》上映时37岁,今年我也37岁,刚看过这部电影,在大约十几年前就有机会看此片,可阴差阳错一直就那么无缘无故的错过,甚至在前两年看韩片最上瘾的时候,也没想起来把这片刷一遍,不过,今天看完,我第一感觉是幸亏到了此时世界观的我才看这片,大概是因为我不会得出大众化的观感结论吧?
前七十分钟,我基本已经可以勾勒出整个冲突事件的大概轮廓,只是不确定最终事件的真实具象化的行为发生时情景,这种故事不能追究合理性,所表现的不过就是本是同族相煎何急,穿的军装不同,代表的国家意志就不同,可具体缩小到个体,救命恩人与国家敌人比较起来,在感情上谁重谁轻?这就是感情纠葛的地方了。我所喜欢的这部电影,是往后的三十多分钟,把李英爱的身世一晾,朝鲜战争停战后,那76名战俘做出的选择是无国籍者,这才是震撼的地方,我近年来的思想偏向人本无国,是国强调族,家这种概念,国更偏向后天教育的产物。比如一栋楼房,里面住着各种族,自然同民族在基因相似相近上有更多的亲昵度,可一个民族就一定是一家吗?自然是否定的,那么有没有这个一家跟其他族的另一家走的近的?答案是肯定的,甚至都会出现不同族把自己族的另一家联合起来给灭了的事情发生,这些在历史上都证明过。话题拉回到朝韩双方,同一民族不否认,但今天已经是两种意识形态的人群,片中也表现出了不同价值观,可这种区别才是这两国渐行渐远不可调和的国家利益所在,个体的人是可以因某些原因包容另外个体的人,甚至大家都刻意的回避这种上升到国家层面的那种话题,成为朋友后,内心是排斥这种隔阂的,这个在照相那段表现的很有意思,那绝对不仅仅是背景刺眼的照片,还有最后没有进入相片的军帽。李英爱的父亲为什么没有选择任何一方阵营?当人自身的属性减弱,变成国家工具属性强势时,又亲身经历过那种身心合一的撕咬后,宁愿远走他乡,置身度外似乎也要好过油锅煎熬,再从精神上完全投身于一种封闭的世界观来寻求精神世界的不失衡。我理解他们两个韩国军人都要自杀,那是个人感情上的兄弟厮杀后与国家整体价值观扭曲后,精神上的崩溃,无法在短期内找到理论支点精神平衡,像某种信仰的崩塌,一泻千里,浮萍般找不到根系,我想这跟很多自杀者一样的心态吧?瞬间的秒沉。这对于人来说扛起国家利益的大旗,太过沉重,也因他们太年轻,这种两年半的兵役制跟朝鲜那个老油条13年身经百战的精神世界构成是有明显区别的,那一句如果是我也许我也会先动手,是逃避还是自欺欺人,至少这种心理自愈疗法对于个人精神创伤帮助极大,人真正脆弱的就是思维进入无法闭合的领域又非要想出说服自己的办法,那等于自寻死路,所以在这条路上西方思想会出现上帝,而朝鲜军官把非正常变成正常算是一种解脱。
总体而言,这部片还是反战题材,可战争的实质永远不是基层意志,上层强权不放弃部份权力,就会以国的名义国的形式存在战争的可能,美国南北战争和朝鲜南北双方为何选择结果不同呢?我想这也是可以讨论的一个话题。

 5 ) 朝鲜上映的第一个韩国片?! 别逗了!!!!!

首先我很喜欢这个影片,多次观看,感慨万千!以下进入正文。
很多人都说这是在《朝鲜上映的第一个韩国影片》。带政治色彩的影片怎么能在朝鲜上映?!出于疑惑和震撼我查遍了中国和韩国的网络,都没有查到这一新闻。
可以明确的是:
在朝鲜“上映”的第一个电影是“阿里郎”,发布会在朝鲜平壤举行(2002,2003年)。
第二个是“黃眞伊”,只看到了在2007年左右韩国努力推进在朝鲜上映的工作,到现在没有结果。
“黃眞伊”是朝鲜作家写的剧本,而且是历史剧,不带任何政治色彩。连这种影片上映都这么困难,更别提这个影片了!
不知道是谁第一个传出这个消息的,希望自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这个电影在朝鲜上映的概率跟描述“Tian An door 事件”的影片在北京上映的概率一样大。

 6 ) 四个人的警戒?

                      
    演绎四个人之间的感情并不算难,然而演绎四个分别驻守朝鲜半岛三八线两侧的士兵之间的感情就不那么容易了。在那个极为特殊的区域,四个身份、关系极为特殊的军人,可以试想他们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就如同影片中多个段落的描绘:站在各自的区域内,冷漠而又警觉地看着对方,总是不由自主地有一种想掏枪的欲望,他们身穿不同的服装,身上被贴着不同的政治标签;双方的部队相遇后,全队一字排开,端枪警戒,各自的老大走到中间互递一支烟,各自抽完,然后归队,带领自己的部队离开。这整个过程完全是无声的,所有的交流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他们分别代表着各自的国家,代表着各自的立场,人与人之间应有的一切交流完全不存在。影片在这种话语静默的处理上是成功的,它很隐讳的直指了人物的身份,他们是一群政治与军事的棋子,毫无发言权。于是,故事变得有趣起来,四个本来只能保持沉默的军人凑到一起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对于这部电影,我并不赞同将它归为战争片。首先,其发生时间不是在战争时期。其次,影片并未涉及直接的战争,其中的枪战与军事行动充其量算是边境冲突和摩擦。但是,它似乎又确实是反战影片。暂不管它到底算是什么类型的电影,导演在这里的政治立场很明确,他将朝韩双方的对抗视作违背人性和民族性的无耻举动。这点可以通过影片的内在情绪看出来,作为观众,我们看到的是一场悲剧,而造成这场悲剧的无疑是双方无休止的对抗,同时也是各自意识形态差异集聚从而引发爆炸的结果。这让我们同情片中的主人公,痛恨那该死的对抗。这与《实尾岛》《太极旗飘扬》的立场有所不同,前者是如此明显的反对对抗,主张双方的和谐,后两者考虑的是韩国的命运,着眼于自己的士兵,从而关心的主要是这场严酷的对峙对他们的伤害。只不过与《太极旗》很相似的是,他们似乎都把朝韩两方比做了兄弟,并且在兄弟之间展开了对抗与杀戮。兄弟相残,这才叫战争。
    将本片引入女人的元素,并加之悬疑式的叙述结构,不知道是这部影片的成功之处还是失败之笔。也许为了趋向好莱坞式的多元化风格,让影片更有“内容”,也许是为了摆脱严肃话题的冷峻面孔,以女人的色彩缓解紧张单调的气氛,总之,这条线的设置与其要表达的东西基本上毫无关系。重点始终是在那四个人的命运上的。但是这个颇有来历的女人却是一个面带笑容的死神,它象征着荒谬的中立国,想尽办法停止对抗,但是却直接引发了两个人的死亡。要不是她步步相逼,松希不会跳楼,要不是她口无遮拦,斯肖古不会吞枪。她的出现是悲剧发生的导火线,越帮越忙的行为不禁让我们怀疑某些中立国存在的真正意义。或许像片中说的那样,真相可能没什么用处,反而会起到不利的效果,维持局面的稳定才是最重要的。
    斯肖古是个很情绪化的人,情绪化到他贸然闯进乌金与琼必鲁的生活,情绪化到他在看到松希跳楼后无法自制地想掐死苏菲,情绪化到他在最后的对质中险些失去理智,情绪化到他终于吞枪自杀。对于琼必鲁,他视作救命恩人,然后,他抛下了自己的使命,轻易动了感情。他并不是一个情感封闭的人,面对北方同胞,他最早回归到了人善的一面。但是松希是个很封闭的人,他沉默寡言,几乎没有什么朋友,不懂得与人交往,所以他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被琼必鲁拥入怀抱,享受到了“温暖”的感觉,无法忘怀。有一个段落对他的心理描写是很成功的。当对面哨所用镜子反射的阳光打在他的脸上时,他陶醉的闭起双眼,隔着眼皮感受到的是一片温暖的红色。这个禁锢自己的情感已久,没人关心,得不到来自他人温暖的的家伙从那时起彻底感动了。可悲的是这两个人的心理防线是很脆弱的,所以无论最后到底是谁开的那几枪都合乎他们的心理,他们不像琼必鲁那样理智,而是极易崩溃。语言举止滑稽的乌金是个典型的悲剧小丑,他开朗活泼,但是难逃死亡的命运,而且是毫无意义的死亡。导演总是用他戏谑的语言表达一些隐讳的东西,比如说那句很搞笑的“半个世纪”的壮语,然而他的黑色幽默是不会引得任何一个有责任感的朝鲜人或韩国人嬉笑的。但是对于其他三个人物来说,乌金的人物塑造是不完整的,他过早的死亡让他失去展现自己的机会,导演牺牲了这个本就作为牺牲品的人物。琼必鲁,这个人物是很有意味的。他的理性,他的严肃,他的冷静都让人印象深刻。他作为共产主义的战士,有着坚定的信念,他在受到斯肖古用枪指着脑门的玩笑似的威胁后,还以更严厉的颜色;当他听到斯肖古叫他到南方去并以巧克力派诱惑的时候,他吐出了嘴里的巧克力派,捍卫祖国的尊严,后来又将吐出来的巧克力派重又吃下去,那是出于对兄弟的尊重与对祖国富强的向往。危急关头的他始终保持着冷静,即便开枪的声音足以让人大脑一片空白,他却根据自己的判断当即作出了处理。他面对已死亡的兄弟与敌人身份的兄弟的选择那么的义无反顾,这让我肃然起敬。
    影片中表现四个人在一起玩耍的段落给人非常温馨的感觉,他们玩着我们小时候玩的简单游戏,放纵地欢笑。在那一刻,他们忘记了自己的立场,他们抛下了意识形态的对立,他们只是兄弟。下一个镜头,再次的沉默。四个人坐在屋子里,等待着,然后琼必鲁发话,之后,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切都在瞬间改变。强烈的反差和对比也映射出了南北之间时好时坏的不稳定关系,时而热烈,喜笑颜开,时而沉默,各自思考,时而紧张,一触即发。其实南北朝的紧张关系尽可以在双方的接触中看出来,一个小小的动作便会引起对方极大的恐慌和高度的戒备。斯肖古初次到朝鲜哨所去的时候向对方炫耀自己的拔枪速度,于是看到了那两个人惊恐的表情,很明显,他们怀疑的本能时刻运作,极容易被激发出来。当松希被琼必鲁突然拉入怀抱时他也极度地胆战。双方肯定都受过教育和告诫,三八线那边的人会极力的诱惑你越过那条线,然后正当的杀死你,而且,他们都受过严格的训练,如何去诱惑自己的敌人。如果某一方想开战,那么这必将会是发动战争的借口。这些东西导演没有明确地说出来,但是从人物细微的反映中可以看出他们如此的心理。吃巧克力派的那个镜头是最为明显的,斯肖古不经意间的话语激发了所有人的怀疑,乌金和松希停下来注视着他们,斯肖古明白过来自己犯了怎样一个错误,他表情尴尬,多亏琼必鲁冷静的处理化解了这一潜在的危机。然后,四个人开始欢笑打闹,而身为北方人口中的伪军的斯肖古对琼必鲁说了一句打倒伪军,这句颠倒身份的台词道出了南北对抗的荒谬之处。在那里,北方人称南方人为伪军,美帝国的走狗;南方人称北方人为赤军,共产主义的怪物。没有对错,没有真理,有的只是互相的不相信,只是不断的猜忌,只是无意义的对抗。
    影片怀着一种尖锐的心酸感反映出南北差距,体现在两方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他们的物品上。琼必鲁和乌金无意是乡巴佬,他们惊奇地见识了美国造的各种新鲜玩意儿:煤油打火机、色情杂志、擦鞋器、巧克力派。国家的落后让他们感到心痛,让我们看到南北差距之大。南朝鲜受到美国的扶植,经济发展迅速,他们的士兵可以拥有各种各样的先进物品,他们的军靴锃亮,而北朝鲜的士兵只能使用落后的装备,住在木质的哨所内。即便如此,北朝鲜的士兵要服役13年,相比只需服役两年两个月的南朝鲜士兵,他们有更加执著的信念,更加无畏的精神。这与影片刚开始时出现的那个野蛮的南朝鲜军官的言行形成对比,暴露出南朝鲜某些人的战犯倾向,他们盲目地仇视北方,以为自己是正统的高丽民族,而北方的那些人是蛮夷,这样一来,贬低了南朝的形象而提升了北朝,导演的这个设计有些大胆。他对北朝的感情和对南朝的厌恶毫不隐讳的表现出来。在看到琼必鲁对着色情杂志发出“美国的东西真是厉害”的感叹时,我惟有心痛。原来所谓的未开化只不过是纯真的另一种表现,他们是善良的、朴实的。
    意识形态对人的毒害体现在影片的几个细节中。松希为另外三个人拍照的那场戏,他变换照相机的角度,让三个人靠近一些,无非是要遮住背景上北朝领导人的照片。这个举动让我看到了松希内心深处根植的思想观念,他对北方的事物有了一种类似天生的抵触,他只是看到那些东西情不自禁地不舒服。这是被政治以及意识形态毒害的结果!这种普遍的影响在琼必鲁那里表现出来,就是另一种味道了。他给我们的感觉是忠诚,有极强的自尊心,深切的热爱着自己的祖国。于是导演亲朝的倾向再次流露出来。我们说拍这样题材的电影,导演应该平衡自己的感情,不倾向于任何一方,但这是不可能的。即便他来自瑞士之类的中立国,他尚且会有一番自己的看法,对两方不可能完全平等看待。而且,这种置身事外的身份难让我们相信他会投入怎样多的情感去拍这样一部电影。作为一个韩国人,导演亲朝的倾向想必是能够比较冷静地讲述这样一个故事的因素之一。忠于自己的情感,忠于艺术,忠于立场。
    原本好好的一个国家由于种种原因被分割成两个国家,相互敌视,其人民站在三八线前该如何选择:对面的同胞流着一样的血,说着一样的话,有着一样的面孔,可是国家却不允许他们彼此来往,剥夺他们做兄弟姐妹的权利。影片最后那张无意中拍到的四个人唯一的一张合影照片,似乎是某种欲言又止的预言。
    在我们这些和平的国度,也许共同警备区并不存在,但是我们与身边同胞们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我们的心理防线难道要比斯肖古他们更加坚固?处处都是三八线,处处都有警备区。

 7 ) 开枪真相——终结讨论版

看完之后觉得剧作巧妙在枪和子弹的设计上,很想把它弄清楚

可能名字翻译版本不一样,用剧中角色代替

朝鲜中士——宋康昊演的那个胖胖的大哥

朝鲜士兵——喜欢画画,身中八枪的那位

韩国班长——结尾自杀的那位

韩国士兵——中间自杀的那位

朝鲜上尉——以上四人约会的时候突然闯入的那位

结论:

整个事件中,韩国班长自己的配枪只射出了1发子弹——就是把朝鲜士兵爆头的那一颗,打完就卡壳了。韩国士兵的枪一共射出了10发子弹——第1发由士兵本人打出,打穿朝鲜上尉的胸部和肋骨,并不致命;第2枪也由士兵本人打出,打掉朝鲜士兵的手指;3-8枪(共6枪)还是由本人打出,打在朝鲜士兵已死的尸体上;第9发由朝鲜班长打出,正面爆头了朝鲜上尉;第10发由韩国班长打出,是为了伪造绑架的假象,打在了朝鲜中士的肩膀上。所以在后面审讯的时候,交上去的枪里还剩5发子弹。(所以说韩国士兵和班长一样装枪习惯都是装15发?)

朝鲜士兵身上8处枪伤——头上1枪来自班长用自己配枪射击,断手1处、身上6处,是韩国士兵用自己配枪射击

朝鲜上尉身上2处枪伤——不致命的那一处是韩国士兵用自己的枪打的,爆头那一枪是朝鲜中士用韩国士兵的枪打的

顺序过程:

录音机切到一首摇滚歌曲,韩国士兵看到朝鲜上尉要拿对讲机,1枪打穿了他的肋骨,这时朝鲜士兵慌了,拔枪对准两名韩国军人,感到威胁的两名韩国军人同时将枪指向朝鲜士兵。

根据结尾最后李英爱的话以及朝鲜班长内疚自杀可以看出——当时打穿朝鲜士兵的脑袋的那1枪是班长开的(为什么班长结尾会内疚自杀?因为从这里开始真的杀人了,后来还导致审讯过程中韩国士兵跳楼自杀,班长记起真相后认为自己才是造成朝鲜士兵、韩国士兵二人死亡的始作俑者,所以自杀),韩国士兵那1枪打断了朝鲜士兵的手指。而班长之前可能由于潜意识里自我保护,把记忆修改成了“韩国士兵杀死了朝鲜士兵,自己那一枪打断了朝鲜士兵的手”。

韩国班长这时还想对朝鲜中士正面爆头,但枪卡壳了。

朝鲜士兵死亡的同时(或临死前一刻)还是扣动了扳机,打伤韩国班长的大腿,导致韩国班长枪掉在了地上,被某个人的脚踢开

接着韩国士兵发疯,对着尸体怒射6枪(从1小时33分05秒开始,可以明显听出开了6枪)

朝鲜中士从懵逼状态的韩国士兵手里接过枪来,用它射杀了朝鲜上尉(正面爆头)

朝鲜中士把属于韩国士兵的枪塞到韩国班长手里

朝鲜中士走过去捡起刚才被踢开的韩国班长的枪,塞到韩国士兵手里。至此韩国班长、士兵两人配枪互换。

韩国班长后来对着朝鲜中士开了1枪,制造自己是被绑架要逃脱的假象

枪战结束后朝鲜中士将韩国班长和士兵的枪互换了。为什么这么做?因为韩国士兵实际上没杀人,只是把朝鲜上尉肋骨打穿再加上对着朝鲜士兵的尸体开了6枪,能不让他卷入就尽量不要让他卷入。将那把只开过一枪的枪塞给他,很合理,但当时情况下应该没时间考虑子弹数对不对得上的问题。

两把韩国人的枪打了11发子弹,朝鲜尸体身上10处枪伤,朝鲜中士身上1处枪伤,一共11处枪伤,却只找到10发子弹,因为其中1发子弹——根据镜头剪接来看应该是班长把朝鲜士兵爆头的那颗——打到录音机里,被朝鲜中士扔河里去了。

24分半的这一段说得很明白:

这三张图和上述推论完全吻合。

本来到这里我觉得疑问已经完美解决了,但我看到更前面这句话的时候(19分半左右)

心想这到底是闹哪样啊?这样不是和后面自相矛盾了吗?现场到底取出了多少发子弹啊

这段话的英文是

——How about on the dead bodies?

——Actually 11 including the one that wounded Sergeant XXX(朝鲜中士)

感觉这里可能强调的是“应该有11发子弹”或是11处枪伤,结合24分半的那三张图,说得很明白了,现场只找到10发子弹,还有1发,打到录音机然后被扔河里了。

最后,电影情节虽妙,还是情感最打动人。说着一种语言、甚至比大陆和台湾更亲的南北朝鲜,竟因人为因素互相敌对,不得不压抑正常的、美好的感情,实在让人唏嘘。

END

 8 ) 反映半岛战争

  我不喜欢《复仇三部曲》,对于韩国影片一些极端的作态我一直心存反感。诚然憋屈不是好事,但展露过多与社会道德背离的东西难免令人不适。我想大多数普通观众希图从电影中寻找一种希望的力量,这也是商业片得以成型的原因。进一步加深对社会的仇视或者对人生的无助感,拿艺术当幌子,就很容易给人以厌烦感,当然还是会有人从中体会人生的残酷无望或社会的不公等等。
  我比较中意的朴赞旭,是《共同警备区》的导演,虽然让四个主要觉得两个死亡一个昏迷,但大部分时间让人能够感受到人性的温暖,关于朝鲜半岛局势的韩国片,当然也有很多可赞许之处,虽然有些类型片的框架感,但着实优秀。
  朴赞旭在镜头把握上的优秀,主要是体现在一些比较普通的场景上:比如开场的猫头鹰,以及翻开供词时随书页切换到回忆部分的场景,都可谓流畅至极。
  节奏方面,也进行的相当稳妥,有大气,结构上异常紧凑。部分画面引人赞叹:比如大雁飞过的镜头虽然仅仅数秒却漂亮已极;地雷爆炸时也估计了恰如其分的视觉美感。而诸如从亭子切换到雨伞的戏虽然屡见不鲜,却也极好地对位到了情节之中。
  影片最后的画面对照相当俗套,但也相当令人动容。
  这部109分钟长,上映于2000年的电影。是反映半岛战争的韩国电影的由头之一,谈不上有不可逾越的艺术成就,但是一部商业片,应该有自身的格调,显然《共同警备区》做到了。

 短评

其实没觉得多好多震撼

3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大赞朴赞郁,结尾那场持枪对峙戏对人性表现的太他妈精彩了,还有那张旧照片,和那首伤感的歌,这些都是战火中比杀戮更闪光的事。

5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见微知著的大气结构,人物情感饱满细腻,手法上虽然看出明显刻意安排的痕迹,但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任何戏剧安排都不会显得过分。一张照片中的四个人,最后只能死在不该自己担承的内疚里。

7分钟前
  • 鬼腳七
  • 推荐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0分钟前
  • Over5
  • 力荐

最好的韩国电影之一,最后一幕绝了。

12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剧情翻转做的很棒,两千年的作品呀,不比诺兰差。

16分钟前
  • zym16zym
  • 力荐

朝鲜的世袭独裁统治才是阻碍南北统一的障碍,而南北人民都是善良的,最后的照片也是点睛之笔。★★★★

18分钟前
  • Q。
  • 推荐

幸亏是十多年前的作品,这要搁现在,绝对是腐女拯救宇宙的完美注解。

23分钟前
  • SydneyCarton
  • 还行

重看《共同警备区》,不管这个立意的三观多正,多么韩式煽情,隔了十年再看,还是太假了。韩国士兵因误踩地雷被朝鲜士兵相救而结识,两韩两朝士兵成为四兄弟,在共同警备区里开Party,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属于典型了为了创作而把政治问题简化。当人性议题放在一件不可能发生的故事里时,从开始就是不可信的,也就缺少了艺术作品的分量,罗伯托·贝尼尼的《美丽人生》把纳粹集中营当成一场游戏同理,也是虚假的虚构。想用两方阵营来代表渴望半岛统一的和平愿景,同时加入李英爱这个北朝后裔瑞士人做第三方视角,人物是功能化的,缺乏真实基础。朴赞郁使用了大量摇镜、相似场景的镜头渐变来过度衔接回忆插叙不同的时间、空间,交叉剪辑是比较个人特色的。但一些星空特效镜头看起来特别假,放入这种严肃题材很违和。

28分钟前
  • 非想
  • 推荐

民族的哀伤啊。电影真是一门伟大的艺术,可以寄托所有的思想。最后的一张黑白剪影配上哀伤无奈的音乐,是全片的灵魂所在。朝韩问题一直是半岛人民的痛点,无奈身为普通民众对此无能为力,好在还有一些能为此努力的人制作的一些优秀作品,共同警备区就像一首诗,代表了许许多多半岛人民心中的痛,和共同的期待。想想我们曾经的历史,想想我们的人民,连作诗的权利都没有,真是可悲可叹。

29分钟前
  • 等等我
  • 力荐

这是朴赞郁在视听语言上表现最平庸的一部电影,却是豆瓣评分最高的一部电影,可见艺术本体和大众趣味之间总有很大的鸿沟。最后照片的一幕很动人,又是整部影片的缩影。以一个旁观的视角目睹一场非常环境下的兄弟情,我们都是游客,看见了这不可能发生又很能够共情的情义。

32分钟前
  • 子戈
  • 推荐

【A】无论什么时候看都会被感动地一塌糊涂,尽管这个故事从一开始就是虚伪且违和的,但通过被创作者精致包装的情感内核,观众仍然会坚信这个“罗生门”中最悲情的“真相”。当观众下意识做出这一反应时,也间接证明了韩国电影在类型片元素的借鉴与学习中成功将富有韩国特质的题材与价值取向融入其中,并开拓出独具本土风格的商业特质和艺术主题。另一方面,朴赞郁也证明了自己的实力:通过芦苇丛的摆动将「风」这一元素视觉具象化捕捉;板门店的界线与对立的窗口都是两方友谊的证明;剪辑上对动作/剧情的省略反而创造出内在的影像活力;而结尾那张唯一的合照更是神来之笔,永不过时的手法。但朴赞郁拍的实在是太工整了,所以总感觉把导演名字换成奉俊昊好像也不违和....

35分钟前
  • 思路乐
  • 力荐

朝鲜南北士兵的地下友谊,这看似荒诞的故事反映的却是苦涩和更荒诞的现实,fucking war。

38分钟前
  • 思考的猫
  • 推荐

应该算是第二部让我感动的韩国电影吧,作为中国人,我想对于这部电影会有异常深刻的感受...朝韩 / 海峡

40分钟前
  • 左宜右有Haak
  • 力荐

两次拍照:“角度总是不对”、“靠紧一点”的三人和因此被挡去的两金、南成植的缺席(隔世四人合影,无奈缺一);被递还的飞过界的帽、美国游客在屡次劝阻下执意拍照,拍下了四人没法独立完成的、唯一的同框相。政治原因的不允许,隐秘人情的被记录。感动。

43分钟前
  • Ocap
  • 推荐

分多次才看完整的片子,曾经差点就被我否定了,只是后来看网上评价实在很好,就重新完整看了一遍,发现真是好片,看来看片一定要完整连贯啊~~

47分钟前
  • 战国客
  • 力荐

荒谬的政治扭曲了人性.

49分钟前
  • 皮皮敦敦
  • 推荐

最后那张照片让我在电影院里哭得稀里哗啦。。。

53分钟前
  • junepig
  • 力荐

有着相同的语言、历史和文化,却不得不把自相残杀作为政治正确。这样一个被撕裂的民族,流的泪中都带血。Make love, not war。愿望越美好,现实越残酷。

5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这是一个圣诞颂歌式的温暖故事 芦苇地雷那场戏很赞 chocopie的梗 李英爱美....不得不承认,韩国人确实能拍电影,侯导说的对,本世纪只剩韩国还能拍出这种男子汉气质的片子了;剪辑功夫相当了得

56分钟前
  • sirius_flower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1